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忆李敖:现在的我们,在追求什么样的自由?

​一、来台经历


李敖的祖父祖籍山东,清朝末年,遇到灾荒和母亲一同讨饭,遇上野狗围攻,祖父的母亲为了保护祖父,被野狗咬死。祖父后来走投无路,替“下关东”的人赶马车,四处流浪讨生活,漂泊到了关外,三百六十行,做过乞丐、赶车的、农民、看坟的,还做过土匪,后来与救过他的一位姑娘结婚,这个姑娘就是李敖的奶奶。

回忆李敖:现在的我们,在追求什么样的自由?

清末民初贫民闯关东


李氏一家,到了李敖爷爷这一代,才有了大的转机。

李敖的爷爷和奶奶经商有方,在东北开起了银楼,李敖的爷爷做起了银楼老板。

当家里有了积蓄,李敖的奶奶家坚持要供李敖的爸爸去京师大学堂读书。

为李氏家族种下了读书的种子,也就有了后来孙子辈李敖,在中国文坛的叱咤风云。

李敖讲过爷爷的经历,爷爷七十多岁的时候,一家人遭遇土匪抢劫,李敖的爷爷让家里人在屋里吹警笛,自己则拿着冷兵器时代的丈八蛇矛,从前门跑到后门,后门跑到前门,与土匪对抗,最后竟然吓跑了土匪。

李敖的性格,也继承了爷爷桀骜不驯的基因。

李敖的父亲北大毕业,是胡适的学生,但用李敖的话讲,父亲李鼎彝资质平平,并没有引起过胡适的注意。以致李鼎彝在北京找工作时,求助于胡适,胡适并不理睬。

回忆李敖:现在的我们,在追求什么样的自由?

北大赠送李敖其父亲的毕业旧照


1949年国民党败退台湾,李敖父亲李鼎彝选择了来台,携家人一同逃到了台湾(李敖的大姐和二姐因为延迟动身,最后留在了大陆)。一路上抖光了家底,当年十三岁的李敖也就这样来到了台湾,和家人过起了清贫的生活。

回忆李敖:现在的我们,在追求什么样的自由?

1949年,于右任赴台前回望大陆


在去台湾之前,李敖一家人在上海有过短暂停留,让李敖有机会目睹了大批难民挤兑黄金的情景,国民党警察骑在马上,挥动皮鞭,抽向人群,可是都无济于事,每天被挤死、踩死、饿死老百姓随处可见。

回忆李敖:现在的我们,在追求什么样的自由?

1949年,上海民众挤兑黄金


来到台湾的李敖,在高中结识了数学老师严侨。

严侨是著名学者严复的长孙。后来被大陆追认为烈士,是大陆派到台湾早期的地下党。

严侨在被捕后,李敖曾竭尽全力帮助严师母。曾经饿着不吃早饭,把省下的钱给严师母。

回忆李敖:现在的我们,在追求什么样的自由?

严侨,李敖说他:生不逢时,死不逢地


李敖这样说:

“……这时我在思想上,受了胡适、殷海光的影响,已经十足是一个成熟的自由主义者,在我思想成长的过程中,严侨虽然对我已是过去式,但他的伟大人格、他的声容笑貌、他的热情犀利、他的悲惨人生,却对我永远是“现在式”,他是我人格上的导师,我庆幸在我一生中,能够亲炙到这么一位狂飙运动下的悲剧人物,使我在人格形成中,得以有那种大陆型的脉搏、那种左翼式的狂热、那种宗教性的情怀与牺牲。……虽然导师自己倒下去了,但他的学生还在前进——他的学生没有倒!”


李敖考上台大法律系后,因为与志愿不和,中途退学,重新考入历史系。不过这段退学又重新入学的经历,也使李敖结识了法律系的一些朋友,陆啸钊是其中李敖的好友,也是后来《文星》杂志的撰稿人之一。

回忆李敖:现在的我们,在追求什么样的自由?

