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军掷弹筒一发炮弹报销一个机枪阵地,为何到了太平洋就没用了?

orsunny


日军的掷弹筒在太平洋战争中还是有用的,美军认为掷弹筒是二战期间日本陆军唯一值得评价的武器。只是与在侵华战场上的神奇效果相比,太平洋战场上的日军八九式掷弹筒所发挥的作用大幅降低。


因为在太平洋战场上,美军最不缺的就是火力,即便在1942年美国海军陆战队和陆军装备的还是大量老式轻武器的情况下,也比当时的中国军队强得多。更重要的是,美军官兵的战斗素质远远超过当时的中国军队。原因很简单,美国是不禁枪的,很多士兵在入伍前就经常与枪械打交道,射击水平很高。在入伍后,美军又是按照英军训练方式训练士兵,很强调射击技能。而且美军弹药供应充足,射击训练打的子弹很多,不像日军那样在作战中都很注意节省子弹。在我们的抗战老兵回忆录或者采访记录里,都会提到小鬼子枪法很准。其实,这就是参照系不同得出的结论。当时中国军队的主体是农民,很多还是抓来的壮丁,而且当时的中国军工实力又非常弱,所以既不能对士兵进行系统射击训练,也没有充足的弹药供应,面对训练相对严格的日军就觉得人家射击水平非常高。
而美军对太平洋战场上的日军评价是射击水平差,只要不是待在一个地方不动,日军就打不中。

因此,在太平洋战场,美军能够对日军泼洒猛烈而准确的火力,而日军仍然按照侵华战场上的套路对美军作战,结果就很悲剧。在瓜岛战役初期的纳鲁瓦河口之战中,美国海军陆战队用炽热而准确的机枪和迫击炮火力将一木清直率领的前锋部队打得屁滚尿流。日军架起掷弹筒,往往只要打出一两发,有时甚至来不及发射,就被美军速射火力、迫击炮火力或者单兵射击干掉了。对于射程只在500米以内的掷弹筒,美军士兵的射击技能可以做到有效压制。

到太平洋战争中后期,随着美军单兵装备的全面更新以及其他支援火力的进一步强化,日军掷弹筒面对美军就更加弱势,甚至考虑过撤编掷弹筒。只是日本当时已经物资匮乏,军工企业不能提供更好的支援武器,只能凑合着继续使用掷弹筒。(S)


联合防务


二战日军掷弹筒纯粹就是欺负弱国、小国用的大杀器,换成欧美国家除了枪榴弹、迫击炮之外就没这种装备。原因很简单,人家玩的是炮弹洗地,而不是精确打击,不用考虑节约问题。

二战日军掷弹筒配置到分队(相当于排、班一级),在中国乃至东南亚战场,连水泥都少见的战场防御工事面前,一炮一个机枪阵地是常有的事。再加上日军本岛资源限制,不论哪个军种都以精确命中、节约弹药为目的,二战前期凭借训练有素的士兵往往战绩丰富。

以日军89式掷弹筒为例,最大射程670M、使用有翼榴弹达到800M,可以很轻松的躲在步枪、轻机枪的有效射程之外射击。不过这套战术在太平洋战场上就有点悬了,因为美国人最不缺的就是炮弹。

美军近战火力支援利器包括:M2 60毫米迫击炮,最大射程1840米。M1 81毫米迫击炮,最大射程3150米。在这个单兵就可以搞定的范围内,大密度的火力支援让日军无从发挥。

以上述迫击炮火力再配合轻重机枪、以及随呼随到的大中小口径火炮支援,不论是防守作战,还是岛屿争夺战,日本人曾经引以为豪的掷弹筒怕是完全没有机会开火就先成零件了。同时二战后期有经验士兵伤亡惨重,补充的兵源素质和早期已经没办法相比,能打炮弹打出去就不错了,举办投降也成了不错的选择。


河东三叔


掷弹筒报销机枪阵地?——扯淡!

题主以为机枪阵地是神剧的样子吗?

还真心不是!

