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何古代太监手里要拿个带毛毛的棍子?

手机用户64603105510


第一次听人把拂尘形容得如此“清新脱俗”,哈哈。

(马尾拂尘)

拂尘,又叫尘拂、拂子、尘尾,是一种于手柄前端附上兽毛(如马尾、麈尾)或丝状麻布的工具或器物,其作用是掸拭尘埃和驱赶蚊蝇,后来做为封建时代皇室卤簿仪仗之一,同时也做接风洗尘之用。

文明发展到一定程度就有共通之处,中国古代和古印度都出现了拂尘。

古印度天气炎热,蚊虫很多,人们就制作了拂除蚊虫的用具。一开始佛陀不准众僧驱蚊,后来大家被叮得受不了住才获得允许,慢慢的拂尘成为佛教的一种庄严具。密教灌顶时,通常以拂子轻拂受灌顶者之身,作为去烦恼、除恶障的表征,因而拂子亦是密教法具之一。

佛陀还对制作拂尘的用具做出了明确规定:“有五种袪蚊子物:一者捻羊毛作;二用麻作;三细裂布;四用故破物;五用树枝梢。若用宝物,得恶作罪。”意思是只准用容易得到的普通物料,不准用贵重之物。这是佛教崇尚简朴的体现。

中国这边,蚊虫没那么多,灰尘是有的,也就自然而然的发明了拂尘,最主要的用处是掸灰。不知从什么时候起,道教将拂尘视为一种法器,称其为“清净云游之物”,赋予它更深层次的涵义,后来还发展为一种软兵器。

也就是说,道教和佛教里,拂尘都是种特殊的用具,既有实用性,也有深刻的象征意义。因而有句话叫做“手拿拂尘不是凡人”。

那么太监为什么要拿着拂尘呢?原因很简单,第一,既然道、佛都重视拂尘,那他们带在身边就如同带了个吉祥物;第二,方便随时为皇帝和娘娘主子们擦拭灰尘,就像随身带了块抹布或鸡毛掸子,能为皇家更好的服务。

【我是一粒沙,喜欢就关注我吧!】


缥缈峰下一粒沙


我是大史官,我来告诉你“为何古代太监手里要拿个带毛毛的棍子?”

古代太监手里要拿的那个一头带有毛毛的棍子叫:拂尘。

拂尘,顾名思意就是拂去尘土,掸灰用的。期初的作用就掸一掸家俱上的灰,或是帮助皇帝、皇后掸一掸身上的灰,掸一掸周围的苍蝇蚊子什么的。这比较类似于现在的保安手里要拿个对讲机一样,保镖耳朵上戴个耳麦似的。要比就这么干站着,手里不拿个东西,是不是感觉怪怪的,而且怎么凹造型呢?开个玩笑啦!

最初,这拂尘主要是打扫灰尘用的,后来,这拂尘逐渐就发展成为一种礼器,也就成了身份的象征。因此,在古装影视剧中,我们经常能够看到在皇帝身边的太监,手里面一般都会拿着一个拂尘。那么,这太监手里拿个拂尘有什么作用呢?为什么要拿呢?

拂尘起源于古印度的佛教,因为不能杀生,所以用拂尘来拂除蚊虫,将其驱赶开来。而在我国古代,拂尘作为一种掸拭尘埃与驱赶蚊蝇的器具使用,后来,逐渐成为封建时其皇室卤簿仪仗之一,按等级不同各有相应的定制。又因为拂尘还是佛教的法器,所以,还有做接风洗尘、慰劳远方来人之作用,寓意扫去烦恼、祛除恶障的意思。

太监手持拂尘跟在皇帝身后,当皇帝象征某个地方坐下来休息的时候,就用拂尘打扫一下,清理上面的灰尘。特别是到了夏天,会有很多蚊虫围绕在皇帝身边,总不能用拍子拍在皇帝身上吧!所以可以用来驱赶蚊虫。没事的时候将拂尘搭在胳膊上,显得高大上,又有派头,绝对是身份的象征啊!