李敖与大学同学


在台大时期,李敖结识了胡适。他后来在《自由中国》上用真名发表《从读说起》一文,当时在这本以反对权威,主张民主自由的杂志上,敢用真名,可见李敖当时的激进。

回忆李敖:现在的我们,在追求什么样的自由?

《自由中国》创刊号


台大时期的李敖,一身长袍,因为自己在知识上超越了不少任课老师,所以不买台大许多老师的账,特立独行,公然与女友搞同居,这在那个年代,实在是叛经离道,让人侧目。

回忆李敖:现在的我们,在追求什么样的自由?

“长袍怪”李敖


这期间,李敖结识了《自由中国》的主笔殷海光。

殷海光是著名学者金岳霖的弟子,他和胡适一道,把自由主义之风带到了台湾,对李敖自由主义思想的形成,起到了潜移默化的作用。而李敖后来也被一些学者(如复旦姜义华教授)视为继承胡适、殷海光衣钵的自由主义者。

回忆李敖:现在的我们,在追求什么样的自由?

思想家殷海光


大学毕业后,李敖入伍。退伍后,李敖因为人际关系缺乏,和之前的特立独行,多数人不愿帮助他,李敖连中学老师的职位都难以谋到。

后来由姚从吾老师帮忙,李敖谋到了一份兼职,月薪一千元。自己先后在台大附近和新店山租房居住,由于薪水不按时发放,李敖一时穷困潦倒,有一阵子,还得靠给中学老师改作文挣取微薄的酬劳。

回忆李敖:现在的我们,在追求什么样的自由?

李敖与老师姚从吾,台湾历史学家


李敖在回忆录里写道:

“有一天,只有一张吃一顿的饭票了,我拿在手里,送给李善培,我假装说我吃过了,害得自己饿了一顿。人穷到这种程度,只好赶写文章发表,靠稿费救急。”


初出茅庐的李敖,日子过得举步维艰,李敖给前辈胡适写信,以催要薪酬的名义发牢骚,收到了胡适个人一千元的资助。

2005年,李敖到北大做演讲,捐了160万台币(35万人民币)给北大,为胡适先生立铜像。

胡适生平仗义疏财,李敖这一点,也和胡适很相像。1997年,李敖曾经义卖自己的收藏,捐助台湾慰安妇。也曾资助高金素梅去日本抗议。类似义举和为朋友两肋插刀,李敖做过不少。

回忆李敖:现在的我们,在追求什么样的自由?

2009年,高金素梅赴日请灵


退伍后的山居赋闲时光,二十六岁的李敖,一方面写稿挣生活,一方面也在思考人生的走向。他从导师姚从吾身上,看到了传统知识分子的固守与刻板,决定不再走学院之路,他觉得有更值得他做的事情等着他,并写下了早期颇有影响力的文章《老年人与棒子》。

“对那些以老当益壮自许、以老骥伏枥自命的老先生们,我忍不住要告诉你们说:我们不会抢你们的棒子,我们不要鸣鼓而攻我们的圣人的棒子,我们不稀罕里面已经腐朽外面涂层新漆的棒子。我们早已伸出了双手,透过沉闷的空气,眼巴巴地等待你们递给我们一根真正崭新的棒子!”

李敖也许不是从老年人手里接过那个崭新的棒子,而是自己做了一个崭新的棒子,跑出了属于自己的人生路。

二、《文星》论战


1950年,朝鲜战争爆发,台湾开始在军事、政治、经济上接受美援,社会风气受到现代主义影响。一批现代派知识分子,如叶公超、梁实秋、夏济安、陈西滢等,这些人在政治上信仰自由主义(争取个人的言论自由),文学上坚持自由主义创作,在台湾发起了现代主义运动。

50年代,台湾陆续创办的现代刊物有《文学杂志》、《自由中国》等。当时的自由主义者号召台湾青年从封建、威权、传统的束缚中解放出来,希望在政治、经济、文学上实现“现代化”。

回忆李敖:现在的我们,在追求什么样的自由?

