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個部位是孩子“生命線”,家長再氣也不能打,必要時候學會控制

現如今,家長們普遍認準兩種教育方式,分別是“溝通教育”

“棍棒教育”。雖然前者在絕大多數情況下更被推薦,可如若遇到孩子做了什麼出格事忍無可忍之下,爸爸媽媽難免會抄起手裡的傢伙讓孩子“長長記性”。

巴掌打在孩子身上,最心疼的還是父母,可有時候真要趕在氣頭上,那種“恨鐵不成鋼”的失望和憤懣恐怕是想收都收不住,不打得自己解了恨定不會停手。但不得不說,悲劇往往也是在這種失控的情況下醞釀而生的

4個部位是孩子“生命線”,家長再氣也不能打,必要時候學會控制

孩子年紀尚小難免淘氣,爸爸媽媽初做父母也難免缺乏經驗,偶爾運用“棍棒教育”,最好是點到為止,孩子身上的有些部位還真不能隨便打,必要時候還是要學會控制自己。

案例:孩子在外打架招惹是非,爸爸一記耳光差點釀成大禍

記得那還是我上中學的時候,不管是中午還是晚上,只要到了放學的點兒,校門口總會聚集幾個或幾十個“問題少年”。

可即便如此,他們通常不會去做什麼出格的事兒,說白了就是為了惹人注意,換取些虛無的優越感罷了。現在看來幼稚得讓人尷尬,可沉浸在青春期的孩子們可是當局者迷。

4個部位是孩子“生命線”,家長再氣也不能打,必要時候學會控制

班裡的一個男同學也在這些人之中,雖然前兩年都沒出過什麼大事,但在初三的時候卻因為一點小事跟校外的人打了場群架。這事兒被家裡人知道後,他老爸一氣之下給了他一巴掌,可能是打得太過用力,這個男同學竟然暈了過去。

情急之下趕緊去了醫院,醫生說他的耳膜受到創傷,如果再嚴重點,那隻耳朵恐怕就是永久失聰了。

後來他的家長也多次來學校和老師溝通,想要儘可能降低對孩子日後學習生活的影響,看得出,他的爸爸也是非常後悔的,其實現在想想還真是後怕。

4個部位是孩子“生命線”,家長再氣也不能打,必要時候學會控制

4個部位是孩子“生命線”,家長再氣也不能打

1)面部

都說“打人不打臉”,對於年紀尚小的孩子來說,他們的面部皮膚更加嬌嫩,家長的一巴掌上去可不是小事,弄不好毀容只是一瞬間,還會給孩子造成不小的心理創傷。

除此之外,揮手一耳光很可能傷及孩子的耳朵。要知道,耳朵是人體非常脆弱的部地方,如若受力不當,很可能導致聽力受損

2)後腦勺

後腦勺是非常重要,也是尤為脆弱的地方,爸爸媽媽就算再生氣,也千萬別動孩子的後腦勺。無數神經分佈其中,控制著人體眾多行為活動,如果受到外力,一個不小心很可能使孩子處於

暈厥、患上腦震盪,甚至陷入其他更危險的境地。

4個部位是孩子“生命線”,家長再氣也不能打,必要時候學會控制

3)後背

孩子們多處在長身體的時候,後背的脊柱發育還沒有達到完善的地步,如若受到較大力度的衝擊,很可能傷及脊柱。

4)胸腹部

人體的重要器官多被胸腹部保護,一旦失手,很可能損傷它們,造成難以挽回的後果。嚴重的,比如在傷及脊柱、甚至斷裂的情況下,就會存在刺傷器官的危險

4個部位是孩子“生命線”,家長再氣也不能打,必要時候學會控制

孩子犯了錯,家長可以這樣做

1)保持清醒,冷靜分析孩子犯錯緣由

不管家長習慣勸導還是打罵,都要在第一時間控制自己,冷靜下來,而不是把教育方式當作自己發洩的手段。在孩子犯錯後,爸爸媽媽可以採用換位思考的方式,分析其背後的緣由,之後再選擇用什麼樣的方式讓孩子改正錯誤。

2)用罰站、做家務等代替動手

雖然在一般情況下,打罵可以快速見到效果,但不得不說,它並不是長遠之計,也不適合頻繁使用。爸爸媽媽可以偶爾以這樣的方式給孩子以深刻的印象,如果總是使用其實效果也就沒那麼明顯了。

當孩子犯了些小錯時,爸爸媽媽完全可以用罰站

做家務等方式,代替動手打人,也是不錯的選擇。

4個部位是孩子“生命線”,家長再氣也不能打,必要時候學會控制

3)溝通是最有效的方法

在教育孩子的問題上,溝通是最有效的方法。可能在很多時候,想要也孩子建立有效的溝通並不是件易事,

但越是困難,效果也是越明顯的

家長要結合孩子的實際情況,儘可能找到“突破口”,或者是共同話題,又或者是更容易被人接受的語氣,找到它們,進而和孩子建立更好的溝通。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