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戍邊良將”到“亂政禍國”——《三國演義》之外的董卓

提到“董卓”其人,但凡對《三國》略有了解的人,想必都不會陌生。尤其在絕大多數的畫冊、影視、遊戲中,董卓都被描繪成一個滿臉卷鬚、肥頭大耳、面相兇惡的形象。有趣的就在於,這樣一個只在前期出場,著墨不多的角色,居然與劉、關、張、諸葛亮等經典角色一樣,在中國人心中,獲得了一個統一的形象。而他得到這樣的“成績”,來源於人們對他根深蒂固的一種認知——“兇、惡、暴、蠢”幾乎可以涵蓋其全部特色。

董卓,可以說很成功的為自己贏得了一個反派的標杆——集一切缺點於一身。那麼,是什麼原因讓董卓如此深入人心?真實的董卓真的如此一無是處?這樣一個“蠢笨”之人又是如何攪亂了漢末的天下?這就是今天值得我們玩味的。


從“戍邊良將”到“亂政禍國”——《三國演義》之外的董卓

遊戲中的董卓形象

一、“董卓”形象的確立

在董卓“惡名昭彰”的形象形成中,《三國演義》居功至偉。翻開這本書,董卓在第一回便以一個不光彩的形象登場。

原文說道:

“張角正殺敗董卓,乘勢趕來,忽遇三人衝殺,角軍大亂,敗走五十餘裡。”

我們不知道董卓此役所領軍士多少,

此時,劉關張麾下僅有本部500人,盧植贊助的兵士1000人,忽略戰損,滿打滿算將將一千五百人的雜牌軍隊。遇到張角後是大殺四方,勢如破竹。而董卓作為一方軍閥,結果竟然是“大敗”,也是演義中黃巾軍少有的勝仗。一勝一敗,足見董卓之“無能”,而這無能之將,獲救後聽聞恩人僅僅是“白身”,馬上表現出一種“卓甚輕之,不為禮”。這種勢力的小人行徑,更讓他“蠢”的形象上,多了一種被人唾棄的“鄙”。

如果此時的董卓,還只是為了突出劉家三兄弟的忠勇,那麼到他真正登場之時,作者的描寫就更加直白露骨。在第三回中,何進為誅殺十常侍,想要召集董卓帥兵入京,身邊的侍御史鄭泰勸諫到:“董卓乃豺狼也,引入京城,必食人矣。”說這董卓就是一匹吃人的惡狼,今天招他來,那就是引狼入室。而盧植也勸諫到:“植素知董卓為人,面善心狠,一入禁庭,必生禍亂”。無論是盧植還是鄭泰,都點出了董卓的另一個特點“狠”。如豺狼一般,毫無人性。可惜的是,好像老天爺有意要偏愛董卓這個胖孩子一般,何進對兩人的勸阻全然不顧,執著的把這位遠在邊疆的大將千里迢迢招到了京城。

入京後的董卓,不負眾望,先大軍入境,後廢立君王,再殘殺良臣,基本做到了一個亂臣所能做到的全部,甚至超額完成任務——燒燬宮城,遷都長安。就這樣一個人,引來了天下人的不滿,十八路諸侯討伐董卓,造成了天下的大亂。再後來,董卓的殘暴繼續升級,並且用自己愚蠢,幫助作者虛構的“貂蟬”成功上位成為救國家於危難的女英雄。正應了那句老話,“自作孽,不可活”。在書中的第九回,這位無冕暴君死在了義子呂布的戟下。死後的董卓,依然沒有放棄自己的“作亂之旅”,他的部下李、郭、張、樊起兵作亂,可以說三國的亂世,就此拉開帷幕。

按《演義》的描述,董卓的亂政,靠的純粹是上天的眷顧。但命運真的如此兒戲嗎?真實的董卓又是什麼樣子?


從“戍邊良將”到“亂政禍國”——《三國演義》之外的董卓

二、董卓其人

我們不妨卸下“蠢、惡、狠、暴”的固有印象再來看看這位三國第一反派。董卓出身在涼州,即是今天的甘肅一帶。東漢末年的涼州,是一個非常特殊的地域。根據《後漢書》的記載:

“今西州邊鄙,土地貧瘠,射獵為業,男寡耿稼之利,女乏機杼之饒。”

西州就是指涼州,當時的涼州與內地男耕女織的生活截然不同,因為自然環境的惡劣,再加上漢末連年對羌的戰亂,使得使得這裡的人善於齊射,遊獵。而董卓,就生活在這樣的環境中,加上其父親董君雅也是下等武官出身,自小董卓就有著不凡的才能。“卓有才武,膂力少比,雙帶兩鞬,左右馳射”。就是說董卓這個人,年輕的時候就非常的孔武有力,很少有人能跟他相比,並且可以身負兩張弓,左右齊射。這等力量與功夫,可以說少有人能與之相比。不僅武藝高強,騎術精湛。他的性格更是豪爽俠義。“卓少好俠,嘗遊羌中,盡與諸豪帥相結。”“以健俠知名”、“為胡羌所謂”。由此可見,少年時的董卓,與演義裡從無勝績的武將不同,反而是一個武藝高強且俠情萬丈的青年才俊。

