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何科学家探索器发现地球46亿公里外有“太空雪人”?“太空雪人”是什么?

当代诗人李秋忠


1989年,美国宇航局(NASA)的旅行者2号造访了海王星。自那之后,人类在很长一段时间内没有去探测过更远的太阳系天体。遥远的太阳系世界一直不为人所知,即便是天文望远镜也难以窥探一二。


直到2006年,NASA发射了新地平线号(新视野号)探测器飞往太阳系深处,去探测当时还是第九大行星的冥王星。9年之后,新地平线号造访了已经被归类为矮行星的冥王星。此后,新地平线号继续深入柯伊伯带。

柯伊伯带位于黄道面附近,距离太阳30至50天文单位,这个圆盘状的范围内运行着大量的冰状小天体,它们被认为是早期太阳系的残余物。一些短周期彗星起源于柯伊伯带,比较著名的例子是哈雷彗星。除了冥王星之外,天文学家还在柯伊伯带中发现了鸟神星、妊神星等矮行星。

但柯伊伯带远离太阳,也远离地球,我们目前对于这个遥远的地方知之甚少。柯伊伯带中隐藏着太阳系形成的信息,为此,NASA让新地平线号继续在柯伊伯带中开展探测任务,了解这个神秘的遥远世界。

在探测完冥王星之外,新地平线号的下一个目标是小行星486958,它又被称为“天涯海角”,因为这是人类探测器造访过的最远天体。在哈勃太空望远镜看来,小行星486958只是一个极其暗淡的星点,陆基天文望远镜甚至都无法观测到。直到新地平线号在3500公里之外飞掠,人类才首次看到了这颗小行星的真容:

从外观上来看,这颗小行星酷似一个雪人,所以它又得名“太空雪人”。由于“太空雪人”离太阳十分遥远,当时新地平线号造访时离地球65亿公里,其表面温度低至-230 ℃。

根据新地平线号的测量,这颗小行星的远日点为69.5亿公里,近日点为63.9亿公里。它以大约4.5公里/秒的速度环绕太阳旋转,公转一圈的时间约为298年。

“太空雪人”最宽的地方为36公里,最窄的地方为10公里。它那奇特的外观与其形成方式有关,这颗小行星其实是一个接触双星,由两颗星子撞在一起形成的。这意味着“太空雪人”十分古老,因为星子来自于早期太阳系。

在46亿年前,太阳从太阳星云中诞生,环绕太阳运动的尘埃不断发生碰撞形成直径数公里的星子。在引力的作用下,星子进一步结合成行星。还有一些星子只形成了小行星,“太空雪人”就是这么来的,它也成了人类的太空飞船造访过的最原始天体。

柯伊伯带中的天体远离太阳,受到的太阳引力作用较弱,它们的运动速度也较慢。因此,在过去40多亿年里,“太空雪人”很少遭受到其他天体的撞击,它的形状保持基本的原始状态。

由于太空极为空旷,在柯伊伯带中飞行的新地平线号几乎不可能会撞上其中的天体。未来,这艘无人太空飞船还将继续深入探测太阳系。新地平线号最终会飞出太阳系,进入更加浩瀚的星际空间之中。


火星一号


所谓“太空雪人”是一颗造型奇特的小行星,距离地球平均65亿公里,可能是由两颗小行星撞击“焊接”在一起形成,由于体积小质量低,引力不足以将物质聚合成为球体。

太空雪人是一颗位于柯伊柏带的小行星,柯伊柏带是太阳系物质在经历了早期的聚集融合之后形成的特殊天体地带,除了太阳和八大行星以及各种矮行星,太阳系仍剩余约1%的物质,它们聚集融合形成小行星,还有一部分小行星是较大型的天体碰撞产生的碎片。然后在太阳和各大行星引力的交互作用之下,处于木星和火星之间的轨道,和冥王星之外的特殊天体轨道带,

其中小行星带聚集了大量小行星,而柯伊柏带的天体却以偏心率更高的轨道运行,其中一些成为周期性彗星,每个若干年都会来到地球附近。美国在70年代、80年代发射了一些深空探测器,其中旅行者1号、2号的飞行距离都在180亿公里以上,都跨越了柯伊柏带。柯伊柏带由于是太阳系残留物质形成,蕴含着太阳系早期的一些信息,因此激起了人们的关注。

1997年6月3日晚,在位于河北省的国家天文台兴隆观测发现了这颗位于柯伊柏带的特殊天体,但由于这颗天体本身就很小,也就是对光的反射面积很小,而且本身也不会发光,所以观测的难度很大。后来美国又发射了新视野号探测器,飞临天涯海角近距离地观测这颗天体,正如人们形容的那样,这颗天体形状像雪人。

