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八国联军进京,清政府不跑,全力抗击,能有几成胜算?为什么?

亦惞


清朝当时和八国联军的差距不仅是装备,而是现代军队和封建军队之间制度的差距。所以理论上,如果清朝政府反抗的话,没有任何胜算。

可事实真的如此吗?八国联军入侵的目的是镇压义和团运动。现在越来越多的声音说义和团运动是是无知民众的愚昧行为,只有坏处没有好处,但我们来看看一个先知做的三个预言:1. 今天发生的这一事件不是没有意义的,他是一个将要发生变革的世纪的序幕,是远东未来历史的基调。2000年的中国将大大不同于1900年的中国!

2.50年后,将有千百万团民排成密集队形,身穿全副铠甲,听候中国政府的号令,这是完全不用怀疑的!

3.一个中国贵胄子弟曾对我说过,请记住我的话,总有一天,我们自己将会是出口商,不仅那样,而且还会比现在的制造商卖的更便宜!

这个先知叫赫德,当时世界最了解中国的外国人,中国海关第一任关长。1900年,他被义和团围困在大使馆将近一个月,脱困之后写下了这几个预言。想想1950,2000年和现在,这三个预言是不是特别惊人?

为什么赫德会做出这种预言,因为中国当时在欧美眼里并不是一个软柿子,他们并不准备在中国投入大量兵力,也没有准备一劳永逸彻底征服中国。当中国人民展现出反抗能力和精神以后,他们内心也很紧张。因为八国联军从来不是铁板一块,甚至内部勾心斗角极其激烈。有的希望接管中国,有的希望扶持代言人,有的希望武力镇压,有的只是来搅浑水不希望一家做大独吞中国,有的甚至希望中国不要太差好做生意。清政府不战而降,八国联军就可以慢慢坐下来谈如何分配。但如果清政府真的去反抗,八国联军就会有分歧,清政府就有机会以战促和分化对手。

所以,清政府如果真心想抵抗八国联军,在战争层面是必输的,但战争只是政治的手段,只要清政府敢反抗去反抗,他就能在政治层面上取得别的东西。战场上胜算是零,但政治场上胜率并不低。只是以清政府那种政治素质和骨气胆识永远也不可能想到这点的。

另附赫德预言的出处:《这些从秦国来,中国问题论集》



趣读二十四史


其实,清政府就是因为全力抗击后打不过才跑的。

八国联军侵华战争爆发前夕,京津、直隶地区(也就是战争的主要区域),共有清军十一万三千人。

北京有六万五千人,不过基本上就没有什么能打的部队。战斗力第一的是来自甘肃的董福祥部20个营6786人,但该部会同五万义和团围攻只有442名各国使馆卫队坚守的东交民巷使馆区,却怎么也打不下来,可见其在近代战争中也就属于战五渣的水准。至于全由八旗子弟组成的三万多武卫中军和神机营、虎神营,也就比废物点心强一点,剩下的两万八旗、绿营,也就纯粹是废物点心了。

当时大部分清军实际上就是这种形象,怎么看都不像军人

天津实际上才是清军的精华所在。包括直隶提督聂士成所部武卫前军15070人,装备奥地利曼利夏连发枪、德国格鲁森37/57毫米速射炮、克虏伯75毫米野战炮,是清帝国装备最好、训练有素的野战部队。此外还有四川提督宋庆所部武卫左军9806人,天津镇总兵罗荣光所部淮军4750人,总兵李安堂部淮军2318人,总兵何永盛部直隶练军2500人,共计约三万五千人。

清军新旧掺杂,总体上仍然是一支古代军队,只是装备了近代武器而已,但军事制度完全是古代的


剩下万余人分布在山海关、保定、正定、大名、宣化、永宁、热河、古北口等地,兵力分散,可以忽略不计。

这么算下来,其实清政府能打的也就三四万人而已。偌大的帝国,算起来真是怪可怜的。

八国联军最多时兵力达到十二万八千余人,不过因为清军败得太快,实际参战的没有那么多,估计也就三四万人。

八国联军形象,从左至右:英国、美国、俄国、印度、德国、法国、奥匈、意大利、日本

英军战斗部队有两万余人,主要是来自印度,英国人只有二千多,印度人有一万八。此外还有后勤一万三千五百余人和向导一千三百余人,共计三万三千四百多人,火炮十四门。

法军战斗部队一万五千六百余人,本国和殖民地部队各一半,加上非战斗人员共计两万人,火炮六十门。

德军战斗部队两万三千七百多人,火炮六十二门。

俄军战斗部队两万人,加上非战斗人员共计两万三千多人,火炮四十四门。

日军战斗部队两万二千多人,火炮五十八门。

美军战斗部队五千八百多人,火炮三十门。

意军两千多人,火炮四门。

奥军三百人,全部是海军陆战队。



大家看到了吧,即使清军挡住了八国联军第一批的进攻,当八国联军到齐之后,还是一样会一败涂地的。因为清军能打的部队,实在是太少了,而且完全没有再生能力,因为大清不是义务兵役制,根本就没有受过训练、服过兵役的预备役人员可以征召,只能临时招募农民和城市游民,这些人上战场不是送死,就是当逃兵。