战场上的机枪阵地基本上都在对方步兵火力范围之外,有的会远在前沿阵地800米以外。观察手需要使用望远镜进行观察。

机枪阵地发挥的作用是火力支援。优势是我打的到你而你打不到我。

对付机枪阵地的方法实际上是需要呼叫火炮火力支援,或者采用重机枪压制。

军事和电视是有很大差别的。

再说说掷弹筒:这玩意被过度神话了,被说做是二战战场上日军无所不能的一个神器。

但是这个东西还真的不能打击机枪阵地。

二战中日本主要装备的掷弹筒是八九式掷弹筒和十式掷弹筒。八九式比较强,这是一种有效射程260米,最大射程700米的曲射武器,主要用于填补手榴弹和迫击炮之间的火力空袭,对“扎堆”的步兵进行打击。

而刚刚所说的掷弹筒射程是使用八九式掷榴弹的时候才可以达到的,如果使用十式手榴弹的话掷弹筒才有70米的有效射程。

但要注意的一点是——掷弹筒并没有瞄准具,需要使用者凭借经验进行射击。这就导致了掷弹筒命中距离稍远的目标命中率奇低。





射手如果真想打击机枪阵地的话则需要突入到机枪阵地100-150米的距离上开火。刚刚说了机枪阵地在离前沿800米左右的位置上。这就需要射手突破敌军防线后再向前行进650米左右。这在战争中是做不到的!

又有人会想掷弹筒的最大射程是700米吗?可以接近对方阵地发射命中敌方机枪阵地。这就扯淡了!

这是一门迫击炮,士兵正在利用瞄准器瞄准。说个数据大家或许就清楚了:60mm迫击炮在500米距离上攻击并摧毁一个排级目标大约需要消耗60枚炮弹。这是在有瞄准器的情况下。

而掷弹筒是没有瞄准器的,一个掷弹筒小组两个人,一共才携带18枚掷榴弹。打光了都摸不着远处的机枪阵地的!



太平洋战场上日军在使用掷弹筒,并不比我回战场少,但是面对的美军作战素质较高。对这种武器认识深刻,听到了发射声就会立刻卧倒,因此掷弹筒伤人并不多。同时,作战环境不同,太平洋战争热带地区的战斗相当的多,大多数是丛林作战。

而日军的掷榴弹又是碰炸引信,因此射出去的榴弹撞在树上提前引爆也进一步的削弱了掷弹筒的效能。


军武数据库


日本在二战时的装备属于世界超高级别,无论是坦克、枪械、飞机都碾压中国军队,他们以此装备优势以少胜多攻占了我国大片领土。特别是日军的掷弹筒每射一炮就能销毁敌一个机枪阵地,很多时候我国机枪手们遇到掷弹筒袭击都避之不及,从而死伤惨重。

既然如此厉害,为什么日军在太平洋战争的时候不把掷弹筒用起来呢?

从晚清时期开始,日本就接受了西方技术,而且是亚洲最早进入工业革命的国家。那时的中国才刚刚推翻封建主义统治,迎来民国诞生,此时百业待兴,国内军阀又肆乱,想要快速发展起工业简直难上加难。

然而日本那边早就制造出步枪、机枪、掷弹筒等较为先进的武器。等到二战爆发,日本就用这些武器肆虐中国国军。据说当时的日军掷弹筒最令人害怕,这种专门以发射小款炮弹的装备,射击准度高,波及范围大,通常被用来轰炸机枪手阵地。

当时机枪手是战场中不可缺少的重型兵器,遇到操作风骚的机枪手还能秒杀一大片敌军,但由于机枪太沉重不方便移动射击,就需要一个固定机枪阵地,以便用来阻截敌人冲锋。日本的掷弹筒就专门用来针对我国军队的机枪阵地,当时一个机枪阵地暴露后,日军的一发掷弹筒炮弹就能炸毁该阵地。

后来连我方军队挖的战壕都抵挡不住日本掷弹筒的狂轰滥炸,使得国军变得十分被动,在接连撤退的同时还造成了大量伤亡。不过幸得八路军战士擅长游击战,他们以小队方式经常出没日军后方进行骚扰,对日本人的运输队、根据地、弹药库等施行偷袭、烧毁。

由于八路军装备简单,很少有机枪跟队,使得队伍人员能够快攻快退,就算日军搬出掷弹筒也对其没有办法。不过在正面交锋的时候,无论是国军还是八路军都吃了日军掷弹筒的不少苦头,有的人甚至看到掷弹筒就气的咬牙切齿。

既然日本在二战时采用掷弹筒能够纵横亚洲战场,为什么跟美国打太平洋战争的时候不顺便把掷弹筒搬到海战上使用呢?

