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之涣的《凉州词》与頗著名的"旗亭画壁"故事有关联吗?

封护胜463


旗亭画壁这个故事出自唐人薛用弱的《集异记》,故事的主角是王之涣,王昌龄和高适。

一日天寒微雪,三日来棋亭喝酒涮羊肉,席间正好有十多个梨园伶官和四个著名的歌妓来此地卖唱。

在当时所唱的曲子就是一些流行的诗词,他们几个便烤火边看她们演唱。王昌龄提议:我们各擅诗名,不知究竟谁胜于谁?今天我们可看她们学上谁的诗多,谁便为优胜者。

王之涣和高适都同意这个玩儿法。第一个歌姬出场,唱的正是王昌龄的《芙蓉楼送辛渐》:

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

王昌龄听完很得意,在墙壁上为自己画了一道。

第二个出场的歌姬唱的则是高适的《哭单父亮九少府》:(原谅我不会背,只能搜图片……)

高氏也学着王昌龄,给自己画了一道。

第三个歌姬出场,唱的还是王昌龄的《长信怨》:

奉帚平明金殿开,且将团扇共徘徊。玉颜不及寒鸦色。犹带昭阳日影来。

王昌龄大为得意,又给自己画了一道。

王之涣则不以为然,说:前面的那几个都是普通的歌妓唱的都是下里巴人的诗作,应该看看那一位最漂亮的歌姬,唱的是谁的诗。如果她唱的不是自己的诗,就终身不和你们两个争了。

到了第四个女子登场,唱的果然是王之涣的《凉州词》:

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三人听了女子的歌,都开怀大笑起来。歌伎们因他们大笑而奇怪,一问知是王之涣等人,非常高兴,即拜请他们入席。

上面的故事就是其亭画壁的典故,当然,这个故事并不一定是真实的,但是也可见当时王之涣诗名之盛。很可惜,现在王之涣只有六首诗流传于世,如果他的诗作都能够流传下来,唐诗定然还能再增色不少。


潮打的空城


王之涣的《凉州词》写在旗亭画壁故事发生之前。

旗亭画壁讲的是唐开元年间,王之涣、王昌龄、高适本是齐名的诗人,而且都仕途艰难,命运多舛。一日相约到旗亭饮酒,没一会儿有掌管梨园乐曲的官员带弟子前来宴饮,他们三人便一旁回避。暗中欣赏梨园女子的歌舞,都是当时的名曲,王之涣三人临时起意,决定利用这个机会分辨下他们三人在别人眼中的高低。谁的诗被唱成的曲子的最多,就属谁的诗最佳。仔细聆听,王昌龄和高适的诗纷纷被提及,他们二人在墙壁上做记号,始终没有王之涣的。有点气馁,王之涣说如果最漂亮的那位歌姬没有唱他的诗,那么就再不和他们争高下。如果她唱了,那么二人就要拜他为师。二人笑允。过了一会儿,那位歌姬真的唱了王之涣的诗,就是那首被称为七绝压卷之作

的边塞诗《凉州词》。

旗亭画壁说明了王之涣的《凉州词》确实是为世人称赞的名副其实的佳作。


宫商角徵羽哆瑞咪发嗦


有关联,“旗亭画壁”的故事与《凉州词》有关联。旗亭画壁故事如下:

唐玄宗开元年间,在一个冬日,闲居长安的王昌龄、高适和王之涣三人相约到旗亭饮酒。正巧遇见一个梨园班子在这里举行宴会,三人边喝酒边旁观。过了一会儿,四个年轻漂亮的有名伶人出来了,王昌龄就提议,以这些伶人唱了更多谁的诗来比较在诗坛上的名气高低。然而前面三个伶人,其中唱了两首是王昌龄的诗,一首是高适的诗。王之焕就不服,然后指着最后一个最漂亮的伶人对他们两个人说,只有她才敢唱真正高雅的诗,如果她没有唱王之焕的诗,他就一辈子也不与他们两个人相争了。果然,那个姑娘唱的是王之焕的《凉州词》。于是,三人开怀大笑,伶人们知道真相后,邀他们三人一同饮酒,尽欢而散。

“旗亭画壁”故事中《凉州词》也是作为一个故事的关键“参与者”存在于故事中,这个故事也衬托了王之换的《凉州词》的文学成就,更有人称之为“唐人七绝压卷之作”。《凉州词》如下:

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

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写得悲壮苍凉的愁怨,和盛唐诗人广阔的胸襟。有《凉州词》才有著名的“旗亭画壁”的故事,如果没有凉州那么历史上将少了一个著名故事和一首优秀的文学诗词,或者故事就将改写了。而“旗亭画壁”的故事又让《凉州词》更为人知,突出了凉州词的境界。而由“旗亭画壁”的故事可知,《凉州词》是王之涣自信的资本。

《凉州词》和“旗亭画壁”是互相成就的关系,二者密切关联、相辅相成。


文史通天


感谢提问,分享一些个人观点~

王之涣的《凉州词》不仅和“旗亭画壁”有关系,而且就是“旗亭画壁”故事的“主角”。


旗亭画壁:三位大诗人的一场“豪赌”。

首先介绍一下旗亭画壁的三位主角——王昌龄、高适和王之涣。

篇幅有限,就用三位大诗人每人最著名的一首诗来介绍他们吧。

王昌龄——《出塞二首》( 其一)

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
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高适—— 《别董大二首》(其一)

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
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

王之涣——《登鹳雀楼》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介绍完主角,看看他们打了怎样的赌?

