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安60、70、80後鄉村愛情故事:秋娥、月仙、火模、強子

正安鄉村愛情故事

正安這首方言民謠《秋娥》唯美、卻又略帶傷感的“網紅歌曲”,引起了網絡坊間的熱議。在一個特定時代,頑固的老思想,擾亂了多少自由戀愛的青年男女。在我們身邊,又有多少“秋娥”?今天就一起來聊聊這個極具時代感的話題。

正安60、70、80後鄉村愛情故事:秋娥、月仙、火模、強子


火模、強子、勇子、燕飛、剛子…...秋娥、月仙、夢維、臘仙、燕會…..這些熟悉而親切,卻被年輕人冠以“老掉牙”的醜名,正是正安60後、70後、80後,十分普遍的小孩乳名,在他們身上,也或多或少發生過令人捧腹的鄉村愛情故事。就像《秋娥》歌詞描述的那樣,上了年紀的正安人,聽完後的“畫面感”實在是太有衝擊力了。


強子是家中長子,出生於70年代,地方條件不錯,水源也好,田土比較肥沃,一年四季也不愁吃,關鍵還有大米飯吃。這樣的家庭自然不愁“找媳婦”,但是“犟怪怪”的強子,卻總是挑三揀四,可把父母傷透了腦筋,前前後後擺了好幾處姑娘,都被強子“還兜兜”了。

正安60、70、80後鄉村愛情故事:秋娥、月仙、火模、強子

勇兒也是家中長子,和強子相比,他家的地區條件差得多,兄弟姐妹也多,田裡面也不出種,每年“青黃不接”的時候,全家人只能依靠借糧食度日。一晃就到了結婚年紀,四處託媒人擺媳婦,女方家一聽這條件,都打起了退堂鼓。好在後來改革開放,勇兒去了廣州打工,吃得苦的他,聽說打工找到錢回來把房子修過,家庭條件也得到了改善,他家的門檻也被一波波媒人“踏破”了。

男孩子擺親戚,女孩子放人戶,那個年代的鄉村愛情故事,最大的亮點就是“地區條件”:吃得飽、穿得暖、水源要好、糧食要出種,男方要是有這個條件,擺親戚幾乎也是十拿九穩。但有一點,小孩即便是已經長大成人,到了男大當婚女大當嫁的年齡,也得聽從父母的安排,大部分的農村婚姻,也都是包辦婚姻,子女是沒有太多自主權的。

正安60、70、80後鄉村愛情故事:秋娥、月仙、火模、強子

像《秋娥》裡面的“火模”,不管小夥子長得怎麼樣,品行如何?至少他有一個村支書爸爸,自己還在“單位”上班。“秋娥”的父母恐怕也是高興昏了,真的就是“湯兜套在米兜頭去了”。後來的“秋娥”也不一定就不幸福,但在婚姻無法自主的時代,秋娥自由戀愛的對象,恐怕就只能接受“遠走他鄉”的殘酷事實了。


“娃娃親”是那個時代,最為普遍的“聯姻”方式,“鼻子攏呆”的阿永,尚不清楚何為媳婦的時候,就在父母的安排下,和鄰村的姑娘結上了“娃娃親”。隨著改革開放外出務工的小夥姑娘越來越多,70年代末和80年代的“娃娃親”,大多沒有“修成正果”,在廣州、東莞、深圳等沿海城市“新潮思想”的帶動下,更多年輕人選擇退掉“娃娃親”開始自由戀愛。

正安60、70、80後鄉村愛情故事:秋娥、月仙、火模、強子

“退親”也是一門學問,如果是女方提出來,則需要歸還男方“上壽、提兜兜”的部分物品。倘若是男方提出來,也要根據女方送的東西,選擇性的進行歸還,比如襪底板之類的。不過再後來,多數家庭也不在乎這些東西了,老人們的思想也逐漸開放,相比較這些禮尚往來的小物件,娃兒們的個人幸福,才是最重要的。

到了90年代,越來越多正安鄉村姑娘和小夥,一窩蜂的奔向廣東、浙江等地。起初,誰家的兒子,領回來一個外省媳婦,大家都得像看“稀眼睛”圍觀半天。但是誰家的姑娘,嫁到了外地或者窮苦家庭,父母估計等和姑娘生上幾年氣,我們村莊就有好幾個姑娘,自由戀愛嫁到了廣西、湖南等地,5、6年甚至10來年互不來往,也是常見的現象。進入新世紀後,農村的中年人也開始外出打工,留守的老人們也開始接受“外嫁女”,大家已經習以為常了。

正安60、70、80後鄉村愛情故事:秋娥、月仙、火模、強子

到了現在,正安的鄉村愛情故事,受制於“僧多粥少”的影響,不少年近甚至年過三十的小夥子,開始為找媳婦著急了。地區條件不再那麼重要,水源和田土也不再是衡量標準,取而代之的是顏值、能力、錢包和你的“花言巧語”。“秋娥”的選擇面更大,“火模”依舊還是略佔優勢,特殊的社會現狀,在婚姻自主的新時代,正安的鄉村愛情故事,也是幾家歡喜幾家愁啊!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