另外,拂尘本是无根之意,与太监的身份也十分贴合。太监手持拂尘,也是在时刻提醒自己,牢记本分,注意自己的身份,好好伺候皇帝就好。但是后来让他们发扬光大,成了提高自己身份地位的法器了。


大史官


古代的太监手里经常都会拿一个带毛的棍子,就是传说中的拂尘。也许有人看着拂尘这个东西似乎很高雅,会疑惑这个东西到底有什么用处呢?事实上,拂尘这个东西刚开始是用来驱除蚊虫叮咬的。

拂尘这个东西是印度人发明的,因为在印度天气比较湿热,当时的人们就发明了这种东西来,去除蚊虫的叮咬。印度又是佛教的发源地,当时有很多印度的高僧长期打坐,遇到蚊虫叮咬的时候,不可能经常起身去驱赶蚊虫,就用拂尘这个东西随手取出,效果很不错。

后来佛教从印度传到中国,而拂尘作为很多僧侣常用的法器,也跟随一起传到了中国,中国的很多和尚平时在做法事的时候,也会带着这个东西,久而久之,拂尘就成了佛教的一个专用的法器。到了两晋南北朝的时候,佛教在中国盛行,当时的皇帝甚至都对佛教文化非常崇敬,因此拂尘这种东西最后也传到皇宫大类中。

当然皇宫中跟随皇帝的太监,有事没事也会拿着这个拂尘,虽然也有的时候也用这个浮尘驱赶叮咬皇帝的蚊虫,但是大部分时间是无所事事,纯粹作为一个装饰的物品,看起来显得非常的高雅。当然皇宫大内的拂尘都是比较精致的物品所制,和那些苦修的和尚的拂尘,完全不可同日而语。

我是冰哥聊史论古今,期待您的关注与点评!


冰哥聊史论古今


首先这个不叫做带毛毛的棍子,而是拂尘,而且一般不称太监,称为宦官。下面来说说这个拂尘的作用。

拂尘的使用

拂尘本来是拂去尘埃的意思,然后引申为了拂除尘埃的器具。宦官并不是一开始就使用拂尘,关于宦官使用拂尘,《宋史·仪卫志》中有“宫中导从执红丝拂二人”的记载。然后有些朝代,拂尘成了卤簿中用到的礼器之一,《大明会典》卤簿中有“拂子四把”的记载。《大清会典》以及《皇朝礼器图式》的卤簿之中更是有皇帝大驾卤簿拂尘的详细描绘,根据描述,清朝的卤簿拂尘于乾隆十三年定制,其形制为:“朱氂为之,长二尺,结於木柄,柄长二尺一寸,围一寸五分七厘,通髤以金,上饰镂金龙首二寸五分,衔小金环以缀拂,下饰镂金龙三寸三分,末属金环,垂朱緌”,卤簿拂尘的使用并不是时时刻刻,一般就是大朝会的时候使用,还有就是“立夏始陈之,处暑后不用”。



何谓卤簿

然后再说说什么叫做卤簿,汉应劭《汉官仪》下:“天子车驾次第谓之卤簿”,即帝王出行或者举行重大活动时候随行的仪仗队。古代帝王举行重大活动或者出行,身边的仪仗队有着一套的仪礼礼器配备。这套配备随着制度的发展,并不是随意配置,而是依照典制,像是《大明会典》曰:“凡正旦、冬至、圣节、会同锦衣卫,陈卤簿大驾於殿之东西,须要各依次序,勿得错乱,有失朝仪”。卤簿配备的东西很多,像是幡、仪刀、扇、旗、车驾等。唐朝之后,四品以上的皆给卤簿,只是配备的东西不同而已。




所以古代有些朝代的宦官为何要拿着个拂尘,因为是这古代宫廷典制礼仪的要求,但也不是每个宦官都拿这个,而是规定的人才可以拿而已。


淡看天上月


这个问题老梁来回答。

带毛毛的棍棍?好吧,请允许俺先乐一会。说真的刚一开始瞅着这题目,俺先是一懵,跟着就是一愣,扣着脑门想了半天,才琢磨出这带毛毛的棍子是什么东西来!