雷震纪念邮票


言论最凶悍的是《自由中国》(胡适挂名,雷震负责、殷海光主笔)。以《自由中国》为代表的这一批自由主义者,他们最基本的立场是“我有发言权,你也有发言权”,希望与台湾当局平等对话,拒绝一味地妥协、服从,这当然违背了当时国民党的立场,这一批知识分子的下场都很凄惨,雷震、殷海光、李敖等一大批坚持不低头的自由主义知识分子,先后受到了国民党当局的迫害。

1957年,萧孟能在台湾创办《文星》杂志,他是国民党元老萧同兹的儿子,萧同兹当时是国民党“中央”通讯社的创办人,属于国民党新闻部的重要官员,所以《文星》杂志很快得到了各界精英的积极投入与参与,杂志也受到业界的好评。

杂志初期的创办宗旨是“文学的、艺术的、生活的”,后又改为“思想的、生活的、艺术的”,杂志还标榜“企图松动国民党的控制,为台湾培养出一种较为民主自主、开放、讲理、踏实的社会雏形和文化取向”但杂志初期的社会影响力一般。

回忆李敖:现在的我们,在追求什么样的自由?

《文星》杂志的发行商文星书店


当时胡适、雷震、殷海光参与的《自由中国》,因为组反对党、反对蒋介石连任等言论和行为,在1960年被查禁,雷震被判十年牢狱,此事件当时轰动台湾,并从此被载于史册,称为“雷震事件”。颇带有自由气息的《文学杂志》也被迫停刊(由著名文学评论家夏志清的兄长,夏济安创办),台湾现代化运动的“自由主义”据点突然变真空。

回忆李敖:现在的我们,在追求什么样的自由?

雷震与胡适


1961年11月1日,李敖将《老年人与棒子》一文投稿至《文星》杂志,文章引起了极大反响,台湾当时有影响力的杂志《文星》《文坛》、《新闻天地》、《自由青年》、《民主评论》、《自立晚报》都展开了讨论,李敖也因此一举成名。

回忆李敖:现在的我们,在追求什么样的自由?


正如当时李敖自己评价自己说道:“今日之我是一座山、一团火、一股力量”。

李敖在《文星》大声呼喊全盘西化和自由主义,拉开了重塑胡适形象的序幕。

“谈科学的人,甚至把唯物辩证法都误认做科学,谈民主的人,不去平心静气地做一个阿斗,却整天瞪着眼睛做革别人命的张飞,‘民主’泛滥至此,谈政治的知识分子如何能有所归呢?陈独秀从无限辛酸的经验中,临死前才悟到对民主政治的‘最后见解’,与胡适分而又合了。 四十年来,能够‘一以贯之’的相信他所相信的,宣传他所相信的,而在四十年间,没有迷茫、没有转变、没有“最后见解”的人,除了胡适之外,简直找不到第二个。”(《播种者胡适》李敖)


回忆李敖:现在的我们,在追求什么样的自由?


他在批评胡适的保守主义,又肯定胡适的全盘西化,同时提出超越胡适,并把抨击的矛头对准了传统文化和传统势力,李敖以其辛辣的文笔和独特的文风,揭露传统文化的丑陋面,道出国人性格中的保守、中庸,还有不少地方讽刺和挖苦了国民党的迂腐,引起了许多当时台湾青年的共鸣,在岛内社会引起了强烈震撼,《文星》杂志也声名鹊起,销路大增,当然,这也引起了国民党政权的不安。

回忆李敖:现在的我们,在追求什么样的自由?

