沃興華書法的傳統功夫如何,請你說說你的看法?

情棋書畫


現在的書壇是極具包容性的,所以流派紛呈,學院派、流行書風、現代書法等等不勝枚舉。正因如此,出現了一批看似和正統書法迥異的書法家,如王東齡老師、曾翔老師、沃興華老師等等,這些人水平高、理論深,也有很大影響力。很多後學者見狀都爭相效仿,這是有些急功近利的,因為他們不知道,這些人在傳統書法上都下過很深的功夫,他們都是有了紮實的傳統功底之後才去做新的探索的。



以沃興華老師為例。沃興華老師早年錄製的“臨顏真卿《祭侄文稿》”,用筆嫻熟,結字古拙,從開筆到結束如疾風驟雨般流暢自然,傳統功底極深,可以想見,沃興華老師在顏體上下過很多功夫的。


又見沃興華老師臨漢《西狹頌》,寬博雄強,尊重原貼,極為傳統,更具漢隸生拙古樸的金石意味,金石氣是很多隸書學習者最看重的。

其實,沃興華老師的其他風格作品從用筆上來看也屬傳統一路,尤其是線條極講用鋒,濃淡枯溼極為自然。沃興華老師所做的只是將用筆進一步誇張,結字造型再度變形,這大概是收到西方美學思想的影響。


但如果說到沃興華老師的傳統功底,那絕對是毋庸置疑的。


古風書法


說來也巧,前幾天剛在孩子的書法老師那裡看了一本沃興華的書《米芾書法研究》,有意思的是我們在批評沃興華的醜書的時候,他也在書裡大倒苦水,我自己對書法的研究探索如何不被世人接受,甚是苦惱,然後就更加深刻理解了米芾。看了幾張之後,我真的很想笑,但不是嘲笑的意思,而是覺得這是一件很有意思的事情,也值得思考。

沃興華是以醜書被大家所認識,但如果就此認為他只會寫醜書的話,那其實就錯了。沃興華書法的傳統功力還是很深厚的,他對傳統法帖的臨摹、學習還是下過幾十年功夫的,也不是一般人能比的。

上圖這幅《臨韭花帖》可以說是神形兼備,而且還用了王鐸的漲墨的墨法,更有一番趣味。
上面這幅是他的楷書臨作,用筆流暢,頗有法度,臨帖的同時還有自己的面貌反應出來。

上面這幅圖左邊是沃興華臨作,右邊是米芾的作品,大家覺得臨的怎麼樣?

上面這兩幅也是沃興華的臨作,從這些作品中我們可以看到,沃興華與傳統書法是真的下過功夫的,不然也不會在書法圈有那麼大的影響力了,如果只是靠著醜書,我想不一定有現在的地位。

只不過後來的沃興華突然就把自己的書法創作之路走到現在的這樣了。上圖是沃興華的創作作品。沃興華認為書法就是形式與結構的組合、表現,這種認識大概也是源於西方美術思想吧,我們暫且不論對錯。而沃興華的這種創作就讓他繼續創作吧,因為你永遠不可能叫醒一個裝睡的人。

書法的發展需要創新,創新就免不了會有各種亂七八糟的東西出現,即使沒有沃興華也許還有張興華、李興華出現。但傳統書法一樣有人去傳承,南山不才,雖然書法沒啥水平,但還是願意為傳統書法文化的傳承做些事情,雖然有些勢單力薄,但做了總比沒有的好。

古人書法是有話要說,今人書法是有字要寫。昨天看到一位老師這樣說,覺得很有道理。書法,言也,是書家心聲的體現,脫離了這層內容只求表現就失去了書法真正的內涵。米芾雖然癲狂,當時不被世人理解,但是他不被理解的是他的身世背景,所以他故作癲狂,而米芾的書法從一開始就被人推崇。

沃興華教授是受人尊重的教授,你沒有米芾的身世背景,卻通過醜書去尋找米芾的痛苦,這好像有點現在的網絡語:不作死就不會死。醜書從一問世就不被大眾理解、認可、接受,難道只有這樣才顯得你與眾不同嗎?

