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国藩为什么选择在衡阳练兵?

木道人和


这不能怪曾国藩厚此薄彼,之所以选择雁城衡阳,都是形势所逼。

自古以来,“出得湖”,是湘湖豪杰,梦寐以求的功名之路。这里的湖指洞庭湖,湖南是内陆省份,在古代要想与外省快速取得联系,最好的方式,就是从水路北上途径洞庭湖,过洞庭,进入长江。顺流而下,是秀丽的江南;逆流而上,是富庶的巴蜀。

在1852年12月,太平军就从郴州,沿着湘江一路向北,水路两军,打到了岳州,已将洞庭湖纳入版图。

方便练水师,又能随时调出水师,只有三个地方可供选择:一是长沙,二湘潭、三衡阳。

曾国藩最后选择的是湘潭和衡阳。

为什么不选长沙?

主要原因有三:

一、曾国藩自1853年元月初到长沙,短短半年,曾就将省城里头,大大小小的文武官员都得罪了。

文官方面,曾国藩在自己的办公处,设置“审案局”,类似今天的“严打办”,专管治案件。“三月以来仅屠五十人,于古之猛烈者,曾不足以比数”。等到了七月,审案局就杀了二百多号人。于是“曾剃头”的绰号,开始在民间喊起。

文官们恨曾大人,倒不是因为曾杀了“无辜”疑犯,而是抢了他们的案子。在当时案子就是钱,案子就是人情,曾国藩不管大小案件,都拿去审理,无疑断文官财路。当时官绅李翰章、魁联、郭嵩焘,甚至连湖南巡抚骆秉章都表示抗议。

二、因为在1852年,太平军攻打长沙城,守城的绿营协副将清德竟吓得跑到市民家躲藏,部下兵丁有样学样,纷纷逃窜,脱掉的号衣堆满街道。直到1853年,都是长沙市民茶余饭后的笑料。

但这个清德大人非但没治罪,还养尊处优呆在部队里头继续养花草,混日子。严厉的曾国藩哪看得惯,在6月12日,就写折子去皇帝那告状去了。

虽然清德被革职,但由此得罪了巡抚骆秉章、及清德的好哥们提督鲍起豹。

三、加上湘勇素来与绿营不和,打架斗殴都是平常小事。尤其这年的8月3日,湘勇于绿营标兵赌钱,闹起纠纷,曾大人认为错在标兵,于是要求鲍起豹给个交代。提督鲍大人二话不说,提起肇事者就往曾国藩的公署送,然后鼓动标兵在其住所处示威抗议,要求放人。

更过分的是,在8月6日,居然有标兵冲进曾国藩府邸,刺伤卫兵、家丁多人。吓得曾大人只能到隔壁骆秉章公馆躲避。最后在巡抚骆的调和下,曾国藩只能放人。堂堂钦差大人的面子丢得一干二净。

经此大辱,曾国藩哪有颜面在长沙呆下去,终于在8月13日,曾以剿灭近匪为由,启奏咸丰要求调到衡阳。

那曾国藩为何不告御状呢?

用他老人家的话说“为臣子者不能为国家弭大乱,反以琐事上渎君父之听,方寸窃所不安”,其实最主要的原因,在于他没有胜诉的把握。因被告闹事者是标兵,调查取证则是巡抚、提督。调查方与被告方都是一丘之貉,根本不利于原告曾国藩。

告不赢,那三十六计走为上计,逃总可以吧!


本草百晓生


曾国藩为什么要在衡阳练兵?还要从曾国藩的地位升迁,以及清末汉臣的地位崛起说起。

在清朝270多年的统治里,大多数时间,汉臣地位比满臣地位要低的多,可以说毫无地位可言。直到太平天国运动的爆发,八旗子弟一触即溃、不堪一击。清廷为了团结朝臣,压制汉族反满情绪,也为了突破八旗世袭制度,按军功授爵,提升军队战斗力,肃顺开始举荐大量汉臣充当要职,允许他们自筹军饷私募武装去平定太平军。