六十年代《文星》特卖会热闹场面


1961年11月6日,胡适应亚东科学教育会议之邀,发表英文演讲《科学发展所需要的社会改革》,其中观点提到:

“我认为我们东方这些老文明中没有多少精神成分。一个文明容忍想妇女缠足那样惨无人道的习惯到一千多年之久,而差不多没有一声抗议,还有什么文明可说?我主张把科学和技术的近代文明看作高度理想主义的,精神的。”

《文星》杂志转载了这篇讲话,再加上李敖发表的《老年人与棒子》及一系列批判传统,宣扬西化的文章。遂引起了胡秋原、徐复观等人作为中国文化的卫道士,与胡适、李敖、殷海光等人坚持西化的一派,展开中西文化大论战。


回忆李敖:现在的我们,在追求什么样的自由?

裹小脚,所谓:三寸金莲


李敖一派意有所指地支持台湾“全盘西化”,提倡自由开放,而胡秋原一派则配合台湾当局,进行党化教育,宣扬传统。

1962年3月李敖接任《文星》编辑,当时很多思想鲜明的知识份子选择在《文星》杂志上发表文章,在纸质媒介的年代,一时轰动海内,李敖还找台大法律系陆啸钊写《恶法录》批判台湾司法,请国民党“总统府顾问”陶百川写《紧箍咒与新闻自由》,将言论自由推到最极致。

《文星》杂志在李敖加入后,慢慢取代《自由中国》的地位,擎起了自由主义的大旗。

经过三年多的在《文星》的耕耘,李敖及一大批坚持自由主义的作者,在《文星》杂志上发表了多篇批评时政,倡导西化,揭露古人虚伪做作的文章,终于在1965年,杂志因为发表《我们对国法党禁的严正表示》一文,踩到了国民党的红线。《文星》杂志遭到停刊处分,文星书店也被迫解散,而李敖本人,也被国民党列入黑名单,受到跟踪和威胁。

《文星》杂志在李敖加入的五六年间,启蒙了台湾的青年,刺激了台湾被打压的知识分子,激发了后来无数的党外人士敢于出面挑战执政当局。

回忆李敖:现在的我们,在追求什么样的自由?

1979年,台湾为自由而战的“美丽岛”事件


以《自由中国》、《文星》杂志为阵营的自由主义,在台湾虽然受到挫败,但它们的精神不死,继而在台湾现代文学中继续传承,李敖及其战友在台湾六十年代国民党的恐怖统治之下,创造了璀璨夺目的篇章,为台湾后来的自由开放,探明了道路。

这是李敖一生中,坚持自由主义主张浓墨重彩的一笔。

回忆李敖:现在的我们,在追求什么样的自由?

《文星》杂志被停刊以后,李敖被官方完全封锁,靠写作已经难以为生。那时美军顾问团驻扎在台北,市面上品质好的冰箱、空调(台湾称之为“冷气”)等电器,台湾不能自己生产,都是倒卖美军顾问团的旧电器。

回忆李敖:现在的我们,在追求什么样的自由?

六十年代美军在台湾驻扎


李敖遂与朋友合作,化名“OK李”,在报纸上登英文广告,回收美国人的旧电器,再卖给当地人。

《文星》杂志被查禁后,李敖受到了当局的监视,期间认识了台大前教授彭明敏,与彭明敏交游甚密,彭是自由主义者,曾经起草著名的“台湾自救运动宣言”,被判刑,是台湾当局的眼中钉,后来彭成功偷渡到瑞典,李敖被怀疑暗中帮助,因此受到了十四个月的监禁跟踪调查。1972年,国民党当局以罗织的“台独分子”罪名将李敖逮捕判刑十年。(李敖被台独分子陷害,其本人一贯主张统一)。

回忆李敖:现在的我们,在追求什么样的自由?

