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架上我比較偏愛的三本書

書架上我比較偏愛的三本書


書架上我比較偏愛的三本書


論讀書我只是業餘選手,每個週末只要我有時間就會去圖書館轉轉。圍著圖書館的書架走馬觀花的模式尋一本自己感興趣的書,然後再找個安靜的角落慢慢的翻。我喜歡這種感覺彷彿回到了大學時代,周圍的一切都顯得那麼真實。我是個80後,特別喜歡懷舊。因為80後的經歷可以用翻天覆地也不為過,我家農村的小時候家裡窮真的餓過肚子,那個時候怎麼也沒想到能過上現在的生活。因為80後經歷了太多不可思議的時代變遷。現在我覺得我除了看書沒什麼其他愛好了,年紀不大但是心卻慢慢的變得下沉了。現在我說說我的書架和它們的故事。


書架上我比較偏愛的三本書

首先出場的一本書是中國歷史上最偉大的名著之一,涵蓋了修身、治國、用兵、養生、政治據說最早是一本帝王書。這本書是我去年11月份在噹噹網上買的。買這本書的原因是因為一檔求職類的節目。當時主持人提問男嘉賓《道德經》的第一句道可道非常道是什麼意思?他沒答上來。我當時想如果以後我遇到這種情況怎麼辦?因為當時我也答不上來。於是當機立斷就在網上買了一本。說實話這本書我讀了一半,也做了一個本子的筆記。但是現在你提問我裡面的內容我覺得我忘得差不多了。不過這本書絕對的值得讀,適合放枕邊。

書架上我比較偏愛的三本書

書架上我比較偏愛的三本書

《南渡北歸》買這本書是因為有次去圖書館隨手一翻就被書中的序章吸引了,書裡介紹的都是民國時期大師級的人物蔡元培、胡適、陳寅恪、傅斯年、梁思成、李濟、林徽因、金嶽霖、梅貽琦、馮友蘭等大知識分子的。於是當時就買來了。講了民國時期大學教授和學生在抗日戰爭爆發後隨圖書,文物轉移到西南地區,抗戰勝利後再北上的故事,一個個堅韌絢爛的生命,終究在歷史的車輪碾壓下,發出沉重地呻吟。嶽南筆力深厚,能把學者們的一生戲劇性地展示在你面前,印象深刻的有傅斯年,陳寅恪,梁思成,胡適,梅貽琦——文中並沒有牽扯到他們過多著作,讀起來絲毫不覺艱澀。讀完這本書感嘆很難找到人分享。那些讓你流淚的故事,你千萬要忍住——忍住別用力地向身邊人宣傳。你的語言總是乏味,你激動地手舞足蹈,若對方恰好沒有這份心情,你只能得到似是而非的回饋。


書架上我比較偏愛的三本書


書架上我比較偏愛的三本書


《明朝的那些事》這本書是我大學時期一口氣讀完的,書中的內容淺顯易懂富有幽默感。他敘述的是整個明朝的歷史。書架上的這套我是買了珍藏,也是我對青春的一種寄託。講述的是從1344年到1644年這三百年間關於明朝的一些事情,以史料為基礎,以年代和具體人物為主線,並加入了小說的筆法,對明朝十七帝和其他王公權貴和小人物的命運進行全景展示,尤其對官場政治、戰爭、帝王心術著墨最多,並加入對當時政治經濟制度、人倫道德的演義。算是我的心血之作。本書中仍然不乏大量描寫精彩的權謀之術、戰爭之術、詭詐之術,相信它會一如既往地深深吸引你的眼球。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