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样欣赏李商隐的唯美五绝《细雨》?

影视蜃楼


李商隐的《细雨》小解

帷飘白玉堂,簟卷碧牙床。

楚女当时意,萧萧发彩凉。

一,释词。堂为“白玉”,取清凉之意。

床为象牙,也是取清凉之意,又加“碧”字,清爽之意更明。

帷,有别于“帘”、“屏”,遮挡卧室之物,似今时之“幔”。

簟,凉席。夏季床上铺之取凉。

二,释意。诗题“小雨”,先写“清风”。风入玉堂,帷幕飘起,露出卧床。卧床上用于取凉的“簟”席,尚且卷着,没有铺开。为何没铺开?诗意或为“楚女”准备就寝之时,有雨前之清风吹入室内,觉暑热顿消,一片凉爽。这细雨中的一片凉爽,在她看来,如同在炎热中沐过长发,洗去俗尘一样,全身清爽,舒适。

诗或寓自己落魄清闲,得享受生活之意。


老马识途183228897


五言绝句,是最短的诗歌体裁,总共只有二十字,但伟大的诗人,能带着镣铐跳舞,他们往往能在有限的二十字中,传达出无限的艺术美感。


晚唐诗人李商隐,也写过很多经典的五绝,他最有名的五绝就是《登乐游原》,“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是传唱千古的名句。

不过,今天我们要读的是一首不那么知名的五绝《细雨》,这首《细雨》,虽不如《登乐游原》那么知名,但是写得异常唯美,读来有着无限的美感享受。

一、通释

细雨帷飘白玉堂,簟卷碧牙床。楚女当时意,萧萧发彩凉。

李商隐的这首《细雨》,在刘学锴余恕诚所著的《李商隐诗歌集解》中未编年,所以不能确定写作时间,也就不知道写作背景,不过,这无碍于这首诗的理解。

“帷飘白玉堂”。白玉堂,指天宫。这一句是说飘洒的细雨,就像白玉堂前飘拂的帷幕。

”簟卷碧牙床”。簟(diàn):竹席。碧牙床上,竹席已被卷起。这一句似乎与细雨无关,实则神理相通。竹席生凉,是热天所垫,而这里的细雨是秋雨,秋凉雨冷,床上已不能垫竹席,所以要将竹席卷起,这里是从侧面来写细雨带来的凉意。

楚女当时意,萧萧发彩凉。

楚女:指巫山神女,是《楚辞·九歌·少司命》里描写的神女。

发彩凉:秀发光泽华润而带有凉意。

由前面两句中白玉堂到碧牙床,这些瑰丽的物象,诗人李商隐自然联想到了巫山神女,他将细雨联想成神女沐浴后披散的秀发,散发出微微的凉意。

二、赏析

这首《细雨》二十字中,蕴含着无限的情味,我将其分成三个层次来品味。

第一个层次,是全诗的本体细雨,全诗都是围绕细雨来写的。

第一句是用白玉堂的帷幕来比喻飘拂的细雨,第二句是通过写竹席卷起间接写细雨带来的凉意,三四句则是通过写神女秀发的萧萧寒意,来传达细雨给人带来的迷蒙微凉的感觉。

从这个层次来说,李商隐描摹细雨极得神韵,细雨如帘幕的飘拂之状,以及细雨带来的迷蒙微凉之感,都被李商隐写得出神入化。

第二个层次,从全诗的形象来说,全诗是通过比喻通感等手法来写细雨,这些手法都需要另外塑造一个形象来传达细雨的形状意境,而此诗的妙处在于各个形象之间是融为一体的。

诗人看到细雨,便联想到,这多象仙宫飘拂下来的帷幕呀,进而从仙宫的帷幕,联想到帷幕内的碧牙床,如此凉意,碧牙床上的竹席应该已经卷起。再由白玉堂、碧牙床这些精致美好的居住环境,自然联想到居住在这里的神女。而神女的形象,李商隐选取她出浴之时来写,这是因为,神女出浴之时,她披散的秀发,跟飘拂的帷幕一样,很像细雨的形状,而且,神女出浴时,秀发尤湿,带着萧萧寒意,一如细雨寒凉。

