淺談中國現代言情文學:被新文學口誅筆伐的“鴛鴦蝴蝶派”

雅不過崑曲 俗不過言情


“新文學運動開始,鬥爭的對象主要是古文,其次是禮拜六派或鴛鴦蝴蝶派的小說,又其次是舊戲,還有文明戲。他們說古文死了,舊戲陳腐、簡單、幼稚、嘈雜、不真切,武場更只是雜耍,不是戲。而鴛鴦蝴蝶派的小說意在供人們茶餘酒後消遣,不嚴肅,文明戲更是不顧一切地專迎合人們的低級趣味.”

——朱自清《論嚴肅》


文學的作用不僅僅是國民啟蒙和教化,還有審美作用(娛樂性)。魯迅在世紀之初接受了西方文學觀念後曾經指出:"由純文學上言之,則以一切美術之本質,皆在使觀聽之人,為之興感怡悅。"

但是處於新舊世界交替的中國,文學的革命性和批判性的作用是佔據上風的,而那些有別於新文學的統統都是要用來鬥爭和批判的。而“鴛鴦蝴蝶派”誕生於五四運動前夕,由於遠離政治,創作了大量的章回體言情小說作品的原因,就成為了當時口誅筆伐的對象和“假想敵”。

淺談中國現代言情文學:被新文學口誅筆伐的“鴛鴦蝴蝶派”

蝴蝶緣起

“鴛派”在20世紀初興起於江蘇、無錫一帶,是以鄉黨為紐帶,文人趣味相投的草根團體。正如其中的作家秦瘦鷗在報紙上調侃的無師承關係的“海派”(相聲中無師承的說法)而散兵遊勇地存在於當時上海的“十里洋場”的。至於流派名稱,也是當時的讀者群眾發起的。如果非要考據溯源的話,是1918年4月,周作人在北大講演《日本近三十年小說之發達》而首次把這種“才子佳人”式的小說成為“鴛鴦蝴蝶體”,之後這一叫法就流傳開來,也受到了當時以茅盾為首的文學研究會,創造社以及以魯迅為首左聯強烈抨擊和批判的。

淺談中國現代言情文學:被新文學口誅筆伐的“鴛鴦蝴蝶派”


成立初期,因為團體成員多是留日學生居多。所以翻譯的刊物多以日本文學(硯友社的《我樂多文庫》)和日文譯製的外國文學為主。直到1912年《玉梨魂》(徐枕亞著)和蘇曼珠的《斷鴻零雁記》的相繼發表,這才標著這個流派正式興起。然後迅速擴展開來。規模一度達到幾百人之多,但是其中的作家大都否認自己是鴛派代表。畢竟當時也沒有詳細的名單,只因為創作題材相同或者採用章回體小說風格,而區別於新文學的存在著。

後來又因為他們的言情消遣類小說廣受當時的廣大女性讀者和學生的喜愛,一時間出現洛陽紙貴,爭相購買的現象。(特別是張恨水先生連載《金粉世家》事情)

他們的作品長期連載於上海當時報業銷路最好的報紙副刊(《申報》,《時報》《新聞報》),以至於當時魯迅先生給友人寫信時都不禁感慨“這是鴛鴦蝴蝶式文學的極盛時期”。”五四“之後又創刊連載幾百期的《禮拜六》成為當時鴛派的代表性刊物。故被又稱為“禮拜六”派。

淺談中國現代言情文學:被新文學口誅筆伐的“鴛鴦蝴蝶派”


結尾

新文化運動興起後,一批批興起的新文化作家,把這類文人稱為“文丐”,把流傳市場的小說斥為“豬糞”,把愛好這類小說的人群罵為“嚼豬糞。”可見當時新舊文學的水火不容之勢。而鴛派作家大部分都在上海,起初也是默不作聲,畢竟並沒有動搖根基。小說銷量依舊很好。之後由於作品銷路和寫稿收入受到新文化運動衝擊才開始銳減,鴛派成員才開始抱團反擊,以至於當時文壇竟出現一場場的“罵戰”現象。(而後來從來不與鴛派成員書信來往,也未給《禮拜六》寫稿的“北漂”作家張恨水也被劃成了鴛派,甚至還排到了鴛派榜首的位置,可見其影響力之大。)

文學研究會宣稱:“將文藝當作高興時的遊戲或失意時的消遣的時候,現在已經過去了。我們相信文學是一種工作,而且又是於人生很重要的一種工作。”

“鴛鴦蝴蝶派”文學的形成和步入繁榮期的那些年代,正值中國社會近代和現代之交,所以是社會轉型期出現的一種文學現象。這一流派的作品,不論是小說還是散文,從各個側面反映了當時都市娛樂消遣的需要而存在於當時的環境之中的。對於被忽視和文壇尷尬的地位,以及被矯枉過正的做法,也是不可取的。畢竟鴛派文學也是有一定的進步意義的,也很好在新舊文學更迭時期,充當了先鋒和橋樑的作用。

文學不僅是嚴肅的,批判的,革命的,而且還是大眾的通俗的文學。在現代人看來只要是優秀的文學都是好的書籍和作品,畢竟雅不過崑曲,俗不過是通俗類的文學罷了。

淺談中國現代言情文學:被新文學口誅筆伐的“鴛鴦蝴蝶派”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