卢绾为何要选择造反,难道王侯将相都有一颗不安的心吗?

毒刺剑客


简单来说,是刘邦要其反。

在汉朝建立之初,汉朝共有七个异姓诸侯王,即楚王韩信、梁王彭越、淮南王英布、赵王张耳、燕王臧荼、长沙王吴芮和韩王信。这些异姓诸侯王手握重兵,封国跨州连郡,占据了战国时期东方六国大部分的疆域,汉朝中央对诸侯没有绝对的压制力,对中央集权是很大的隐患。

异姓诸侯王的存在,其实符合那个时代不少人的愿望,分封制实行数百年,早已深入人心,虽然秦始皇统一天下,施行郡县制,但分封制的声音一直没有小过。早在秦朝刚刚统一时,丞相王绾就建议分封诸侯,还获得了群臣的支持(“始皇下其议於群臣,群臣皆以为便”),只有廷尉李斯反对。直到秦始皇三十三年,还有博士七十人请求分封诸侯,还是只有李斯一人反对。

秦始皇治下的秦朝,是历史上第一个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国家,整个国家都处于皇帝的直接控制,而不是周朝那种间接管理,皇帝对所有官员都拥有生杀予夺的权利。但这种制度完全是在秦始皇和李斯等少数人的强力支持下推行的,当时社会上的主流思潮还是分封,当始皇逝去、秦朝四分五裂,分封的势力迅速抬头。

秦末起义浪潮中,包括陈胜在内的各大势力或自立为诸侯,或拥立六国之后为诸侯,就算是秦朝灭亡之后,项羽也要分封十八路诸侯,因为社会主流是这样,项羽没有秦始皇那种强大实力,压制不了天下,只能这么做。

汉初刘邦的处境跟项羽是一样的,楚汉争霸时他就把不少诸侯从项羽阵营拉到自己一方,在击败项羽后,自然不好立刻卸磨杀驴,只能实现分封。

分封产生的诸侯,跟皇帝也就是天子的关系是比较特殊的,虽说“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但在分封制下,他们不是完全的君臣,天子并不能随意处置诸侯,更无法插手诸侯国内事务,即“附庸的附庸不是我的附庸”。

分封制下,天子所直接管辖的只有王畿地区,其他分封出去的土地是诸侯的地盘,天子可以要求诸侯来朝贡、派军队协助作战,但不可能派个使者带着诏令就把诸侯杀了,基本都要通过军队。

而且诸侯的再次分封、任命官员、君位传承等,天子都没有处分的权利,诸侯就是小一号的天子,并不像皇帝和官员一样存在那么强烈的依附关系,没有那种生杀予夺的权利。

这种情况,诸侯是很满足的,可皇帝不满足啊,尤其刘邦可是见过秦始皇威势,并感慨“大丈夫当如此矣”的人,他不甘心受诸侯掣肘,也不愿意将关东大片土地交给异姓诸侯王,为什么要指定异姓?因为刘邦仍然相信亲近之人是不会掣肘自己的,这为他之后的分封埋下了伏笔。

第一个造反的异姓诸侯王是燕王臧荼,他是真心造反,毕竟他是项羽分封的诸侯王,属于项羽残余势力,迫于压力投了汉,可不代表他信任刘邦,在封国他可以当土皇帝,汉朝中央不能对其进行有效管制,可刘邦让他入朝,一旦进了长安,那就任人宰割了,臧荼不敢去,干脆就反了。

刘邦平定臧荼后,封发小卢绾为燕王,卢绾跟刘邦同年同月同日生,从小玩到大,可谓刘邦最亲近的异姓人,但最终还是造反了,这并不能证明他有一颗不安的心,以燕国那块苦寒之地,造反几乎必败的事,如果不是被逼急了,卢绾也不会被冒险,至于谁能逼急他,自然非皇帝陛下刘邦莫属。

平定臧荼后一年,匈奴来犯,镇守边境的韩王信求援,援兵未至,韩王信与匈奴和议,被刘邦派使者斥责,韩王信干脆就反了,随后被刘邦击破,逃入匈奴。

同年,有人告发楚王韩信企图谋反,刘邦伪游云梦,扣押韩信,贬其为淮阴侯,并拘禁在洛阳,后以联合陈豨谋反的罪名被吕后杀死,刘邦且喜且怜之。

陈豨谋反几乎把异姓诸侯王一锅炖,因为向彭越征兵时彭越没有亲自来(不敢),刘邦派人责备,不久梁王太仆告发彭越谋反,吕后将彭越诱至长安,夷其三族。

卢绾也率兵参与了平定陈豨叛乱的战役,陈豨派人向匈奴求救,卢绾也派使者张胜前去劝说匈奴不要出兵。张胜在匈奴见到了臧茶的儿子臧衍,臧衍劝其转告卢绾:“公所以重於燕者,以习胡事也。燕所以久存者,以诸侯数反,兵连不决也。今公为燕欲急灭豨等,豨等已尽,次亦至燕,公等亦且为虏矣。公何不令燕且缓陈豨而与胡和?事宽,得长王燕;即有汉急,可以安国。”