唐玄宗开元年间,一个寒冷的冬日,三位诗人相约到一个叫旗亭的酒楼聚会。正好酒楼有个戏班子在这里举办活动,唱的都是当时最有名、最广为流传的诗歌。

于是,王昌龄、高适和王之涣三个当时都很有名的诗人,就起了好胜之心。

王昌龄提议说:“我们三个在诗坛上也算有点名气,平时从来没有分出高低。今天我们看看,唱戏的姑娘们唱的谁的诗最多,谁就是胜者,如何?”其他二人点头同意。

第一个姑娘唱道:“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

王昌龄高兴地说:“一首。”就用手指蘸酒,在墙壁上画了一道。

第二个姑娘唱道:“开箧泪沾臆,见君前日书。夜台何寂寞,犹是子云居。”

高适高兴地在墙上画了一道:“这是我的。”

第三个姑娘唱道:“奉帚平明金殿开,且将团扇共徘徊。玉颜不及寒鸦色。犹带昭阳日影来。”

王昌龄十分得意地在墙上又画了一道:“两首了。”

王之涣有些挂不住了,就对他们二人说:“这三个姑娘都是普通的乐人,她们所唱的都是下里巴人之词罢了!真正高雅的诗歌,她们怎么敢唱呢?”于是指着她们之中一个长得最漂亮的说:“等一下这个姑娘所唱的,如不是我的诗,我一辈子也不敢和你们相争了。如果是我的诗,你们应当奉我为师!”

第四个姑娘开口唱道: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正是王之涣的《凉州词》。

王之涣就说:“乡巴佬,我说的有错吗?”三人一起哈哈大笑。众伶人听到笑声,就前来询问。王昌龄他们就说出原因。得知这三人就是刚才所唱诗歌的作者,众伶人就请他们同席饮酒,三人欣然答应,尽欢而散。

这就是著名的“旗亭画壁”的故事,而在这场“豪赌”中《凉州词》不仅是主角,而且还帮助主人王之涣拔得头筹。

《凉州词》是首什么样的词?

诗的前两句写边塞的雄壮风光和边疆孤城,第三句却一转,写到到羌笛之声。

羌笛为何要怨杨柳呢?因为“柳”与“留”谐音,在古时,人们不但在送别时要用互赠杨柳,表达不舍之情,在看到杨柳时,也会引起离思之苦。

你想,玉门关外,春风不度、杨柳不青,想要折柳寄情也是不能,所以在听到羌笛之声也似乎在“怨杨柳”,这个怨字用得尤为传神。

第四句“玉门关”更说明了诗人的离愁和怨,玉门关是通往西域的要到,反过来说,玉门关就好比一条界限,关外是苦寒之地,关内就是自己的祖国。在这里的戍边的将士们呆在这漫天风沙的玉门关边塞,常年不能回家,当然心声悠远。

而另一方面,我们常说“如沐春风”,王之涣这里的春风应该也暗指皇帝。因为皇帝的关怀到达不了这里,所以,玉门关外士兵处境如此的孤危和恶劣!诗人委婉地表达了对皇帝不顾及戍守玉门关边塞士兵的生死,不能体恤边塞士兵的抱怨之情!


我是“诗词曲里读中国”,如果喜欢麻烦点赞转发,分享给更多喜欢诗词的朋友~


诗词曲里读中国


王之涣的《凉州词》与颇著名的"旗亭画壁"故事有关联。

唐代文人薛用弱《集异记》中“旗亭画壁”的故事,人物之中就有王之涣,并且提到了《凉州词》。

开元年间,王之涣、王昌龄、高适在洛阳游学,成了朋友经常聚会。一天,三人在风雪中相遇,便一起去一家名叫旗亭的酒楼赏雪饮酒谈诗。三人临窗而坐。这时候,酒楼来了十余名梨园子弟,由于人多,三人只好退到炉火旁饮酒聊天。过了一会儿,来了四名衣着华丽的歌女,她们也来参加聚会。当乐声响起,三人私下约定,以歌女演唱他们各自诗篇的数量来确定诗名的高下。

