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政府垮臺以後,曾經的攝政王載灃為何不再參與復辟?

孤舟一瓢飲


載灃不能挽救大清國的滅亡,不是因為他無能,而恰巧說明他比八旗皇室的一些人,眼光看得更遠更獨到。

載灃不是那種只知逗逗狗玩玩鳥聽聽戲的紈絝子弟,他是多少見識過一些世面的。1894年,他才十八歲,就被德國駐華公使推薦為大清國派去德國的特使人選,當然這活本身並不光彩,因為是去德國向人家道歉,說之前義和團那會德國駐華公使克林德被殺那件事,確實是俺們錯了。可是這活再髒,總要有人幹,而且還必須是有地位的人才能幹。

而載灃,是光緒皇帝的親弟弟,慈禧太后的親外甥,顯然能滿足外國人的需求。至於道歉,本身就是沒啥技術含量的活,對於載灃而言,其實更重要的倒是出去見見世面,看看外頭的世界有多麼精彩。所以在訪問德國之後,他本來還打算順便去英國比利時等地看一看,結果因為德國反對而作罷,但畢竟這一趟,使他成了滿清皇室貴族中少有的出過國的人。

回國之後,他很快就得到提拔,二十歲就當上了隨扈大臣,二十三歲當上正紅旗滿族都統,二十四歲,已經獲得軍機大臣上學習行走的職級,進入朝廷中樞,甚至慈禧太后還特意賞給他西苑門內騎馬和穿嗉貂褂的恩遇。

1908年,已經成為正式軍機大臣的載灃,更成了自己的兒子、三歲小皇帝的監國攝政王。這個時候,他面對的最大問題,就是袁世凱。當時有一批八旗權貴,尤其是少壯派,攛掇著載灃,要殺袁以絕後患。但袁世凱豈是好殺的?段祺瑞帶著洋槍洋炮裝備的袁系部隊,從保定趕來北京,甚至有事無事地向城南開炮。載灃立馬就明白了:袁世凱,不能殺!

隨後,袁世凱呈上奏摺,說是足疾,請求回故里養病。至少在中央,八旗少壯派看上去佔了上風,載灃在全國人民眼裡甚至成了掌握全局的人物,革命派的刺殺也隨之到來,1910年,汪精衛的一擊,便是範例。

僅僅是一年之後,更大的問題便來了,革命風暴波及全國,載灃這時候只能請袁世凱再度出山。而袁一上任,便迅即掌握了兵權。同時保皇派和立憲派也開始內訌,而載灃幾乎可以說是一點辦法都沒有。隨即,他把軍政大權全部讓給袁世凱,以醇親王的名義退歸藩邸,結束了他短暫且備受煎熬的三年當國生涯。

大清,就這麼完了。在載灃看來,完全是水到渠成,你的命數到了,死皮賴臉留在舞臺上耍混又有什麼用。所以,載灃對一切復辟活動都反對,張勳復辟他不參與,溥儀去東北搞滿洲國,他更是一眼看出,一語蔽之,沒戲!

所以,不管是溥儀派人來,還是日本人來,載灃始終拒絕,即便是1934年百般無奈之下,去了一個月,也立即返回。1949年,北平和平解放,載灃乾脆把醇親王府賣給了“國立高級工業學校”,換了九十萬斤小米。兩年之後,他便因風寒而病故。

載灃這個人,其實頗有自知之明,早年搞憲政,結果弄得一塌糊塗(根本原因就是他沒有魄力將其他皇族旗人趕出內閣),他所任用依靠的這群人,無一不是清朝親貴、雖無能但權欲極重的庸才。而那些皇族,其實又頗看不起他。

結果,他只能放棄一切權力,回家過安樂日子。末代皇帝溥儀曾經說:載灃膽小怕事,難堪大任,無法給予兒子一點保護。這話其實只對了一半,周總理曾言,載灃是在一種特殊的情況之下,身不由己地被慈禧臨終推上監國攝政王的高位的。不是因為載灃適合做攝政王,慈禧才選了他。而正是因為他不適合,慈禧才選他的。他後來也沒有主張對革命進行武力反抗,也沒有站出來反對宣統皇帝“遜位”。

事實上,大清早就該亡了,還復辟它幹嘛?