以上是南山拙見,不當之處還望指正。


翰墨今香


前段時間,沃興華在成都的書展被叫停。田英章曾說他胡搞,網民嘲笑他神經。但上一次中日書法交流活動沃興華仍然代表中國實力選手應邀出席。其實,如果論起書法圏的江湖地位,沃興華如今仍算是一流書法家,資歷不淺,擁有大批的追隨者。他對中國書法的創新突破所做的努力應該被尊重,但是,他自認為相當前衛的對書法藝術的思考感悟,並不能得到大眾的認可與接受,即便是書協高層也有質疑斷喝之聲,可見他的創新突破極有可能是誤入了歧途,甚至是自甘墮落。



(沃興華早期的行書作品)

沃興華早期的作品,是可以用驚豔來形容的。筆法渾厚,字法熟稔,章法俊美,很有穿透力。也正是憑藉自身實力在高手如雲的書法圏爭得一席之地。但讓人無法理解的是,誰能想到天資聰穎頗富潛質的沃興華,最終為“淪落”為吼書醜書的代言人之一。實在有些“傷仲永”的味道。

(沃興華早期的楷書作品)

從圖作可以看出,沃興華早年在碑帖之學上是下了苦功夫的,走得是正妍的道。從其作品成色來看,雖然未必能算一流,但也絕對多有可圏可點之處。他的作品由正妍入樸拙時始,就好像起了劇烈的化學反應,奇巧沒見著,倒是端上來一盤醜到要哭的東西來,不禁讓人唏噓不已。

儘管仍有不少人為沃興華鼓掌叫好,大誇其質樸無華,但是這樣的作品,呈現於人的美感究竟在哪裡?與頑童稚子信筆塗鴉又有何區別?書法審美雖極富彈性,但如此巔覆傳統法度習慣的創新突破,除了驚世駭俗,吸暴眾眼之處,又有何益?美與醜,永遠不同與妍和拙。美就是美,醜即是醜。書法只有美的義務,但沒有醜的權利。

抱庸淺談。


抱庸詩書


沃興華早期的書法是非常有傳統功夫的。之所以後來發生了非常大的變化,被人們吐槽為醜書。主要是受了古代民間書法的影響,於是書法越來越怪異。甚至臨摹學習古陶文。甚至刻意追求青銅器銘文風格和古代民間石刻文字那種經過腐蝕風化,經過剜剔椎拓那種斑駁殘泐,蒼茫渾厚的所謂的金石氣,才逐步形成了目前的書法風格。

我們看2000年臨摹作品,楷書功夫是非常紮實深厚的,沃興華臨摹作品不是向我們通過那樣一對一的臨摹,而是經過自己理解消化以後的臨摹,是一種臨摹結合的學習。

沃興華學習臨摹書法的理解深度和我們簡單的對臨有著非常大的不同,是在深入研究的基礎的臨摹。非常有才氣,可以說是學者型的臨摹,不是為了寫字而臨摹,而是為了研究書法而臨摹。所以沃興華在談自己臨摹練習某一作品時往往伴隨洋洋灑灑的理論的表達。如:

並且其理論非常深刻透徹,精闢,入木三分。


我們看沃興華臨摹的蘇東坡的書法,顯然是非常具有紮實的功夫的。

這是開始出現變化中期的作品。

沃興華現代的書法多是受類似書法的影響。雖然我們可以一分為二看到沃興華的書法,但對其現代的所謂的醜書持批評態度也不是沒有道理的。書法如果真的以沃興華目前書法的風格發展下去,是難以想象會有什麼結果的,至少不是王羲之一脈相傳的正途書法。作為偶爾的探索或者說嘗試,也沒有什麼,但確實不易大力發展。雖然說高手在民間,但一些民間書法畢竟不是書法歷史的發展的主流或者說正統。也許翰墨書道只是從沃興華的幾部理論書籍上的認為,並沒有更深入的理解沃興華的書法理論和書學思想,但從起目前的作品看,翰墨書道也持批評態度。類似的書法不是書法的歷史的發展的主流或正統。










