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四大野战军"的前身,以及其中"代表性"将领的授勋情况

解放军有“四大野战军”,四大主力野战军的司令员分别是彭德怀(一野)、刘伯承(二野)、陈毅(三野)、林彪(四野)。他们在1955年都被授予开国元帅,相对应的野战军政委有的也被授衔为元帅,如四野政委罗荣桓,也有的进入党政高层,如二野政委邓小平,一野和三野都是司令员兼政委。四大野战军的主官中,只有邓小平和林彪当过常委,邓小平1956年就进入政治局常委会,林彪是1958年增补为常委的。下面就简单聊一下四大野战军的“前身”和每个野战军中比较出名的将军和授勋情况。

浅谈

第一野战军领导合影

其中,一野是公认最能吃苦的,基本上都在大西北的贫瘠之地打仗,专啃胡宗南、二马这样的硬骨头。一野的前身是西北野战军、晋绥野战军,再往前,是贺老总的120师,再往前,就是红二方面军。

红二方面军不算是“中央军”,一直是贺老总带的,后来交给了彭老总带队。

在四大野战军里面,一野的人数最少,大将只有一个许光达,还是十位大将里面资历最浅的一个,上将也只有6位:张宗逊、甘泗淇、王震、贺炳炎、彭绍辉、陶峙岳,后来,杨得志、周士第、李志民等人也调到了一野,上将的人数达到了13人。

↓↓↓

浅谈

邓小平、刘伯承合影

第二野战军,在八路军时期多是129师的底子。不说解放战争时期,就是在抗战时期,也是星光灿烂,师长刘伯承,副师长徐向前,政训处副主任是上将宋任穷,参谋处长是上将李达。下面的386旅更牛,旅长陈赓是大将,副旅长陈再道是上将,政训处主任王新亭是上将,参谋长李聚奎也是上将,团级干部还有谢富治上将、王近山中将。

二野的最前身是红四方面军,出猛将最多,比如许世友就是其中一个,还有几个过早牺牲的比许世友更猛,比如余天云。不过,因为众所周知的原因,红四方面军在授衔时有点压低了。

不过,二野还是出了不少大人物的,元帅有刘伯承,大将有陈赓、王树声,上将也出了10位:李达、陈锡联、谢富治、阎红彦、郭天民、宋任穷、杨勇、苏振华、王宏坤、陈再道。

↓↓↓

浅谈

二野和三野司令、政委合影。左起:粟裕→邓小平→刘伯承→陈毅→谭震林

有人说三野是“杂牌军”,为什么呢?从根子上说,这支队伍就不是红军时期的重要山头。红军主力长征后,留下一些部队继续作战,就是南方游击队,人数很少,装备更是接近原始。

全面抗战爆发后,南方游击队改编成了新四军,总人数也就刚过一万人,而且分布在各个山区,很难统一起来。这样的部队,显然跟八路军没法比。如果论实力,三野无论是人数、战功,都仅次于四野,比一野、二野都大得多,出的名将也是数不胜数,但在授衔时,三野却明显赶不上四野,也就能跟二野持平。

按功绩来说,粟裕是有资格当元帅的,中央当时也的确准备授予他元帅,但他坚决没有答应这事。其实陈毅只是三野“挂名”司令员,当时三野的作战策略和方针都是出自副司令粟裕,毛主席是很欣赏粟裕的,本来任命粟裕为三野司令员,但粟裕坚持让陈毅当司令员,自己当他的副手: 一是他资历和威望都不如陈毅,二是粟裕军事能力虽然超强(是林彪在军内唯一欣赏且公开称赞的人,粟裕经常以少胜多,其战略、战术运用纯熟,林彪在研究粟裕的这些战役后,说他的有些打法自己都不一定敢这么做,盛赞粟裕尽打“神仙仗”),但的确不擅政治工作,应该说前者是后者开展工作的基础。在实际作战时,下面有一些将领也的确不太听从粟裕的命令,这个时候陈毅通常能协调解决这些麻烦。建国后,后来按战功也是准备授勋粟裕元帅的,他也是坚持推让。

有不少人说陈老总不应该当元帅,理由是他当时离开了军队,而且也没有什么明显的战功,因为三野的战功基本都是出自粟裕之手。陈毅被授予元帅主要是因为资历老(曾经还当当过毛泽东的上级,这资历不说老都不行)和周恩来出面力挺,这才保住了陈老总的元帅军衔。