司馬路的歷史會客廳


醇親王載灃,在多少人看來,載灃是一個蒙受祖上蔭庇,沒有真才實幹,平白無故坐上攝政王之位,但卻沒有挽救大清的能力,經手三年,就把大清朝給玩壞了,導致清朝覆滅的人物。

或許,醇親王載灃的能力的確不足以將即將傾倒的大清朝拯救回來,但載灃真的就只是一個類似花瓶的人物嗎?自然不可能。

當然,載灃能夠成為攝政王,與載灃的出身關係密切,慈禧選中載灃與選中光緒的理由基本一樣,載灃也是光緒的弟弟,同治皇帝,光緒皇帝,以及載灃,這三人是同一輩分的,道光帝是三人的爺爺,加上早年載灃曾經出訪德國,不卑不亢,為清朝長臉了,因此,載灃成為了慈禧眼中繼承人的最佳人選。

雖說名義上溥儀才是皇帝,但溥儀登基的時候不過三歲,尚且是個牙牙學語的幼兒,而慈禧太后的繼承人,隆裕太后又只是一個沒有真知灼見的傳統夫人,讓隆裕太后抱一盆瓜子,坐在巷口與婦人們聊聊天或許還可以,但讓她處理政務,那簡直都要了隆裕太后的命,因此,清廷真正處理政務的還是載灃。

載灃確實沒有什麼能力,若非如此,也不可能在慈禧去世三年就被迫宣佈清王朝時代的終結,但之所以載灃會失敗,最大的原因也不是內在的,並非載灃無能,而是清廷的腐朽已經蔓延多年,載灃無力迴天而已。

載灃曾經試圖動袁世凱,不過最後失敗了,即使袁世凱被迫下野,袁世凱手中也掌握著清廷最精銳的北洋軍,可以說袁世凱與北洋軍一榮俱榮,一損俱損,若是動了袁世凱,北洋軍閥隨時可能叛亂,那將成為壓垮清廷的最後一根稻草。

無奈之下,載灃將袁世凱請了回來,經過袁世凱的調解,載灃決定讓溥儀退位,學習過先進新思想的載灃,其實早已經有了民主共和的思想,不過,載灃繼承的畢竟是老祖宗的遺產,奮力一搏終究是必要的。

但現在,載灃已經無力迴天了,不是清廷已經沒有實力與革命軍打硬仗,而是載灃不想為了個人私利再掀起戰爭了,若是戰爭打響,勝負尚且不論,彼時的中國必將民不聊生。

載灃辭去攝政王的職位以後,過起了為期數十年的退休時光,溥儀是載灃的兒子,也是清朝最後一任皇帝,在決定投靠日本人建立偽滿洲國以後,曾經試圖說服載灃與自己一起為日本人效力,不過載灃卻拒絕了,載灃早已經看淡了虛名,曾經做過攝政王,如今再看袁世凱復闢,張勳復辟,都像是看笑話一樣,即使是溥儀想要復國,載灃也沒有絲毫意動。

早在退位時,載灃就已經看淡了那些虛名,載灃的退位,很多時候,並非是真的看不清革命軍實力弱小的本質,而是不願意看到百姓民不聊生,不願意再為徒勞之事花費力氣而已。


魏青衣


載灃年輕留洋時,見到的是威廉二世,觸動了什麼觀念,真實情況恐難以探明,若說他出去一趟就信仰了民主思想,我覺得太牽強。

光緒和慈禧去世後,載灃攝政三年,他如何在滿清宗室、漢人、洋人之間搞平衡,不在那個場景無法體會。但是我們應該明白,晚清朝廷經歷太多波折,老佛爺離世後,國家何去何從,三方都極其敏感,攝政這個位置任何一個決策都會產生難以預料的後果,載灃能幹三年還是十年,簡直是聽天由命,與個人能力無關。

如能平穩十年,那麼袁世凱在新軍中的影響幾乎就可以被排除了。當然那樣的話,歷史將會出現什麼面貌誰能知道呢。

現實情況是,載灃手中實實在在的兵權,還不如袁世凱在家賦閒的影響力。這對自信心的打擊,讓載灃不敢再覬覦政權。

皇帝是他讓退位的,退下來也保住了優厚的待遇,看來他是個優秀的談判專家,但也僅止於此。溥儀叫父親到東北,載灃不願意參與,我認為談不上民族大義,他只是對擺弄政治早已沒有慾望了。


stud白丁


在溥儀自傳《我的前半生》中可以大概瞭解出他載灃是一個優柔寡斷,軟弱無能的人!