出狱时的李敖


在蒋介石去世后,李敖被减刑,释放出狱。第一次入狱,李敖坐了五年八个月的牢。

1987年,国民党台湾当局宣布解除在台湾实施了三十八年之久的戒严令,马英九在回忆蒋经国晚年的,有这么一段话:

“当年(1987年)的十二月二十五日,经国先生坐着轮椅出席在台北中山堂举行的行宪纪念日大会,当时民进党籍国大代表在台下高举白布条抗议、鼓噪,经国先生不以为意,先向代表们简短致意,然后由国大何宜武秘书长在喧哗声中宣读‘总统’讲词,重申民主改革的决心。经国先生离开会场前,特别转头深深看了看鼓噪的人群一眼。当时经国先生的表情和现场情境,让英九留下永难忘怀的印象。 ”

回忆李敖:现在的我们,在追求什么样的自由?

担任蒋经国翻译官的马英九


马英九的这一段回忆,记录了台湾解除戒严时,蒋经国那个意味深长的眼神。

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

回忆李敖:现在的我们,在追求什么样的自由?

1987年,开放探亲后,舟山一处人家团聚


后来查禁了李敖九十六本书的许历农上将,在反思国民党当年在台湾实行的牵制言论政策,公开向李敖口头道歉,并写信向李敖表示:当年若从宽处理查禁事件,对促进自由民主,或有正面作用。

三、李敖的答案


李敖在九十年代至今,一直活跃在台湾的文艺和自由主义战线。

后来在凤凰卫视开播了《李敖有话说》开始了李敖所谓的口诛笔伐时期。

回忆李敖:现在的我们,在追求什么样的自由?

李敖有话说节目


做一个人,有三样东西难能可贵:

一对任何事都能排除干扰,有自己的思考,践行自己的主义。

二你不仅有思考,还能证明自己主义的正确。

三即使知道其他人都错了,你依然能够坚持自己,付诸行动,抱着大丈夫的骨气和聪明务实的态度。


李敖从青年到如今,一直抱有这样的气概。一以贯之。

李敖与当年比林青霞还要有名的胡茵梦,曾经有过一段短暂的婚姻。

回忆李敖:现在的我们,在追求什么样的自由?

李敖与胡茵梦


李敖的前妻胡茵梦(后改作:胡因梦)在回忆李敖时如此说:

“当李敖觉得一切都在掌握中情势很安全的时候,他真的是这个世界上最宠女人的男人之一。每天早上我一睁开眼睛,床头一定齐整地摆着一份报纸、一杯热茶和一杯热牛奶。那时他早已起床(他的生理闹钟每天都按时把自己唤醒),一个人在书房里集中精神搜集资料、做剪贴,开始一天的写作活动。他的生活方式像一部精准的机器,在例行公事中规律地运作着,他不抽烟、不喝酒、不听音乐、不看电视、不打麻将,可以说没有任何娱乐活动而只有工作。他认识的人不少,但深交的朋友几乎没有,我问他为什么不多交些朋友,他说他对人性抱持悲观的态度,就算最亲信的人也可能在背地里暗算他。我当时的生活和外界的来往仍然频繁,他因为我的关系生活圈子稍微扩大了一些,否则他可以足不出户,窗帘遮得密不透光,连大门都不开,甚至曾经在墙壁上打过一个狗洞,让弟弟李放按时送报纸和粮食,过着自囚的生活。他的才华和精神状态令我时常在崇拜和怜悯的两极中摆荡。”


前妻对李敖的私生活爆料不少。也让我们从他前妻口中,听到了另一面的李敖。

回忆李敖:现在的我们,在追求什么样的自由?

胡茵梦与林青霞


2005年,李敖回到了阔别近六十年的大陆。在北大、清华和复旦,分别做了三场演讲,谈论自由主义。

李敖提到了“反求诸己”。他讲了两个故事。

大明忠臣郑成功的母亲被清军奸污了,郑成功无法解开自己的心结,他把自己母亲的身体切开,用水冲洗他母亲的尸体,以此解除自己心理的压力和痛苦。

李敖的另一个故事,来自俄国小说家叫库布林的小说《雅玛》。讲里面有一个妓女,宣称自己是为了革命而卖身,自己是精神上的处女。

两个故事里的主人翁,正好相反,郑成功内心的主义把自己困死了,而那个妓女活得洒脱,活出了自由和独立。

在残酷的现实面前,自由主义者该如何选择,李敖把问题抛给了听众。

回忆李敖:现在的我们,在追求什么样的自由?

