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進疫情下的國家重點實驗室:“第一時間”復產,“夜以繼日”攻關

走進疫情下的國家重點實驗室:“第一時間”復產,“夜以繼日”攻關

時間在上海交通大學海洋工程國家重點實驗室走的尤其快,科研人員爭分奪秒,夜以繼日,“半天當成一天用”成為常態。按照計劃,這裡承擔的科技部重點計劃即將進入節點性的“樣機海試”階段,但突如其來的疫情打亂了計劃,讓科學家們不得不短暫休整。嚴陣以待中,“春節後上海交大首個復工的實驗室”證明了他們的緊迫感。

當下,對代表著國內基礎研究最高水平的數百家國家重點實驗室來說,“爭分奪秒,快馬加鞭”準確地概括出這一群體的工作狀態。他們“第一時間”復產,“夜以繼日”攻關,誓要“把丟掉的時間搶回來”。


1 水或是疫情傳播途徑?

國家重點實驗室屢屢傳出新發現

作為一種新發現的RNA病毒,新冠病毒的傳播途徑尚不清楚,“有現象表明經水傳播也可能是疫情傳播的途徑”,廈門大學近海洋環境科學國家重點實驗室的這一新發現揭示出另一種可能,也為給疫情防控提出了新挑戰。

科技日報記者從該實驗室瞭解到,這裡微型生物生態學團隊已啟動新冠病毒在水環境中的生態學研究、多樣性監測與傳播屬性,為規範醫療汙水應急處理、群眾生活用水防護和水環境安全提供科技支撐。

疫情之下的蟄伏,沉心靜氣,積聚力量,只為暗香綻放。

“針對醫護人員長期帶口罩而產生的疼痛、麻木、壓紅、破損等問題,我們使用改性天然高分子和無機抗菌材料複合的超薄海綿作為防護夾層,實現集抗細菌感染、快速癒合和平衡修復為一體的創面修復。”作為我國輕工造紙領域唯一的國家重點實驗室,這是華南理工大學制漿造紙工程國家重點實驗室王小英教授團隊的新突破。

“這幾天,我們已經在實驗室培養出一些優質的磁性拓撲材料單晶,還獲得了一個單分子駐極體存在的關鍵證據。”疫情期間,南京大學固體微結構物理國家重點實驗室宋鳳麒教授團隊,在拓撲量子器件和單團簇器件製備與測量上取得突破,這讓他們看到了未來製備單原子存儲器的希望。

走進疫情下的國家重點實驗室:“第一時間”復產,“夜以繼日”攻關

南京大學固體微結構物理國家重點實驗室宋鳳麒教授(右)與同事張敏昊在做試驗。

好消息紛至沓來,好消息振奮人心。

“過去這兩個月,通過與南京大學電子學院張蠟寶教授、吳培亨院士團隊以及中山大學蔡鑫倫教授的合作,我們在實驗室首次實現了基於芯片的量子通信接收端的研發與測試,這對於推動未來的實用量子通信是重要一步。”馬小松教授告訴科技日報記者,疫情期間,他們在研的國家重點計劃“人工微結構中的量子、類量子效應及功能集成光子芯片”也取得了階段性進展。

“為遏制疫情蔓延提供科技支撐,做到不缺位、做到位、有作為。”這是山東大學微生物技術國家重點實驗室的在疫情期間的核心理念,他們在檢測試劑盒和診斷傳感器研發、分子診斷設計、抗病毒藥物篩選等方面開展應急攻關。

“不缺位、做到位、有作為”九個字,正是疫情之下,國家重點實驗室屢屢取得突破的關鍵。


2 生活按下“暫停鍵”,科研不按“暫停鍵”

國家任務永遠放在第一位

“我們寧讓人等樣品,也不能讓樣品等人。”

3月21日是週末,但中科院南京地質古生物所現代古生物學和地層學國家重點實驗室實驗技術中心副主任劉靜依然來到實驗室,“這一批200多塊微體化石來自渤海石油研究院,有孢粉、有孔蟲、放射蟲和介形等,需要藉助顯微鏡才能看到,我們用各種化學方法把它們從岩石中處理出來。”

