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詩詞教學如何教出“詩意”?這3個方面要知道

古典詩詞作為文學領域的“一朵奇葩”,以其優美的語言、和諧的韻律、多彩的形象、豐富的情感、悠遠的意境等深受學生喜愛。然而,當下的古詩詞教學很多時候“為考是從” “唯分是瞻”,語文教師手裡只有教參,眼裡只有考卷,心裡只有分數。在古詩詞教學中,往往以背誦取代思索,以知識替換情感,以理性扼殺感性,學生身處其中,卻猶如旁觀,心如止水,何談詩意的棲居。

古詩詞教學如何教出“詩意”?這3個方面要知道

一、古詩詞教學中缺失“詩意”

當前的古詩詞教學中,很多教師仍然沒有改變“填鴨式”的教學模式,簡單地根據註釋講解詩句意思,複述詩歌內容,分析文學手法,記錄情感主旨,最後讓學生機械地背誦默寫古詩。整個教學過程中,教師“目中無人,只是在自我表演,只是把自己對教材的理解、對教參的把握和盤託了出來,根本沒去關注學生的認知和理解”。

這樣的古詩詞教學忽略了學生主體,沒有學生的理解與感悟。這樣的古詩詞教學只重視知識傳授,技能分解,死記硬背,教法單一乏味,一方面禁錮了學生的思維,抑制了學生創造力想象力;另一方面,過細過度的分析與靜態機械的訓練,死板枯燥,缺少人文關懷,缺失審美教育,扼殺了學生的學習激情和審美能力。這樣的古詩詞教學本身就已經缺失了 “詩意”。

古詩詞教學如何教出“詩意”?這3個方面要知道

二、古詩詞教學如何教出“詩意”

(一)古詩詞教學要凸顯生本意識

語文課程標準指出,學生是學習的主體。語文課程必須根據學生身心發展和語文學習的特點,愛護學生的好奇心、求知慾,鼓勵自主閱讀、自由表達,充分激發他們的問題意識和進取精神。在教學古詩詞時,教師要凸顯學生主體,變教師的教為學生的學,引導學生在吟誦中理解作者遣詞造句的精彩,感受作者畫面描繪的精美,體悟作者意境營造的悠遠,引發學生自身想象與聯想,提高學生的審美情趣,培養學生的審美能力。葉嘉瑩先生曾說過:詩詞應該透過自己的感受把詩歌中這種興發感動的生命傳達出來,使讀者得到生生不已的感動。

古詩詞教學如何教出“詩意”?這3個方面要知道

因此,在教學陶淵明的《飲酒》詩時,我便放手給學生,要求學生自查、自讀、自悟。查,即查陶淵明的生平、該詩的寫作背景、詩人其他作品、該詩的字詞讀音及釋義等,自己完成課前預習,對詩歌有初步的瞭解。讀,即讀這首詩,可以默讀,可以放聲讀,結合之前的預習,邊讀邊想,同時師生交流,讀準詩歌的節奏,讀懂詩歌的主要內容。

悟,即悟字詞運用的精妙。如“悠然見南山”中的“見”字,突出了作者不經意間的一瞥,邂逅南山的驚喜,體現作者貼近自然、悠然閒適的心境;悟意象描繪的優美,如“山氣日夕佳,飛鳥相與還”,藉助“山氣” “飛鳥”,描繪出在南山美好的黃昏景色中,飛鳥結伴飛返山林,萬物自由自在,適性而動,不正像詩人擺脫官場束縛,悠然自在嗎?悟意境營造的悠遠,如“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作者前文已經道出人生真諦應是融入自然,迴歸本真,為何還要故作忘言?其實是為突出這種從自然中領悟出的真諦只可意會不可言傳,也無需敘說,悟出作者物我兩忘,陶醉其中,安貧樂道、勵志守節的高尚品德。

古詩詞教學如何教出“詩意”?這3個方面要知道

(二)古詩詞教學要注重發散思維

語文課程標準指出:語文課程應激發和培育學生熱愛祖國語文的思想感情,引導學生豐富語言積累,培養語感,發展思維。古詩詞短小精煉,言簡意賅,更是言簡意豐,言簡意深,物象豐富,畫面精美,意象深邃,意境深遠。因此學生要在知人論世的背景下,在吟哦諷誦中發散思維,運用多種方法,從多個角度去解讀、思考、品味、感悟。

這樣,一方面古詩詞教學課堂能夠凸顯生本特徵,另一方面能夠讓學生身臨其境,實現與作者、文本的對話,能夠促使學生含英咀華深知詩意,深明詩境,深感詩情,深悟詩理。在教學馬致遠的《天淨沙•秋思》時,引導學生理清詞中的物象藤、樹、鴉、道、風、馬等,看似堆砌毫無關聯,但是加上了作者精心選擇的修飾詞枯、老、昏、古、西、瘦等後,即形成了一個個靈動的意象,這些意象之間組成了以景託情,寓情於景的幽深意境。