2005年,李敖北大演讲


胡适曾说过,什么是自由主义?

就是你好不容易摆渡到了彼岸,发现旧的真理已经不再适用,你是否能够毫不依恋地抛弃就的真理,去寻求心的真理。

你是否依然能够大胆假设,小心求证,而无所顾忌?

有人执着于信仰和真理,如屈原者,以身殉道。

有人悄然离开了,置之事外,用脚投票。

有人服从,做了顺民和沉默的大多数。

还有人直面残酷的现实,斗士一样不断地抗争,江湖寥落,无所归。

李敖说,自由和爱情一样,都需要列举,英国女诗人布朗宁,她有一句诗说,我要怎么爱你呢,让我一件一件数出来,我爱你,以我生命里的呼吸、微笑和泪珠……人权宣言(The Bill of Rights),那个Bill是(清单)的意思。

你自己要像列清单一样去争取自己的权利。

回忆李敖:现在的我们,在追求什么样的自由?

李敖在阳明山


李敖说过:“对大陆,我并没有乡愁;对台湾,我也不曾寄旅。台湾只是我的工作所在,它是我的战场,但却不是我的敌人。台湾还不够格是我的敌人,它太小了。”


在和平年代的今天,我们重读李敖,发现没有人再去关心那些主义了。

我们自给自足,我们“工作,散步,向坏人致敬,微笑和不休。

我们为生存而生存,为看云而看云,厚着脸皮占地球的一部分”(痖弦《深渊》)。

回忆李敖:现在的我们,在追求什么样的自由?

瘂弦诗集《深渊》


我们活着,生活着,我们模仿别人吃饭和睡觉,自得其乐。在自由之中,终老此生。

我们想要的自由是什么?

是在工闲的时候,出去走走。

是去西藏,做一场旅行。

是躺在阳光下,什么都不做。

是和家人一起度过一个愉快的周末。

是和朋友一起喝酒论事,谈天说地。

是一起和女友看一场电影。

是去球场打球,一起驰骋。

是在波光粼粼的河边,悠闲地垂钓。

是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

我们把生活的点点滴滴诠释为自由,对于自由和它背后的含义,不愿意,也不想再关注。

我们不再忙于区分善恶,更迷恋于直观的美和丑,我们不再追求所谓的真理,更迷恋于主观上的心安理得,我们不再任重而道远,更喜欢从身边的事做起,并谓之务实。

我们对于能够得到的和难以企及的,有清醒的认识,知道适可而止,不会过分苛求。我们依然向往名山大川,但更喜欢路上行走的过程,并怀着谦卑之心,怀念先贤,高山仰止。

这是一个不需要呐喊的年代,因为你振臂一呼,没有云集相应,千万不要以为那是他们麻木,而是他们都忙着自己的事情,围绕着自己“小的,确定的幸福”而努力,谓之梦想。

这是不是我们这个时代的自由主义?

1988年5月9日,李敖在给六叔的信中说:

“人间的苦难并非过去就让它过去就完了,有这种心态的人,是弱者,也是没有正义感的逃世者。在人间的苦难中,我们虽然未能免于被波及、被牺牲,但是由于我们的顽强和不屈,我们仍有办法使这些遭际化为积极的收场。”


这,是李敖的答案。

2018.1.29

《李敖回忆录》

《中国台湾自由主义谱系中的李敖》

《胡因梦自传》

《马英九:蒋经国时代的启示》

李敖北大、清华和复旦演讲稿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