如果不看题目,我们会以为这首诗是写神女的,它描写了神女精致美丽的居住环境,又细致地写了神女出浴时,秀发上的萧萧寒意,这是一种非常细腻入微的感觉。单从这一个层次来说,它写出一幅极为唯美的仙宫神女图。

第三个层次,则由“当时意”三字引出,这三字似乎蕴含着诗人往日情事。

刘学锴余恕诚《李商隐诗歌集解》中说:“详味诗意,似是抒情主人公往昔于细雨飘帷、秋凉簟卷之时,曾与美丽之‘楚女’有此一段情缘,并对伊人‘萧萧发彩凉’之美好意态留下深刻印象,今日睹细雨,而楚女不在,旧梦难寻,故借此抒情。”

也就是说,由”当时意“三字,诗境勾连起了诗人曾经的某段情缘,楚女不仅仅是仙宫的神女,而是映射着曾经与诗人有着一段情愫的女子。诗人李商隐没有去写这段感情的具体情况,而只是抓住其中一种难以忘怀的感觉,那就是女子浴后,她纷披着的光泽华润的秀发,带来的丝丝凉意。

人有时最难忘的,就是某一刻一种细微的感觉,也许曾经的容颜、情事均已淡忘,但是,某一刻的心灵触动,却终生难忘,这触动也是来自某种香味,也许是来自某个笑容,也许是来自某个动作。

在李商隐这里,是来自光华润泽的秀发带来的凉意,它与眼前的细雨交织在一起,让人沉溺其中,不可自拨。

我将《细雨》一诗中的情味,分成三个层次解析,并不是因为这三个层次在诗中是彼此分立的,相反,它们在诗中是融为一体的。《李义山诗集辑评》中纪昀曰:“佳在浑成。”一首诗无论表达出多少情味,都必须融合在统一的诗境中,这样才具有艺术美感。拆解是为了领会诗中更细致的情味,融会才能领会诗境的浑成之美。

诗中的三层情味,都是处于一种模糊的情态之中。眼前的细雨,联想中的神女,内心深处的某段情缘,浑然莫辨。正如人在某一刻的心情,处于一种可说不可说的意态之中,最后在一种迷蒙寒凉的感觉中飘荡,不可名状。这是读李商隐诗经常会产生的一种朦胧的美学感受。

从上面的分析中可以看出,李商隐的这首《细雨》,虽然只有二十字,但有着极为丰富的意蕴,读来有无限的美感。纪晓岚《玉溪生诗说》中评其是“小诗之极有致者”,评得极是。


Mr张先森說


《细雨》,唐代诗人李商隐创作,五言绝句。全诗描写了初秋时节蒙蒙细雨的迷人景色,意境优美,尤具韵致。

全诗如下

细雨

帷飘白玉堂,

簟卷碧牙床。

楚女当时意,

萧萧发彩凉。

用白话翻译如下:阵阵细雨好像是白玉堂飘下的帷帘,又像是从碧牙床上翻卷下来的竹席。当时的神女沐浴披拂着光彩照人的秀发,就像这是气氛变得清凉的细雨。

这首诗是李商隐在大和三年(829)所作。当时李商隐刚刚获得考取进士的资格,但因其没有什么背景,初试失败,同年,令狐楚为天平军节度使,赞赏他的文才,请他到幕府里去做巡官,一场细雨后而作此诗。

全诗第一句开篇便用比喻的修辞手法,描述了蔚蓝清澈的天空好像用碧色象牙雕塑成的卧床。这里将细雨由天上洒落,想象为好像天宫白玉堂前飘拂下垂的帷幕,又像是从天空这张碧牙床上翻卷下来的簟席。帷幕、簟席都是织纹细密而质地轻软的物件,用它们作比拟,既体现出细雨的密致形状,也描画了细雨随风飘洒的轻盈灵姿。接下来,诗人再借用神话传说材料作进一步形容。楚女,《楚辞•九歌•少司命》里描写的神女,诗中曾写到她在天池沐浴后曝晒、梳理自己头发的神情。