其原因很扎心,海战不同于陆地战,掷弹筒在陆地战所射出的炮弹能砸在地面或者岩石上,接着造成巨大的爆炸威力,该冲击波杀伤范围广,能把躲在战壕、机枪阵地的士兵一窝炸端掉。

但是掷弹筒搬到海战就不行,如果真要勉强发射,大部分只能打中海面,这时顶多炸出一个升天水花,造不成多大伤害。事实也证明,掷弹筒射中的海面的几率比射中敌人船舰要高。

另外美国舰队在当时已是世界最强的海上舰队,日本用掷弹筒跟人家的钢铁战舰对抗明显不靠谱,不说掷弹筒威力,射程都很吃亏,因为掷弹筒只有100米左右射程,需要靠得比较近才炸得到,此时美方只要一发导弹就能把整个日军掷弹筒团队炸毁。

根据留存下来的二战日本掷弹筒发现,该武器被称为八九式掷弹筒,炮口约为50毫米,总重量不到2.5公斤,射击范围仅有一百二十多米,所以日军只在120米范围内开炮,根据一个参战老兵表述,日式掷弹筒每分钟投掷25余发炮弹,装弹速度快捷,能造成频繁的火力轰炸。

唯一的缺点就是距离太近,有时候还会遭到敌军绕后突袭。特别是在战争晚期,我方远征军获得了美国M2迫击炮支援,其威力巨大,射程多达600米,可以说是日本掷弹筒的克星,因此从那一刻起日军的掷弹筒就成为了鸡肋。


猫眼观史


日军掷弹筒能在中国战场发挥巨大作用,是因为我军在火力上对它无法形成有效压制。而到了太平洋战场,面对火力强大的美国,掷弹筒的作用就减弱了很多。


日军掷弹筒的构想,来源于20世纪初的日俄战争。虽然日本取得了胜利,但俄军的迫击炮却给日军造成了很大伤亡。

于是日军开始仿制迫击炮,但基层官兵又提建议希望设计一款武器,可以弥补迫击炮和单兵手榴弹之间的火力空档,将它装备到小队,以加强火力。这就有了后来的大正十年掷弹筒。

由于大正掷弹筒精度不够,射程短,作战时无法形成火力优势。所以日军就有了改进版的89式掷弹筒,后来被大量应用于中国战场。


89式掷弹筒有几大优点:1、造价低,不及一把三八大盖的成本,可以大量装备部队。

2、重量轻,掷弹筒加炮弹全套仅7公斤,适合单兵携带,机动性强。

3、射角大,最大射程可达700米,有效射程500米。

4、杀伤半径大,可达5~7米。虽然日军小队随身携带的只有16发炮弹。但掷弹筒还可以发射手榴弹、地雷、毒气弹,所以一般情况下,不用担心弹药不足的问题。

抗战初期,日军的士兵都是训练有素的老兵,使用掷弹筒的命中率非常高,几乎达到95%。对我军的掩体和机枪阵地构成了巨大威胁。


淞沪会战时,第18军的一个机枪阵地,有36挺重机枪,但只要火力一暴露,日军的炮弹就呼啸而来,还没怎么开打,就被日军的掷弹筒摧毁32挺机枪,剩下的4挺只能不停移动射击。

日军的掷弹筒在中国战场“耀武扬威”,但到了太平洋战争,对美军火力就毫无优势可言。

抛开美国飞机、大炮、海军炮不说,就拿同类的曲线火力来讲。美军的M2型迫击炮射程最大1800千米,有效射程也在700米以上。远超日军的掷弹筒,对战时日军够不着美军。


另外,美军的M2迫击炮有炮架,有瞄准设备。而日军的掷弹筒更多是靠经验判断对手位置。

侵华战争之初,日军都是有经验的老兵,到了二战后期,大部分是新兵,所以从射击精度上来说,日军武器也没法同美军相比。

其实,日军在太平洋战争上的角色,就类似于中国战场我军的角色。掷弹筒之所以在中国战场能发挥巨大作用,主要还是我军火力差,无法对它形成压制。



花木童说史


淞沪会战中,我军80万对阵日军30万,最终,以我军失败而告结束;此役,我军死伤30万人,日军死伤4万余人,失败的原因除了战术组织等原因以外,最关键的还是器不如人,武器装备远逊于日军,特别是缺乏空军战机和重型火炮的支援,而日军不仅有战机和坦克,还得到了停在江面上大口径舰炮远程火力的有力援助。

在具体战斗过程中,我某旅的36挺轻重机枪中,战后仅剩下3挺,其中33挺轻重机枪,基本上都被日军随步兵进攻的50毫米掷弹筒所敲掉。

日军的掷弹筒,战时装备到分队,也即我军的步兵班,事实上就是一门一人操控的轻型迫击炮,单兵携带,不占编制,且作战非常灵活和机动。

特别是其中的89式掷弹筒,全重只有不到3公斤,居然比一把步枪的重量还要轻,非常适合单兵携带;弹头重0.8公斤,有效射程500米,射速30发/分,杀伤半径约为5-10米。