另外值得注意,董卓在早年曾經做過“兵馬掾”這一職務。這個職務很特殊,是一種專門設置在邊境地區武官,他的作用不僅僅是上陣殺敵,更要幫助州刺史參謀軍事,是一個文武並重的職位。這樣的一段經歷,即表示董卓不但是一個有勇無謀的莽夫,而如《三國志》中所說的,有“才武”。同時也是他日後軍旅生涯一次非常重要的歷練。

到這裡,我們可以清晰的看到一個與《演義》中截然不同的形象。

那麼接下來的董卓,是如何從一個下級武官,一躍成為一方諸侯?做到這一步,不僅僅需要他的“才武”,有需要他身上與眾不同的“帥才”。

《後漢書》中有這樣一段記載:公元167年,邊境叛亂,守將張奐派遣董卓與尹端出擊平叛,結果是“大破之,斬其酋豪,首虜萬餘人”。這一仗打的是十分漂亮,但董卓真正的亮點不是他的這次戰功,而是時候論功行賞之時,董卓“‘為者則已,有者則士’乃悉分與吏兵,無所留”他認為,這次打仗,自己雖然是隻會有功,但是真正起到作用的,是手下的這些捨生忘死的戰士,因此這些功勞不應該被我據為己有。於是把所有的賞賜全部分給了手下的將士,自己毫無保留。此一節,就能看到,在董卓的身上,有著一種非同尋常的氣度與眼界,這就是一個為將者與為帥者最大的不同。我想這也是他日後可以稱霸一方的關鍵原因。

憑藉個人的能力與戰功,董卓逐漸在西涼一帶站穩腳跟。由於其常年在邊境對羌作戰,加上他俠勇的性格,使得董卓在西涼有著非同尋常的聲望。也因此吸引了無數的本地人甚至羌族人投效在他的麾下。他手下有兩隻強力的部隊“湟中義從”與“秦胡兵”,其中“湟中義從”就是當時的“月氏胡”,而“秦胡兵”中,秦指當地漢人,胡指非漢族的士兵。並且蔡文姬的《悲憤詩》中也有過類似的描述“卓眾東來,金甲耀日光;平土人脆弱,來兵皆胡羌。”從這些記載中我們都可以看出,董卓的手下,有著大量的少數民族戰士,這樣的一群人相較於中原人,有著極強的戰鬥力,尤其是騎射的能力。這樣就構成了董卓“涼州”軍團的核心戰鬥力。此時的董卓已經默默發展出一股讓漢室都不敢小覷的戰鬥實力。


從“戍邊良將”到“亂政禍國”——《三國演義》之外的董卓

涼州地圖

三、野心的轉變

公元189年,註定是不安分的一年。這一年,病危中的漢靈帝,下旨封董卓為幷州牧。在這之前,天下只有三個州牧,這一任命可謂是地位崇高。但有一點,既然離開西涼,就要把手中的軍權交給董卓的老搭檔,或者說老對手皇甫嵩。說白了講,就是給你高官,奪你兵權。

以董卓的眼光又哪裡看不到失去兵權的下場,早被朝廷忌憚的他,一旦失去軍隊,等待的可能就是被政敵的踩踏與死亡。董卓不是一個莽夫反而是一個心思縝密的梟雄。他不可能坐以待斃。

因此他接受了州牧的任命,但是拒絕交出兵權。後朝廷百般催促,無奈之下的董卓假意帶著五千士兵前往幷州上任,大部隊剛走到河東郡,就說什麼也不走了,因為他知道,自己一旦上任,就難有翻身的餘地,他也知道此時的朝廷正內憂外患,眼下的漢室,沒有能力真的與他硬碰硬,於是善於把握時機的他,準備在這個離洛陽不算遠的地方靜觀其變。

這一次,董卓賭對了,沒多久,漢靈帝一命嗚呼。新帝繼位,朝廷中馬上形成了以宦官、外戚、士族(楊氏、袁氏等)為核心的鬥爭漩渦。再無新,也無力去盯著董卓。

而此時,想要在三種勢力裡脫穎而出,就需要一股強大的軍事力量。所以此時的何進,在袁紹的建議下,就把目光鎖定在了離京城不遠的丁原與潛伏在河東的董卓身上。

其實,到了這裡,我們可以看到,當初何進招董卓進京,並非千里迢迢的從西涼調派,而恰是因為董卓的部隊,就在洛陽不遠的河東郡。所以董卓的這次機會,並不是上天賜予的餡餅,更多的是其獨特眼光下,為自己搶抓的際遇。