古詩詞教學如何教出“詩意”?這3個方面要知道

在學生的眼前似乎已經呈現出這樣的畫面:又是黃昏,夕陽掛在山頭欲落還留。枯萎衰敗的藤蘿,已經沒有了生命。千年的老樹,在蕭蕭的西風吹拂下走向風燭殘年。荒涼的古道上,蕭蕭的西風中,一匹瘦弱的馬兒慢慢踱的疲憊的步子。還有耳邊不時傳來一聲聲哀轉久絕的鴉鳴。“沒有想象就沒有生命。”讓學生帶著詩人的情、帶著自己的感受走進詩詞中,發揮想象,盡情馳騁,飄零他鄉的遊子的羈旅之苦感同身受。學習語文需要想象和聯想,學習古詩詞也是如此,除了想象,學習古詩詞還需要聯想。

拿《飲酒》為例,如果就詩論詩,單獨學習這一首詩詞,學生不可能對作者的創作背景、創作意圖、詩歌風格等有全面的認知。因此,學習時需要展開聯想,聯繫學過的陶淵明的《歸園田居(其一)》《桃花源記》,綜合思考品析,往往才能達到突出重點、突破難點,真正領悟陶淵明泯去後天的經過世俗薰染的“偽我”,以求返歸一個“真我”;安貧樂道與崇尚自然,才是陶淵明思考人生得出的兩個主要結論,也是他人生的兩大支柱。課文無非是個例子,學習古詩詞也不是僅此而已,還可以仿寫、改寫、拓展等,不一而足,讓學生多讀多思多感古詩詞的美麗,對提高學生素養大有裨益。

古詩詞教學如何教出“詩意”?這3個方面要知道

(三)古詩詞教學要培養審美情趣

語文課程標準指出:閱讀教學應引導學生鑽研文本,在主動積極的思維和情感活動中,加深理解和體驗,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薰陶,獲得思想啟迪,享受審美樂趣。古詩詞以其精湛的藝術手法和豐富的思想內涵而蘊含著多重的美感特質,如音樂美、畫面美、語言美、意境美、思想美等,是培養學生審美情趣、提高審美能力的重要載體。

因此,在學習古詩詞時應該激發學生學習興趣,指導學習方法,提升審美能力,在吟哦諷誦中獲得美的享受、美的薰陶。還是以馬致遠的《天淨沙•秋思》為例,這一曲小令,短短28個字,卻結構精巧,平仄起伏,頓挫有致,音韻鏗鏘,直貫靈心。

古詩詞教學如何教出“詩意”?這3個方面要知道

在中央電視臺《經典詠流傳》欄目中,配上音樂的《天淨沙•秋思》被吉克雋逸、胡德夫兩位歌者將這曲小令的“音樂美”演繹的淋漓盡致,小令中作者的悽苦愁楚之情隨著音樂直擊聽眾心靈,餘音繞樑,久久不絕。“詩是有聲畫.畫是無聲詩。” 一首詩就是由一個或多個意象構成的一幅幅的精美圖畫。仍然拿馬致遠的《天淨沙•秋思》來說,短短的28個字中排列著十種意象,展現眼前的就是十幅圖畫,十幅圖畫又組成一幅深秋村野圖:一位漂泊天涯的遊子,在殘陽夕照的荒涼古道匕,牽著一匹瘦馬,迎著悽苦的秋風,信步漫遊,愁腸絞斷,卻不知自己的歸宿在何方——這是圖面美的體現。

除此,這些意象,以景託情,寓情於景,在景情的交融中構成一種淒涼悲苦的意境----又是意境美的呈現。全曲不著一 “秋”,卻寫盡深秋荒涼蕭瑟的肅殺景象;不用一 “思”,卻將遊子濃重的鄉愁與憂思寫得淋漓盡致。正所謂:“不著一字,盡得風流。”盡顯語言之美。古詩詞的美無處不在,教師在教學古詩詞時不應該僅僅侷限於字句解釋、背誦默寫,而應該有意識地引導學生感悟古詩詞中美感特質,培養學生的審美情趣。

古詩詞教學如何教出“詩意”?這3個方面要知道

總而言之,古詩詞既是中小學教材內容的重要部分,又是各級考試的重頭戲。因此,教師應該認識到古詩詞教學中的種種不足,摒棄功利與浮躁,改變固有模式,立足生本課堂,注重發散思維,讓學生通過自主地吟哦諷誦在古詩詞的海洋中游弋,自由地領略古詩詞的美麗浪花,自在地享受古詩詞的美好情趣,讓古詩詞教學棲居於滿滿的詩意中。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