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風而逝》:一段鄉村生活,一條朝聖之路

“夏的頭一天,我隨著風來;秋的最末一日,風將帶著我去。”

——阿巴斯

《隨風而逝》是一部非“主流”的電影:拒絕動作,排除劇情,沒頭沒尾。劇未終了,觀眾或已熟睡。影片的內容很“反敘事”:幾個工程師似乎抱著某個目的來到伊朗一個小村子借住,影片圍繞其中一個工程師巴紮在村子裡的所見所聞展開,非常平淡、生活化。沒有前因後果,只有生活片段。而這正是導演阿巴斯·基亞羅斯塔米的個人特色。

阿巴斯是伊朗新浪潮電影運動的代表人物,《電影手冊》評價他:“創造的影像標誌著當代電影每年都在登上一個新的臺階。”在電影大師馬丁·斯科塞斯眼裡,阿巴斯“是那種對這個世界擁有獨特認知的少數藝術家”,讓·呂克·戈達爾對其評價更為振聾發聵:“電影始於格里菲斯,止於阿巴斯。

在電影界,阿巴斯無疑是一位有著偉大成就的獨立電影人,這不僅僅是源於阿巴斯對電影新形式的探索,更重要的是他在作品中傾注的哲思。

《隨風而逝》:一段鄉村生活,一條朝聖之路

1、關於生與死的探討,以及展現出的生死觀:生死交替,循環往復


縱觀來看,阿巴斯在他的電影中喜歡對生與死的問題進行拷問,這一特色在越靠後的作品中越為突出。這是有原因的。

1990年6月,伊朗北部發生大地震,數萬人遇難,阿巴斯獲悉後,帶上自己的兒子驅車前往地震中心地帶,想要尋找自己電影《何處是我朋友的家》中的小主角。一路上,他的目光沒有聚焦在死亡上,而是被那些頑強的倖存者所吸引。這給了他的心靈很大的震撼。在自己的書中,他談到:

“在地震現場,我有一個非常深刻的體會,我去那裡不是為了觀看死亡,而是為了發現生命。”

根據這段“地震之旅”,他拍出了動人心魄的《生生長流》,基本是自己這段經歷的重現;在他後來的作品中,我們也能看到這場發生在他生命中的地震帶來的“餘震”:拍攝於1997年的《櫻桃的滋味》通過一位自殺的人來探索死亡的主題,

而這部拍攝於1999年代 《隨風而逝》,也通過影片中一位瀕死的老太太和由於塌方被活埋的人,探索了生與死的問題。

《隨風而逝》:一段鄉村生活,一條朝聖之路

《隨風而逝》中有一位自始至終並未出境的老太太,她身患疾病,瀕臨死亡,巴扎到村子的第一天,安頓好住宿,第一時間就跟小嚮導發仔詢問老太太的情況;第二天他去咖啡館喝咖啡,瀕死老太太的兒子也在,後被家人叫走,巴扎見狀跟著他走,匆忙中相機都忘在了咖啡館;隨後幾天,他每次見到小嚮導之後都要詢問老太太的情況,在與老闆古達茲夫人通電話時談論的也都是瀕死老太太的情況,似乎在等待著她的死亡。雖然導演並未說明巴扎一夥人到這個村子的原因,但我們有理由推測來村子的目的跟瀕死老太太有關。


《隨風而逝》:一段鄉村生活,一條朝聖之路


在村子裡,他接到的第一通電話是爸爸打來的,我們依據巴紮在電話中的回應,可以推測爸爸打電話是來告知某位親戚去世了,但巴扎此時的回應是:“真的很遺憾,那麼哀悼吧。如果有人問起我,你就說聯繫不到我,反正他們不知道我買了手機,服喪的第七天我就會回去了。”他有些不耐煩的掛掉了電話,此時他對待生命和死亡的態度是輕蔑的。


《隨風而逝》:一段鄉村生活,一條朝聖之路


而到了後來,他的態度有了非常大的轉變,當同伴們等待多天後仍不見瀕死老太太死亡,敦促巴扎做出決定時,巴扎此時已經向瀕死老太太那邊傾斜,不願意主動做出計劃(很大可能是謀殺);當看到挖坑人被埋時,他開著車四處叫人來解救;在碰到醫生後,他主動說起瀕死老太太的疾病,邀請他去救治。