隨侯的故事,發展的可能出乎董卓的意料。他沒有想到何進會敗的這麼快,敗的這麼愚蠢。突然間,擺在董卓眼前的局面從如何脫死,變成了如何挺近。

接下來董卓以教科書般的手段,迅速消滅了他眼前最大的敵人丁原,收編了何進的殘餘部隊。一躍成為了能夠控制漢室的唯一人選。同時,董卓對於門閥士族,並非如《演義》中那樣飛揚跋扈。反而是採取了一種低姿態的結交與安撫。尤其是對一些有才德的名士,更是大肆拉攏,因為他知道,在中原人眼中,自己不過是未開化的“邊鄙人士”,想要穩固手中的權力,就離不開這都些高門與名士的支持,需要他們輿論的宣傳。

雖然在門第為重的東漢,仍有大量的名門子弟不屑於董卓這種粗鄙之人,他們紛紛選擇逃離,比如袁紹、曹操等都屬於此類,但是董卓的做法,在一定程度上也為自己籠絡了一定的支持。

而此時,權勢熏天的董卓,終於下出了一步把他推向覆滅邊緣的臭棋,那就是廢立皇帝。


從“戍邊良將”到“亂政禍國”——《三國演義》之外的董卓

董卓進京路線

其實,與其說董卓是個逆臣,我覺得他更像一個失去了分寸的權臣。猶如歷史上的霍光、鰲拜或者說同時代的曹操。我們看在《三國演義》中,說道他廢立的目的是因為少帝的懦弱,當他看到面不改色,談吐自如的劉協時,所表現的是“卓暗奇之,心懷廢立”。雖然這只是小說家的演繹,但是我們不想猜測,如若此時的他,以心懷篡位之念。那麼這個懦弱膽小,又失去靠山的劉辨,掌控起來,不是更加易如反掌嗎?廢庸立賢,豈不是自找麻煩。

並且根基不穩,妄自廢立,所帶來的後果,精明如董卓又豈會不知。我想,此時的他,心中所願,依然帶著對漢室的一種忠誠。他想做的,是亂世之中狹天子以令諸侯的權臣,而非謀朝篡位,自立門戶的天子。

四、董卓的失敗

或許我們會奇怪,這樣一個有勇、有謀、有氣度、有眼光的亂世梟雄,為何會在那麼短促的時間內走向覆滅。

很多人,說董卓的失敗,是因為忠勇之士的反抗,是因為他殘酷不仁的鐵血統治。

事實上,來自各地的討伐並沒有真正威脅到董卓。哪怕是浩浩蕩蕩的反董卓聯盟,也沒有實質上動搖董卓的統治地位。

那麼最終,給董卓權力集團致命一擊的,到底是什麼?

其實如果我們仔細分析,會發現真正導致他覆滅的原因,恰恰不是外力,而是來自於他內部。無論在《三國演義》還是在史書中,都描述了王允聯合呂布刺殺董卓的橋段。而刺殺董卓的原因,在王允看來是想除掉這個欺君罔上、殘害忠良的暴虐之人。在呂布看來,是想殺死這個搶奪所愛,薄情寡恩的冷酷之主。如果拋開主觀情緒與小說的演繹,史學家方詩銘先生的觀點我們可以參考。


從“戍邊良將”到“亂政禍國”——《三國演義》之外的董卓

諸侯討伐董卓


與其說這種矛盾來自於董卓與義子呂布,不如說這個矛盾來自於董卓集團內部的涼州、幷州兩支勢力。一方面,是土生土長,跟著董卓起家的涼州軍。這一群人常年雖在董卓左右,是實打實的心腹。另一方面,則是從丁原那裡收編不久的幷州軍。他們屬於被迫歸順,且不說忠心程度如何,這種失敗者的身份,就讓幷州軍在兩州軍面前,難以抬頭。這樣,濃烈的敵視情緒始終瀰漫在董卓的部隊中。哪怕是成為了董卓義子的呂布,實際上也只是幷州軍隊的統帥,這樣的身份,很難得到涼州舊部的認同,那種忽視,是心高氣傲的呂布無法忍受的。這種敵對直接體現在了戰場之上。當年追擊孫堅之士,涼州的統帥胡軫與呂布就發生了激烈的公開爭執,可見這種矛盾已經到了一個臨界點,但董卓卻對此毫無察覺。因為從骨子裡,他也與手下的舊部一樣,沒有真的把幷州部隊放在眼裡。甚至對自己的“兒子”呂布也是稍不如意,就拳打腳踢。

董卓此時沒有著眼於化解矛盾,反而因為這些沒有在意的小事。加劇了呂布等人心中的怨恨。

而王允的成功,不是因為什麼美人計,而恰好是看到了董卓軍團中的這種矛盾。而他所做,就是加速這種矛盾的爆發,最終,把那權傾朝野的董卓,刺下了神壇。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