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家至聖當門神,竟然讓一所寺廟免於火災

南北朝時期,南朝有一位著名的畫家,名字叫做張僧繇。

關於他的名字,讀音叫法很多。名字中的繇字是一個多音字,有說年“yao”,有說念“you”,莫衷一是。與張僧繇相隔百多年,魏晉時期的大書法家鍾繇,也面臨著這個窘困。考慮到張僧繇的名字中有一個“”字,而且他本人又是一個佛教信徒,我們權且取音後者。

儒家至聖當門神,竟然讓一所寺廟免於火災

張僧繇

張僧繇所在的時期,正趕上南朝梁武帝統治。梁武帝崇信佛法,是一位著名的“菩薩皇帝”,在任內修建了許多佛教寺院。唐代大詩人杜牧詩裡面講“南朝四百八十寺”,就是梁武帝時期真實的寫照。

梁武帝興建寺廟,作為當時著名的畫家,張僧繇也要參與其中,為寺廟雕樑畫棟,塗寫書畫。唐代張彥遠在《歷代名畫記》裡面這樣記載:

武帝崇飾佛寺,多命僧繇畫之。

梁武帝把自己的子侄委派在外,心中時常惦念。因而除了參與工程建設,張僧繇還總為梁武帝繪畫他的各位子女的畫像,以緩解梁武帝的思念之情。

那這畫龍點睛又是怎麼回事呢?

據說當時張僧繇為金陵城的安樂寺畫了四條白龍,但是都“不點眼睛”,每次有人追問,他就說:“

點睛即飛去。”點上眼睛,龍就跑了。

眾人不依不饒,張僧繇只好點了幾筆,為兩條龍點上了眼睛。須臾之間“雷電破壁,兩龍乘雲騰去上天,二龍未點眼者見在。

一時間房倒屋塌,兩條點了眼睛的龍乘風飛去,留下一地雞毛。

後人也經常用“畫龍點睛”“點睛之筆”指代寫作、繪畫中的關鍵妙筆。

儒家至聖當門神,竟然讓一所寺廟免於火災

畫龍點睛

不光畫畫好,張僧繇腦子也聰明,能夠洞悉事理。梁武帝崇佛向善固然是好,但是做到佞信佛教,就有點過而不及。在他的帶動下,中國佛教大發展,但是不納稅、擁有私產、聚集信徒、“不禮王者”,對中國的封建制度是一個隱患。因此也迎來世俗的鎮壓。張僧繇在為江陵境內天皇寺繪畫的時候,畫了一尊盧舍那佛像,跟著又畫了孔子還有孔門十哲像。

梁武帝很納悶,這佛教的寺廟,為啥畫儒家的聖賢?

張僧繇答道:“後當賴此耳。

儒家至聖當門神,竟然讓一所寺廟免於火災

孔子:哪兒都有我

日後這個大殿能保留下來,靠的就是這幾幅圖啊。

果然,後來“三武一宗”滅法,焚燬寺廟(北周宇文邕)。而天皇寺,因為裡面有著孔子還有孔門十哲的畫像,因而免受災禍,可以說正是張僧繇一幅畫,使得一處廟宇免受祝融之災。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