巴扎對生命和死亡態度的轉變並不是一蹴而就的。或許是感動於挖坑人的淳樸、善良;或許是驚訝於掙扎翻殼的烏龜以及搬運糞團的屎殼郎的生命力;抑或是因為看到剛生完孩子就工作的婦女、背的草完全覆蓋住身子的婦女那種對生活的忍耐力……而投放在微小事件上的好奇心和注意力,使微小不再微不足道,“反而被髮掘出隱藏在其表象下的古老而深沉的哲學。這種哲學強調的是生生不息。”


《隨風而逝》:一段鄉村生活,一條朝聖之路


除此之外,影片還含蓄地表達了阿巴斯的生死觀。影片中有很多關於死亡的意象,比如從挖坑人那裡拿到的腿骨、瀕死老太太、黑暗、古達茲夫人的電話等等,但是同樣也有很多生之意象:嬰兒、羊群、小狗、麥浪等等,它們統一和諧於這個世界中,交替往復,生生不息。

導演在調度生之意象與死之意象時,喜歡讓它們接替出現。比如他三番五次驅車前往打電話的高處,其實是一塊墓地,旁邊種著枝繁葉茂的大樹;每當他驅車前往高地接古達茲夫人的電話,下一個鏡頭往往就是兒童牧羊;而影片最後,巴扎將腿骨拋進河流,鏡頭隨水流而下,岸邊是啃草的小羊。


《隨風而逝》:一段鄉村生活,一條朝聖之路


阿巴斯曾說自己喜歡的一位詩人是古波斯詩人海亞姆,他這樣評價海亞姆:

“他的四行詩就是對生命的永恆禮讚,但卻伴隨著無處不在的死亡,死亡幫助他握住了生命。”

生命伴隨著死亡,生生死死交替出現,循環往復,這也正是阿巴斯在《隨風而逝》中展現出的生死觀。

2、關於“傳統信仰”和“現代”之間的討論

某一次巴扎接完電話,驅車回村的路上,遇到了一位對朝聖的意義產生懷疑的年輕人。他與巴扎討論自己母親臉上因為朝聖留下的傷痕:

“第一道傷痕,是為我姑姑的死,我可憐的媽媽這樣是為了表達對我爸爸的愛;第二道,是為了我爸爸工作的廠裡的老闆,他的一個親戚死了,這樣我爸爸才不會失業。我媽媽服了很多喪,她犧牲她的臉,我真不敢相信……我對這樣的事不感興趣,當我想起這樣的事,我只感到痛苦。我想朝聖的起源一定要變得更經濟點才是。”

在這段路途中,巴扎對於朝聖不發一言,每當小夥子問他對此怎麼看的時候,他總是顧左右而言他,因為他們此行的目的就是為了在瀕死老太太死後,記錄這一“愚昧落後的傳統”。在到達村子後與古達茲夫人的第一通電話裡,巴扎將說未說的話就已經暗示了這一點。


《隨風而逝》:一段鄉村生活,一條朝聖之路


但是當一個接受了現代教育的年輕人真的對這一傳統產生質疑,認為應該將朝聖變得“經濟點”的時候,巴扎的心情又是複雜的。

把年輕人送到學校後,他把小嚮導發仔叫了出來,發仔說自己還沒有做完題所以不能跟巴扎走,而那道題是“在審判日那天,上帝和魔鬼之間發生了什麼事。”巴扎脫口而出:“很簡單的題目,上帝下了地獄,而魔鬼去了天堂。”脫口而出後,他意識到自己說錯了,又改口道:“上帝上了天堂,魔鬼去了地獄。”


《隨風而逝》:一段鄉村生活,一條朝聖之路


受教育的年輕人和兒童代表著社會、國家的未來,而影片中這位年輕人對於朝聖的懷疑以及發仔對於“審判日”問題的求助,都顯示了這個時代年輕人的信仰缺失。這讓人想起尼采的那句“上帝已死”,它標誌著宗教的土崩瓦解和世俗化潮流的滾滾而來。

