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干地支元年是怎樣確定的?

用戶8890463979473


中華民族五千年曆史文明。經歷石器,甲骨文,母氏社會,農耕時代。天皇氏制干支,伏義氏作甲歷,黃帝氏大撓作甲子,太昊氏設歷正,顓頊氏作新曆,帝堯氏命義和敬授人時,期三百六旬有六日,定年為十二個月,以閏月定四時成歲,與近世推算迴歸年略相等。公元前2146年,夏后氏頒夏時,為中國正朔之唯一標準。

三代之歷制不同,夏以建寅之月為歲首,商以建醜之月為歲首,周以建子之月為歲首。秦以建亥之月為歲首。漢初因秦制未改,武帝時始改正朔用夏正。王莽改用殷正,建醜,其後魏明帝唐武后及肅宗,先後改朔,但未久仍用夏正。以迄於至清未。

清咸豐四年太平天國亦改歷,以三百六十日為一年,一年十二月,單月三十日,雙月三十一日,以干支記日,與中歷同,唯節置於月首,氣置於月中,歷十四年而廢。

漢太初以迄清未,二千餘年間,大抵以建寅為歲首,其中雖有改朔,多者十餘年,少者一,二年。但皆不久仍用夏正。至現代我國所用之農曆,陰曆。以月圓為一月之中。

公元前四十六年,古代希臘也有曆法,雜亂無章,也採用太陰曆。古羅馬建國後,羅馬大帝由利士凱撒命執政官改正曆法,至公元一五八二年經羅馬法王格列高裡更加改正,由一年為十個月,共三百零四日,改為一年十二月,共三百六十五日,即今世界各國通行之陽曆。後至十九世紀,清朝後民國元年引入我國,稱為國曆,新曆,也就是陽曆,公曆。由此可見,我國天文計算科學,比西方先進,提前四千年。

古代用以計算的數字還沒有發明。阿拉伯數字還沒有引入我國。在早期便用自民族的傳統方法。用十二生肖作為地支:子,醜,寅,卯,辰,已,午,未,申,酉,戍,亥。依存排例,為計年數十二年,但是不能準確計錄較長年代,容易混亂。因此,配以十天干: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依存排例於地支之上。天干六個輪迴或地支五個輪迴,剛好為六十年。以上甲對下子,便為甲子年,為計年元年。六十年一輪迴,重到甲子年。這樣便延長了計數年期。計算月,日,以同樣方法。在六十年輪迴甲子時年,計月甲子名稱不能與年期同步,這便能分辨年期輪迴準確年代。只能概述,需專業學習方能熟悉。古代我國以甲子方法是用來計算數字,年,月,日,時間,所用。用來代替數字之用。別無他用。至於後來演變成易學,八卦,陰陽,算命,那是另當別論。

天干地支以:甲子年為元年。今年為己亥年。再過二十四年,便是甲子元年。

我國陰曆,以月圓為中。也稱農曆,以甲子元年為始,六十年為甲子元年。又分上元甲子,中元甲子,下元甲子。以公元前2146年,夏朝代時期,夏后氏頒旨實行,定為甲子元年。直延用至今。這也是華夏文化的見證。




無憂草2775


天干地支來源於天文曆法,與星學也有直接關鍵,在古籍中算命的統一稱為星家、星命家之類,這就是原因。在易學基礎理論系統中,天干地支與其衍生出的六十花甲與納音等系統可以代表世間很多事物,比如代表時間、五行屬性、人物六親、各種事物、各種性格等等。你那個說甲是參天大樹那個說法來源於民間,但書房派認為十天干不是那樣用的,特別是子平真詮格局派尤其排斥,但其實那樣用也可以,通常八字理論分為理法、技法、象法這三法,你那個說法是來源於民間八字命理技術中的象法。有時候這樣的說法適合分析象法,而卻不適合理法格局理氣等等,使用都需要靈活和過硬的技術才行,不能隨便亂應用。

乾坤太易


傳說是公元前2697年黃帝登基那天是冬至,那天是日月合璧,五星連珠,那一天的子時就定為甲子年,甲子月,甲子日,甲子時。黃帝紀年就從那天子時作為起點,延綿至今


仗劍走66223393


天干十個,地支十二個,安順序組合。剛好六十年一輪迴。也就是說,六十年前的某一天,和六十年後的某一天,家歷和陽曆是同一天。舉個例子。今天是2019年4月20日農曆三月十六日。乙亥年。往前減六十年,1959年的4月20日,也是農曆的三月十六號,也是乙亥年。往前加六十年,2079年4月20日,也是農曆三月十六日。乙亥年。同樣的,60的整數倍數也是成立的。


我叫科子哥


天干:甲乙丙丁戍已庚辛壬癸;地支:子醜寅卯辰已午未申酉戌亥。古人是將天干與地支結合起來運用的,比如今年是甲子年,那麼下一年就是乙丑年,依此類推直至六十年完成一個完整排列。那麼會有人問怎麼確定具體年份,古代人也相當有智慧,因每個朝代每個皇帝都有年號的,只要史料真實,具體時間可以準確推測。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