张胜回去一说,刘邦的发小卢绾,立刻照办了,在政治面前,友情谁信谁死。

韩信和彭越的下场摆在那,卢绾已经在养寇自重,淮南王英布也在集合军队加强警戒,结果被告发谋反,干脆就反了,很快被刘邦平定。

世上没有不透风的墙,随着时间推移,卢绾的小动作传到了刘邦耳朵里,经过一番试探,刘邦确认卢绾反了,发兵击燕,卢绾逃入匈奴。


在确认卢绾造反前,刘邦曾召卢绾入朝,卢绾当然不去,还对宠臣说了一番话:“非刘氏而王,独我与长沙耳。往年春,汉族淮阴,夏,诛彭越,皆吕后计。今上病,属任吕后。吕后妇人,专欲以事诛异姓王者及大功臣。”(异姓王只剩下两个了,去年杀韩信和彭越,都是吕后出手,现在陛下病了,朝政肯定是吕后主持,我不能去送死)

的确,经过刘邦的一番清洗,楚王韩信、梁王彭越、淮南王英布、燕王臧荼和韩王信团灭,赵王张耳和长沙王吴芮已经去世。新任赵王张敖还是刘邦的女婿,可刘邦途经赵国时辱骂张敖,激怒了赵国国相贯高,他打算谋杀刘邦,事情泄露后,张敖被免去王位,异姓诸侯王就只剩下最北边的燕王和最南边的长沙王。

贯高的思维是典型的分封制思维,即主君的主君不是我的主君,他只对赵王负责,而不对皇帝负责,皇帝侮辱赵王,主辱则臣死,那就杀皇帝!而且这种行为是符合当时道义的,刘邦最终也没杀贯高,是贯高自杀,由此可见当时的社会主流思想,就是刘邦也是先走了一段路而已。

刘邦先走的这一段路在他的二次分封中体现出来了,在订立白马之盟(非刘不王)后,刘邦大封同姓诸侯王,尽管其领地比之前的异姓诸侯王要小,可也有足够实力,能够对中央造成威胁,刘邦认为都是刘家人,都会听自己的,可这些刘家人几十年后用七国之乱回应了他的孙子汉景帝。


平沙趣说历史


良禽择木而栖,贤臣择主而事。刘邦有些事干的确实不地道。跟随刘邦打江山的异姓王,如韩信,英布,彭越,他们大多不得善终,身首异处,没有好下场。身死族灭,这种祸事,人人畏惧,卢绾选择造反,因为他了解刘邦,了解吕后,了解人性,更了解帝王的无情,所以卢绾的结局恰恰是最好的。


卢绾,是刘邦的同乡,也是刘邦的发小,而且他们的生日竟也是在同一天。卢家与刘家也是故交。因此,卢绾与刘邦从小就玩在一起,他们从小一块读书,一快玩泥巴,是对“铁哥们”。刘邦落难,卢绾为其四处奔走。刘邦自沛县起兵,卢绾也是义不容辞,誓死追随左右。

兄弟齐心,其利断金。卢绾跟随刘邦东征西讨,建立了赫赫功勋,也打下了大汉之万里江山。起初,刘邦待卢绾也是极为不错的,卢绾受到刘邦的宠信,甚至可自由出入宫廷。汉高祖五年,燕王臧荼谋反,刘邦率军平叛,诛灭了臧荼,卢绾成为新燕王,成为了汉初为数不多的几个异姓诸侯王之一。


公元197年,伴随着陈豨的谋反,韩信与彭越相继牵连其中,身死族灭。然而,并沒有十足的证据表明韩,彭真正谋反了。在吕后和刘邦的猜忌下,异姓王卢绾也变得极为危险。

卢绾暗地派亲信与匈奴联系,也与陈豨暗通消息。韩信与彭越被杀后,卢绾害怕至极,不敢面见刘邦,刘邦得知了卢绾与陈豨,匈奴有所关联后,断定卢绾有谋反之意。于是乎,公元195年,刘邦令樊哙领大军攻燕。卢绾原想亲自面见刘邦,解释原委。谁知就在当年(汉高祖十二年四月),刘邦驾崩了。吕后独掌朝政下,卢绾只能三十六计,逃跑为上。卢绾带着家人,逃到了匈奴,匈奴封其为东胡卢王。第二年,卢绾也跟随“哥们”刘邦,撒手西去,终年63岁。


