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工作中,比“收到”更好的回复是什么?

时光边角处


一个完善的团队分布任务解释“收到请回复”信息的重要性  

一,不要过分解读个例。

不可否认,这些年来,微信给我们带来了很大便利,也衍生了很多问题。上述两个例子,如果员工回复“嗯”没有被老板批评,回复“OK”没有被开除,是不是就不会有诸如种种讨论?所以说,回复“嗯”或回复“OK”本身并没有错。有可能领导一直对这名员工有成见,有可能领导当时心情不好,或者当时语境不该这样回复;有可能当时员工在忙着开会,或打电话,或和家人视频聊天,而信息回复又讲究时效性,为了不让领导久等,就简单回复表示自己接受信息了。但,说者无心听者有意,就闹出了后面的“矛盾”。既然这样,是不是回复信息都得战战兢兢、如履薄冰?当然不是,如果这样的话,生活该有多累?信息的传递,只需要做到简单明了,让对方能正确理解即可。不能“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绳”,不能一次回复带来误会、就给扣上“情商低”“不懂得为人处世”等大帽子。平淡的一件事,前往不要用错误的结果来倒推原因,不然,原因也一样是错误的。信息回复,在把握原则的前提下,该怎么回复就怎么回复,不要瞻前顾后。

鉴于上述分析,“收到”“好的”都表示自己接收到了这个信息,一般情况下,可以通用的。如果不理解,我们可以在不忙的时候追问领导的。

二,“收到”和“好的”有区别但区别不大。

中国文字博大精深,加不加标点、标点加在哪里,都能产生完全不一样的意思,所以,有时自己发的信息被误解,也是不可避免的。相比“好的”,“收到”显得更为正式,有时候,还有点生硬的味道。而,“好的”语气较为柔和,更有“温度”。举例:领导:小刘,我给你发了一份材料,是否收到?小刘:收到。领导:帮我打印,放我桌子上。小刘:收到。领导:顺便帮我昨天放你桌子上的文件带过来。小刘:收到。这段话中,第一句话答“好的”,就不贴切了,甚至还是错误的,因为“好的”和这里的语境不搭,这里必须用“收到”。第二句话,回复“收到”或“好的”都可以。但是,第三句话,如果还是用“收到”,就显得过于正式,显得太为生硬。领导发信息给你,最主要的是让你明白他的指令,用“收到”还是“好的”,一定要结合语境。不要一直回“收到”也不要一直回复“好的”,导致词不达意,导致交流不到位、不顺畅,影响工作与沟通的开展。但总的来说,“收到”和“好的”并无太大区别,没必要在二者上面下太多工夫,大多数情况下,随便回复哪个都行。

三,怎么回复都行,关键是提供“有用”的信息。

其实,只要换位思考就能了解到,作为领导,他需要的只是“有用”“有效”的信息。你应该思考“我应该说些什么,能让他高兴”,而不是纠结于该用“收到”还是“好的”。对于一些复杂的指令,不能回复“收到”或“好的”。如领导问你“小刘,我们昨天聚餐花了多少钱”,而你回复“收到”或“好的”,那显然是错误的。总而言之,在职场上,任何思维都应该回归工作本身,只有把工作做好,才能真正帮到你的领导,也才能真正帮到你,实现共赢。其他方面,把握原则,用心对待即可,没有什么奥秘。

1  将心比心  请你们换位思考,如果你们是班委,如果你们是组织负责人,有紧急或重大消息要通知到每一个人,你会怎么做?一个一个的当面通知?面对四五十几人班级,甚至百几人的组织,这显然不可能,简直要累死宝宝的节奏。使用短信或微信通知,成了最方便的工具。而每次发通知,总有人说自己没收到。 而现在的我们明明基本上都是手机党,基本上手机都不离身,隔三差五的就掏出手机刷刷微博微信,不是么? 

 2  彬彬有礼  收到信息回复其实是一个最基本的沟通要求。在收到通知时有礼貌的回复通知者,其实是素质高低的体现。礼貌诚恳的回复,会让人留下良好的印象;简单的一句收到,会让人觉得你做事负责任;而发了多条通知连个回音都没有的,你们就可想而知啦!  3  受用无穷  为什么要收到请回复,因为从大学开始,其实你们就已经步入了社会。社会很大,不再像以前一样,能够转个路口就能找到对方;信息很多,不再像以前一样,能够时常聚在来通知你们。现在的你们可能接触更多的只是面试的通知,可是以后呢,要是通知关于你自身利益的事情,要是通知你确认什么信息,而你没有回复就白白错过了呢?  还有话说"啊?回复重要吗"重要可能于目前的你而言,没有这种概念。可能你会觉得,我已经收到了,知道就行了。但是,别忘了,还有人在等你告诉他,你,收到了,这也就是说你知道了或者说你明白了上司的意图和任务。


奋斗中的韩先森


比“收到”更好的回复,是向任务安排人反馈一下你对任务的理解!

