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一岁,我渐渐意识到保持终身学习的重要性


高中的时候选择了理科,为了考上好大学,每天都在题海战术中摸爬滚打,层层叠叠刷过的试卷,一扎扎用完的笔芯对于每一个经历过高考的人来说应该都有着相似的记忆。那个时候,生活都被取得好成绩,考上好大学的念头填满,学校节奏生活的紧迫,说完饭就赶快进教室;老师讲课一节课接着一节课,紧凑到让人觉得喘不过气;妈妈最常说的话,就是考上大学就好了,感觉就是学了十多年书,只是为了高考,只要经历过高考,一切都解脱了,再也不用学习了。

于是,高中有段时间一度认为:我已经掌握了这个世界上所有的知识,除了那些知识,也想不到还有什么要学习的了,甚至纳闷,大学还能学什么?这样的想法如今想来可笑,但当时却是真真正正有过的。

大学专业是心理学,大一学基础的时候,主要靠着老师讲解了解了很多心理学学派和理论,但掌握浅薄,停留在只知道有这个理论的程度上。大三学咨询的时候也讲了很多理论,只记得讲到精神分析学派的时候,老师说,弗洛伊德的早起决定论、性本能、潜意识、自我、本我......都可以用来去解释“一个人为什么会成为这样”。

但是对于咨询和治疗来说,即便他可以解释一个人为什么抑郁,为什么精神分裂,为什么会强迫症......但解释清楚了又有什么用呢,依旧没有办法去做治疗。于是,那个学期课程结束,我知道了精神分析理论对于治疗是没有用的,行为主义,人本主义才是真实可以实现治疗的。所以,那个时候我把人本主义奉为神一样的存在,而对精神分析却弃之如履,因为觉得他没用。

二十一岁,我渐渐意识到保持终身学习的重要性

当时我挺固执的,固执的抛弃了精神分析,只知道人本主义。后来去了台湾,重新很详细,更深入的学了很多流派,阿德勒治疗,存在完形主义治疗,完形治疗,后现代取向,家庭系统治疗......我才知道精神分析理论是心理学的基础,几乎后来的每一个理论都有着它的影子。

意识到这一点的时候,我为我曾经固执的想法感到羞愧不已。我在台湾重新认识了心理学,才意识到自己以前的自大和浅薄,要离开台湾的前一天,我担心自己以后不知道要以什么样的方式去继续了解和学习了,盛翔老师是我在台湾重新打开我接纳多元的恩师,我去找他,希望他能给我一些意见,或者说列推荐书单。

或许是看出了我的焦虑,盛翔老师告诉我,他学习精神分析也不是靠课堂上学的,他有一个持续了十年的读书会,每周看一本书,做讨论分享,精神分析就是在里面学到的。他后来给我的建议是,希望我遇到问题不要就过了,有问题可以针对性的去看书,去学习,认为自己不知道东西的就可以去学习知道。要离开的时候,他告诉我的最后一句话就是:终身学习。

我直到现在,本科就快要结束,才了解到保持终身学习的意义和魅力。

01 人生难过、困惑都太多,保持学习是一种有效对应方式

我们每个人的认知和情感的互相纠缠造就了我们会因为自己的行为、想法而开心,痛苦,难受,纠结,矛盾,焦虑......等变化着。比如,当认为考不上大学人生就无望了,因此当真的没有考上大学有人绝望的选择了轻生。

但是当你经验更多,了解到更多,学习到更多,会发现,高考固然重要,但也不是人生唯一的选择和全部。有段时间,我执着于家庭环境给予我自卑,焦虑,我逃不掉这种从小而来的性格缺陷。我面对着爸爸阴暗不明的脾气秉性,妈妈的忍让懦弱让我觉得斯德哥尔摩综合症她都有了痛苦境地。

这些,让我觉我的家庭一片狼藉,满地糟糕,没有希望。直到我遇到了后现代取向治疗,在阅读的过程中,我发现我经常用一种决定论的观点来看自己的人生,我认为我的过去,爸爸的暴力决定了我的自卑敏感,焦虑。

二十一岁,我渐渐意识到保持终身学习的重要性

而后现代倡导不要卡在过去或现在的问题中,而是积极的去寻未来的解答,努力做出尝试和改变。只是这样简单的理论观点让我在陷入“人生已不可改变”的绝望想法中看到了希望的光,看到自己能掌握的那一部分人生的不同。