大将里面,三野也只有两位:粟裕、张云逸,一个战功最高,一个资历最老,想把他俩弄下去也不容易。

至于上将,三野那么多的名将,那么庞大的军队,竟然只出了10位,只有四野的一半,跟二野相当。

其实,三野还有不少人都能评上将,比如三野参谋长张震、纵队司令王必成、陶勇等等,无论是资历还是战功,授上将都是可以接受的。

↓↓↓

浅谈

四野合影,左起: 聂荣臻→林彪→罗荣桓

如果一定要说我军中的“中央军”(单指出身),那就是四野了。四野在八路军时期是115师,再往前就是红一方面军,毛主席、朱老总的部队,级别能低吗?

四野最有名的,自然是林彪了,早年先后担任红四军军长、红一军团军团长,一直都是毛主席、朱老总最嫡系的高级将领。除了林彪,四野还有一个罗荣桓元帅,毛主席说他一身正气,组织观念很强,敢于坚持原则。1929年古田会议时曾评价说:“罗荣桓是个人才,是一位很好的领导干部,对这个同志我们发现晚了。” 在罗荣桓逝世后,毛泽东十分悲痛,夜不能寐为罗荣桓写下一诗《吊罗荣桓》,是十大元帅中,最早逝世的一位。诗中最后一句“国有疑难可问谁”,足以体现毛泽东对罗荣桓的深厚友情和非凡器重。

在四大野战军中,四野公认编制最庞大,打的仗最多,战功也最大,因此授衔的级别也都很高,比如大将就有三个:谭政、黄克诚、萧劲光。上将更是多达20位,是二野的两倍。至于中将、少将,也都是四大野战军中最多的。这跟四野的出身与毛主席的偏爱不无关系。

了解“四大野战军”的前身和历史,对于1955年授衔很有帮助,其实授衔是一件很劳力费神的事,战功虽然重要,但也不是完全按照这个来,既要“重点”突出,也要平衡资历、声望和兼顾各山头代表性等各方面因素。由于部队早期来自“五湖四海”,有各自的山头也不足为奇。

中国共产党实行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革命道路,革命的烈火是选择敌人统治力量薄弱的环节,一处一处分别点燃的,各块根据地处于白色政权的包围之中,加上交通阻隔,通讯困难,与中央的联系以及彼此间的联系不多也不直接。各根据地只能在中央的大政方针下,独立自主地对敌作战,因而形成各自的斗争方式,各自的人际关系。在观察问题时,立足点也各不相同。毛主席认为“这种情况”在各根据地联成一片,在革命的特殊时期起过积极作用,在夺取全国政权之前是不可避免的,应当予以承认。

对此,他还特别做出说明:“中国革命有许多山头,有许多部分。内战时期,有苏区有白区,在苏区之内又有这个部分那个部分,这就是中国革命的实际。离开了这个实际,中国革命就看不见了。内战之后是八年抗战,抗战时期也有山头,就是说有许多抗日根据地,白区也有很多块,北方有,南方也有。这种状况好不好?我说很好,这就是中国革命的实际,没有这些就没有中国革命。所以这是好事情,不是坏事情。坏的是搞‘小团体和宗派’主义性质、有错误倾向的“山头主义”,而不是山头。”所以,要承认山头,反对“山头主义”。毛主席在党的“七大”(1945年)上及前、后就此问题开过多次会议解决和破除“山头主义”,还专门写过一些文章谈了自己的认识和看法。

由于篇幅问题,很多事情无法一一展开说清,如果有朋友想更全面的了解这些将军在早期革命年代的战斗经历,以及各人物和各部队的渊源,推荐大家看一看原国防大学战略研究所所长金一南教授写的《苦难辉煌》(这里要特别说明一下,绝不是为这本书做广告)。该书展现了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在极其困难的环境下,建立红色政权、率领红军进行战略转移的伟大壮举,展现了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进行革命战争的正义、艰辛和伟大。

也正是由于这些将军不怕牺牲和艰苦奋斗的精神,才能有“小米➕步枪”打败国民党“飞机➕大炮”的人间奇迹,以及后来的新中国。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