实际上八国联军侵华战争也就只有三场大规模的战斗。

第一场是大沽口。清军是罗荣光部三千人,他们主要是海岸炮兵,分布在白河两岸的四个炮台里,要操纵一百七十门各类火炮,主要是打击军舰,对抗步兵进攻的能力很有限。

大沽口之战,联军选择夜间从炮台背后进攻,使炮台难以发挥海防炮群的威力

而在战争爆发之前,八国联军的军舰已经有10艘吃水比较浅的进入白河,处于大沽口炮台的背后死角处,并有英、法、德、俄、日等国陆战队900余人登陆大沽口,也大摇大摆进入了炮台背后。而因为没有开战的命令,炮台守军也只能眼睁睁看着。

所以战斗开始后,炮台立刻陷入腹背受敌的窘境,清军英勇抵抗了六个小时,罗荣光等七八百名官兵殉国,残部逃走。联军死58人,伤197人。



第二场是天津。清军最初是聂士成、罗荣光、何永盛各一部共计约一万人,围攻紫竹林租界里的不到两千联军。不过清军久攻不下,联军的援兵越来越多,最后清军达到两万四千多人,义和团达到五万人(但都是渣渣),联军也达到一万七千余人。义和团这种乌合之众对战争的影响几乎可以忽略不计,战斗主要是在清军和联军之间进行,而前者在兵力上并没有多少优势。

清军也有一些进口的新式武器




决战只进行了不到两天时间。7月12日夜,联军三千人进攻白河东岸,至13日中午,将马玉昆部武卫左军15营击溃。四千五百人进攻天津南门,于14日击败聂士成余部(聂士成已于7月9日阵亡)和淮军、练军,攻入天津城。联军在将近一个月的战斗中,死伤约900余人,而清军的精锐全部被打垮了,双方的战斗力差距,就是有这么大。

但最终这些武器都沦为联军的战利品




第三场是北京。这时联军总数已经有三万四千人,不过进攻天津的部队要休整,所以只派出新到的部队一万八千多人、八十一门火炮进攻北京。

而这时北京除了原有兵力和天津败兵,又从河南、山东、山西、陕西、甘肃来了勤王军,共计约十万人,但除了天津败兵二万人,都没有什么战斗力,另外还有义和团七万人,这就是凑数的。

北仓之战


而事实上战斗也就主要在驻防北仓的天津败兵和联军之间展开,激战进行了四个小时后清军溃散,联军死95人,伤540人。而李秉衡率领的勤王军数万人几乎是一触即溃。


日军展示缴获的清军武器,可见是新旧掺杂,有先进的连发枪,也有粗笨过时的抬枪


到进攻北京城的时候,城内还有七八万清军,不过如前所说,都是缺乏战斗力的八旗绿营,也就是董福祥部强一点,所以虽然他只有几千人,却要防御广渠门、朝阳门、东直门的宽大正面。战斗从8月14日凌晨开始,14时英军占领广渠门,俄军占领东便门,21时日军占领东直门、朝阳门、安定门。

美军进攻北京城的油画


就是在这种城破军溃的情况下,慈禧太后和光绪帝于15日凌晨出西华门逃往山西,可以说是山穷水尽的时候才逃跑的,并不是能够坚守而不守。在北京之战中,联军死伤四百余人,清军伤亡四千余人,大多溃散。

总的来说,联军只用了三四万人就打垮了十几万清军(其中能战的也就四万来人),仅伤亡2000余人。到了10月份,联军已超过十万人,就更没有打下去的希望了,除了签订城下之盟,清政府没有其他的选择,不是不想打,实在是打不过啊。


海军史研究会员


胜算还是有的,八国联军区区几万人,虽然有枪炮,单兵作战能力强,但是如果满清政府能够组织有效的抵抗,使用适当的策略还是可以战胜八国联军的,怎奈大厦将倾,政府腐败失去军心民心,竟然出现百姓给侵略者做向导的荒唐事,可以说是失民心者是天下的典型案例。


我们假设一下,为什么说满清有胜算呢,有很多办法,

比如说坚壁清野,全民皆兵,把侵略者深陷人民的汪洋大海中。人海战术弄死他们,创造各种机会近身肉搏。

比如组织八旗敢死队,白天阻击八国联军,晚上骚扰攻击侵略者大营,24小时不让洋人睡觉,打死一部分,折腾死一部分。

比如使用传统兵法妙计,火攻,火烧连营,水攻,淹死他们,包抄射箭射死他们,山上扔石头木墩砸死他们,水里下毒下蒙汗药。

比如美人计,征集全城妓女“攻陷”他们,糖衣炮弹送酒送肉腐化他们,送钱送金银收买他们,花再多钱也用不了四万万两白银啊。

组织直隶各地武装抵抗联军,胜者汉人封王,重赏之下必有勇夫,量中华之人力,灭万国之来敌!