这里说:想象神女当时的情态,那茂密的长发从两肩披拂而下,熠熠地闪着光泽,萧萧地传达凉意,如同作者眼前洒落的细雨。这个比喻不仅更为生动地写出了细雨的诸项特征,还特别富于韵致,引人遐想。

整首诗联想丰富,意境优美,如“帷飘”、“簟卷”的具体形象,“白玉”、“碧牙”、“发彩”的设色烘托,“萧萧”的清凉气氛,尤其是神女情态的虚拟想象,合成了一幅神奇谲幻、瑰丽多彩的画面。比较起来,于这首诗主题相似的《微雨》偏于写实作风,而此诗则更多浪漫情味,从中反映出作者咏物的多样化笔调。


丝路娇子


细雨

唐代:李商隐

帷飘白玉堂,簟卷碧牙床。

楚女当时意,萧萧发彩凉。

【赏析】

这首诗笔法全属正面铺陈,不过是发挥了比喻及想象的功能,写得灵活而新鲜。

  诗篇一上来打了两个比方蔚蓝清澈的天空好像用碧色象牙雕塑成的卧床。这里将细雨由天上洒落,想象为好像天宫白玉堂前飘拂下垂的帷幕,又像是从天空这张碧牙床上翻卷下来的簟席。帷幕、簟席都是织纹细密而质地轻软的物件,用它们作比拟,既体现出细雨的密致形状,也描画了细雨随风飘洒的轻盈灵姿。接下来,诗人再借用神话传说材料作进一步形容。楚女,《楚辞·九歌·少司命》里描写的神女,诗中曾写到她在天池沐浴后曝晒、梳理自己头发的神情。

  这里说:想象神女当时的情态,那茂密的长发从两肩披拂而下,熠熠地闪着光泽,萧萧地传达凉意,如同作者眼前洒落的细雨。这个比喻不仅更为生动地写出了细雨的诸项特征,还特别富于韵致,引人遐想。整首诗联想丰富,意境优美,如“帷飘”、“簟卷”的具体形象,“白玉”、“碧牙”、“发彩”的设色烘托,“萧萧”的清凉气氛,尤其是神女情态的虚拟想象,合成了一幅神奇谲幻、瑰丽多彩的画面。比较起来,于这首诗主题相似的《微雨》偏于写实作风,而此诗则更多浪漫情味,从中反映出作者咏物的多样化笔调。

拓展:

李商隐(约813年-约858年),字义山,号玉溪(谿)生、樊南生,唐代著名诗人,祖籍河内(今河南省焦作市)沁阳,出生于郑州荥阳。他擅长诗歌写作,骈文文学价值也很高,是晚唐最出色的诗人之一,和杜牧合称“小李杜”,与温庭筠合称为“温李”,因诗文与同时期的段成式、温庭筠风格相近,且三人都在家族里排行第十六,故并称为“三十六体”。其诗构思新奇,风格秾丽,尤其是一些爱情诗和无题诗写得缠绵悱恻,优美动人,广为传诵。但部分诗歌过于隐晦迷离,难于索解,至有“诗家总爱西昆好,独恨无人作郑笺”之说。因处于牛李党争的夹缝之中,一生很不得志。死后葬于家乡沁阳(今河南焦作市沁阳与博爱县交界之处)。作品收录为《李义山诗集》。


今古杂坛


帷飘白玉堂,簟卷碧牙床。

楚女当时意,萧萧发彩凉。

这首诗富含比喻和想象

若无《细雨》为题,谁能想到诗歌吟咏的是雨呢?分明就是梦幻之境。

这一首咏物的命题诗,“细雨”既出,诗人句句不提雨,却句句有细雨,句句有微风,透着一股清凉之意。

让我们咬文嚼字,走进这首诗的意境里。

“帷飘”一句中,“帷”是一种围在四周的帐子,比喻雨密而柔。“簟”是精致的席子,同帷呼应。“飘”、“卷”二字正点中题眼的“细”,巧妙地写出了微风细雨的动态。

“白玉堂”指的是仙境,天宫。在诗歌中,白玉堂常指富丽的宅院,有时还指翰林院,如杜甫给张九龄写的悼诗“上君白玉堂,倚君金华省”。此处的白玉堂为何是天宫呢?