而良善的村民無疑是傳統文化的代表,他們在影片中隨處可見:巴扎去高地打電話遇見的挖溝的人,當巴扎形象化地說起自己的工作因為沒有“鎬”而遇到了困難,單純的挖溝人說“我可以給你一把鎬”;當他拿著羊奶罐準備去卡克·讓哈曼家取羊奶的時候,卻錯去到了他的鄰居家,但是鄰居拿過羊奶罐就要給他擠羊奶,正如挖溝人所說的那樣“村裡任何一戶人家都會給你羊奶”;從卡克·讓哈曼家取完羊奶,主人將他支付的錢又還給他。


《隨風而逝》:一段鄉村生活,一條朝聖之路


正是這些良善的村民讓巴扎對待生命的態度發生了轉變,而代表著“利益”、“現代”的老闆和同事們,卻在等待甚至期盼一個老太太的死亡。阿巴斯在影片中並沒有對兩者進行過多地褒貶,他將自己的態度展露為對古老民族文化的皈依。

3、一個人的“朝聖”之路

當巴扎從發仔口中得知老太太好一點了,原本等待她死亡的叔叔回到科曼莎請假,以回來照顧老太太的時候,巴扎的“利益之心”、“現代之心”鬆動了。

發仔口中的叔叔,原本跟巴扎是一類的人,因為受過教育在城市工作,脫離鄉村、傳統已久,充斥腦中的大多是與切身利益相關的事情。他們回到這個落後的鄉村的目的都是一樣的:等待瀕死老太太的死亡。

所以當聽到發仔說他的叔叔“哭了”,並且回到科曼莎請假以繼續回來照顧自己母親的時候,原本是“同一戰線”的“同志”脫離了,巴扎才有了自己是不是壞人的詢問。這其是對自己一直信仰的“現代”、“利益”等潮流事物的懷疑。


《隨風而逝》:一段鄉村生活,一條朝聖之路


接下來的一個場景是巴扎悵然若失地坐在那裡,一個腰幾乎彎成九十度的老婦跟巴扎問好:“願主給你驕傲,願主給你健康,願主保佑你長命。”駝背老嫗是一個寓言性的所在——她出現在巴扎對自己一直以來所信仰的事物產生懷疑的時候,對自己的身份產生懷疑的時候。


《隨風而逝》:一段鄉村生活,一條朝聖之路


影片還有一個暗喻性的細節:影片末尾,當巴扎又一次開車前往高處接電話時,在路上碰見了跟自己一起來的幾個同事,他們對巴扎說:“不要去朝聖了,過來吃草莓吧。”巴扎當作玩笑話擺擺手。

朝聖,一般來說是宗教信仰者為了表達自己對宗教的忠誠,有時也被稱為“在人間滿是眼淚的山谷裡遊蕩”,朝拜聖地常常是使徒遺骸的安放地,而巴扎三番五次開車前往的高地也是一塊墓地。

這個一語雙關其實暗示了巴扎一次次驅車前往墓地,不僅僅是表面上的接打電話,更重要的,這是他的認知之路,朝聖之路。

正是在驅車前往墓地的過程中,他認識了挖溝的善良淳樸的村民,看到了掙扎翻蓋的烏龜,推動比自己體積大很多倍糞團的屎殼郎……在所見所聞所感中,他體認到生命的頑強與珍貴。

《隨風而逝》:一段鄉村生活,一條朝聖之路

阿巴斯在訪談中說道:

“路表達了人們尋找必需品,尋找永遠不安的靈魂,尋找永不結束的探索。”

蜿蜒之路其實是影片中一個重要的符號,象徵著生命旅程。也正是在這條朝聖之路上,巴扎完成了自己對生命與死亡、傳統與現代等問題的思考與選擇。

巴扎通過在蜿蜒之路上的一次次見聞、感悟觸碰著社會和人性,完成了自己對生命與死亡、傳統與現代等問題更為寬廣成熟的認知。影片最後,當巴扎將腿骨拋入自然的河流後,人骨隨水波流轉,正如本影片的名字“隨風而逝”,死亡伴隨著新生,悲哀處也有快樂湧動,正所謂“現世浮華,遊歷苦行,熱愛本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