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貸款行業”變天,“助貸行業”崛起,正規持牌經營將是趨勢!

你對於“貸款中介”的印象是什麼?套路貸?高額手續費?.....,停!無論之前的認識是什麼,從現在開始將信息清零,因為今天我們將完全顛覆你的認知。(正文開始)

爬蟲叫停、電銷管控、催收監管、現金貸整頓等,有的地區現在甚至已經明確規定轄區內的貸款中介機構不允許有催收、墊資過橋等手法?這一系列管控政策到底在向貸款中介行業傳遞怎樣的訊息呢?

並不是幹掉貸款中介,而要規範貸款中介

貸款中介存在由來已久,貸款中介的存在有其合理性。但是金融行業的高利潤滋生暴力催收、墊資、高額手續費,改變了貸款中介致力於幫助小微企業便捷、快速融資的“初心”。

所以在“市場槓桿”無法自動調節的情況下,“監管”重拳出擊必不可少。而曾經以撮合、墊資、催收、手續費為主營業務的貸款中介,在監管部門陸續出臺的嚴管政策之下,只能迴歸“助貸”本源——做“撮合”業務。這對於貸款中介來說無疑是非常沉重的打擊,甚至於很多中小型貸款中介抗不過這個“寒冬”,紛紛倒閉。面對這樣的市場環境,那貸款中介又將何去何從呢?

“助貸”崛起是大勢所趨

為什麼“助貸”崛起是大勢所驅呢?在解答這個問題之前,我們先來看看,什麼叫“助貸”呢?

簡而言之,助貸即助貸機構向放貸機構的貸款業務提供支持、幫助,最終為借款人撮合匹配資金方。需要注意的是,助貸機構本身並不直接發放貸款。“助貸模式的初衷,是把傳統金融機構、金融持牌機構的資金資源與有數據、流量、獲客優勢的機構結合,提高放貸效率,實現優勢互補”

01 市場監管壓力倒逼“助貸”崛起

在強監管之下,貸款中介曾經最賺錢的業務,墊資、催收都不能再做了,也就相當於斬斷了貸款中介的生命之源,對於貸款中介的打擊自然是致命的。如此巨大生存壓力之下使得貸款中介不得不去“轉型”,去規範自己讓自己更加符合國家政策的要求。重新迴歸到“貸款中介”的初心——為貸款人撮合匹配資金方, 即做“助貸”。

02 資金與流量的不匹配催生“助貸”崛起

助貸越來越火,最主要的原因就是流量和資金的不均衡。金融機構上千家,資金分佈相對分散,對於任何一方機構來講要麼流量過剩,要麼資金過剩。這樣的情況下,需要一個對象能夠將“需求”與“資源”做好完美的匹配,於是便催生出“助貸”這個對象。

03 “助貸”崛起便於推進普惠金融

金融的根本,還是商業場景,金融行業必須始終圍繞實體經濟,是為產業服務的行業。就市場需求而言,傳統金融機構無法有效覆蓋所有人群的需求。在這樣的背景下,銀行通過“牽手”部分在流量、技術等方面具有優勢的助貸機構,不僅可向更多用戶提供有價值的金融服務,亦能推動普惠金融真正落地。

04 有資源的場景方本身便是天然“助貸”機構

有資源的場景方本身便是流量巨大的資源體,旗下有龐大的體量客戶,這些資源端只需要將有金融需求的客戶推薦給銀行即可,便實現了”助貸“的撮合業務。

毋庸置疑,助貸業務確實有很大的想象空間,特別是對於自帶流量的財稅公司、會計事務所、房產中介、貸款中介(傳統)場景方而言。但是要想在助貸市場分一杯羹,恐怕還需要一把“勺子”。

場景方有自有流量,還需要一套系統,一套可以讓場景方可以挖掘自身場景優勢、數據優勢,初步篩選出符合條件的優勢客戶,再高效的將“流量”批量化推給金融機構的系統。 當然銀行不會花費大量的時間和資金去研發這樣的一套系統,財稅公司更不會,金融科技公司則能提供這樣的系統,直面科技便為場景方做金融提供系統支持及後續全套實施解決方案。

銀稅互動就是場景方做助貸的典型,財稅公司“牽手”金融科技公司,將財稅公司下面有貸款需求的客戶推送給銀行,銀行的稅金貸直接通過跟產品相關的財稅公司來輸送,讓有些“神秘“的金融產品變得“觸手可及”。

銀行哪有時間和精力來為財稅公司做專業產品培訓?財稅公司哪有能力來為銀行篩選客戶?

(以財稅場景為例)財稅公司“牽手”金融科技公司,實現財稅公司與銀行的直接對接,銀行開放接口,賦予財稅公司金融服務的能力,客戶通過財稅公司提供的端口和銀行直連,需求提交、產品選擇、信息提交、資料審核、結果通知等全在線上完成。風險控制和審核階段都會由系統中的機器人來處理,讓整個貸款流程直線加速。

而系統中大數據、AI技術、區塊鏈技術、機器人技術等的運用,通過數據分析,形成客戶畫像,對客戶進行特徵分析,還能幫助銀行根據財稅公司客戶的人群畫像來定製專屬產品和服務,滿足個性化的需求,提升客戶與金融機構的匹配及過件率,如:專為財稅場景中客戶定製的“稅金貸”產品等。

全新“助貸”模式下,銀行通過這樣的模式及對應的系統來實現低成本獲客及業務下沉;財稅公司通過這樣的系統不用對員工進行專業的培訓,就解決了自身客戶的金融需求問題,讓自身品牌在客戶心中的粘度得到增強。同時,該模式在安全性、透明性以及降低中小企業融資成本,提高融資效率方面都是一次革新。

所以,助貸模式能夠提高助貸平臺和銀機構雙方業務能力、降低運營成本,是一種雙贏的模式,銀行牽手流量方、技術方推進會對整個模式各方帶來巨大的機會。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