  1850年曾国藩官至兵部右侍郎兼吏部左侍郎。1851年,洪秀全起义,1852年太平军出广西、入湖南,9月攻长沙,10月取决岳州。1853年1月21日,曾国藩接到帮办湖南团练的圣旨。曾国藩抵达长沙与湖南巡抚张亮基商办团练训练湘军,结果遭遇惨败,得罪了绿营兵,在湖南提督鲍起豹的鼓动之下,绿营兵攻击曾国藩的公馆差点把他给杀了。

曾国藩在长沙受到排挤和侮辱,决定自己募揽湘军,选择前往相对僻静的衡阳练兵。曾国藩是湘乡(今双峰)人,而曾国藩自己却在日记中多次说:“我是衡阳庙山人”,衡阳是曾国藩的祖籍。而且衡阳远离湖南官场纠纷,有煤铁资源,出海相对方便,1853年9月,奏准移驻衡州练兵,11月,建衡州船厂赶造战船。派人赴广东购买洋炮,筹建水师。

  1854年,奉命率师出征太平军。统率17000人,挥师北上。1961年,曾国藩任两江总督节制江南四省(苏浙皖赣)军务,授以前敌指挥大权,一人节制四省军务。





律法大飞


因为他是衡阳人!曾国藩自己却在日记中多次说:“我是衡阳庙山人”。


大猫论史


你好

在那个乱世,想要有自己的一份力量,依靠大清的军队是不可能的,而必须拥有自己手上的强兵。此时正当太平天国运动兴起,南方各大地区首当其冲,曾国藩所处的湖南地区也是其中之一。但曾国藩练兵的行为,虽说在后世“事后诸葛亮”地看来是正确的,但是那时的官员们对他却怨声载道。晚清的官场讲究的“官官相护”,长达数十年,甚至近百年的如此官场氛围,许多官员早就已经习惯懒散的形式。

而强硬的曾国藩在此时就无异于处处与人为敌,所以在遭受了很大的挫折和压力。那时文官不能管军队的事物,虽说曾国藩是拥有实权的巡抚,但最多也只是象征性观看军队操练,绝不能左右军队。可曾国藩却执意自行操练湘军,将自己从一个文官变成了军队的实际领袖。

这一行为引起了湖南地方文武官的不满。地方文官尚且只会在背地里痛恨曾国藩夺走了他们的权利,但武官就脾气暴躁。虽说当时闹事的长沙副将清德因为在太平军进攻湖南时临阵逃脱而被免去了职责。但这之后,曾经清德的上司,湖南实际的最高军事长官鲍起豹就伺机报复曾国藩。当时曾国藩带领的湘军和鲍起豹所率领的绿营兵之间有过一些冲突,曾国藩命令鲍起豹抓捕闹事的绿军。

而鲍起豹虽然抓捕了一部分闹事的绿军将他们扭送到曾国藩的公馆,等他出门后就大张旗鼓的宣扬曾国藩扣押了绿兵军人。此时在鲍起豹的故意鼓动下,军人和一些“愤青”群众开始闹事,要求释放绿营兵。这时满城的文武官员几乎都与曾国藩有着一定的冲突,他们在旁袖手旁观,绿营兵逐渐围困了曾国藩的公馆。

曾国藩认为绿营兵的胆子再大也不可能冲进他的公馆,直接武装攻击他这个京城来的二品大官。于是任凭外面再怎么闹曾国藩还是在房内办公,但就在他若无其事处理公务时,闹事的士兵居然破门而入,拔刀伤了他的好几个随从,甚至有人拿着刀从他袭来,慌忙中曾国藩只得夺门而逃,四处躲藏下逃到了隔壁的巡抚办公室。

这件事情可谓是曾国藩有史以来最为屈辱的事件,堂堂副部级官员居然让几个闹事的兵痞子逼到如此不堪的地步。而在这之后,湖南官员们都以此嘲笑曾国藩,这件事最后也只能处理几个带头的官兵。不过在这件事情之后,曾国藩开始变聪明了,他不再和湖南官场那些人纠纷,而是带着湘军前往了较远地区的衡阳开始自己练兵。