惭愧啊!不过题主说的还是挺形象的,这东西确实是一根棍子上边捆了一小撮毛毛。

说道这里估计有小部分小伙伴,还懵圈呢:“说了半天,到底是啥玩意?后槽牙都要掉了!”

这东西不是别的,是拂尘。正宗咱大华夏出产的特有物品。

话说这拂尘在大家伙的印象当中,这应该是道家的东西。瞅着电视剧里边,那些个道法高深的老道,一头银白色的长发,再配上一把亮白色的大胡子,一副仙风道骨的模样,这怀里必定抱着一把拂尘,没事还得晃两下。

其实大家伙的印象是不对的,这拂尘最早是民间的一个物件,他不是道家的专有东西。

秦汉时期拂尘就已经有了,只不过在后来的应用中,得到了推广,道家将他纳入了法器的行列,那么后来走入咱大华夏的佛家入乡随俗吗?也将这拂尘纳入了法器的行列。

说道这里估计有小伙伴要发问了:“那么这拂尘为嘛又被太监使用了呢?”

太监使用拂尘,他是按照最初秦汉时期的功用来使用的,不是小伙伴们认为的为了装饰一下,给自己的主子添加那么一点不同的装饰,不是的。

那么这拂尘最初的设计是用来干嘛的?

说出来您都不信,最开始的时候,这拂尘他是用来驱赶苍蝇,蚊子的或者用他代替抹布之类的,在坐下之前,用这拂尘打扫一下要坐这地,免的把衣裤弄脏了回去洗。

所以他兼有驱赶蚊蝇,扫把和抹布的作用。

毕竟古代那会,山好,水好,空气好,主要原因是那会原始森林他也多,花花草草的过滤一下,那啥氧气因子的含量杠杠的。

但结果是,花花草草不仅提高了氧气的含量,他还外带一个负面效果,苍蝇咱就不说了,蚊子贼多。

如果您坐一凉亭里边,喝喝茶,弄盘残棋和老友逗乐,你还得防着蚊子这帮家伙往你肉皮上叮,烦不胜烦,所以咱古人就发明了这东西。

时不时的晃悠一下手里的拂尘,这蚊子就没法下口了。

估计说道这里,有小伙伴不相信:“拉倒吧!你是体验过,还是咋得?就这东西能挡住蚊子的进攻?”

您还别说,俺还真体验过,当然用的不是拂尘,但这原理应该是一样的。

想当年,俺还是出生社会的小年轻,仗着自己身强力壮,白天在单位上班,晚上兼职做下夜的老大爷,所以晚上咱就得在单位了睡觉。

但好巧不巧,这单位的门口,种了一排的大树,有俺大腰子那么粗,而且不远的马路对面,有老大一片湖水,其实说是湖水,也是一人造的坑,灌了一点天然水,没有活水来源的死水坑而已。

大家伙也知道,这种环境是最容易产生蚊子的。

而俺这地生的蚊子,有大拇指头那么大,叮你一口,不起个大拇指头那么大一包,他都对不起你。

头一晚上,俺就哭了,那是夏天啊,您要是把身子用被子包起来,热不死你,但不包,它咬不死你,二选一都是非常扯的选择题。

哎呦!睡不着不说,撕心裂肺的痒啊!那耳边嗡嗡的轰炸机的声音压根就没有停过。

熬了三天,俺终于呛不住了,卖了一个小个的电风扇,把那电风扇打开之后,对着俺自己个吹,然后把身子包起来。

神了,大半夜俺把被子踢开了,这蚊子都没落下来啃一口,俺是安安稳稳的睡到了大天亮。

就这电风扇和俺熬了一个大夏天,但这东西有个毛病,第二天,总得跑会肚子才成,但比睡不着,还被蚊子咬,这都是小事。

所以这蚊子他在叮咬你的时候,你时不时的挥动一下那拂尘十有八九他不会咬你。

毕竟蚊子他也胆小,怕你一不小心把人家给拍扁了,得不偿失不是。

好了,不小心插了这么一个小故事,有助于大家伙理解。

那么这拂尘最开始也就是士大夫阶层使用,平民老百姓用的比较少,或者基本上就不用。

这东西既然能在士大夫阶层流行起来,也算是时尚所在,后来被道士接过来使用。

总结一下

那么为什么道士会接过来呢?难道就是因为流行?时尚?

