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节即将来临,你是如何看待今年的清明节祭祀活动的?

洪观教育


疫情蔓延至全球,生死只在一瞬间,原来人类真的很渺小。

这个清明,与先人的对话,仿佛就是和自己对话,说不定一下子就成先人了!

扫墓,成为最后的告别!

但是,平安了,健康了,过了清明都是年。愿先人包保佑🙏一切安好!


建盏大侠


清明节,是人们的一个重要的祭祖的节日!人们通常会在清明节的前三后四到祖人坟地去祭祖!

扫墓祭祀,缅怀祖先,是中华民族自古以来的传统美德。她是孝道亲情,家族凝聚力和认同感的充分体现。它融汇了自然的节气与人物的风俗,所以,扫墓祭祖与踏青郊游成为清明时节的两大礼俗主题。

国家为了弘扬传统文化,传统节日,把一些传统的节日安排了假期。清明节也不例外,放假加调休一共三天。这样一来,人们都可以在这个假期回家祭祖,或者到郊外去踏青。

但是,今年疫情严重,到目前为止,虽然疫情得到有效控制,但是,毕竟没有完全消灭,全国各地绝大部分地区学生也都没有开学,工人也没有完全复工。那么,今年的人们能够像往年一样纷纷回家或郊游吗?

我认为,今年的清明节应该过得和以往的清明节不一样。

一,我们应该减少外出的机会

只有减少外出的机会,才能更好地我们当前一起作出奉献。如果大量的出游或者出行,势必会对疫情的防控造成极大的影响。在当前情况下,事不宜于过分的松懈。

二,尽量不要出去郊游

我们现在很多景区还依然在控制之中,但是,也有很多进去,早已开始营业。很多人耐不住寂寞,在经历了漫长的在家隔离时间之后,忍不住要出去看一看,享受一下大自然的清新空气,感受下祖国的大美河山。

但是,你有没有想过,这样的人员密集地区是有可能有风险的,一旦出现突发事件,一旦出现个别患者,造成的影响将会很大,在这样一个疫情的特别时期,我们最好还是能够克制自己的脚步,安心的呆在家里云旅游最好。

三,在外不回家,在家不外出,祭祖形式多样化

祭祖是传统美德,但在这样一个特殊情况之下,我们还是应该大局为重。以前的亲自祭祀,在今年可能要改一改,可以采用网上祭祀,可以采用,远程祭祀……

我们举行祭祀活动的目的在于,提醒我们要记得先辈,要懂得孝道。但是,孝道不是只靠这些祭祀的方式来体现的。它更多的在于提醒我们要牢记不忘祖恩,要懂得感恩,要把这种传统美德传承下去。

但是,以前的影响让我们又不得不改变一下形式。改变形式并没有改变我们的初心。所以,今年的祭祀活动们心里改变,是可以理解的,也是可以推崇的。

四,传承应该更多的注重内在的,而不是外在的形式

我们很多人都很在乎各种形式的体现,纷纷用各种形式表达心中的各种情感。但是,在实际的行为当中,在生活工作当中,却做的并不够好,就让自己的内心与行动形成了差距。这样就显得不够好。

当前社会,很多人口是心非,表面上满口伦理道德,其实内心十分肮脏龌龊,这就形成了品德的败坏,这样情况大有人在。如果是这样,所谓的行动要如何能掩盖内心的不光彩呢?

所以,在祭祖这件事上,讲实话,真的在于心中有,而不在于形式多么轰轰烈烈。

面对即将到来的清明节,你是怎么计划的呢?

我相信,如果心中真的懂得孝道,懂得文化的传承,那么就更应该与当前的防疫工作相配合。

清明节即将到来,我相信今年的清明节虽然有些不同,但是,不同带来的意味可能更加的深厚,不是么?

我期待的今年的春天会更美好,我期待着咱们在这一个特殊的时刻,表现出更加美好的道德风尚!让我们为这些为社会做贡献的人们点赞吧!


大语文世界


清明,既是节气,也是节日,是我国传统四大节日之一,清明节这一天,通常是踏青,祭祀祖先,今年虽然有瘟疫影响,但是国家通过一系列管控,到现在影响已经很小了,个人认为,到清明那天,该怎么做就怎么做。

原因有以下几点,首先瘟疫已经基本控制,对大多数省份影响不大。

第二,现代人节奏快,压力大,大多数人都是背井离乡来到城市拼搏发展,一年到头也难有机会回老家一趟,更不用说去祭祀祖先了,人是感情生物,要懂得感恩,现在大多数人都是由爷爷奶奶带大的,做为父母,你也不想自己的孩子连爷爷奶奶葬在哪都不知道吧,一年一次如果还不去的话,时间久了,怕是真的会连祖先葬在哪都不知道了。

第三,这是我们中国人的情怀,我们需要这种文化传承。


鑫满花源


祭祖拜宗乃天经地义,值得弘扬!但疫情未断,险情尚在,宜网祭心拜,寄托思念,少群聚,多默念,以防万一!但愿平安健康,快快乐乐!


安逸大师


疫情當前,還是防疫重要,至于思宗憶祖祭掃之事能緩則緩,也不差在這一年,來年再去祭拜也不遲,正所謂“有禮不怕遲“,。


谭逢游子


您好!很高兴回答您的问题。

人已故,心里有,在路边祭祀也行。等过了疫情,明年再加倍祭,乞求祖辈理解莫怪保佑🙏。

面对残酷的疫情,活着的人还要避免悲剧的发生,不出门,以免传染,给自己和家庭以及国家带来负担。

谢谢🙏我的回答完毕。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