奇志异闻录


在那个乱世,想要有自己的一份力量,依靠大清的军队是不可能的,而必须拥有自己手上的强兵。此时正当太平天国运动兴起,南方各大地区首当其冲,曾国藩所处的湖南地区也是其中之一。但曾国藩练兵的行为,虽说在后世“事后诸葛亮”地看来是正确的,但是那时的官员们对他却怨声载道。晚清的官场讲究的“官官相护”,长达数十年,甚至近百年的如此官场氛围,许多官员早就已经习惯懒散的形式。

而强硬的曾国藩在此时就无异于处处与人为敌,所以在遭受了很大的挫折和压力。那时文官不能管军队的事物,虽说曾国藩是拥有实权的巡抚,但最多也只是象征性观看军队操练,绝不能左右军队。可曾国藩却执意自行操练湘军,将自己从一个文官变成了军队的实际领袖。

这一行为引起了湖南地方文武官的不满。地方文官尚且只会在背地里痛恨曾国藩夺走了他们的权利,但武官就脾气暴躁。虽说当时闹事的长沙副将清德因为在太平军进攻湖南时临阵逃脱而被免去了职责。但这之后,曾经清德的上司,湖南实际的最高军事长官鲍起豹就伺机报复曾国藩。当时曾国藩带领的湘军和鲍起豹所率领的绿营兵之间有过一些冲突,曾国藩命令鲍起豹抓捕闹事的绿军。

而鲍起豹虽然抓捕了一部分闹事的绿军将他们扭送到曾国藩的公馆,等他出门后就大张旗鼓的宣扬曾国藩扣押了绿兵军人。此时在鲍起豹的故意鼓动下,军人和一些“愤青”群众开始闹事,要求释放绿营兵。这时满城的文武官员几乎都与曾国藩有着一定的冲突,他们在旁袖手旁观,绿营兵逐渐围困了曾国藩的公馆。

曾国藩认为绿营兵的胆子再大也不可能冲进他的公馆,直接武装攻击他这个京城来的二品大官。于是任凭外面再怎么闹曾国藩还是在房内办公,但就在他若无其事处理公务时,闹事的士兵居然破门而入,拔刀伤了他的好几个随从,甚至有人拿着刀从他袭来,慌忙中曾国藩只得夺门而逃,四处躲藏下逃到了隔壁的巡抚办公室。

这件事情可谓是曾国藩有史以来最为屈辱的事件,堂堂副部级官员居然让几个闹事的兵痞子逼到如此不堪的地步。而在这之后,湖南官员们都以此嘲笑曾国藩,这件事最后也只能处理几个带头的官兵。不过在这件事情之后,曾国藩开始变聪明了,他不再和湖南官场那些人纠纷,而是带着湘军前往了较远地区的衡阳开始自己练兵。

他希望最后以湘军的战绩来说话,既然全省官员都瞧不起他,他就打几场胜仗,让他们无话可说。虽说理想十分丰满,但曾国藩到达衡阳的时候,面临着单枪匹马的地步,甚至连办公的地方都没有。后来他只得随意找了一间从前的旧公馆作为他的暂时办公室,而在很多地方没有帮手的他也只能到处求从前的好友来帮忙。可是湖南的官员们都不愿意对他伸出援手,甚至连好友郭崇焘,刘蓉,左宗棠都不愿意来帮他。

不光如此,曾国藩虽在当文官时,对军事事务有所了解,但实际的操练还是遇到了很多问题,选择军官、如何招兵、购买武器训练、制定营规、设立军饷的标准、排兵布阵等等都是他需要掌握的细节,这是文人练兵。必须要面对的挫折。湘军在过去大清的旧体制上没有安身之处,不光被八旗绿营排斥,也不被官僚系统所接受。相对来说,他们的对手和敌人不是此时太平军,而是旧体制,旧制度。