溥儀對載灃的評價,不能說是毫無道理,但是慈禧太后和光緒帝去世後,他接手的可是一個失控的爛攤子,現實留給他的發揮空間並不是很大。

另外在審時度勢這方面,小編認為他比溥儀要好一點,在清朝覆沒後以溥儀為首的遺老遺少組織的各種復辟活動在載灃看來都是胡鬧。因為就當時情況而言清朝的政府覆沒是合乎情理順於民情。

醇親王載灃是末代皇帝溥儀的父親,出生於1883年。

載灃七歲父親去世。繼承醇親王的爵位。同時醇親王載灃是中國最後一位攝政王。

義和團動亂,在北京到處抓捕、殺害洋人和各國教徒。德國公使克林德就在義和團動亂中遇害。公使死後。德國強烈要求清政府賠嚴懲兇手並賠償,還要派人去德國“謝罪”。清政府不敢得罪德國,對他們的要求一一應允。派出年僅18歲的醇親王載灃赴德國。

光緒二十七年(1901年),以載灃為首等專使大臣的身份,率團前往德國。

在德國,面對德皇要求其下跪道歉的命令,載灃嚴詞拒絕,並與德皇據理力爭,最終迫使德皇收回成命,僅以鞠躬禮了事。載灃堅持氣節的表現。慈禧太后大為滿意。便對載灃刻意栽培。

1908年11月15日慈禧太后去世。在慈禧去世前的7年時間裡,載灃歷任隨扈大臣、健銳營掌印大臣、正紅旗滿族都統、軍機大臣上學習行走、軍機大臣等職,不到三十歲的年紀便已成為一品大員。

光緒三十四年(1908年),光緒帝與慈禧太后相繼故去,慈禧太后臨終前,命由載灃的長子溥儀繼承大統,載灃擔任監國攝政王,處理全國上下軍政朝政。

載灃上臺後的第一件事,便是如何除掉時任軍機大臣兼外務部尚書的袁世凱。載灃一方面是他懷疑光緒帝之所以被幽禁而死,是拜袁世凱當年“出賣”維新派所致;一方面是忌憚於他背後強大的北洋集團,擔心他會以此為資本謀國篡位。

載灃趕走袁世凱之後,自以為再無威脅勢力,於是實施各項改革,以期重振國運。

但在載灃執政的第四個年頭,武昌起義爆發,革命風潮波及全國,半壁江山迅速變色,清廷岌岌可危。

在走投無路的情況下,載灃被迫請袁世凱復出收拾“殘局”,並任命他為總理大臣,將軍政大權全部拱手相讓,並宣佈卸任攝政王的職務。載灃卸任還不到四個月時間,袁項城便逼迫宣統帝退位,存續近三百年的清朝就此覆亡。

清朝垮臺後,載灃不再過問外界事物,對滿清遺老遺少的復辟活動也不熱心。覺得清朝在滅亡時已人心盡失,不可能有復興的希望。所以,無論是張勳復辟期間,還是溥儀在東北自組偽滿政權,載灃都沒有參加。對於兒子的依靠日本重振清朝,載灃深感不安,曾怒斥溥儀賣國求榮,是漢奸的行為。載灃同時提醒溥儀,稱日本人狼子野心、心懷叵測,勸說溥儀不要做漢奸,但被後者無視

1951年初,載灃因感染風寒去世,終年68歲,死後葬於北京西郊福田公墓。至此,中國最後一任攝政王,走完自己傳奇而坎坷的人生。


悠然笑棧


人貴有自知之明,載灃不是沒想過復辟,而是形勢不允許,個人能力也不允許。大清朝滅亡時,載灃首先想到的是自保,活下來以後,他曾經去過偽滿洲國看溥儀,看看是否有復辟機會,後來發現偽滿洲國是傀儡政權,失望返回北平。


小義老師扯歷史


他是政治家,他是太皇,他🈶近三百年齊家治國方略,他懂得他的家國應走什麼路,他比誰都愛他的家國!