翰墨書道


沃興華的傳統書法功底是很深的,特別是在臨摹和創作顏體行書上,體現了深厚的功底。沃興華對顏真卿楷書行書都下過很大功夫,他在早期曾經寫一手標誌性的“顏體”,並且當時他認為顏體是最美、最偉大的。

(圖為:沃興華臨顏真卿《祭侄文稿》)

(圖為:沃興華臨楊凝式《韭花帖》)

在很長一段時間之內,沃興華從帖學到碑學,從名家書法到民間書法,各種帖只要能見到的都臨,博覽並蓄,走過了一條臨摹、創作的艱辛道路。他甚至想將各種所臨摹過的東西融合一起,任意調配,寫出變化無窮。

但在此後的幾十年間,沃興華的書法審美取向逐漸走向民間書法,走向流行書風,將過去自己寫的顏體幾乎全盤否定,刻意去追求所謂的“拙”、“不像”與“個性”,從而與主流的書風偏離較遠。

當然,按他自己的想法,他是在進行偉大的創新,“表現自我,表現時代,尋找一種個人與時代相適應的表現形式”。至於讀者和網友們怎麼看,我想各人有各人對書法的理解,各有各的看法。

有人說:這是“不成仙,便成魔”!

您同意這種說法嗎?歡迎將您的真實想法寫在留言區。

更多書法技巧文章,歡迎關注【麓風軒】書法公益課堂


麓風軒


有一種學位叫博士。但是學位不等於學識。學位是你學過知識的承認,而學識則是對學過知識的理解和運用。大家都知道沃興華傳統功底深厚,但是從他的作品中沒能看到這種功底。也就是說,學了多年的知識,並沒有轉化為學識。這是笨蛋的節奏。





竇國書法


關於沃興華的書法的昨日今時,我覺得有必要說一說。

沃興華當下差不多七十歲的人了,早年他的臨帖水平在他們那個年代應當是很不錯的。移植到當下的話,隨著書法藝術高等教育的普及,沃興華的臨帖水平就顯得有點跟不上節奏了,現在年輕的書法專業學生,厲害的很。

沃興華是分享到書法紅利的一代人,從骨子裡他應當是離不開書法的,那麼唯有另闢蹊徑了。於是沃興華不太被部分書法人理解和接受的書法風格就出現了。這是一個書法人的掙扎。至於別人怎麼看,沃興華是不在乎的,他只要沉醉其中,沒有放棄,即使不再分享書法紅利,只要沒有被書法浪潮拋棄和淹沒,他其實就知足了。

沃興華是有非常深厚的書法理論功底的,這是他能做到並且能做的非常好的。至於當下書風能不能為大家接受,不是他所能決定的。他的目的其實就是盡最大的努力,寫出他更滿意的作品,至於其他,一切隨緣吧。

無論如何,他的所作所為,都令我們敬重。


凌川


沃興華早期書法作品還是很見傳統功底的,後來得了精神病所以就成現在的樣子了,真的是很遺憾!

沃興華早期作品和現在作品對比:




臥雲齋主




雲中173132033


王冬齡邱振中沃興華曾翔陳振廉這些癲癇書寫者們,你一批評他們就說你不懂書法藝術,說他們寫醜書,就有人說他們傳統功力很厚,不時弄兩幅臨帖出來證明。實際上他們雖然也臨過帖,自認為也不錯,實際上差的遠。遠沒有達到下意識的心手相應的功夫,不信寫寫帖外內容看看,完全是離帖寫不好字的水平,所以乾脆就離帖胡塗亂抹美其名曰創新書法藝術。悲哀!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