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八十年代一些玩古玩收藏的人,现在能耐得住寂寞,眼界眼力还特好?

大漠楼兰2


上世纪八十年代开始玩古玩收藏,至今将近40年了,可以说把人生的大半辈子时间用在了古玩收藏上,丰富的阅历足够让他们眼光“贼亮”,“刀枪”不入。

国内收藏大家马未都先生就是这个时代玩古玩收藏的代表人物,他的不少藏品就是在这个时间段淘得的,他识别古玩的眼里也是在近四十年的风风雨雨中练就的,眼力强了眼界自然就高了,于是便有了他出版的不少关于古玩的著作和兴办的多个观复博物馆。

八十年代属于改革开放初期,古玩市场虽然也有假货,但相对而言要少的多,在当时对于假冒伪劣产品是要打击的,严重的要追究刑事责任。市场的严管,使古玩市场真货多于假货,只要有足够的眼力,“捡漏”是不成问题的,马未都先生就是靠当时的“捡漏”收藏了上千件精品古玩,为将来的收藏事业发展奠定了基础。

凡是从那个年代的古玩收藏走过的人们,见识了不少的古玩精品,练就了识别古玩的火眼金睛。如今面对充斥着假古玩的市场,他们已经没有了“捡漏”的冲动,时刻要防止掉入古玩的“陷阱”,不得不说,是泛滥成灾的古玩市场让他们耐得住寂寞,轻易不敢再出手了,因为眼力、眼界再高也有昏花的时候,不如静下心来沉醉于已有的古玩藏品。


视天下i


我是八十年代后到九十年代開始收錢幣,銅板,銀元的,后逐漸玉,雜件,瓷器,當時銀元二十一二元收,銅板論斤稱,玉器二三十元,瓷器一百出頭就能收到,當時工資三十六元,因錢少失去了不少好東西現在想起都后悔,机不可失,時不再來,我三十年前的藏品現在都在,也積累了經騐,但在玩這行干到老学到老,三人之中有我師








庆长生华


八十年代,在后海小山开店,一到周六日,使馆的人,就开着车来,几十人一起,在各个店里转悠,要是能喊出1000-2000一件,就已经非常好的东西了,使馆的人眼一瞪,用流利的中国话说一句:“我X,那么贵!”。那时候真东西多,假的少。哪像现在,一个古玩城,也找不到几件真货。

90年代初,在潘家园买了一块斗彩的盘子,被人拿去到景德镇仿了几块,在北京的拍卖行,卖了。前几天,有个南方的人,发照片给我,说买了一块盘子官窑,让我看看,我一看,就是仿的我的盘子,就告诉他,东西新的,他不信,问我哪里看出来的?我说是仿的我的盘子。后面的落款还是我建议改的呢。到现在还没换,并把自己的盘子照片发给他,他才信。另外,关于捡漏的问题,我想说的是,只要眼里好,啥时候,都有漏可捡。信不信有你。


永宝斋斋主


提起八十年代,开始喜爱古玩的人,可以用一句话来形容:喜怒哀乐,乐此不彼。在那个年代,我也开始喜欢,那时候我还年轻,跑得动,信息也不发达,人们互相之间也没有沟通,在我们当地,搞农业大发展的时候,平整土地,出了很多东西,大东西交给博物馆,有的小件人们带回家玩,大部分遭到破坏。当时人们的意识淡薄,社会上根本就不存在什么假东西,一两包烟,别人都有可能给你东西,三块两块,十块八块,都能买到东西。到了90年代,社会上才开始有人收东西,价格飞涨,货源紧张,从南方过来的假货,越来越多,人们真假难分,搞的人也多了,造假的人也多了,信息也发达了,人们都是为了经济而去,真正爱收藏的人查很少。直到现在,古玩市场鱼龙混杂,尔虞我诈,互相拆台,可以说,为了钱财,使出了一切手段,什么继承传承文化,爱好收藏,成了骗人的鬼话。现在市场萧条,关门谢客,也是正常现象,我个人觉得,一切将会,回到正常的轨道。丨爱好收藏的人,眼光会越来越好。一些投机取巧的人,将会被淘汰。爱好收藏的人,也会静观其变,爱好投资的人,也会对文化有很大的理解,而从此投资古玩行业。国家政策的支持,市场的开放,将会真正迎来传统文化繁荣的景象,古玩的春天,将会真正到来!


