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評「佐賀的超級阿嬤」


影評「佐賀的超級阿嬤」

豆瓣評分:8.3分

本片根據日本作家島田洋七的同名小說改編,經由“丫丫”薦書最先了解這部著作及同名影片。

劇情是一位母親無力繼續撫養兒子昭廣,無奈託付給在佐賀生活的母親(片中的阿嬤——面對生活的窘迫獨立撫養7名子女長大成人),昭廣在後知後覺中來到阿嬤的身邊,一個沒有電視和收音機的日本鄉下,祖孫倆常常圍爐夜話,影片畫風簡單、淳樸、溫情。

我關注到昭廣母親面對生活的無奈,卻仍然積極、努力的生活,可能源於阿嬤的教導——人一生要懷抱夢想,即使夢想無法成真,但活下去這件事比什麼都美好。

年代不同,人們所面對的問題當然也有一定的差異性

現代人,大多時候既負責又認真的生活,常常是很用力,就像用拿鍋的力度去拿一個瓷碗,人一費力,重量感就會不一樣。

有些事情真的不需要費力,就像阿嬤身後拖著廢鐵微笑著走在橋上,可是往往我們容易把它想太難,更容易創造一種困難度給自己,尤其當今網絡發達,輕而易舉的就去關注“他有我沒有”,於是便覺得很難、很難。

然而,不論昭廣母親還是阿嬤,她們沒有隻是滯留在一個困境、一種情緒裡面,發現了生命有很多不同的層次、不同的體驗,所以不要只是留存在一個巨大的痛苦裡,然後走不開,這樣子會辛苦。

最另我佩服的當屬阿嬤的“生活哲學”:

這世上要撿的東西多的是,卻沒有一樣是可以丟的;

做人不能小氣,不過,節約是天才;

我們不靠別人的援助;

窮人分兩種:一種是消沉的窮人,一種是開朗的窮人;做個開朗的窮人不是很好嗎?

真正的體貼是不讓人難堪的;

人可以撿到愛,但沒有愛是可以捨棄的;

晚上不要談難過的事情,不管多難過的事,到了白天都變得沒什麼大不了的;

不買東西,但只要花錢一定是買最好最貴的。

阿嬤那個強大不是裝出來的,而是彈性夠:

昭廣母親對養育兒子有種負擔,阿嬤可以從容計較;

在昭廣看來很難的事情,阿嬤都能幽默的化解:

寫《我的爸爸》作文,對爸爸不知道——“那就那麼寫‘我不知道’”

英語不會——“那,你就在答案紙上寫‘我是日本人’。”

不會寫漢字——“那你就寫‘我可以靠平假名和片假名活下去’。”

討厭歷史——“那就在答案紙上寫‘我不拘泥於過去’”

片中真的太多溫情畫面——大叔偷偷戳破一塊豆腐;老師們都肚子痛,為了用自己豐盛的便當換昭廣的梅乾和甜姜;老師看到昭廣母親參加運動會,激動的跟昭廣在馬拉松賽道熱淚盈眶……看得我又哭又笑~

……

其實電影和書籍永遠有無法跨越的鴻溝,期待收到書後,對照再看,從中汲取更多的感動,並攜帶這份美好有意義地向前邁進~

融入時間、融入生活、融入生命道路,就會走到自己獨特的生命道途。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