场景1

老板:我明天上午要跟客户开个会,你帮我订个会议室。

员工:收到!

第二天,老板带了10个人来到会议室,发现员工定的会议室只有8个座位。

情景2

老板:我明天上午要跟客户开个会,你帮我订个会议室。

员工:请问下大概明天几点的会议呢?

老板:明天10到12点的。

员工:好的!那请问下明天大概有多少人参加会议呢?

老板:加上我一共11个。

员工:好的!那我订一个有20座位、带投影仪的会议室吧。我提前让前台准备好招待用的铁观音。

老板:哦,差点忘了!明天有5个客户是老外,同时准备茶和咖啡吧。

员工:哦哦,那可能是比较重要的客户吧。我们大厅里贴的产品图片是去年的了,应该换上我们今年的产品更好吧?

老板:哎呀,说得对,这次的客户主要就是来谈这些新产品的!

员工:好的!那我重复一下这个事情,麻烦您确认一下:今天更新好产品图片,订一个明天上午10点到12点、20人规模的会议室,准备着茶和咖啡。您看对吗?

老板:对对对,就这么安排吧!

员工:收到!

  • 在工作中,当接到任务时,一定要先花一两分钟弄清楚这个任务是什么,需要注意哪些事情,用自己的话向安排人复述一遍,方便安排人确认是否已传达到位。这个复述,就是比“收到”更好的回复!

我是Alsonh!

喜欢看书!喜欢实践自己的想法!


Alsonh


收到已经是很合格的回复了,在安排工作时作为领导收到“收到”两个字就会感觉到刚劲有力的执行力、二话不说的服从,那种感觉很不错,至于比回复“收到”更好的答案,我觉得应该是对应具体的事情加上立刻操办的描述。

有一次公司突然来访一个重要的客户,老板让我赶紧准备一下,我得安排带领的团队把公司迎宾气氛准备好、会议室准备布置好,公司相关通知发到位,还要准备茶点各种物资,时间又非常紧迫。在安排给下属各项工作的时候,大家都一一回复收到,但仍然无法打消我的不放心,毕竟这么重要的客人老板亲自指示了。唯独其中一个下属在收到准备茶点饮料物资的时候,除了回复收到外,还补充说到他立刻去定如果厂家无法送到的话他就在线上平台定送餐的那种半个小时可以送到,多定几家,可多不可少,最后剩余的在自己内部消化,然后如果半小时还没有送到的他就开车就近去买。相对于这个下属,其他人在回复收到后,我还会针对不同的人强调更为细节及过程的安排,指定好如何如何做等等,就怕出了点差错或者和自己想的不一样。

所以在面对一些重要工作、状况很紧急的工作时候,收到是可以的,但是如果能够在收到之上再简洁的加上自己要怎么做,会急人所急,让上级感到更贴心。

以上供参考。


职场教练李麟


我在毕业在国企待过,现在在外企就职。

国企一般都是收到,领导发布任务的时候你最好和前辈们一样,前辈们收到你就收到,否则特例独立可能会引来关注,但是树欲静而风不止,你会得不偿失。

外企大家都没有统一的回答,我所在公司一般都回答OK .sure.什么什么的,也有答收到的。

如果是和老板私人交流的时候,你可以回答:“明白,x老板”或者“我立马开始着手,x老板”一个可以表面你的积极性,一个可以表面你的仔细阅读老板的消息,自己选吧。



包袱斋


我一般都是回复,好的,有了解。我会尽快处理,处理完成后,会第一时间发邮件。

首先,我的想法是,让对方明白,我已经了解这个事情。

然后,就是对待这个事情,我会尽快去做,不耽误大家的协作,和事情的进度。

最后,会告诉对方,我会把这个结果发邮件出来,让对方记得收邮件。


尘玥姐姐


这是一个很小的细节,你能提出这个问题,说明你是个细心的人,对工作和生活很有思考。现在资讯非常发达,我们每天都要收到很多信息和微信,用收到进行回复,基本成了一种共性选择。用收到回复不能说错了,但是相对过于平淡。下面,给你三种更好的选择。

