左宗棠收復新疆的事蹟介紹

晚清有一位重臣,能與曾國藩、李鴻章等人相提並論,如果晚清少了他那麼疆域至少要減少六分之一。對晚清如此重要,影響如此深遠的人就是左宗棠。左宗棠是晚清中興四大名臣之一,自幼聰慧過人,學習刻苦少時入長沙城南學院讀書,20歲參加鄉試中舉。左宗棠本人有真才實學,但可惜的是運氣不好,不知為何中舉後屢試不第。

左宗棠收復新疆的事蹟介紹

左宗棠龍擱淺灘難以施展抱負,一直到後來太平天國起義威逼湖南,左宗棠先後成為湖南巡撫張亮基、駱秉章的幕僚,幫助二人抵抗太平軍進攻長沙,安定湖南境內才聲名鵲起。因為他所做之事所立之功,當時人甚至說出"天下不可一日無湖南,湖南不可一日無左宗棠"之語。是金子總會發光,左宗棠在湖南所作所為引起了上位者的注意。於是以舉人入仕,為兵部郎中,此後在洋務運動、平定叛亂等各項國之大事上,都有不俗表現。而左宗棠一生最大的功績,便是收復了新疆。

同治三年,在各地起義叛亂遍地開花的情況下,偏遠的邊疆也出現了變亂。新疆各地豪強趁中央政府控制力降低,紛紛領兵割據,各自為王。同治十年,又有沙俄侵吞伊利。因為鎮壓太平軍等起義而無暇顧及新疆的清廷,在伊利被攻佔後終於重視起來,廷議收復新疆,命左宗棠領兵出征。偏偏在同治十三年,日本侵略臺灣,左宗棠出征被暫時擱置。當時清政府內部有了"塞防"和"海防"的爭議,李鴻章等人建議重視海防,將塞防的款項撥給海防,也就是放棄新疆。而左宗棠則堅持塞防與海防並重,並表示如果放棄新疆,那麼則相當於餵給豺狼一塊肥肉,而他們絕不會只吃這一塊肥肉,到時候國家將遭受更多的損失。

左宗棠收復新疆的事蹟介紹

清廷原本認為新疆偏遠苦寒並不太重要,如果不是左宗棠堅持,那麼很可能就真的放棄了新疆。而事實證明,新疆之富庶不在農業生產,而在地底豐富的礦產資源。以石油為例,新疆的石油資源佔全國陸地上石油資源量的百分之三十。左宗棠為收復新疆所做的不僅僅是堅持,當時清廷拿不出足夠的軍費,他以自己個人的名義向洋行貸款,東拼西湊才湊夠了軍費。

光緒二年64歲的左宗棠在肅州祭旗,正式西征出兵。而為了表示自己誓要收復新疆的決心,這位老將還是抬著棺材上的戰場。他出徵之後以"先北後南"、"緩進急戰"的戰略,平穩的收復南北兩疆,並提出在新疆建省鞏固統治的建議。後來清廷命曾紀澤與沙俄就伊利歸屬談判,左宗棠再次出兵在背後為曾紀澤撐腰,這才有了《中俄伊利條約》,沙俄交還伊利。左宗棠雖然一生只中了舉人,但是卻常常自比諸葛亮,自稱"今亮"、"老亮"。當時的人們都喜歡拿自己與諸葛亮自比,但左宗棠應該是最有資格的一位。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