它的表面呈淡红色,由两个球体连接构成,外形酷似“雪人”,所以很显然,这个雪人和我们普遍理解的雪人是不一样的, 也并不是什么文明活动的记过,“天涯海角星”总长度为31公里,在最初的探测中,科学家认为它是由两颗接近球形的天体碰撞融合而成,而近期的探测显示,这颗天体实际上是由两个圆盘状的小型天体碰撞融合在一起,且两个球体中,直径7公里的较大球体表面有一个深坑,是由碰撞但未彻底融合的小行星留下的印迹。

可惜的是新视野探测器对它也只能匆匆一瞥,新视野号的目的并不是观测这颗天体,其主要任务是探测冥王星及其最大的卫星卡戎(冥卫一)和探测位于柯伊柏带的小行星群,能近距离观测天涯海角星也属于意外之一,对于这颗太阳系的“活化石”,人类也想更多的了解,相信未来的探测结果会更多。


来看世界呀


从人类发射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开启“大航海时代”,到现在已经过去了63年,在这几十年间我们在太空探测领域硕果累累,最远的足迹踏上了38万公里之外的月球表面;最远的探测器是是1977年NASA发射的旅行者一号,目前已经距离地球220亿公里;而迄今为止人类探测最远的天体,是一颗位于柯伊伯带的小行星,距离地球平均在65亿公里左右。而这颗小行星因为其独特的外形,也被人称为“太空雪人”。

就是上边图片中这个货看起来像是雪人一样,对于这颗小行星有些人可能还会有些误解,1997年由我国天文学家朱进在国家天文台兴隆观测基地发现发现过一颗小行星,永久编号是9668,中文正式名字是“天涯海角星”,英文名字为9668 “Tianyahaijiao”,这是以海南三亚的景点来命名的。而真正的“太空雪人”指的是2014年哈伯太空望远镜发现的,而NASA对于这颗天体的命名为“阿罗科斯”,编号为2014 MU69。在2018年的时候它又有了一个新的名字“Ultima Thule”,翻译过来就是天涯海角的意思。

这颗特殊的小行星是由两块扁平状的碎片构成,总长度在31公里,2019年元旦那一天新视野号探测器近距离飞掠这颗天体,这也是人类迄今为止探测到的最远天体了。新视野号探测器2006年从地球上出发,发射的时候冥王星还没有被降级,它的主要探测目标也是冥王星,在2015年近距离飞掠冥王星留下很多照片资料。而就在4年后新视野号来到了天涯海角星,从3500公里“高空”飞过这颗小行星,也看到了它真实的面目。

这颗小行星位于柯伊伯带,比冥王星还要远,天文学家认为天涯海角星这种特殊的形状,是在几十亿年前就已经形成的,大约是在太阳系形成初期,同时由于所处的位置距离太阳偏远,在冥王星外侧的柯伊伯带中很多的小行星公转轨道都趋于稳定,相互之间发生碰撞的机会就很少。因此表面还是比较光滑的,这对于科学家来说也是个好消息,因为对于其表面的研究可能有助于科学家了解太阳系形成之初的秘密。


在新视野号尚未达到冥王星的时候,科学家就开始给它找新的探测目标,而2014 MU69就是这个时候发现的,因此它也成为了新视野号第二个探测的目标。2019年元旦新视野号清晰的观测到了2014 MU69的表面情况,在其表面可能含有一氧化物和甲烷等,但是必定不会含有液态水。


天文学家把这个“太空雪人”称之为太阳系的“古化石”,因为所处位置撞击较少,没有物质交换和核反应,因此其表面保持着非常原生态的环境,有可能在形成之初就一直保持着同样的环境,对于这类天体的研究可以帮助更好地了解太阳系的历史。



科学黑洞


人类对太空的探索历史还仅有50年左右的时间,虽然从目前来看,我们对宇宙包括太阳系的认知还非常有效,但是对未知领域的执着有力推动着深空探测大踏步前行。


上世纪70年代,美国发射了以探测木星、土星大气层及其卫星为主要目标的旅行者一号和二号探测器,在完成预定目标之后,继续向着太阳系外缘行进,让地球上的人们近距离看到了天王星、海王星和冥王星的概貌,而且穿过了太阳系外层的柯伊伯带,重新让人们定义了太阳系的范围。从目前来看,虽然太阳系的边界可以延伸到奥尔特星云,但是旅行者号发回的信息,让当时人们认为冥王星是太阳系尽头的观点戛然而止。