话音刚落,第一个歌女开始唱了起来:“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王昌龄当然很开心,在墙壁上画了一道,因为歌女所唱是他的《芙蓉楼送辛渐》。第二个歌女接着唱道:“开箧泪沾臆,见君前日书。夜台何寂寞,犹是子云居。”这次轮到高适开心了,引手画壁,因为歌女所唱是他的《哭单父梁九少府》。当第三个歌女唱起来之后,王昌龄又开心地在墙壁上画了一道,因为歌女所唱是他的《长信怨》:“奉帚平明金殿开,强将团扇共徘徊。玉颜不及寒鸦色,犹带昭阳日影来。”

王之涣的诗还没有歌女唱哩,可是他不着急,便开玩笑说:“两位不要着急,最漂亮的那个歌女不是还没有唱吗?如果她也没唱我的诗,那么我这辈子就不与你们争高下了。”第四个歌女一开口,王之涣就彻底放心了,因为她唱的是《凉州词》:“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王之涣说:“怎么样?我没说错吧!”一时间,三位洒脱的诗人大笑起来,笑声弥漫了整个酒楼。

这是一个美丽的故事,为我们展现了唐代诗人特别是边塞诗人的洒脱气质。这个美丽的故事,说明了王之涣的《凉州词》在当时已经颇负盛名。


光华的小说铺子


  • 回答这个问题首先必须肯定:王之涣《凉洲词》与“旗亭画壁”的故事有着紧密的关联。
  • 盛唐时期,王之涣、王昌龄、高适三位作诗水平齐名,难分上下,并驾齐驱,对当时社会的影响力也齐鼓相当。
  • 是那一年的冬天,天空正下着小雪,这三位诗人来到“旗亭”,其实就是酒馆。酒馆被称为旗亭是为招引顾客,悬挂酒旗作为标志的缘故,当酒旗飘场,就象现今发布的广告宣传一样。杜牧曾作诗云:“溪桥向吴路,酒旗夸酒美”。
  • 三人在旗亭买了些酒,小酌品尝。忽然,有“黎园伶官数十人,登楼会宴”,就相当于现今的歌舞团演员来这里聚餐宴会。三位看到来了一大帮年轻活跃的女演员,觉得有点奇怪,便回避到一侧,围着火炉烤火,静观其变。
  • 不久后,酒馆又陆陆续来了四批人,都是年轻漂亮的歌舞团女演员,还随身带着乐器。这群美女排成阵势坐定之后,便叮叮当当地弹奏起来。三人一看,哟!不得了,个个色艺双全,全都是演艺界的大腕,当红明星。于是,王昌龄脑子一转,提了个建议:“我们三人在诗坛也算个腕儿,只是名声一向不相上下,从来难辨高低,今年是个评比的好机会,我们在一旁悄悄地听,如果哪位的诗被她们唱的多,谁就是高手。”王之涣和高适一致同意王昌龄的建议,三人就在一旁认真聆听。
  • 不一会,有个女演员按着节拍唱了起来:“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三孤。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歌女吟唱的这首诗是王昌龄的巜芙蓉楼送辛渐》,王昌龄旗开得胜,兴致勃勃的在墙上画了一道标记,念念有词的说:“一绝句!”接着另一位演员又唱:“开箧泪沾臆,见君前日书。夜台今寂寞,独是子云居。”这几句是高适的巜哭单父梁九少府》的前四句,高适并自感得意,也在墙壁上画了一道,说:“一绝句!”只听又一个演员唱道:“奉帚平明金殿开,且将团扇暂裴回。玉颜不及寒鸦色,犹带昭阳日影来。”这是王昌龄的《长信秋词》之一,王昌龄喜出望外,急忙在墙上画线,并兴高采乐地说:“二绝句!”王昌龄和高适便得意地望着王之涣,其言之意,你老兄今天难堪了。
  • 这下王之涣着急了,指着歌女中其中一位漂亮的歌女说:“你们等着瞧,如果哪位最美的姑娘所唱的曲不是我的作品,我甘拜下风,终身不与你们争高低!”不一会,一位美丽的头牌歌女唱出了,悦耳动听、令人陶醉的歌:“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这正是王之涣的巜凉州词》,王之涣争回了面子,洋洋得意地说:“两个乡巴佬,我可不是胡说的!”三人畅笑,众歌女莫名其妙。
  • 王之涣的《凉州词》与著名的旗亭画壁的故事反映了历史事实,唐代诗人的作品,普遍被运用于酒楼的演唱,诗人的名声靠传唱度而远扬。作为诗人的创作者,都关注自己作品价值的实现。

王之涣的巜凉州词》与“旗亭画壁”这则故事,更加表现出盛唐诗人放达争衡,知己相契的精神风貌,酒楼里的诗人与歌女,诗与酒,歌唱与奏乐,谈笑与礼仪,构勒出一幅和谐的唐代市井和社会风俗图。于是,唐诗和酒,也结下千古不解之缘。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