玉佛缘345


我从8○年代初开始喜欢瓷器的,那时人特单纯,社会上基本没仿品,新华书店也没有收芷方面书籍,那时我喜欢钓鱼,常去农村,碰到农民还问一问,有没有过去的盘子,碗,茶壶,之类,纯扑的农民真会拿出东西给你看,问你要不要,那时拾元钱可买个清三代26公分以上大盘,完整无毛病的。80年代未社会上开始有仿品了,以后逐年增多到泛滥,那时玩爱好纯是喜欢,就是没钱,只要口袋中有个5元钱也可买个普通茶壶,玩的人少,真东西还多,玩的时间长了,人们说的见多识广,特有眼力,长年累月知识面积累,真正懂行的爱好者,拿到一件器皿尽其所能找出某一点不符合时代,就值得怀疑,不能拥有,而现实中有想当一部分芷家,对某一件器皿有一,二处符合书夲知识,就认为真品无疑,半桶水且淌的很,打水漂了,还听不进忠言相告,所以玩收芷不是人:人都可以玩的,一定要有悟性,悟性是无法传授的,除非你笨鸟先飞,多勤奋,多思考,才能加入这个特殊行历。



人求我


确实是这样,本人就是其中的一份子。说到收藏,在那个时期所收藏的藏品基本上都是真品,而且价格很平宜,那些官窑的清代,明三代都是几十元最多亦是百多元,所以那代人的收藏者是绝对经得起风雨的,由于长时间的磨练已经练成金睛火眼。











玩遍天下瓷


老行家眼力独到,深藏不露。有钱就投资田黄,做古玩古董生意,轻松自在不用烦,利润丰厚,保值增值风险低。我做了二十多年,已经在广州一线城市买了4套房子,而且买的房子基本上都是一次性付款的。

主要收藏田黄,因为田黄是升值最快的收藏品,也是热门古玩收藏品,从来没有跌过价。田黄从1995年的5千元一克,升值到现在2019年的20万元一克,再过10年可能升值到100万元一克。而黄金价格基本上是在原地踏步,没什么变化,同田黄的距离越来越远,根本追不上。

2017年1月,福建厦门一次拍卖会上,一个重达1725克的田黄石,拍出3.92亿元的天价,单价22万元一克,田黄的火热程度,可见一斑!


乾隆田黄


八十年代处于改革开放之初,有收藏意识的人是凤毛麟角而拥有古董和艺术品的百姓对其升值空间及拥有的价值完全懵然无知,这就造成了严重的市场错位,以至使初期的文物贩子和收藏者能以极为低廉的价格买到品位、品相都属上乘的古董和书画艺术品。在30几元工资就能养活一大家人的年代见到有人花“大钱”购买自己认为一钱不值的破烂许多家有存货的人蜂涌而上生怕错过这个村便没有这个店,待到市场回过神来已是物是人非。随着时间的推移,有货的已经惜售可加入贩卖的“收藏”大军却急剧澎涨!供求关系的易位让制假售假者看到了巨大的商机,一时间假古董、书画赝品大量出现在农村和城市新出现的“天光市场”。这段时间,“打眼”者不计其数“拣漏”者洋洋得意,这就对买方的眼力是严峻的考验。于是,一大批久经市场摔打自学成才的民间文物专家迅速成长,马未都就是从一位收破烂的成长为收藏家、鉴赏家,而且是这支大军中的翘楚。

现在,造假者的水平已臻化境几可乱真,市场上的古董、古书画等文物稀有真品,而上世纪八十年代进入市场成长起来的这些人早已搛得盆满钵满且功成名就。此时你就八抬大轿请他们去趟此浑水也不可能,他们耐得住寂寞是理所当然!


森林村人


几十年的风风雨雨雷打霜冻练就了抵抗力,火眼金睛,慧眼识珠,从开始接触的真品多,特别是工作,生活,环境所处的地域不同,你见的真品,珍稀藏品就多,而且深深明白真品的特点,特征,只要细心鉴定,定能看出赝品,高,中,底仿的破绽百出,在西安古都边的十万大山里,就沉淀了很多历史古董的遗传物件,就明朝末年李自成农民大军百万大军攻破北京城清洗了北京城,很多瓷器,铜器,字画,文玩,被农民军带进大山,子子孙孙的藏家里,这些事情砖家们是不知道和深入了解的。世事变迁,今天的谋利者,满世界的仿制骗人,但真品,珍稀品确实很少的,普品较多。多看真品,你才知道有多少人打着砖家后旗号,骗一般不深研古董的人,不懂的人,他理论上右拐左拐骗昏藏家上当受骗。











只论真品


也不尽然,八十年代的那些玩儿现在都退休了不玩了,有的通过上网知道自己被骗了不玩了,网上也有顽徒不死心每天在头条长编大论瞎骗骗,有个八十三岁的高龄老头经常在头条发文发图片,劝他悠着点,他照样精神焕发。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