那倒不是,最为主要的是,道家建立的庙宇这都是在名山大川的山腰或者山头上。

这些地方最为突出的地方,就是蚊虫比较多,所以这佛尘就被道家拿过来使用了。

而且他们在整理书册的时候,还能用这佛尘清扫灰尘,这就成了道家的必备之物,这也是为嘛道家的人出去游历的时候,总是喜欢拿一柄拂尘出去。

这样慢慢的就变成了道家的法器,而且还具备了武器的功用,拂尘属于奇门兵器的软兵器。

过去都有一种说法:手拿拂尘就不是凡人。

咱这里在插一段小知识。

道家收徒是相当严格的,新收的这徒弟,你必须得干满三年杂活,这期间师傅就会传授你一些基本的典籍功夫之类的。三年期一到,师傅就会给你最后一项考验,让你出去云游历练。

在云游历练的过程中,有那心志不坚的就会一去不回头了,但云游历练是道家的一个根本,必须得去。

所以师傅就给你三件东西,一个是腰带,意思是把你那小心思收一收,别一天想别的。

另一个就是这拂尘了,这就是借着拂尘有着清扫的意思,一旦和俗世有了瓜葛,记得清扫一下,清扫这瓜葛。

第三就宝剑,一个是防身,另一个就是斩断世俗的瓜葛。

那么拂尘因为具有清扫的功用,所以佛家也引入了这拂尘,在佛家里边这拂尘还有一个功用,当时佛家几个派别的人相互争论一个问题,如果一方将手里的拂尘放下,这就代表甘拜下风。

那么到了宋元明清的时候,这拂尘又被宫里边的太监使用,他基本上恢复了他最初的功用,但这拂尘使用的频率可不高。

最为常见的是,在戏曲舞台上,演太监的人物会经常拿着。

那么到了现在,咱瞅电视剧的时候,他就把这形象给引了进来,给大家伙的印象是,太监似乎经常使用这拂尘,其实不是那么回事,使用的机会少。

好了,今天就写到这里,喜欢的朋友加个关注,顺手点个赞呦!


梁老师说历史


古代太监手里的那个带毛毛的棍子叫拂尘,又称拂子、麈尾。功用是将兽毛、麻等扎成一束,添加到一根长柄上,用来打扫灰尘之用。这个东西本来是倒角的圣物,就人们所熟知的道教那些神仙,随手所带的也有这种拂尘。拂尘是具有深厚文化底蕴的意见东西,可以说间接地代表了中华的文化。出了道教的一些高人拿着这些拂尘,那些太监也会拿着这些拂尘,而他们那这些拂尘之用当然不是为了相信这些东西的文化底蕴,而是为了打扫皇帝后妃所到之处的灰尘。

太监是来服侍后宫之用的,为了杜绝他们对后宫妃子的非分之想,故而将他们去势。他们几乎是贴身跟在皇帝后妃的左右,贴身服侍他们。而这些皇帝后妃索道之处当然会有一些灰尘之类的杂物,这时太监手中的这柄拂尘就起作用了,他们可以利用拂尘打扫灰尘。

久而久之,这些拂尘就有了另外一个作用——一种象征。太监用拂尘,拂尘也成为了太监的象征(当然仙风道骨的道士除外),这是一种权力的象征。太监职位虽低,但是靠近权力的中心,这样一来,低职位的太监也显得不低了,别看在紫禁城中,太监是最低的存在,但是到了地方上,那些地方官巴结还来不及。就拿清朝末年的大太监李莲英来说,他虽然受到慈禧太后的宠信,慈禧也上次给了她许多东西,但是相比于地方官员非他的贿赂,简直是九牛一毛而已。李莲英最后将慈禧所赠之物传布归还给隆裕太后,出宫之后照样逍遥快活,完全不缺钱。李莲英出宫之后,连同拂尘也一起交了上去,从某种程度上讲,拂尘也代表了太监的权力。