同样的,我一直在说我很自卑,其实很长一段时间,我一直在注意自己这样说。一直想摆脱自卑的我,从大一到大三,似乎改变不太大。后来看了阿德勒心理学导论让我注意到了文字,行为对一个人塑造,它里面提到一个人的缺陷会透过一眼和行为表现出来,如若它不自信,言语上就不会肯定,会经常说一些不确定的话,如用应该,或许,大概,可能这样比较安全的词汇去修饰他想说的话,也会经常说自己自卑,不自信的人站着的时候总想靠着东西。

看到这部分内容,反观我自己,似乎找到了总是站没站像,总靠着东西,表现总是畏畏缩缩的原因。于是自己可以提醒和练习,发现这样的小改变让我在公众场合变得自然和勇敢。

人是复杂且感性的动物,面对偌大的环境,我们会遭受各种各样的困扰,悲伤和难过,但保持学习的态度在让我们变得理性的同时,也在告诉我们,面对困境,我们应该怎么做,我们可以做什么。

更重要的是,地球上的人很多,那些没有机会拥有学习的人,那些不够幸运没有学习的人也很多,他们的人生困境和问题在某种程度上是需要依靠他人去解决的。就像我们依靠医生来缓解疼痛一样,保持终身学习,或许不仅可以医自己,也可以医他人,帮助他们解决困境。同样,保持终身学习也可以让我们知道面对疼痛可以怎么做选择。

02 保持包容,多元和开放的心态,完善自己

曾几何时,会和朋友为一个问题的答案争论到头破血流,不肯让步,甚至为了必须争出高低,大小而伤了同窗之谊。

人和环境都在彼此塑造和影响,环境不单只是可看见的环境,也指条件或是潜移默化的东西。

知乎有条问的是:人读书少了或者是长时间生活在一个小圈子里会变傻吗?我想我的回答是:不是变傻,但是可能没有办法去面对新的外在环境冲击和更大的世界。

比如一直生活在一个安全稳定的环境中,没有疾病和迫害的生活里,他们会有“这个世界是安全的,人是可以信任的”这样的观点。所以当外面世界发生病毒,威胁到自己所生存的环境时,他们就会自我欺骗和不愿意接受“世界不安全,环境不安全”这样的认知,这或许是新冠肺炎在最开始的时候劝服家里人戴口罩不要出门显得有些困难的原因之一。

二十一岁,我渐渐意识到保持终身学习的重要性

我们处在环境中,为了能和环境很好相处,我们会得到跟这个环境有关的信息。在这个环境中,信息是与之相匹配的,于是我们会自然的觉得,这样的想法,观点是好的,是可以适应环境的。我们会视之为真理,可是,当我们视之为真理的东西收到威胁的时候,我们自身的防御系统就会开启去保护我们的认知不受威胁。所以,一直在说改变一个人是很困难的,因为我们都不愿意收到威胁和批评 。

但是保持读书思考体验会潜移默化的影响个人的思维和品性,会更容易看到不同的环境不同的人生,也因为可以更加开放,包容那些跟我们不一样的人、事、物。

03 在多变的环境中看到人生有很多种不同,真正跟上时代的脚步

2月29号的时候,有朋友发消息问我要不要发朋友圈,我当时感到纳闷,后来发现四年一次的2月29号已经走在了微博热搜。朋友跟我说,因为肺炎隔离在家,想发朋友圈但是不知道发什么。我问她不知道发什么那你还发,她回复了一句:跟上时代潮流。

我们真的真的很怕跟不上这个时代,显得落后。在这个变化迅速的时代,什么都很容易过时,手机等电脑产品更新快,时尚新品的不间断产出,更有“快餐式爱情”专有名词的出现。我们享受着现代社会带来的优质体验和便捷服务的同时,其实也更难找到人生的意义和确定,眼花缭乱的东西太多,我们拼命紧追时代潮流,生怕某一天就被甩在后面了。

二十一岁,我渐渐意识到保持终身学习的重要性

但其实无论我们多么拼命追赶想握紧什么来证明我们没有跟时代脱节,都只会让我们在无尽的网络时空、飞速的时代进程面前越来越疲倦、越来越无力。不管社会如何发展,信息如何变化,让我们心动,吸引我们,令我们尊敬的永远是那一群保持学习,坚持读书的人。

学习永远是不会过时、不会消失的时尚。董卿的《朗读者》引发的全民朗读潮,大家对董卿的褒奖和尊敬;《奇葩说》詹青云、付首尔、马东等人引发的热议;央视《主持人大赛》的神仙打架,都在透露出这个时代对于知识,对于那些具有终身学习意识,保持学习读书的人的热情和重视。

时代一直在发展,社会环境一直在改变,相信只有拥有终身学习意识的人能不断的在环境中取胜,他们思维不局限,他们的“善变”和多元赋予他们更强的适应能力,因此会更能得到这个世界的青睐。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