胡gengduan


因為時代在進步,清朝的制度和出路已經走到了末端,如果再去複製,也是屬於沒有結果的事情。


軍機處燕雙鷹


載灃,光緒的親弟弟,溥儀的父親,溥儀做皇帝那幾年的攝政王。在清朝滅亡後,雖然有很多宗室都參與了清朝復辟的事情,但是載灃這個人卻一直沒有參與。這究竟是為什麼呢?

載灃

第一個,載灃感覺到累。溥儀在位的那幾年,其實朝內重要事情都是載灃這個人在拿捏的,可以說他有些累,因為這個時候政治力量太多,包括皇室、革命派、立憲派、地方大員和外國勢力,載灃這個人應該有些力不從心,這樣一來對當權估摸著也沒多大興趣。

第二個,載灃認識到復辟幾乎無可能。因為清朝滅亡後,我們看下力量對比,很多清朝的軍隊都成為北洋軍閥的軍隊,這樣一來,清朝自己也沒有軍事力量了。而且,復辟的話,究竟有多少人支持呢?看看張勳復辟大概就清楚了。

(載灃兒子溥儀這個人的一生,也是有些意思)

第三個,載灃自身軟弱。其實溥儀自己寫的回憶錄中,對自己的父親還是有一些評價的,整體來說評價不是很好,認為自己的父親是一個軟弱無能的人。這樣的人指望著去復辟?

(別的不說,載灃有個很大的對手,就是袁世凱,而載灃顯然鬥不過。)

所以,載灃去復辟就不太可能了。


張傑談史


載灃不參予復辟,並非不想復辟,從他的歷史經歷來看,他復辟的念頭,應該還是有過的。要不,他肯定會極力阻止溥儀北上了。他的相法應該是,溥儀更適合做這件事,有溥儀就行了。當然,最重要的是,載灃有自知之明,瞭解自己沒有力挽狂瀾的能力,弄不好還招來殺身之禍。其次,載灃有宅男情節,生活中是個謹小慎微的人,保守,不願改變現狀,這在歷史上也有系列佐證。

(圖:載灃肖像。)

一:載灃有自知之明:確實無能。

載灃的無能,他胞弟親信的回憶錄中多有刻畫,歷史也是見證人。曾經他權傾天下,擔任攝政王的同時還任監國,比當年的多爾袞權力還大。但朝政被他弄得一團糟,上下離心。尤其是他同漢臣搞對立,對立憲畏為險途,工作中抓不到要領,讓振興滿清的機會一點點地流失。

漢臣是借太平天國運動崛起的。經太平天國曆練,能力勝滿臣一大截。加之袁世凱訓練的北洋新軍,是滿清最有戰鬥力的軍事力量。這個載灃沒有看清。八國聯軍侵華時,漢臣們搞〝東南互保〞,和洋人眉來眼去搞和平,根本不鳥慈禧和光緒娘倆的〝西狩〞,慈禧也不得不忍下,默認漢臣崛起的現實。

如果載灃能和漢臣親善,拿來所用,滿清的局面是可改觀的。但載灃滿腦子想的是怎樣收拾漢臣。當年袁世凱大聲疾呼〝滿漢一家親,唯才是用,以定民志以固國本〞云云,可謂肺腑之言,對大清一片赤誠。載灃如果接過袁世凱拋來的繡球,順應歷史潮流,採取融漢,用漢的策略,也不至於引來漢人的敵意,以至天下烽煙四起。

早在慈禧在世時,袁世凱在寫給其弟袁世勳的一封信中說:〝在討論官職改革期間,載灃在一次上朝時,竟想持槍殺我。〞這是否腦子進水了?

