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将书法看得紧,助手另有高招!他谁都敢骂,却敬佩一个流氓头子

书法是一门艺术,更是一种文化。如果您喜欢我的内容,欢迎关注、分享和留言。


文 ‖ 郭名高


这一年,蔡元培自欧洲归来,与章太炎在上海一晤。二人分宾主坐定,章太炎便问:“鹤卿,所学如何?”蔡元培答道:“可骗他人,却不能骗自己。”章太炎心里一乐,遂向他讨教吠檀多哲学,蔡元培无言以对。待其远去,章太炎对弟子说:“鹤卿并印度吠檀多之学亦未能解,而谓可骗人耶!” 言语之间尽是不屑。

他将书法看得紧,助手另有高招!他谁都敢骂,却敬佩一个流氓头子

章太炎像



有暴发户附庸风雅,想请章太炎写幅字,未能如愿。暴发户不肯罢休,以高价托人说情。章太炎不胜其烦,遂作一联:“一二三四五六七,孝悌忠信礼义廉。”暴发户得联后极为兴奋,让人将字裱好后悬于高堂,逢人总要炫耀一番。

是日,友人见联窃笑。问其故,答曰:“写倒写得很好,可惜上联忘八,下联无耻。”当作辱骂、嘲弄观。

他将书法看得紧,助手另有高招!他谁都敢骂,却敬佩一个流氓头子

章太炎书法



章太炎对自己的书法看得极重,稍不满意,就会将其当作废纸掷于一侧。他雇的仆役极为精明,和装裱店串通好,把这些废弃的作品拿出来,钤上印,装裱后高价出售。没过多久,章太炎知道此事,再有类似废纸,尽数撕碎,然后才扔进废纸篓。事发后,章太炎曾从仆役手中收回印章。满以为麻烦就此解决,孰料,仆役心有不甘,将碎纸收集起来,贴补整齐,重新装裱。等他为章太炎清洗印章时,再伺机盖上印章,继续拿出去销售。

杜月笙家祠落成,欲得章太炎墨宝,听说徐福生与之交厚,就请其出面。徐福生受命前往,却遭拒绝。杜月笙再请章太炎的弟子陈存仁为之周旋。陈存仁对老师说,太史公在《史记》中就有《游侠列传》一篇,老师何不为杜先生祠堂落成写一篇文章?章太炎遂问及杜月笙的故事,陈存仁一一道来。章太炎听得高兴,句不加点,四十分钟即成一文。杜月笙将此文呈给章士钊看,被其盛赞:“真是传世之作!”

他将书法看得紧,助手另有高招!他谁都敢骂,却敬佩一个流氓头子

杜月笙像



章太炎的侄子与某人发生房屋纠纷,对方颇有权势,双方相持不下,侄子便向叔父寻求帮助。章太炎想到了杜月笙,致信相求。杜月笙见信也不拖沓,很快平息了纠纷。事后,杜月笙以此为借口,专程到苏州拜访了章太炎。二人相谈甚欢。杜月笙离开时,将一张两千元银票压在茶杯底下,却未道破。等其离开,章太炎回头才看到这笔钱,也不好推辞。

章太炎对杜月笙甚是感激、佩服,觉得此人讲义气,重礼节,有豪侠气,二人自此订交。

他将书法看得紧,助手另有高招!他谁都敢骂,却敬佩一个流氓头子

袁世凯像



袁世凯忌惮章太炎,称其文章可横扫千军。有人献策,将其骗到北京。于是,袁世凯软禁了章太炎。当时,陆建章负责此事,他说,为了“保护”章太炎先生,袁世凯手示八条:

一、饮食起居,款多少不计;

二、说经讲学文字,不禁传抄。关于时局文字,不得外传,设法销毁;

三、毁物骂人听之,物毁再购;

四、出入人等严禁挑拨之徒;

五、何人与彼最善,而不妨碍政府者,任其来往;

六、早晚必派人巡视,恐出意外;

七、求见者必持许可证;

八、保护全权交给你。


章太炎受此厄运,大骂不休,且以绝食相抗争。他说:

中国饿死之故鬼,第一伯夷,第二龚胜,第三司空图,第四谢枋得,第五刘宗周,与我而六。

他在日本时,曾做过一件衣服。5月23日那天,章太炎将这件衣服寄给了汤国梨,并在信中写道:“日本衣皆有圆规标章,遂标汉字,今十年矣。念其与我共更患难,常藏之箧笥,以为纪念。吾虽陨毙,魂魄当在斯衣也。”

他将书法看得紧,助手另有高招!他谁都敢骂,却敬佩一个流氓头子

袁世凯书法



章太炎绝食数日,袁世凯询问左右,何人能劝其进食,王揖唐拱手愿往一试。

章太炎见了王揖唐,印象还不错,就对其言:“吾不待袁贼来杀,宁自饿死耳。”王揖唐听罢叹息:“先生如此,袁世凯喜而不寐矣。”问其故,王揖唐说:

袁氏之奸,等于阿瞒;先生之名,过于正平。所以不敢者,千秋万世后杀士之名,不易负耳。先生自愿饿死,袁既无杀士名,又除腹心之害,先生所以为袁谋甚善,其自谋何疏?

章太炎听罢,遂进食如常。

汤国梨收到信,甚是担忧。一月后,她再得一函。章太炎在信中写道:“汤夫人左右,槁饿半月,仅食四餐,而竟不能就毙,盖情丝未断,绝食亦无死法。”

汤国梨问丈夫:“你在北京绝食近半月几死,当时有何感觉?”章太炎笑着回答:“头晕得很哪!”

他将书法看得紧,助手另有高招!他谁都敢骂,却敬佩一个流氓头子

章太炎书法



章太炎自视甚高。

他常批评孙中山。在他开骂时,别人只能听,不可答,更不能附和。若有人附和,说他骂得对,必受其耳光。不仅如此,还要遭他一番痛斥:“你是什么东西?总理是中国第一等伟人,除我之外,谁敢骂之?”

章太炎被袁世凯软禁后,以绝食抗义。弟子朱希祖多方奔走营救。某日,章太炎将其呼至榻前,叹道:

余为国绝粒,虽以身殉,亦无遗憾。余殁后经史小学,传者有人,光昌之期,庶几可待;文章各有造诣,无待传薪,惟示之格律,免入歧途可矣。惟诸子哲理,恐将成广陵散耳。

章太炎暮年时,有人讨他对梁启超的看法,他毫不客气地回答:“文求其人,则代不数人,人不数篇,大非易事,但求入史,斯可矣。若梁启超辈,有一字入史耶?”

章太炎临终前,曾留下遗言,他说:“朴学从此中绝矣!”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