小义老师扯历史


八国联军侵略中国的由头是清王朝支持的义和团运动侵害了他们的在华利益。在义和团运动进行的如火如荼时,十万义和团战士攻打只有区区几百护卫守护的东交民巷,在打了六十多天后,以失败而告终。从这我们不难看出,清王朝在面对成千上万的八国联军时,如果慈禧不跑路,打赢的胜率几乎没有,也许有的人会认为义和团运动时还取得了廊坊大捷,抗击八国联军时,僧格林沁在第二次大沽口之战时,也取得了胜利。但这些胜利并不能扭转清王朝的败势,主要有以下几个原因:

1、八国联军侵略中国时,中国当时的社会形势异常严峻,由于慈禧治国方略的失误,官员腐败严重,民不聊生,民众起义不断,清王朝统治者已跟不上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需要,另一方面,孙中山领导的革命运动也有力的冲击着清王朝,清王朝已失去了对整个社会的掌控力。

2、清军武器落后,经费不足。由于清王朝的闭关锁国,缺少了与世界的联系,农业自给自足的局面尚未打破,世界强国在进行科技革命时,中国还处于着男耕女织的落后状态,在很多国家都装备先进的步枪、大炮、军舰时,清军还是大刀长矛,虽说经历了洋务运动,清王朝购买了一些枪支和军舰,但由于缺乏经费(实际上也不缺,慈禧用海军的六十万两军费修缮颐和园,真是祸国殃民),没有对这些武器进行更新换代,已经落伍了。当农业文明与工业文明相碰撞时,结果可想而知。并且,清王朝赖以生存的八旗子弟兵早已腐败不堪,丧失了战斗力。

3、社会民众浑浑噩噩,民族意识尚未觉醒。在清王朝愚民政策和封建思想的控制下,社会普通大众文化素质低,不了解国家和世界大势,每天浑浑噩噩,没有民族概念,从民众围观戊戌六君子被斩首的情形就可以窥见一二。虽说后来出现了孙中山,邹容等革命家宣传革命思想,但在当时收效甚微,他们的努力尚不足以唤醒民众的民族意识。我们试想一下,在这种社会环境中,怎么能期待打赢外族的侵略呢?




究史明智


不是全力与否,那个王朝国都被占不全力呢?再说一次,武器实力决定一切,尤其是近现代热兵器。大清入关拿了天下,赵烈文说的非常明确,实属巧合杀戮太重。明王朝被农民起义推翻的,双线做战,经济首先被拖垮。其次,皇权没有合法继承,满清又以替大明报仇忽悠掌握兵权明朝将领,醒悟过来一切大局已定。


一起共克时艰吧


清政府,攘外必先安内,本身就是一个满族这个少数民族统治的外来政权,防范汉人甚于防范八国联军,自然不敢全国人民总动员全民皆兵,更不敢把就那点满蒙甘的嫡系部队拼光。八国联军的诉求主要是通商,打开中国市场,汉人自然不会为满族人拼命,而太平天国的主要诉求在革满族人的命同时也革传统文化儒家和知识分子的命,汉人自然涌现出湘军,楚军,淮军。


DavidHu136189375


满清这个寄生虫朝代,你觉得会有半点抵抗精神吗?如果满清政府哪怕是有一点点的抵抗意识会对外签订一千多条丧权辱国的条约吗?一千多条丧权辱国的条约是什么概念?满清盘踞中国两百多年,平均每年三到五条,这是什么概念?中华民族历史上即便是一个最差劲的朝代何曾如此屈辱国外,都来举举例子


共跳滴水线子


得民心者得天下,清政府的腐败无能,老百姓对清政府狠而无语了,必败


用户72355644782


满清政权被颠覆,他们割地,赔款,啥都行,也不会,让政权颠覆,政权一颠覆,这些王侯,将相,啥也不是,


手机用户草园


战争的胜负。基本上取决于战前准备情况。当时如果清政府不跑。只有三个结果,一个全体自杀,二是全体都让人家杀,三个全体一窝端,被敷。三十六计走为上不是胡说的。不跑才是臭臭的下下策。于国于民于已都只能跑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