新編中國相聲師承第六至十一代宗譜(續4)

相聲師承輩分在相聲界流傳著三種說法,即“德、壽、立、仁、義”、“德、壽、寶、文、鴻”和“德、壽、寶、文、明”三種輩分排字法。

孰為相聲界的祖師爺?《譜系》裡講得很清楚:

“有人考證,春秋戰國時代的宮廷小丑俳優,是相聲界的老祖宗;也有人說,漢朝善於講笑話的東方朔,是相聲藝人的祖師爺;還有人說,相聲是清代咸豐年間落魄文人朱少文創始的。對於相聲的老祖宗究竟是誰,我沒有考證過。我覺得第一種說法,把相聲追溯到春秋戰國時代,太遙遠了。第二種說法,可能是相聲藝人供奉東方朔偶像而得出來的結論。說相聲的如同唱戲的供唐明皇的塑像那樣,也供一尊泥塑木雕的偶像。他的相貌跟唐明皇有明顯的區別:唐明皇沒有鬍鬚,而他卻有五綹鬍鬚。這個偶像就是東方朔。東方朔滑稽得很,和漢武帝在一起都敢開玩笑。類似東方朔一類的人物,歷朝歷代都有一些,如三國時的楊修。儘管他們都有逗人樂的本領,但是他們既沒有以此為業,有沒有傳授後人,所以作為相聲史,還不能從他們這些人物寫起。當然,相聲專業正式形成以後,藝人們在創作時吸收了這些人物逗樂的手法和風格,則是應該肯定的。

第三種說法比較接近史實。朱少文,一作朱紹文,綽號“窮不怕”,是相聲界公認的“開山祖”。相聲就是他首創的嗎?還不是。我聽前輩們講,在朱少文之前,就有說相聲的張三祿。朱不算是張三祿的徒弟,但稱張為老師。張三祿是當初“管兒張”家的先輩。張三祿既變戲法,又使口技,穿插著也使“貫口”、說笑話。張三祿比朱少文年齡大四十來歲,朱二、三十歲時,張六、七十歲。張三祿是北京東城和西城藝人的頭目。他人熟地靈,打個地呀,照顧一下藝人呀,認識他的人很多。朱少文主要唱太平歌詞,然後再說段笑話,逗個哏,有些是從張三祿那裡學來的。

從朱少文這一代開始,行業上有說相聲這一行道了,有師徒關係和行會觀念了,從而也就有了相聲宗譜。從這時算起,相聲的歷史,至今也就是一百五、六十年,最多二百年。

相聲這行業雖然從張三祿開始的,但相聲界的習慣,還是把朱少文作為第一代。”

有些理論家,他們的認定與上述說法不一致,他們以張三祿作為相聲第一代,朱少文則為第二代。以此類推,不論哪一輩,這些理論家們的認定比演員們的習慣稱謂都晚一輩。

經過近幾年的推敲,筆者認為曲藝理論家、史學家倪鍾之先生的觀點更能說服人,現摘錄如下:

“‘文革’後有人根據30年代評書名家連闊如(化名雲遊客)所著《江湖叢談》為據,稱相聲始於略早於朱紹文的張三祿,並認為朱紹文為張三祿之徒。實際此說自連闊如先生提出後,並未取得相聲界的普遍認可。因為當時相聲界的老一輩藝人尚在,但也都知有張三祿,他是從演唱八角鼓改說笑話(可視為今日的單口相聲,但當時無此名),因為說笑話是我國多年固有的傳統形式,在張三祿以前大抵也有。對口相聲的出現應該說在相聲史上具有“質”的轉變,它意味著今日的形成。而對口相聲則是由朱紹文開始,所以過去相聲界把朱紹文定為相聲的創始人原因也在於此。而單口相聲的稱謂,又是對口相聲形成以後的對稱,在張三祿說笑話時並不稱單口相聲。把張三祿稱為朱紹文之師,也僅見於《江湖叢談》所載,根據相聲界那麼重視師承關係的習俗來說,如果張三祿為朱紹文之師,那麼,在相聲界不會毫無傳聞的。而且又都在知道有張三祿存在的情況下,而不稱為師祖,似乎也與相聲界習慣所不合。

但如果從藝術發展的角度探索,在朱紹文之前確實又有張三祿說笑話存在。其實在朱紹文之前或同時,在北京街頭說笑話的也不只張三祿一人,如醋溺膏、韓麻子……都可能對朱紹文有過影響。因為朱紹文開始也是一人表演,收徒後由師徒合演才出現了對口相聲的表演形式。這樣看來,張三祿等人均屬今日相聲的史前史範圍。如果從相聲形式探源的角度說,把張三祿列為朱紹文前一代也未必不可,但如果從相聲的輩份講,把張三祿列為第一代,把朱紹文列為第二代則就顯得不妥。”

