約翰·湯姆遜(1837~1921),著名英國攝影師。1868年,湯姆遜來到中國香港,開始瞭解中國文化。1870年,他開始為期兩年的的中國之旅,足跡遍佈華東華北,拍攝了大量反映當時社會面貌的照片。尤其是他在北京以市井環境為背景拍攝的照片,具有極高的學術價值和藝術內涵。
《晚清碎影:約翰·湯姆遜眼中的中國》一書,收集了大量湯姆遜拍攝的中國老照片。歷史洞察家為了給大家更好地呈現晚清時期的街頭生活景象,特意將此書的照片重新編排,分為多個主題,分期向讀者展現最真實生動的晚清中國。
▲正在用餐的滿族婦女
湯姆遜認為,總體上說,在西方人的眼裡,滿足婦女顯得更加美麗和優雅,因為滿族婦女有更大的自由度,很少裹腳。另外,他們的服飾也更加雅緻。照片上六位正在用餐的滿足婦女興致各異,但站立的一大一小兩個僕人則面無表情。
▲滿族新娘
雖然照片上的新娘身著盛裝,但這些新娘的未來生活並不樂觀,甚至可以和奴隸相比。在當時,未來的主婦必須符合四個標準:一是要和藹,二要文靜,三要勤快,四要好看。與新娘的盛裝相對照的卻是她憂鬱的眼神,也許這反映了攝影師的心境。
▲穿禮服的滿族新娘和她的僕人
根據滿族的風俗,女孩要到14歲才可以訂婚。滿族婚禮過程包含了各種複雜的禮儀。不過,新娘的服裝是清一色的紅色絲綢或棉質禮服。
▲滿族已婚女子頭飾
兩把頭是滿族婦女的典型髮式。兩把頭就是把頭髮束在頭頂,分成兩綹,在頭頂上梳成一個橫長式的髮髻,用一根約七、八分寬,一尺來長的大橫簪(又名大扁方),貫於髮簪之中,再將後面的餘發綰成一個燕尾式的扁髻,壓在後脖領上。
這樣,髮髻便無形中限制了脖頸的隨便扭動,使人走起路格外莊重。湯姆遜幽默地說,也許人們會認為這長長的橫簪是兩個尖尖的羊角,是用來對付她們兇悍的丈夫的。
▲滿族已婚女子頭飾
滿族的婦女歷來就非常講究頭飾,除了用於固定髮髻和頭型的實用簪,像這位婦女頭飾上還用了裝飾簪,它們都被戴在明顯的位置上,更顯得富貴華麗。
▲買頭飾的滿族婦女
從照片中滿族婦女的穿著來看,應當是富貴人家的婦女,而販賣頭飾在當時的北京是個很賺錢的行當。
▲滿族楊氏家族女眷
在湯姆遜的北京之行中,他和一位姓楊的中國富商成為好友,從而得以被邀請到他家裡參觀。這位姓楊的富商喜歡收集外國照相設備,自己還親手實踐攝影。湯姆遜被富商家中美麗的庭院所震撼,在假山前拍攝了這名滿族女子的照片。
照片中女子的美麗和溫順與後面的石山形成了鮮明地對比,正像湯姆遜所說,這些女子整天身處深宅大院之中,對庭院外的世界一無所知。
▲庭院裡的滿族和漢族女子
這是在楊方家的院子裡拍攝的,三個女人一個面對鏡頭,一個背對,還有一個是側對鏡頭。很明顯這是攝影師想充分展示這三個女人的髮式。湯姆遜說,坦白地講,我自己都不能解釋這複雜的髮式究竟是如何完成的。根據坐著的女子的小腳和髮式看,她是漢族女子。
▲滿族貴婦和女傭
這是北京楊方家的女子,身著華麗的綢緞服裝在堆滿假山的花園中。在讚賞她們的小腳的同時,湯姆遜還充分肯定了她們優雅的長袍:“顏色豐富,優雅,夏天明亮,冬天溫暖,和天氣很搭配。”
▲正在梳妝的滿族女子
湯姆遜拍攝了滿族女子梳妝的詳細過程,通常需要僕人用一兩個小時的時間來完成。“很多人使用假髮髻和假髮,但不用染髮劑”。整個畫面充滿了溫情和平和。照片中不論是溫情的女主人,還是篤厚的侍女或者無邪的孩童,都帶給我們一種陽光的溫暖,讓我們暫時忘掉了當時正搖搖欲墜的大清帝國和一個腐朽沒落的政權。
▲滿族婦女和她的兒媳及孫輩
在中國,一個家族的大小是一種社會聲望的標誌,家族的合影在當時就受到了人們的歡迎,這種合影也體現了一個家族的社會認同。從照片上看,這位略帶微笑的婦女對生活還是滿足的。
▲滿族婦女和她的兒媳
從不同眼神或許能看出兩人不同的社會地位。湯姆遜觀察到,直視鏡頭的婆婆在家庭大事中擁有絕對的權力。而站立的兒媳不僅要侍奉好丈夫,還要看婆婆的眼色行事。如果婆婆是個狠心的女人,那年輕媳婦第一年的新婚生活就會像奴隸一樣。
▲滿族婦女和她的兒媳
這是滿族婦女和兒媳的全身照。就像她們的半身照一樣,婆婆顯得很嚴肅,但在和孫子們的照片裡,她則是微笑的。在所有三張照片裡,媳婦的眼睛都是看一側的,這說明了她在婆婆面前的地位。這張照片裡,湯姆遜似乎還試圖向人們展示滿足婦女的天足。
閱讀更多 史料科普挖掘機 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