其实,在太平洋战争中初期,日军步兵分队的轻机枪和掷弹筒等,同样给美军带来了巨大的麻烦,有许多美军前沿部署的轻重机枪,也是被89式掷弹筒50毫米高爆弹给炸毁的,成了美军机枪火力的噩梦,美军确实也受到过其困扰,并给予了89式掷弹筒很高的评价。

太平洋战场,毕竟不同于大陆战场,所有的补给都得经过海洋,因此不同于常规陆战,日军装备的89式掷弹筒毫无疑问起到了对美军很强的压制作用。

瓜岛战役后,美军开始大换装,淘汰了M-1903春田5发栓动步枪,全都换上了8发漏夹供弹的M-1加兰德半自动步枪,以及部分M-1卡宾枪,包括班长原先就配备的那把M-1汤姆逊冲锋枪,导致日美军步兵枪械火力拉开了非常大的距离。

因此,日军配备的89式掷弹筒作战时间窗口被压缩很短,且白天得赶在美国飞机起飞前撤离,包括美军获得了舰炮火力的支撑,因此日军步兵很难从容使用掷弹筒进行瞄准射击。

到了太平洋战争中后期的防御战,日军常规阵地里以平射武器为主,曲射武器的用途就非常小了;如果是依托山洞和堡垒作战,89式掷弹筒这种曲射的轻型迫击炮,基本上就没有了用武之地。


国平军史


尽管日军掷弹筒口径小,射程近,杀伤力弱,精度差,对于射手的经验依赖严重,然而就是这样一样破东西在当时的抗日军民眼里就仿佛是先进的东西,当时咱们真的是太落后了,所以小日本才敢来欺负咱们。掷弹筒由抛射筒、炮筒支柱(也叫炮筒脚)、底座(也叫脚板)三大块组成,另外还有简单的机械面准具、支架、背带、方便使用。二战时期日军掷弹筒的口径约50毫米以下,通常抛射筒长260厘米左右,炮筒脚长17厘米左右,整个的重量约2.7公斤,还是很轻便的。掷弹筒能够使用专用弹,也可以使用日本的九一式和九七式手榴弹,不过使用手榴弹时由于手榴弹上的弹槽导致气密性不好,射程近。日军掷弹筒的射程约300米~500米左右,最大700米,不过这个距离实战中基本没什么用,打不准,通常都是三四百米以内的干活,炮弹重1.3公斤,有效杀伤半径约5米。




至于掷弹筒一发榴弹就报销一个机枪阵地,这个需要怎么说了,一个机枪阵地也就是一个机枪组,轻机枪也是两个人一组,正负手,重机枪二战时期需要几个人伺候着,但作战时通常也是两个人,其它人不会扎堆等着挨打去。如果掷弹筒能够精准命中一发榴弹,打掉一个机枪阵地没问题,毕竟有5米的杀伤半径,问题是能不能打中。掷弹筒实战中的射程也就是三四百米的距离,如果是游击队,通常都是伏击日军,这时日军掷弹筒基本都是身处一线,距离不会超过300米,而机枪那个时候都金贵,基本都隐蔽很好,所以用掷弹筒打机枪阵地并不好使,其实日本的掷弹筒准头很差,属于概略瞄准武器,并做不到精准命中,而如果是趴地上射击,掷弹筒除非是砸人身上,否则并不会有多大威力,日军通常是进攻作战时使用掷弹筒。




掷弹筒装弹前需要先拉下弹筒脚杆里面的发射机,发射机(击发杆)由弹簧支撑,顶部有一个撞针,有一个扳机,用一段小绳子栓着,装弹后,一个手抓住炮筒,一个手拉扳机的绳子,利用机械瞄准具简单的概略瞄准,击发时弹簧推动发射机前进,顶部击针尖撞击炮弹底火,引燃发射药,发射药爆燃的火焰膨胀气体通过泄压孔进入发射筒,形成高压,使炮弹沿炮筒加速前进,这样就完成了发射。日军通常是两人小组携带一具掷弹筒,备弹16枚,4枚一个弹袋,一人8枚。



二战时期亚洲战场上日军所面对的都是装备远比日军落后的国家,所以掷弹筒还是有作用的,然而,太平洋战争中和美军对抗就不好使了,主要是美军的轻重火力都远超日军。美军火炮之类的武器很多,弹药也充足,口径也大的多,掷弹筒的射程根本就够不着火炮阵地,而美军的冲锋枪,自动步枪射速密集的多,哪有掷弹筒发威的份。掷弹筒的射速也比迫击炮慢很多,迫击炮可是连续射击,掷弹筒属于类似栓动步枪式的发射方式,必须要打一发就再次拉动击发机,因此,速度慢的多。掷弹筒的优点是重量轻,携带方便,缺点是,射程、精准度、杀伤力都有所不足,对付弱国可以,对付美军这样的强国就使不上劲了,正是这个原因,使掷弹筒没有走下去,随着步兵轻武器自动化程度的提高,火箭筒等武器的普及,掷弹筒逐步的退出历史舞台。



