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滦平提醒您:春天忽冷忽热,要防心脑血管疾病



春季气温逐渐升高,很多心脑血管疾病患者认为寒冬已过,于是开始放松警惕,不注意防护。但专家强调,每年的3-4月份仍是心脑血管病人患病的“危险期”,急性心肌梗塞等心血管病患者的发病率常会出现一个高峰,万不可掉以轻心。

健康滦平提醒您:春天忽冷忽热,要防心脑血管疾病


为什么春季易诱发心脑血管疾病?


①春季气温多变,气候干燥,心肌耗氧量增加。

气候转暖,户外活动增多,随之心肌耗氧量增加,遭受风寒侵袭和细菌感染机会增多,易发生感冒、发烧、肺部感染等呼吸系统的疾病,从而诱发或加重心血管疾病。

在“倒春寒”的天气中,人体受到低温刺激后,会出现交感神经兴奋,全身毛细血管收缩,使心、脑负荷加重引起血压升高,脑部缺血缺氧,加速了血栓的形成。

同时由于春季气候干燥,人体消耗水分多,容易导致血液黏稠,血流减慢。因此,这种气候条件下,急性心肌梗死等心脑血管疾病发病率较高。

②冠心病、心肌梗塞、风心病等发病高峰期。

春季昼夜温差大,体表水份蒸发快,会引起交感神经兴奋,血管痉挛,心率加快,血压升高,心脏负荷增大,血液粘稠度增高,引发冠心病,心肌梗塞等心血管病,甚至猝死。

③体温调节能力和血管弹性降低。

春天人体调节功能、血管弹性、身体免疫力及抗病能力均有所下降,一时难以适应环境温度变化,极易造成血管不断舒张、收缩,因此心血管病在春季更容易发作。

健康滦平提醒您:春天忽冷忽热,要防心脑血管疾病

春季预防心脑血管病要“三保”

春季防心脑血管病,除了要特别注意讲平衡,还要做到“三保”。

保冷热平衡:冷热的变化直接影响着心脑血管的舒缩功能。针对春季忽冷忽热之特点,一定要坚持“春捂”,防寒保暖。平时就有心脑血管病的病人要根据天气预报随时关注天气变化,冷暖空气交替活动频繁,要及时增减衣物。室内温度应保持在20℃左右。如果温度过高或过低,对于心脑血管疾病人来说,可造成血流缓慢、血液黏稠度增高,从而导致血栓形成、血管收缩或痉挛,还可造成心肌耗氧量增加。日常生活中避免过凉过热,如洗澡水过热,淋浴时水过凉;长跑开始穿的太簿凉风袭人,长跑时间过长又大汗淋漓身上燥热等等。

健康滦平提醒您:春天忽冷忽热,要防心脑血管疾病

保血压平衡:血压急剧波动是心脑血管病意外的重要原因。老年人和高血压病人更要防止血压忽高忽低,尤其是要避免血压突然升高。引起血压升高的诱因主要有兴奋激动、愤怒火盛、苦闷心烦、骤冷刺激、劳累过度等等。因而心脑血管病人情绪要稳定,切忌大喜大悲,大恐大惊、过度兴奋。还要科学锻炼,选择有益促进血液循环和新陈代谢功能的活动,注意劳逸适度,最好能保持一种轻松愉快的心态。另外,腹腔压力的变化对人体血流影响很大。老年人和心脑血管病人要防止腹压突然加大,如便秘者用力过大,运动过于激烈,把重物突然猛劲背上肩等等。

可以按压穴位固正气降血压。双腿及足部分布着足三里、太冲和太溪这三个重要穴位。足三里是日常保健常用穴,位于小腿外侧;太冲穴是肝经要穴,位于脚背大脚趾的间隙后方的凹陷处;太溪穴是肾经要穴,在足内侧高骨后的凹陷处。每天一次,每次五分钟,用拇指按揉或轻轻捶打上述三个穴位,以产生酸、麻、胀、痛和走窜等感觉为度,能扶正祛邪、补益元气、调畅情志、调节血压。

健康滦平提醒您:春天忽冷忽热,要防心脑血管疾病

保饮食平衡:对于心脑血管病人来说,日常要管住自己的嘴。饮食要以清淡、均衡、适度为原则,适当摄取动物脂肪和蛋白质。主食宜选择粗粮及粗纤维食物,防止大便秘结对心脏产生不良影响。多吃新鲜蔬菜、水果以保证足够的维生素、微量元素的摄入。多食豆制品有利于胆酸排出,使胆固醇合成减少。还宜多吃鱼,因为鱼能降低血液中胆固醇和血液的稠黏度,防止冠状动脉血栓形成。另外,忌暴饮暴食,特别是过量的饮酒,是心脑血管病引发的重大诱因,应高度警惕。

健康滦平提醒您:春天忽冷忽热,要防心脑血管疾病

此外,对于心脑血管病人来说,不论是春季还是其他季节,都要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

第一,躺下、起身、低头、下蹲要动作缓慢。

第二,早晨不要起的太早,起床后不要急于下地,先在床上坐一会(5分钟左右),然后下地喝一杯温开水,稀释血液。

第三,定时测量血压,密切关注血压变化,根据病情医嘱服用降压药。

第四,生活要规律,注意劳逸结合,充足睡眠养心神。

第五,一旦患者出现头晕、头疼、心慌、胸闷等表现要及时测量血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