走進疫情下的國家重點實驗室:“第一時間”復產,“夜以繼日”攻關

南京地質古生物研究所的現代古生物學與地層學國家重點實驗室的實驗人員正在進行微化石的預處理,這些“菜筐”裡都是化石。

走進疫情下的國家重點實驗室:“第一時間”復產,“夜以繼日”攻關

南京地質古生物研究所的現代古生物學與地層學國家重點實驗室的實驗人員在進行碳同位素測試,數據用於古環境以及古溫度恢復等,併為眾多重大科研成果提供高精度數據。

生活按下“暫停鍵”,但科研不能按“暫停鍵”,自我加壓,自覺加班成為堅守在國家重點實驗室裡科研人的選擇。

組培苗不能正常繼代了、實驗處理要中斷了、取樣需要延遲了……讓東北林業大學林木遺傳育種國家重點實驗室科研人員擔心的是,即使實驗數據可以延後收集處理,但是1500平方米實驗室中上萬株科研用苗誰來管?

走進疫情下的國家重點實驗室:“第一時間”復產,“夜以繼日”攻關

在東北林業大學,因為疫情學生無法返校,原本由100多名研究生承擔的科研苗木日常養護任務就落在了不到10名在哈爾濱教師身上。

關鍵時刻,劉關君、程玉祥、曲冠證等資深專家放下電腦,拿起水管;陳肅、李偉、李爽等年輕教師放下論文,拿起剷刀……在國家任務面前,連國家重點實驗室的門衛工人也變身護工,無怨付出,全天守護。

與此同時,以1176m的跨徑超越滬通長江大橋成為公鐵兩用斜拉橋的“世界第一跨”,常泰長江大橋卻給高性能土木工程材料國家重點實驗室水泥基材料裂縫控制研究所副所長徐文和同事們出了個大難題:江底地質條件複雜,主墩位於64米深的水下,建設國內外體量尺寸最大的鋼沉井,首次採用臺階式沉井……

解決前所未有的難題,必須有創造性的方案和豁出去的幹勁,而徐文和同事們做到了。

走進疫情下的國家重點實驗室:“第一時間”復產,“夜以繼日”攻關

上海交大防疫科研兩手抓,國家重點實驗室有條不紊復工。

有條件要上,沒有條件創造條件也要上。正如上海交大海洋工程國家重點實驗室科研人員的那句“硬話”,“解決困難是我們的任務,也是我們的強項。”

趕在復工之前,該實驗室就採購到了消毒液、體溫計、酒精、口罩、紫外線燈等防護物資,這裡設立了人員身體情況動態監測機制,對每位申請進入實驗室的人員的行動軌跡進行排摸,嚴格篩查人員行程與身體狀況,是為了保障每個進入實驗室的人員都是“綠色”的。

東北林業大學黨委書記張志坤錶示:“東林師生要有看齊意識,貫徹中央部署是必選項。”。一邊是防疫阻擊戰,一邊是苗木保衛戰。在疫情最為嚴重的時候,實驗室的教授、專家、教師們全副武裝,一次次頂風冒雪,給“嗷嗷待哺”的實驗苗“送餐”。


3 把丟掉的時間搶回來

科研計劃要如期完成

疫情防控期,病毒吞噬了寶貴的時間;復工復產期,國家重點實驗室的科研人員投入到緊張戰鬥中,要“把丟掉的時間搶回來。”

被譽為“水下機器人”搖籃的上海交大水下工程實驗室裡,科研人員正在爭分奪秒——可下探11000米深全海深無人潛水器,將於今年完成海上試驗並投入應用。與其同屬海洋工程國家重點實驗室的深水試驗池、拖曳水池等實驗室都已恢復正常,30餘位科研人每天在實驗室裡奮戰。

“依靠這些不起眼的小化石,我們或許可能找到石油、天然氣、煤炭、頁岩氣的大寶藏。”正因為明白這些化石的價值,中科院南京地質古生物所劉靜和同事們開啟“五+二”模式,動力十足地探尋化石內部的秘密。