——選自《相聲名作與欣賞[現代篇]》中的《相聲發展概說》

從朱紹文往後的第二代至第七代相聲藝人的排字是:有、德、壽、立、仁、義;或:有、德、壽、寶、文、明。前六個字的排序應該是朱紹文所創立的,因為他學識淵博,有‘滿腹文章窮不怕,五車書史落地貧’的學問,又因他情操高尚、胸懷坦蕩,人貧志不貧,不走歪門邪道兒,靠賣藝生活。從這六個字中可以看出朱紹文的思想品德。


朱紹文門枝


六代收徒

任文利收徒---梁自明①、吳曉穎②、李小峰③。

① 陝西西安人。

② 女,遼寧鐵嶺人。

③ 又作:李笑峰,遼寧瀋陽人。


王文進收徒---張光新①、戰署日、王元峰、李國強。

① 生於1950年,天津人,1992年在銀川拜師,技藝全面,代表曲目有:《勸人方》等。


劉文步收徒---李明剛①、辛明璋②、劉明濤③。

① 原名:李剛,生於1971年,2005年經單絃藝人李志鵬(引)、陳文瀟(保)、馬文孝(代)在天津拜師,擅長說、逗,代表曲目有:《栓娃娃》、《誇住宅》等。

② 原名:辛璋,生於1982年,北京人,2007年經陳文瀟、鄭福山引薦在天津拜師,擅長說、逗,代表曲目有:《八扇屏》等。

③ 原名:劉濤,生於1985年,天津人,2007年經陳文瀟、鄭福山引薦在天津拜師,擅長說、逗,代表曲目有:《栓娃娃》、《醋點燈》等。


潘慶武收徒---張少林①、朱勝宗②、許昌平③、沈季④、張滿意⑤、王剛⑥、吳小丹⑦。

① 生於1947年,安徽蕪湖人,幼承家學,通曉評書,創作成就頗豐,乃評書藝人張鳳林之子。

② (1957—2007年),湖北武漢人,通曉快板、小品等。

③ (1953—2005年),安徽合肥人,通曉小品、聲樂。

④ 生於1964年,安徽蚌埠人,通曉快板,尚能創作。

⑤ 生於1963年,安徽合肥人,1979年在合肥拜師,通曉快板、口技等,擅長“貫口”,曾參加多部影視劇的拍攝。

⑥ 生於1962年,安徽銅陵人,1977年在合肥拜師。

⑦生於1964年,2001年在合肥拜師,後在九華山出家為僧,現旅居美國。


左伯光收徒---陳樹桐①。

① 生於1958年,天津人,1980年在天津拜師,以說、逗見長,曾受益於陳笑暇、範振鈺、高英培等,代表曲目有:《寫對子》、《相面》、《口吐蓮花》、《託妻獻子》等。


李文成收徒---楊常洲①、王常柱②、齊小沛。

① 生於1948年,陝西寶雞人,1976年在西安拜師。

② 生於1958年,陝西人,1977年在西安拜師。


李文娛收徒---王養孝①。

① 藏名:群眾多吉,生於1957年,青海西寧人,藏族,1984年拜師,擅長“青海的花兒”,代表曲目有:《青海方言繞口令》等。


白文孝收徒---辛琦①、尼康②、周平③、周平④、張劍⑤、苗莆⑥、楊陽⑦、賀翔⑧。

① 青海西寧人,1976年由鄭小山(引),李文成(保)、諶笑雨(代)在西寧拜師,通曉快板、山東快書等。

② 陝西西安人,1985年在西安拜師,通曉小品。

③ 又作:小周平,陝西西安人,幼承家學,1998年由李文成(引)、史成明(保)、周立文(代)在西安拜師,通曉快板,乃曲藝藝人周立文之侄。

④ 又作:大周平,陝西西安人,1999年由劉文龍(引)、劉新民(保)、李文成(代)在西安拜師,通曉快板、小品。

⑤ 陝西臨潼人,1999年由劉文龍(引)、劉新民(保)、史淑寶(代)在臨潼拜師,通曉快板、小品。

⑥ 陝西西安人,2007年由鄭小山(引)、鄭文喜(保)、蕭巍(代)在西安拜師,通曉小品。

⑦ 女,陝西西安人,2007年由鄭小山(引)、鄭文喜(保)、蕭巍(代)在西安拜師,通曉快板。

⑧ 陝西西安人,2007年由鄭小山(引)、鄭文喜(保)、蕭巍(代)在西安拜師,通曉快板。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