这就不得不提及李贺。李贺是李商隐的偶像,对李商隐影响很大,二十七岁就英年早逝了。

为此,李商隐写了一篇《李贺小传》,其中记载了一段奇异之事:

“长吉将死时,忽昼见一绯衣人,驾赤虬,持一板,书若太古篆或霹雳石文者,云当召长吉。长吉了不能读,欻下榻叩头,言:’阿弥老且病,贺不愿去。’绯衣人笑曰:’帝成白玉楼,立召君为记。天上差乐,不苦也。’长吉独泣,边人尽见之。少之,长吉气绝。”

这是说李贺将死时,白天出现一红衣人,骑着赤龙,拿一木板,板上写着上古文字,来召唤李贺。李贺家有老母需要照顾不愿随去,红衣人说:天帝建了一座白玉楼,现在召你去给白玉楼作记。随后李贺去世。

诗中的白玉堂就是这里的白玉楼

,意为天宫,也符合整首诗的意境。

“牙床”就是象牙雕刻的卧床,碧是天空颜色,将蓝天比喻成碧色象牙床。

这一句不禁让人联想到南朝梁诗人刘孝威的《望雨》,其中一句为“璚绡挂绣幕,象簟列华床”,写的是外面下雨,诗人在帷幕里,卧在象牙装饰的床榻之上赏雨。

或许李商隐这一句正是受到刘诗的启发,但二者一对比更能显出李诗的亦梦亦幻。刘诗华丽,写诗人所处实景,而李诗中诗人仿佛已化为神,天地间无处不在。那细雨好像从天宫飘下来的纱帐,又似天空这座象牙床上卷落而下的席子。

“楚女”一句索性就不管人间了。

“楚女”出自屈原《九歌•少司命》:

“与女沐兮咸池,晞女发兮阳之阿。”

意思是我等待你,要陪你到咸池去洗头,在阳阿之地晒发。咸池是神话中的天池,传说太阳在这里沐浴。

这细雨飘飘,不就是女神在天池边梳洗长发直垂而下吗,那太阳映在头发上,射出彩色的光芒,池水清凉,微风瑟瑟。

整首诗用令人惊叹的想象力去描写雨之细、凉、密、柔,我们读不出诗人是悲是喜,就像蒙娜丽莎的微笑,总感觉出一丝忧伤。难道诗人想要超越俗世,还是由李贺而联想到自身处境呢?或许诗人只是与自然融于一体,静静地在细雨中神思徜徉罢了。

王蒙在其散文《雨在义山》中提到,李商隐在诗中特别喜欢写雨,“描摹雨之细、迷、轻、飘,如雾如烟,体物传神,刻画入微而又温文纤雅”,但是几乎没有暴雨、豪雨,不能否认这与诗人的性格是有所联系的。


读书侃报


细雨(李商隐)

帷飘白玉堂,簟卷碧牙床。

楚女当时意,萧萧发彩凉。

读完这首诗,有没有一种意境,脑海里已经出现了一幅绝美图画。在一幅如烟帷幕后,有一个身披薄纱刚刚出浴的少女,她披撒着长长的秀发,秀发上晶莹的水珠缓缓落下,带着潇潇寒意像极了细雨寒凉。

心里总是记得那最难忘的一刻,就是那一种细微的感觉,那曾经刻骨的容颜或许已经淡忘,但是,就在那一刹那触动你的心灵,才发现早已终生难忘。那一刻可能是突然飘过的香水味,也许是那笑容的一瞬间,更或许是不经意间的轻撩发稍。

纪晓岚《玉溪生诗说》中评其是“小诗之极有致者”,评得极是、极是!



aTao听雨


一景一情一触,李商隐将自己的情怀与浪漫抒发在这“绵绵延延的细雨”,絮语出他丰富的内心与对目前现实的“逃避”,现实社会的残酷无法避开,但内心的声音却可以在大自然中抒发,这情也是他敏感内心的触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