心说历史


那个带毛毛的棍子其实叫拂尘,在亚洲各地乃至中东使用都挺广泛的,吐槽机也没法考据那玩意最早出自哪里。反正在咱们这边可以追溯到汉朝,算是一种很原始的工具。

拂尘的实用性

这玩意的名字听起来像是除灰尘的,但实际上清洁效果并不好,不信你可以找一柄拂尘去试试,太长的毛尾受力不均,只能把灰尘抽得满天飞。你要是真想除尘得找另一样传统工具加刑具——鸡毛掸子。

其实拂尘真正功能是驱赶蚊虫,古代卫生条件差,苍蝇蚊子多,你去别人家做客免不了受到袭击。要是像吐槽机一样上抓下挠肯定极不雅观,在强调礼仪和逼格的古代,这么做会被人喷死。

但你也很难不理会那些蚊虫,人要是刺挠起来简直要命的!这时候拂尘就可以发挥作用了,和人聊天时随手甩两下显得非常之飘逸,一定也不失礼。有蚊虫近身可以驱赶,没有蚊虫可以抽自己几下解痒。

拂尘的象征性

因为拂尘的名称和功能,它很容易引申成宗教的“神圣”与“净化”意义,佛道两家都不约而同拿来当做法器使用。象征着“清净无为”或者“六根清净”之类的寓意,或者拿来勉励自己。

全真道士姬志真专门在他的《南山集》中单独写诗说拂尘,“不萌枝上剩龟毛,在手蛟虻见影逃。坚起示人成按款,坐看平地起风涛”。吐槽机个人很喜欢这首诗,里面处处透着自在逍遥的感觉。

在佛教中拂尘也是挺重要的法器,还是身份的象征,《十禅支录》中考据禅册十门,第十门正好就是秉拂,而且在禅宗里大抵只有首座、藏主、书记僧等少数人有秉拂的资格。在密教里拂尘也是扫去烦恼、断除障难的法器。

太监为啥拿拂尘

吐槽机觉得太监拿拂尘简直是天经地义的事情,试想这世间还有比他们更六根清净的人吗?他们都已经没根了好吧?而且作为重度残障人士,他们向往带毛毛的根子有错吗?肉的都没了,还不许人家拿个木头的吗?

好吧,上述内容请选择性观看,引发任何歧义吐槽机概不负责。其实拂尘不仅在宗教里意义非凡,在凡俗中也是身份的象征,两晋时期文人清谈时经常拿着拂尘装逼,时间长了就让人感觉只有高门中人才使唤这玩意儿。

后来逐渐成了皇家的仪仗礼器,起码在宋朝开始就有两个拿红拂的人引导銮驾,太监这种常在宫里厮混的人肯定需要常备的。一方面是礼仪需要,另一方面也是拂尘确有实用性,作为宫里的服务员,他们得经常给主人驱赶蚊虫,时间长了也就习惯了。


历史吐槽机


这个题目让我想起相声《当行论》里的外行典当,给铜拨起个名字叫铜草帽。

那个带毛毛的棍子叫拂尘,不只是太监,道士、和尚都有拂尘。


拂尘有什么用呢?望文生义,拂尘的作用首先是打扫尘土,其次就是驱赶蚊蝇,后来则发展成为了一种礼器,特殊情况下也是一种兵器。

拂尘的起源不可考,大概在及早之前就有了,是劳动人民生产生活中为了方便发明的。拂尘一般是在木质手柄前端附上兽毛(如马尾、鹿尾)或丝状麻布,兵器拂尘则是铁质。

就拿太监的拂尘来说,皇帝出游出巡的时候,走累了要休息一下,这时候,太监就会用拂尘拍打打打灰尘请万岁坐下,有个蚊虫苍蝇的,也可以驱赶。

因为拂尘有祛除尘土的功能,因此,人们赋予了它不同的意义。

在皇宫内,拂尘逐渐成为皇室卤簿(大型纪念活动)仪仗物品,并且有了等级。

《清会典图·舆卫二·卤簿二》:“皇帝卤簿拂尘,朱氂为之,长二尺,结於木柄,柄长二尺一寸二分,围一寸五分七釐,通髤以金,上饰镂金龙首二寸五分,衔小金环以缀拂,下饰镂金龙尾三寸三分,末属金环,垂朱緌。”

