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筷母勺成“常客”海口餐飲店和市民家庭餐桌出現新現象

疫情改變食客和市民理念,海口餐飲店和市民家庭餐桌出現新現象——

公筷母勺成“常客” 分開用餐漸興起

■ 海南日報記者 習霽鴻

3月18日,位於海口市濱海大道的滿福隆酒樓正式恢復營業。走進酒樓,老客們發現,酒樓的菜品水準一如既往,餐桌上卻有了些變化:除了包廂外,大堂的餐桌上也額外配備了公筷和母勺。

“考慮到包廂以商務宴請為主,過去我們一直為包廂配有公筷、母勺。但新冠肺炎疫情當前,我們為大堂客人也配備了這些餐具。”滿福隆酒樓負責人王友勝說,“畢竟,大家的衛生、安全是第一位的。”

海南日報記者走訪發現,越來越多的餐飲企業開始為客人配備公筷、母勺,也有越來越多的客人要求使用公筷、母勺,甚至實行分餐制。

餐廳新風尚

引導客人使用公筷母勺

18日中午12時許,記者在位於海口碧海大道9號的瓊海味道餐廳看到,每桌堂食的客人面前都配了公筷和母勺,經過30分鐘觀察,記者發現店內約八成客人在就餐過程中使用了公共餐具。

該餐廳負責人薛毓行告訴記者,在疫情發生前,該餐廳就為大部分菜品配了母勺,自從3月10日恢復營業以來則為每一道菜都配了公筷和母勺,“對客人而言,使用公筷更加衛生。對餐飲店而言,無非是要多洗幾雙筷子、幾個勺子,操作起來並不會增加多少壓力。”

而在滿福隆,商家提供公筷、母勺的行為也受到了大多數客人的認可。“以前在外吃飯時,如果店裡不主動配,我自己會主動要。”正在店內堂食的客人張先生說,在此次疫情之後,希望大家都能有使用公筷、母勺的意識。

“餐飲直接關係到廣大消費者的身體健康安全,行業商家應該從這個角度出發,積極推行公筷、母勺的使用。”海南省酒店與餐飲行業協會副會長兼秘書長陳剛說,2月27日,該協會和海口市餐飲烹飪行業協會聯合全省各市縣酒店餐飲行業協會共同發起了使用公筷母勺的倡議,數百家餐飲企業和酒店紛紛響應,“希望通過商家的行動,幫助培養消費者使用公筷、母勺的習慣。”

除了公筷、母勺外,記者發現滿福隆、華誠匯等部分餐飲店還實行了分餐制。“例如燉盅、粥、羹等菜品,我們都採取分餐制,在廚房就提早為每位客人分配好再端上桌。”王友勝介紹,“在我們店,目前大約三分之一的菜品採取分餐制。”

王友勝也坦言,相較配備和使用公筷母勺,分餐制推行起來更有阻力。“從客人的角度來說,採用分餐制就意味著同一道菜的分量需要更多,那麼用餐支出也會相應增加;對店家來說,採用分餐制則意味著需要更多的服務員進行分餐操作。”這一難題如何解,王友勝表示還需要思考。

家庭新習慣

公筷母勺在更多市民餐桌出現

離開餐飲店,記者通過視頻採訪一些市民,結果顯示:儘管佔比不多,但使用公筷、母勺的家庭數量也在增加。

18日晚上,海口市民趙雪通過視頻向記者展示自家的餐桌:兩菜一湯、兩碗米飯上各擱著一雙筷子,除此之外,飯碗旁還各有一個筷枕,上頭又各放了一雙筷子,“我們夫妻倆每人一雙公筷,不耽誤夾菜。”

趙雪是一名“60後”,她告訴記者,自己原先並不注重這些方面,“我們是從艱苦年代過來的,小時候都跟兄弟姐妹圍著桌子搶東西吃,夾慢了就沒有了,誰還會想到講究這些?”

但是,兩次疫情讓趙雪徹底改變了生活習慣。“一次是2003年的非典,自那之後,我們全家人每次回到家後的第一件事就是用肥皂洗手,不洗手絕不觸碰家中任何東西。”趙雪一邊說,一邊用母勺為自己和愛人盛了湯,“第二次就是這次的新冠肺炎。從1月底開始,我們家裡就開始用公筷母勺了,哪怕只有我們夫妻在家吃飯也是如此。”

“90後”廖鈺則是從大學開始便堅持在家也要使用公筷母勺。“我是醫學專業出身,在大學裡就知道了唾液是病毒、細菌傳染的主要途徑之一。”廖鈺說,起初長輩並不認同,在自己的不斷科普和堅持下,他們才漸漸認同了這一做法,“相較於許多人講究的人情、習俗,我認為健康更加重要。”

(海南日報海口3月21日訊)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