第一种,收到,谢谢

不管任何场合,也不管与什么样的人打交道,领导也好,同事也好,下属也好,或者是客户也好。与其简单的发两个字:收到,何不再加两个字:谢谢。虽然只是简单的加上两个字,但是语境却大不相同,既不失大方得体,又体现了自己注重礼节。

第二种,收到,感谢您的支持

大多数时候,别人发送信息给自己,要么是给自己送祝福,要么是为自己提供相关信息,理论上都是关心和帮助自己,对自己也是一种支持。这种时候先说收到,然后再说感谢您的支持,感谢您的鼓励,感谢您的帮助等类似的话语,则会体现自己的真诚,表示自己对他信息的重视。

第三种,尊称,收到,非常感谢你的支持

这种回复,可能是最为理想的一种。首先对其使用尊称,然后告诉对方已经收到信息,最后表示感谢,这样就比较全面也比较完美。比如说,尊敬的刘总,你提供的信息已经收到,我已经认真进行了阅读学习,非常感谢你的帮助与支持!

希望对你有所帮助。


职场老中医


其实“收到”本来没什么不好,但因为被用得多了,自然就贬值了,作为一个从基层爬到中层的员工,我每次回复领导的时候都在思考两个问题:

第一,怎样回复能传递积极的情绪?

第二,怎样回复能表示我们对事情有足够的重视?

我们可以分场景讨论下:

1

领导在公司群里发的通知消息

这个时候回复“收到”是没有问题的,大部分人都是这样回复的,回复得比较奇葩反而容易引起其他同事的反感,但是有没有改进空间呢?有的,收到这种消息的时候做到下面两点。

  • 用“收到+对方职称”的方式来回复,比如“收到陈总“或者“收到张主任”,这样的信息让领导清楚的知道我们是在直接回复他的消息,而且在一定程度上拉近了和领导的距离。这种方式同样适合领导回复下属,仔细想想工作中我们给领导汇报事情的时候,领导给我们回复“收到+我们的称呼”的时候,是不是感觉领导很亲切。
  • 尽量第一时间回复,第一时间回复能给领导留下印象,还起到了带头作用,后面的回复基本按照我们回复的模板来了。如果领导在群里发了一条消息很久没人回,领导会很尴尬的,其实很多人都看到消息了,只是在看其他人的反应,反正是要回复的,我们何不做领头羊。

2

领导安排任务给我们的时候

收到领导给我们的工作任务的时候,也是要用到两个思路:

  • 用“收到+领导职称”,原因不再赘述。
  • 把领导的话翻译成你所理解的话,再发给领导确认下,原因很简单,如果我们理解的和领导想表达的有歧义,就能及时纠正。如果我们和领导是一个意思,也能让领导放心我们会完全按他的要求去工作而不会有偏差。

3

不那么正式的消息

有时我们也会回复些和工作无关的消息,那回复就可以轻松点,比如领导说"小陈,回来的时候顺便帮我拿个快递。“,我们可以回”好嘞+对方职称“,如果和领导很熟了,职称也可以省略,或者直接说”没问题”,“好滴“等,相比之下,如果回复”收到“,在这个时候就有点奇怪了。

结语:法无定法,工作中需要回复的场景有无数种,只要把握两个原则就是好的回复

  1. 传递积极的情绪
  2. 表达我们对事情的重视

桃小斌职言


现在工作中普遍使用企业微信群,、天天时时在微信群里发布各种工作通知,可能时间久了,次数多了,员工内心多少也会有抵触情绪,很多时候感觉能有一个“收到”两字的回复都不错了。


更多的时候,发布通知的人在微信群里下完通知就开始数“收到”,更多的时候怕是要打电话一一追踪。



比“收到”更好的回复,首先要看发问的是什么问题,不同问题会有不同回复方式。



一、工作布达类通知,回复“收到,限期内保质完成!”应该要比单纯的“收到”两个字更好,可以从中看到回复者已领悟工作安排的时效。



二、工作要求类通知,回复“收到,谨记公司要求,坚决予以落实”比“收到”好,可以从中看到回复者回复者的态度。



三、工作目标达成类通知,回复”收到,使命必达!”比“收到”好,可以从中看出回复者达在目标的决心。



四、工作失误类警示,回复“收到,认真学习,引以为戒!”比“收到”好,可以从中看出回复者已经意识到问题并予以防范的态度。



总之,不同问题不同答案,作为回复者一定要让发布通知者知道一点:我不止于收到,还会学习、会落实、会严格按时保质完成本职工作。



最后想说的是:看到“收到请回复”时,哪怕再忙,也要先回复一下,免得发通知的人提心吊胆的抱着手机在想:通知发了,到底有多少人看到了啊?