以上是兔哥个人观点,欢迎探讨指正,欢迎你的关注,图片来源网络。


兔哥42928


不是没用了,是没那么大用了。

日军的掷弹筒是二战时期日军轻武器中唯一一个不会被人诟病的武器,相反,评价还挺高,美军对这个武器评价也是非常高,毕竟打的挺疼的,吃过不少亏啊。


掷弹筒一炮干掉一个机枪阵地,这种事情在中国战场上挺常见。这个主要原因其实是国军缺少强有力的支援性武器,才会被这东西压着打。另外,这东西干掉一个机枪阵地,主要是攻坚时用的。


日军的八九式掷弹筒非常不错,打个五六百米不成问题,就是个轻型迫击炮。在战斗中作为一个火力延伸还是非常出色的。可以打到迫击炮的死角,可以高于手榴弹的射程,是迫击炮和手榴弹中间火力空白区域的一个补充。

而在太平洋上,美军可不是像国军那样缺枪少炮的,美军的60迫击炮81迫击炮M2迫击炮,距离上可以覆盖很多位置,就跑炮弹足够充足的情况下,美军还嫌打的不够爽。


太平洋战争中的那些岛屿争夺战中,美军攻击日本占领的岛屿时,火力支援其实是靠海上的舰炮覆盖日军阵地,等把日军阵地打残了,掷弹筒还剩几个真就不一定了。


对于掷弹筒,美军的评价也是非常高,毕竟被日军的掷弹筒打的挺蒙圈的。美军对这东西是又爱又恨,毕竟好用啊,自己被打的也挺疼。

掷弹筒这东西没任何瞄具,也就一个瞄准线和标尺,大多数情况下全凭借经验来,后期日军有经验的射手死的差不离了,剩下那些小孩子能把榴弹打出去就不错了。

日军的掷弹筒,并不是不好用了,只不过就是没在中国那样效果那么好了。毕竟美军机枪打掉一个,可能换来的就是十几发炮弹。


军武文斋


众所周知,掷弹筒是一种超轻型的迫击炮,是抗战时期侵华日军主要的装备之一,它造价低廉,重量很轻,可以及时为部队提供火力支援,所以受到日军的喜爱。日军在战争中主要使用了大正十年掷弹筒和八九式掷弹筒,前者性能较差,射程不足200米,所以很快就被后者取代,八九式的各项性能都好于大正十年,别的不说,它的有效射程就可达500米以上。

在抗战时期的阵地防御战中,我军的机枪阵地主要设置在对方步兵的火力范围之外的隐蔽之地,离日军进攻的步兵至少也有五六百米,所以日军想用大正十年掷弹筒打掉我军机枪阵地,根本就不现实,事实上,日军的九二式步兵炮、37速射炮等才是我军机枪阵地的克星。

当然,我们不能一概而论,日军在使用八九式掷弹筒的时候,对我军的机枪阵地威胁还是挺大的,因为在实战中,日军的掷弹筒小组总是跟随者步兵冲锋,其步兵在遇到我军机枪手的阻击时,这时掷弹筒就派上用场了。掷弹筒没有瞄具,但是操作娴熟、经验丰富的日军却能有90%以上的命中率。

日军掷弹筒的造价远低于三八式步枪的造价,而且它还可以发射化学武器如毒气弹,无耻的日军在最艰难的攻坚战中会用这种下流手段。到了太平洋战场,日军利用轻重机枪和掷弹筒配合,形成了组织防御网,也给美军造成了不小的伤亡,但在美军掌握优势火力的情况下,日军点掷弹筒也发挥不了太大的作用,再加上二战后期日军新兵增多,兵员素质下降,能熟练操作掷弹筒的士兵越来越少,所以日军的掷弹筒在太平洋战场就没那么好使了。


兵说


1、掷弹筒的射程有限只要400米,而且没有瞄准装置,想射的准,只能凭感觉。老兵海可以,在太平洋老兵死光了,新兵完全凭感觉发射了。

2、美军火力压制,远距离有舰炮、飞机、大口径火炮洗地,好不容易近战了,迫击炮的射程、威力、射速都要比掷弹筒强,所以没得玩。

最后总结:掷弹筒只能欺负欺负火力不如自己的一方,在美军绝对的火力优势下面,啥都是没用滴。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