佛教和道教当中,拂尘又成为了祛除尘世烦恼的象征,成为了宗教法器。和尚道士经常云游四方,为了自身安全,有些人会使用特制拂尘作为防身兵器,这在小说之中经常看到。

宗教里的拂尘既然是法器,那就不是随便用随便使的,像佛教里面,对于拂尘的授予使用,是有严格规定的。

佛教里面住持或代理住持者上堂时,持拂尘为大众说法,此称“秉拂”。又执行秉拂之职务的前堂首座等五头首,称秉拂五头首;秉拂尘之侍者,称秉拂侍者。其他人是不能使用拂尘说法的。


道教里面,拂尘也是身份的一种象征。一般有得道者,由师傅授予拂尘,代表了身份传承。


别酒流年


答题者:理科男读历史。

兄弟,那个带毛毛的棍子是有学名的,人家叫拂尘。不仅太监手中有,像一些道姑手中也有,比如灭绝师太。不过放在太监手中和放在道姑手中是不一样的。

放在灭绝师太手中,拂尘就是一个武器,然而放在太监手中,可就算不上武器了,毕竟太监不需要去保护皇帝,否则那些贴身侍卫也就没什么用了。

太监职责是宫廷内的杂务,所以他手中的拂尘也和杂务有关。在古代拂尘有一种功能是掸灰尘、驱赶蚊蝇,比如皇帝想休息了,太监就要提前在皇帝休息的地方掸掸灰尘。

拂尘在太监手中还有另一层意思,我们都知道太监都是一群阉人,而太监手中的拂尘就代表他们是无根之人。

后来,拂尘成为了汉传佛教的法器,有着扫去烦恼、除去恶障的含义,所以拂尘升级了,不再是以前的含义,而是变为了太监身份地位的象征。

我们在电视剧中看到的太监,只有地位高崇的太监手中才会有拂尘,而像那些小太监是不会佩戴拂尘的。

其次,这些级别高的太监拿着拂尘,随时服侍皇帝,在皇帝看来,这是能够带来好运,吉祥的东西。

因此,古代太监手中常常拿着这些带毛毛的棍子,拂尘。


理科男读历史


太监手上这个带毛毛的棍子有专门的称呼,唤作“拂尘”

“拂尘”最初是用来扫除灰尘、驱赶蚊虫的用具,只是到了后来这个功能逐渐丧失,变成了太监的象征,就像是现代香港法官的假发一样,只是一个身份的象征。

因为太监和皇帝形影不离,太监就相当于高级管家的职务,所以与天子相处一定要小心,如果自己的身上满是灰尘,皇帝看到了心里也会不舒服,所以要随身携带一个“鸡毛掸子”来给自己身上弹灰。如果皇帝想在皇宫的哪个亭子小坐一下,“拂尘”就可以替皇上清理座位。

那么这个小东西是怎么发明出来的呢?

在中国的道教文化和佛教文化中“拂尘”都有出现。在道教文化中,“拂尘”甚至可以作为一种武器,比如孙悟空的师傅“菩提祖师”手中就经常拿着一把“拂尘”,这不仅是他的法器,同样也是他的武器。

在佛教当中,戒律允许比丘持拂尘,用来拂除蚊虫的侵扰,但是佛教所制作不比太监的精美,大多是用麻布条制成,而有权利的太监手中的“佛尘”都非常的精美,是用马尾或者鹿尾做成,成为了身份的象征。

总的来说,“佛尘”脱胎于宗教,最后在太监手中被发扬光大,但是太监并不了解“佛尘”蕴含的文化,只能是大材小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