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最後一個朝代是少數民族統治,中原人在幹嘛?

史之為鑑


這個問題小編來回答一下吧。為什麼最後一個朝代是滿族人統治?首先這是不可否認的事實,我們也要承認。首先這個確實是一個少數民族統治的國家。

為什麼當時人們沒有反抗呢?其實我們要明白的一點是,如果大家對清朝前期的瞭解,知道有一個叫揚州大屠殺。其實當時清朝佔領中原時費了很大的勁。

殺了好多的中原人揚州大屠殺就是其中之一。還有當時流傳很廣的是留頭不留髮,留髮不留頭。這個也是清朝入關時留下的。這也是為什麼我們在電視劇中看到所有的清朝人都是留著辮子的。至於為什麼沒有反抗?其實歷朝歷代都有,不知道大家有沒有聽說過清朝的白蓮教。

清朝的白蓮教曾經多次起義反清復明。雖然白蓮是不被我們所認可的,但是不可否認的是確實有很多的人加入白蓮教對抗清政府的統治。但這畢竟是少數人。而多數人為什麼會接受清朝的統治呢?其實我認為當時人們其實並不認可清朝的統治。

從當時英法聯軍入侵中國時就可以看出來。當時的人們湊在街上看熱鬧。甚至還有人幫著英軍拿梯子甚至扶梯子。其實如果我沒有讀過魯迅的文章,就會明白這一點。為什麼魯迅會稱當時的人為麻木不仁呢?其實這是有原因的,我認為這個跟清朝的統治有一定的關係。以上都是小編的個人看法哦,希望大家多多在底下評論轉發點贊,謝謝大家!


最強大的我們


題主這問題問得,讓眾多明粉尷尬了。

因為中原人當時處於內亂之中。

中原人為什麼處在內亂中呢?

中原人怎麼會內亂呢?因為天災和人禍一起爆發。

1628年,北方開始爆發了連續數年的大旱,陝西山西的旱情尤其嚴重。沒有活路的老百姓當然要起義。

這種情況下,大明朝廷怎麼做的呢?

忙著加稅啊!這就是人禍。

遼餉、練餉、剿餉,比平常稅賦多幾倍,有的還要提前徵收好幾年。崇禎帝還經常假惺惺地說“再苦吾民幾年”。而實際上這個苦是沒有盡頭的。

有人說,這是不是怪滿清攻打大明嗎,他們來打,大明軍費不夠才加的稅。

好,那把遼餉和練餉去掉,還有剿餉呢。

除此之外,明朝財政負擔有一個大頭:明朝的大量稅賦都拿去養藩王宗室了。

嘉靖四十一年(1562年),山西省收的稅賦糧食,上交朝廷之後留存152萬石,而山西藩王和宗室的祿米就需要312萬石。所有稅賦,不用幹別的,竟然還不夠養那些皇室子孫呢!

朝廷收上去的稅賦呢?不知道都漏哪裡去了,反正不夠花,於是就向老百姓加稅。

因此,即使沒有滿清的入侵,僅僅在天災面前,大明朝廷也無法正常處理,只知道加重搜刮。這樣等於把更多的人逼入絕境,流民隊伍迅速壯大。這也是農民起義軍隊伍越來越大的原因。

中原大亂的時候,滿清殺了進來。


自古有道伐無道,得道多助失道寡助,這是為什麼滿清能勝利的原因

中國歷史上,歷來帥師伐國之前,都重視敵國政治是否混亂、百姓是否與朝廷離心離德。如果是,則勝算極大。

前秦苻堅有南伐東晉的志向,但王猛和眾多大臣都認為東晉並無失德,不宜興兵。苻堅不聽,結果導致了公元383年的淝水之慘敗。

在更早的西晉滅東吳之前,咸寧四年(公元278年),羊祜建議晉武帝司馬炎:"吳人虐政已甚,可不戰而克。。如舍之,若孫皓不幸而沒,吳人更立令主,雖百萬之眾,長江未可越也。"

羊祜的意思是:孫皓施行暴政,上下離心,正是消滅東吳的機會;假如孫皓死了,東吳換個好領導,那麼統一吳國就太難了。

到了第二年八月,益州刺史王濬也上疏請求伐吳,說了同樣的意思:"孫皓荒淫無道......若今不伐,天變難預......願陛下無失事機。"王濬的意思基本與羊祜相同。

晉武帝見到王濬的上疏後,決定立即對吳用兵。結果279年十一月進軍,280年三月就消滅了東吳。


此時的大明,其內部與東吳滅亡前非常相似。

朝堂之上,崇禎帝刻薄寡恩,專於殺戮,能臣干將盡失。

民間百姓被橫徵暴斂,失去生計,起義隊伍日漸壯大。

此時的大明,君失德、臣離心,百姓痛恨朝廷。

而關外的滿清,瞅準機會入關。

要說滿清得道多助,可能不少人不信。歷史的史實是,大明的軍隊面對清軍戰鬥力極差,多數望風歸降。而投降之後一旦被編入清軍,或者成為清軍獨立作戰部隊,則戰鬥力暴增。

我舉一個例子:李成棟。

李成棟本是大明徐州總兵,1645年率部降清。降清後,一路從江蘇向南,打下江南、福建、廣東,一路勝利。後來李成棟又反正歸南明,同樣的部隊,戰鬥力則立刻下降,屢遭失敗。1649年在信豐被清軍包圍,李成棟戰敗溺死。

為什麼會這樣呢?