依託南瑞集團建設的智能電網保護和運行控制國家重點實驗室的科研人員,奔波正在天津北辰大張莊鎮和江蘇揚中新壩鎮,實施國家重點計劃《面向新型城鎮的能源互聯網關鍵技術及應用》樣板工程。

走進疫情下的國家重點實驗室:“第一時間”復產,“夜以繼日”攻關

智能電網保護和運行控制國家重點實驗室工作人員正在爭分奪秒開展科研。

“我們承擔項目今年將迎來決戰決勝之年。”該實驗室項目核心成員杜煒告訴記者,他們攻克了相變蓄熱、交直流變換等關鍵技術,解決北方地區富餘清潔能源消納、混合儲能、發電餘熱集中供暖等民生問題,能源利用效率提升12%-14%,僅天津樣板工程每年就可產生效益3000多萬元。

已經復工的實驗室加班加點,搶時間,趕進度;還未復工的實驗室也已做好準備,科學家們即使無法前往實驗室現場,並不妨礙科研和教學有條不紊的推進,所有的努力,目標只有一個:科研計劃要如期完成。

今年實驗室將有什麼重點發展方向?對華南理工大學制漿造紙工程國家重點實驗室常務副主任李映偉教授來說,這個問題早已想好,“主要有三個方面的計劃。”

針對造紙行業水汙染的重大問題,陳克復院士團隊研發突破的關鍵技術已助力造紙行業摘掉了排汙大戶的帽子,目前計劃進一步開展生物技術在造紙過程中的應用研究。此外,實驗室將致力於可再生生物質資源的高效利用,發展高性能纖維素材料和紙基功能材料,並將其應用拓展到人防工程,電池,以及高鐵、飛機等國家需求的重點領域……

從北到南,從東到西,國家重點實驗室的科研者們早已厲兵秣馬,擼起了袖子,準備大幹一場。


關鍵時候頂上去,這支隊伍好樣的!

王延斌

又一次,國家重點實驗室的科研人用實際行動證明了這是一支善打大仗,敢打硬仗,能打勝仗的隊伍。

在全民抗疫,亟需精神鼓勵的時刻,他們取得了一個個突破,拿出了一項項成果;在全民居家,生活暫停的時刻,他們科研不息,奮鬥不止,將“國家任務放在第一位”視為圭臬;當復工復產擺到臺前時,他們厲兵秣馬,快馬加鞭,要搶回失去的時間,要推著科研計劃如期完成。

非常時期,角色需要取捨。平日裡,他們是父母,是兒女,但此時此刻,他們更將自己視為戰士,“關鍵時候頂上去”成為他們的使命和擔當。

戰勝大災大疫需要遵循正確的戰略和掌握有利的武器,科學是戰略,技術是武器。黨中央及時提出堅定信心、同舟共濟、科學防治、精準施策的總要求,科技戰線積極響應黨中央號召,確定臨床救治和藥物、疫苗研發、檢測技術和產品、病毒病原學和流行病學、動物模型構建五大主攻方向,夜以繼日的研發攻關。

在此過程中,國家重點實驗室的科學家們做出了自己的貢獻。可以說,科學家們的努力,為打贏這場無硝煙的戰爭注入了滿滿的底氣和信心。

走近這群科學家,他們在科研攻關中表現出來的家國情懷,堅韌剛強,淳樸謙遜都給我們留下了深刻印象。“有條件要上,沒有條件創造條件也要上。”“解決困難是我們的任務,也是我們的強項。”一句句的“硬話”更透露出這支隊伍的精神“硬核”。這種精神,是拿出有重量,有影響成果的前提。

降服病毒,還需科學家們通過攻關拿出更多“硬核”成果;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也需要科學家們拿出更多“國之重技”,而他們已經在行動。



走進疫情下的國家重點實驗室:“第一時間”復產,“夜以繼日”攻關

走進疫情下的國家重點實驗室:“第一時間”復產,“夜以繼日”攻關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