请记住:收到回复是一种美德!



还有两年就退休


公司发普通性通知,大家都回复“收到”,就你一个人,回出了花儿,“收到领导,我一定做到……”

你说,同事心里会怎么想你?

应该怎么回复,要分具体场景。

大群里面的通知,大家都回复收到,你就随大流就好了。

而领导反复给你发的工作任务,你回个收到就显得很没眼力见儿。

这个任务是跟你密切相关的,你要跟领导进一步任务具体信息和完成时间,回复确认,或者电话沟通都可以。

领导不会因为你花样百出的回复重用你,但是一个会做事的好员工,领导自然会重用。

我是灵姗,思维导图笔记达人,专注学习方法和个人成长,欢迎关注,和我一起进步。

灵姗的成长笔记


首先讲个小故事:

黄三爷有两个得力助手—纪烟袋,和二胖,两人鞍前马后尽心为黄三爷办事。

今日黄三爷提升纪烟袋为府上大管家,和二胖很是委屈:“老爷,我和纪烟袋同期入府,小的我大能为您分担解忧,小能为您逗闷解乐,自认没有哪点比不上纪烟袋,您老为什么让他当大管家?”黄三爷微微一笑:“和二胖啊,如今夏日炎炎,很是闷热啊,府里时令水果存货不多了,你去集市上看看西瓜行情如何,回来我告诉你答案”

和二胖虽有些不情愿,也只能先出门办事。一刻钟后,和二胖气冲冲的回来,原来此时正是西瓜下市之际,和二胖跑遍了集市只有一处贩卖,奇货可居,卖家有恃无恐,一筐西瓜要价5两银子,和二胖看那西瓜许是拔秧之果,也不甚新鲜,又如此高价,有些不忿还与小贩争吵起来。和二胖将此事给黄三爷如实汇报。黄三爷不置可否,转身叫来纪烟袋同样吩咐下去。

两刻钟后,纪烟袋一溜小跑进得府来:”老爷,西瓜已近下市,市集有一处贩卖,果蔫而高价,想是小贩奇货而居,不甚划算,不过如今水蜜桃正值时令,小人择选了一车上等水灵好果,养人又解渴,才2两银子;如果老爷不喜桃儿,小人还寻觅了一家甜瓜小贩,虽非极品但也饱满鲜美,1两一筐,两家小贩现在府外候着,请老爷定夺。”

“都留下吧”,黄三爷意味深长看了和二胖一眼,“这就是答案”

想必大家都能看明白,这是个沟通问题,而沟通通常都是无序的,怎么解决这个问题呢?管理大师彼得·德鲁克曾提出过一个SMART原则:

我们以接受任务人角度来解读:

——S:明确性的任务

由于下达任务者是基于自己思考,下发任务时会默认你知道背景,所以接受任务者要根据情况,找上级了解任务前后启程,明确做什么事情。

遵循该原则和二胖可通过反问确定黄三爷是想吃西瓜还是吃时令的新鲜水果;

——M:有衡量标准

任务下达需要有一个度量尺度,而不是可这样也可那样。

遵循该原则和二胖需要找黄三爷确定,了解行情是为了知道西瓜价格还是要买到西瓜?

——A:任务要能实现

任务要能够完成,不能遥遥在天上。

遵循该原则和二胖要找黄三爷确定,西瓜处于下市时节,要新鲜又便宜的西瓜是做不到的,那去市集就无意义了。

——R:清楚实现任务与其他任务的关联情况

任务要与人员匹配,不能要求清洁工会胸口碎大石。

遵循该原则和二胖本身就是黄三爷办事人员,匹配相关性。

——T:完成任务的时间要求

任务下达要又时间要求,不能一个任务等办事人员儿子去办。

遵循该原则,和二胖应该找黄三爷确定,是今天吃西瓜,还是明年吃西瓜。

不管是任务下达者还是接受者,如果都拿SMART原则度量,那任务就会顺利完成,沟通才能通畅。

工作中比”收到“更好的回复就不言而明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