柯伊伯带是位于太阳系外侧、由许多小行星汇聚成的大范围星际空间,厚度大约为10个天文单位,受到太阳引力作用的影响,这个星际空间的小行星、彗星等围绕太阳公转,但受到海王星引力引发轨道共振的影响,这些小行星和彗星会有脱离原有轨道,进入太阳系内部或者向外被驱逐出这个空间,这也是为什么我们地球上观测到的流星或者坠落的陨石,除了小行星带以外,还有来自柯伊伯带的主要原因。

截止目前,我们已经在柯伊伯带发现了近1000个小行星,而这仅仅是其中的冰山一角,据估计,这里起码有10万个直径在100公里的小行星体,体积再小的则数量更多。而“太空雪人”就是其中的一个。



为了更加准确直观地观测柯伊伯带星体,美国后来又发射了新视野号探测器,近距离地看到了“太空雪人”,这是一颗距离地球46亿公里的一颗小行星,外观上非常像一个葫芦,也像一个雪人,由两个圆球组合镶嵌而成,长度大约为31公里。


通过模拟演示,之所以出现这样的情况,是由于两颗大小不一的小行星发生撞击,之后出现融合的现象,但相撞的力度不大也不小,没有完全融合或者碎裂,也没有相互分离偏离轨道,因此形成了这个看起来比较有趣的“太空雪人”。


优美生态环境保卫者



天文学家已经发现了一颗“奇异”的超大质量白矮星,它可能比肉眼看到的要多。

这个有趣的物体被称为WDJ0551+4135,最初看起来是一颗巨大的白矮星,现在被认为是两个正在融合的白矮星。

白矮星基本上是主序星在耗尽所有氢并经历红巨星阶段后剩下的部分(同样的事情也会发生在太阳上)。)


“科学家们发现了一个不寻常的超大质量白矮星,距离我们大约150光年,其大气成分是前所未有的,”沃里克大学的新闻稿写道。

这一发现被描述为“第一次利用白矮星的大气成分作为线索,鉴定出一颗合并的白矮星。”

为了识别它,科学家们使用了来自西班牙威廉·赫歇尔望远镜和欧空局盖亚望远镜的数据来确定该物体在其大气中含有异常高的碳含量。

白矮星的平均质量是普通白矮星的两倍,很明显它有问题。

沃里克大学的物理学家马克·霍兰德说:“这颗恒星是我们从未见过的。“我们有一种无法通过正常的恒星演化来解释的成分,它的质量是白矮星平均质量的两倍,而且它的运动年龄比从冷却过程中推断的年龄要老。”



“我们非常确定一颗恒星是如何形成一颗白矮星的,它不应该这样做。你能解释它的唯一方法是,它是由两个白矮星合并而成的。”


军机处留级生


我信你妈的大头鬼啊!距地球四十六亿公里,一定是在太阳系内,大概比海王星稍远一点,在地球上或在地球轨道上用天文望运镜看海王星只是一个模糊的蓝色光斑,要知道海王星的直径接近五万公里!而要看清楚这个距离上的"雪人"?那这个"人"该有多大?那承载这个"人"的星球又该要多大啊?!我敢肯定一定比太阳的体量要巨大得多!有谁相信?谁相信,谁就是文盲加白痴!


同名之我


在冥王星外十亿公里左右,发现不明天体,形似堆砌的雪人娃娃样子…由于地处极寒地带,天体物外被冰包裹着,面且轮廓线条柔和,看似确象堆砌的~雪人!

并非是有生命的雪人!仅此而已。



清水静流221302694


伪命题,证据在哪里?


想说就说几句


小编你看到46亿公里有点近了:我们村有个人看到46光年都不敢出去说!


大连的农民刚丶


这个不知道,没听说,但我可以肯定的说,外星文明必然存在,只是我们还没有面对面的认识过!比如若古时候交通不便,我们大陆以外,远隔千山万水的某个地方,那里也有人,而两地之人从未谋面,但不能说除了自己,别的都不存在,这才是迷信的狭隘,而不是宏观的科学态度,小小地球尚且如此,何况无边无际的宇宙太空呢?人类的未知太多太多,因此所有不明真相前的肯定和否定,皆是不理性的无知者无畏!人应敬畏自然,谦虚感恩,对人们常求的趋吉避凶,也是必须的必须……阿弥陀佛🙏阿弥陀佛🙏阿弥陀佛🙏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