屋漏偏逢连夜雨,国家虽然指派曾国藩练兵,但财政的收入只够八旗绿营的开销,湘军没有固定军费。曾国藩操练湘军必须克服着种种的困难,而他在受尽屈辱之时越发奋发图强。不光在陆军上逐渐找到了自己的一些套路,也开始建立了湖南的水湿,找了能工巧匠制造战船。军饷的问题就四处筹集,希望能够得到一些捐赠。此前的湖北巡抚捐赠了两万两银子,算是雪中送炭。曾国藩在十分感动的同时,向朝廷要求将湖北巡抚纳入祠堂,但是这位前任湖北巡抚在之前受过处分,而且名声一般不够达到要求。曾国藩还因此惹怒了皇帝从二品被降级到了三品。








周朝文DMU


曾国藩训练行军的大业是否就此半途而废,好汉打脱牙或血吞,如此处境面前曾国藩作出了什么出人意料的决定。

名不正,言不顺,既没钱,又没人,更没有朝廷的支持资助。曾国藩如何赤手空拳克服万难训练湘军,一心想首战必胜的曾国藩,结果遭遇惨败,羞愤交加,逆境面前从不低头的曾国藩为何想一死了之。从这次大挫折中,曾国藩付出了什么样的人生成长经验,自控能力超强,具备卓越的领导力,思维方式独特,性格当中有一种与生俱来偏执。做起事来更有孤注一掷的勇气,曾国藩几乎具备一个优秀团队领袖的所有要素。

我们讲到曾国藩在长沙创建湘军,因为要召集绿营兵训话,结果把绿营兵给得罪了。在湖南提督鲍起豹的鼓动之下,绿营兵攻击他的公馆差点把他给杀了。那这个当然是一次奇耻大辱。那么曾国藩是怎么反应呢,他如何处理这件事,曾国藩的第一反应,当然是向皇上控告。干脆而我借着这个机会,把我到长沙办事儿以来受到所有的这些排挤,都痛快淋漓地向皇帝陈述一番。他毕竟是个二品大员,他有奏事之权。然而仔细一想,曾国藩知道这种做法行不通。为什么呢,因为他现在面临的不光是和那个鲍起豹一个人的矛盾,他面临的是和整个湖南官场的矛盾。

这道奏折上去我可以打倒一个鲍起豹,但是能把全省的官员都打倒么,不可能。湖南的这些官员会更加紧密地团结在一起,来对抗我,我想创建湘军就更不可能。所以经过好几个不眠之夜的这个苦苦反思,曾国藩做出了一个出人意料的决定。

好汉打脱牙和血吞。这个呢是曾国藩老家的一句谚语,就是说好汉跟人家打架,牙打掉了怎么办呢,带着血吞下去,不让别人看出来。曾国藩决定,不再和长沙的这个官场纠缠,我卷起铺盖卷儿啊,带着自己募揽的这些湘军,前往相对僻静的衡阳。到那儿,去练兵。你们全省的官员瞧不起我,我呢不跟你们争一日之短长。你等我到衡阳,练成一支劲旅,我打上几个胜仗,给你们看一看。那个时候,你们才认出这个呢是挽回面子最好的办法。

所以咸丰三年八月,曾国藩就带着一颗受伤的自尊心前往衡阳,到那儿,继续训练下去。曾国藩练湘军是非常的不容易,刚到衡阳的曾国藩可以说是赤手空拳,一无所有。为什么这么说呢。

第一,他没有经验。曾国藩是个文人,文人练兵这个在大清朝的历史上是头一遭。军事是一个非常高度专业化的这样一件事,进士出身的曾国藩,没当过一天兵,没打过一次仗,所以一切都要从头学起。第二个呢,是没有制度的保障。湘军呢可以说是一个怪胎,它不是国家的正规军。所以呢,他就没有军饷的来源。

那么曾国藩是为国家练兵,按理说这个军费应该是国家出,但问题是,你练湘军不是皇帝给你安排的任务,是你自己想出来的主意。当时国家财政紧张,哎没有这笔经费。湖南的地方财政更不可能给他多少钱,因为湖南的官场不支持的。然而要创建一支军队处处都离不开钱。所以,筹集军饷是曾国藩面临的最大一个困难。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