執政後的載灃也一心排擠漢臣,他改組的內閣中,共十三人,滿人九個,皇族五個,漢人僅有四個。他讓兩個胞弟載洵和載濤,一個掌海軍,一個掌禁軍。用滿人載澤,敏朗,善耆,桂良,鳳山等接管軍中要職,把漢人精英陳壁,趙秉鈞,唐紹儀,渠士詒,王士珍,段祺瑞,徐世昌等或休或降或調。議員有不平,載灃竟然說:〝組閣是皇帝特權,非議員所能干預。〞全然不把漢臣當回事。

(圖:晚清革命黨人)

載灃任用的這幫滿臣,包括自己在內,平庸不說,又都非常年輕,不堪大用。美國人曾這樣評價載灃的弟弟,時任海軍大臣的載灃,曰:

〝熱衷搞表面文章,不關心事物本質,喜歡擁有一個大國的所有標記,並象大國那樣受到尊重。因此,他們想要陸軍和海軍,槍炮和保壘,戰旗,戰鼓和軍號。〞

如此看來,這幫小王爺不通軍事,又喜歡搞大排場。既不通軍事,就不得不招聘大量留學生來做具體工作。但這些留學生,都具有革新思想,革命黨亦不少,且以漢人為主。武昌起義時,蔭昌帶兵鎮壓,底下的新兵不鳥他,指揮不動,他不得不請教下野的袁世凱,直到袁世凱出來收拾殘局。

徐世昌說:〝大清之亡,不是亡於革命黨,而是亡於小爺們。〞當然,首先是亡於載灃。徐世昌的這個評價,顯然是中肯的。

立憲是載灃的一個機會,他也白白流失。對於民間官紳高漲的立憲呼聲,載灃一直有牴觸。1911年各省立憲派請願召開國會,載灃大怒,各衙門俱不敢接見請願代表。直到宣統二、三年,載灃一直壓著不推動立憲。到不得不立憲時,皇族內閣又佔居一大半,讓民間極其失望,謂〝假立憲之名,行專政之實。〞他也想抓財權,看鐵路賺錢,馬上搞鐵路國有化,引發聲勢浩大的〝四川保路運動〞。他從武漢調兵鎮壓,致武漢軍力空虛,革命黨人趁機發動武昌起義,剎那間,滿清風雨飄搖。

(圖:溥儀戎裝照)

二:載灃的性格缺陷:宅男特質,無擔崗決心。

載灃胞弟載濤在回憶錄中說:〝載灃遇事優柔寡斷,人都說他忠厚,實則忠厚既無用之別名。這是他的長處,他做一個承平時代的王爵尚可,若仰仗他來主持國政,應付事變,則決難勝任。〞金梁的《光宣小記》則說,載灃每天很早來乾清宮,批閱全國各地和中央奏章,

〝而苦不得要領,往往辭不達意,有入覲見者,常坐對無言,又進言者,分不清是否曲直。即請機宜,則囁嚅不能主斷,且所言常不得主旨,多為從何處來,到何處去之類,無關宏者〞。

胡思敬在回憶錄中說到這樣一件事。一次湖廣總督端澂有要事求見,載灃囁嚅不知何語。過了一陣,他就問〝汝疾病尚未愈乎?〞直接把端澂的話堵回去。端澂不得不起身告辭。還有一次,汪大燮在出使日本時獲得重要情報,幾次上奏無迴音,不得不回國面陣。豈料載灃根本不關心這個,閒聊一會,突然指著掛錶說:〝己十點了。〞把汪大燮打發走。

可見,這個載灃,不僅腦子反應慢,而且說話結結巴巴,抓不到要領。這樣的人,即使權頃天下時都這樣,指望他復辟,當然是痴心妄想。

(圖:晚清新軍)

載濤說:〝慈禧之所以用載灃,是因為她觀察皇族近支之人,只有載灃好駕馭,肯聽話,所以先叫他做軍機大臣,歷練歷練。慈禧自知不起的時候,光緒雖己死去,她仍然貪立幼君,以免翻她以前的舊案。〞

載灃沒有獨當一面的能力,是皇族共識,是歷史的波滔把他硬推到那個位置。據傅儀回憶,載灃解職後回家,竟對家人說:〝終於可以回家抱孩子了。〞後來溥儀在東北稱帝,派人來接載灃,載灃不去,甚至不放自己另外兩個孩子去。他性格安靜,不喜歡走動。即使不得不走親戚,也呆一會就走。

從載灃當年對漢臣的態度,以及力保滿人特權的努力,說他不想復辟,沒幾個人相信。但經過多年在政治旋渦中的爭鬥,他漸漸瞭解了自己的斤兩,不想再參予政治,明哲保身,安安靜靜地做個宅男,也是不得己的選擇。

據說載灃舊學深厚,字寫得不錯。如此,養養花溜溜鳥,確實很適合他。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