因為軍隊是由來自民間的士兵組成,士兵知道社會什麼樣、知道朝廷對待百姓怎麼樣。如果朝廷對百姓好,那麼士兵就願意為這樣的朝廷出力作戰。而如果朝廷對百姓橫徵暴斂、百姓沒有活路,士兵怎麼可能願意為這樣的朝廷賣命呢?

就是這麼簡單。

得民心者得天下不是空話。

結束語

中國最後一個朝代是少數民族統治的滿清,這不是偶然和隨機現象。

中原的大明朝廷做了失盡民心的事情,中原人當然要起來反抗。當中原人總體上陷於內亂時,面對生猛的少數民族進攻,失敗是必然的。

---凌煙閣論史---歡迎你贊評轉+關注!


凌煙閣論史


中國古代很多的戰爭都是以掠奪為主,這種掠奪有的是為了活命有的是為了財富,所以水能載舟也能覆舟。安居才能樂業,樂業才能創造財富,國富民強,民強才能保家衛國,國家強大了才能安居樂業。[呲牙][呲牙]繞一圈又回來了,這也說明了自然的道理,也說明了一個循環的因果關係。也說明了,只要老百姓能過的下去,都還是喜歡和平的。所以為政要寬容,財富不要兩極分化嚴重,富人要給普通老百姓一個可以生存的空間。


艦海1


歷史上元亡明興,女真人分為建州女真,海西女真,野人女真三大部。努爾哈赤的祖先就屬建州女真。各部紛爭,仇殺無止。因此,統一女真各部不僅僅是女真社會經濟發展強烈要求,更是女真民族發展的強烈要求。 正是在這種形勢下,建州女真首領努爾哈赤開始了民族統一大業,並吸收大量漢族,蒙古族,組成了滿族共同體,完成了從部落到國家的建設。

萬曆十一年(1583)五月努爾哈赤建立後金國,登上女真王的寶座。在用人方面努爾哈赤強調了六項原則:一是必須任用賢人。二為不論親疏門第,公正舉人,“勿論根基,見其心術正大者而薦之。莫拘血緣,見有才者即舉為大臣”。三系不拘一格,用其所長,“有臨陣英勇者,用以治軍。有益於國政之忠良者,用以輔理國政”。四乃舉賢貶奸,因“善良公正之人不舉不升,則賢者何由而進。不肖者不貶不殺,則不肖者何由而懲”。五是獎懲分明,功必賞,過必罰,“有善行者,雖系仇敵,亦不計較,而以有功升之。有罪者,雖親不貫,必殺之”。六為賞賜效勞官將,視其所需,賜予馬、牛、阿哈、食谷、衣服、財帛和妻室。因此招募了許多有才之人,他們獻計獻策,多次進入大明燒殺掠奪使女真部逐漸“民殷國富”,為建立和壯大後金國,奠定了牢固的基礎。

滿族曾經是個弱小的民族,它在歷史上的迅速崛起,有四大精神對滿族歷史文化促進社會先進繁榮起了重要作用:其一,艱苦創業的奮鬥精神。其二,不斷開拓的創新精神。其三,學習進取的精神。其四,包容和團結的精神。還有一個原因是在盛唐之時,將漢族國家治理和政治制度傳播到了周邊少數民族,使得其在後來統一女真各部,建立的後金在國家治理上得到最大程度的優勢。

我們再來看看明朝末期的狀況,明朝經過開國皇帝朱元璋的勵精圖治打敗蒙元一統中原,前後統治了200多年。但到了明末,因為朝廷“重農抑商”政策導致經濟難以發展起來,再加上同時期歐洲各豪強拿四處掠奪的白銀來明朝採購瓷器和絲綢(歐洲人眼中的人間極品),導致全國性的經濟危機,流通貨幣嚴重貶值。沒了經濟支撐,戰爭自然就無法保障,最後在內憂外患(李自成起義和後金滿人的入侵)的環境下最終走向滅亡。雖然滿清一統了中華大地,但其包容的政策,虛心學習的精神都為中華文明的流傳起到關鍵的作用。一個民族或朝代的更替是歷史潮流的必然,沒有永遠強大的帝國,人類就是在這樣不斷此起彼伏中互相融合補充,最後獲得長存的寶貴經驗和文明。


江郎才盡


古代中國人民根本不在乎誰統治誰,能吃飽飯就行,元朝退敗的時候,很多中原地主不願意投降,究其原因是元朝給了地主階級很多利益,而地主階級才是統治平民的直系單位,元清只需要保證地主階級不會反,人民群眾就不會反,普通人只有活不下去,吃不飽飯才會造反。


豬豬豬438


"清朝統治了這麼久,是因為他們接受了漢人文化,他們的朝庭制度都是採用了明朝的制度,採用的意識形態也是儒家的思想。"洪憲皇帝不也是漢人文化,採用的意識形態不也是儒家思想。為何偏偏他就只當了83天皇帝就當不下去了


開心98302


內鬥是強項,百姓皆遭殃,


D冬天不冷2018


中原人善良


用戶2686794591906039


還有必然性嗎?


qd939


中原人在服從統治。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