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每天消耗上百亿个二维码,一旦用完了怎么办?

媒体大律师


随着移动端的发展,二维码不知不觉进入了人们的生活,小到小学生,大到大爷大妈都知道使用二维码支付,加微信好友等等。

一些勤思好学的童鞋就开始好奇了,二维码到底是什么东西,是怎么来的的?既然每一次生成的二维码都不一样,二维码不会用光吗?

扫码已经成为一种生活习惯

要回答这个问题,首先就要搞懂二维码到底是什么原理才行。

二维码的原理

二维码发明于1994年的日本,但是只是在近些年的得到了广泛的应用。2011年凌空网创始人徐蔚申请“二维码扫一扫”专利,并先后拿下了中国、美国、日本和欧盟等区域的二维码扫码技术专利权。二维码是一个正方形的形状,三个角是大黑方块,这是二维码的位置探测区。其余部分填充小的黑白两色方块,这两种颜色的小格子相当于二进制数字0和1。我们知道,计算机语言只能识别0和1,而0和1对我们人类可以使用的10进制信息或者文字信息进行编码。这样电脑就可以识别信息了。

二维码扫一扫专利拥有者 徐蔚

二维码中除了以上两种主要信息外,还有校正信息,格式信息,版本信息等等。这些信息都占据了一定的二维码的“存储”量,但是对整体的数据量影响不大。这看起来像是一条网络帧信息的格式类似。

二维码的数量

不同的二维码个数是要看二维码的格子的数量,举个最简单的例子,一个长和宽都为2个格子的四边形,那么它就有2^2=4个不同的二维码图案,当然这里排除了其他类似于定位信息等。

二维码结构

以此类推,还有4、8个格子的正方形等等。所以,二维码具有格式要求,常用的微信二维码是37*37的二维码格子,可以得到1396个格子,去掉三个定位信息格子后(每个定位格子相当于7×7的小格子)可以产生37x37-49x3=1222个格子,通过排列组合可以得到2^1222=7.2×10^367个不同的二维码。

条码信息量远不如二维码

QR码最多可以2953个字节,每个字节有8位(bit),总共就有2953×8 = 23624位的数据量,按照概率论知识来计算,共有2^23624=3.4×10^7111这么多种排列组合。这个数量级是无法想象的。

甚至还出现了许多变形的二维码,甚至都让你察觉不到那也是二维码。

圆形二维码

二维码的安全性

由于二维码取之不尽用之不竭,“阅后即焚”的特有属性,人们在日常使用过程中不担心它的安全性。但是还是时常发现通过二维码泄露个人隐私和盗取他人微信账号的事件。我国目前使用的二维码大部分来自于日本的QR码,美欧日在二维码的应用领域还保持在领先地位。目前我国使用的二维码中:美日二维码占到了80%多,主要的国产二维码制汉信码、龙贝码、GM码、CM码等加起来还不到5%。

总结

综上所述,不必担心二维码的数量不够用。作为二维码的应用大国,二维码的安全应用以及国产二维码的开发才是重中之重。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