卢绾与刘邦,生于同年,死时也是相差无几。刘邦赖众兄弟之力,得成大业,其驭人之术确实无人可及。随着身份的转变,刘邦成为开国之祖,身边更有善妒严苛的吕后,自然而然,会疏远猜忌哥们卢绾,卢绾眼见大祸不远,防人之心不可无,他只能为自己寻求退路。卢绾的选择,最终保全了自己与家人,这或许是明智之举,或许也是无奈之举吧。


风雪梦不逝


卢绾是刘邦同年同月同日生的发小,因亲被封燕王,他的造反出乎所有人的意料。难道真的是王侯将相都有一颗不安分的心吗?当然不是,归根结底,他们也是普通人,都向往孩子老婆热炕头的人伦之乐。而现实恰好不允许,他们可以对自己绝对的放心,但是凌驾于他们头上的皇帝做不到,这就是刘邦认为“异姓异心、势必除之”的道理。


刘邦在建汉的过程中,先后封了七个诸侯王,即楚王韩信、韩王信、淮南王英布(黥布)、梁王彭越、衡山王(长沙王)吴芮、赵王张耳(子张敖)、燕王臧荼。所谓一个萝卜一个坑,卢绾授封是后来的事情了。那么七大诸侯王都是什么结局呢?

韩王信。

刘邦称帝后,将韩王信从河南方城的封地迁往晋阳,目的就是做为阻挡匈奴的桥头堡,韩王信心怀不满,擅自迁到靠近匈奴的马邑。结果匈奴入侵,韩王信无力抵抗,但又怕刘邦罪责,干脆就投降了匈奴。刘邦御驾亲征失利,留樊哙继续追击韩王信,最终韩王信兵败被杀。


燕王藏荼

燕王臧荼原是项羽部下,韩信兵临城下后燕王不战而降。刘邦称帝后依然封臧荼为燕王。不过没多久,燕王主动谋反,原因就是担心刘邦迟早不会放过他。于是刘邦带卢绾平叛,臧茶被灭,刘邦将燕王的宝座给了卢绾。

梁王彭越

刘邦平定陈豨叛乱,要求彭越出兵相助。彭越称病,只派了少量的兵马随刘邦出征,由此刘邦心生不快。后来刘邦派人到梁国秘密将彭越抓到洛阳,准备流放蜀地,结果途中遇到吕后遭诱骗招折返。最终被垛成肉酱,分发给各地的诸侯王。梁国由五子刘恢掌管。


楚王韩信

刘邦最忌惮韩信,先又齐王贬为楚王,将长子刘肥封为齐王,后又设计将韩信抓回京城,形同囚禁。刘邦出征陈豨后,吕后以谋反罪将韩信诱杀于长乐宫。

赵王张敖

张耳去世后由其子张敖继承王位,刘邦将唯一的女儿嫁于张敖。后刘邦途经赵国,辱骂张敖,激怒手下人欲刺杀刘邦。事情败露后,张敖被免,赵国由刘邦三子刘如意掌管。

淮南与英布

当汉初三将(韩信、彭越、英布),只剩下英布的时候,英布备感唇亡齿寒,于是积极准备对抗刘邦。最终,刘邦带病出征,英布大败而逃,后在逃亡途中死于被当地乡民杀死。淮南国由七子刘长接管。


长沙王吴芮

吴芮是唯一一个善终的诸侯王,他的幸运是由于占了一个好位置。吴芮早在秦朝时就经营西南,后被项羽封为衡山王,继续管理杂居的西南少数民族。刘邦称帝后,只将吴芮更名为长沙王,其余一层不变。

而刘邦正是由于对西南地区没有效控制的能力,于是只能将吴芮做为一枚稳定西南的棋子来使用。如果除去吴芮,反而会造成西南地区失控而得不尝失,因此吴芮幸免。

所以,我们可以看出,并不是王侯将相不安分,而是他们都明白“兔死狗烹、鸟尽弓藏”的道理。他们最终的命运就是被刘邦除掉,因此有的人主动起兵抗争,有的人陷入被动宰割,但最后的命运相差无几。


那么卢绾为什么要造反呢?是刘邦容不下他吗?

其实并不是,卢绾完全是被吓反。刘邦的最初用意是让卢绾做汉朝东北边陲的吴芮,阻挡匈奴入侵。但是当卢绾看到所有异姓王被整的惨不忍睹的时候,变得惶惶不可终日,最后被人忽悠,误入歧途。

卢绾的身份最为特殊,不仅是刘邦的发小,而且二人从小亲密无间,用伙穿一条裤子形容都不为过。刘邦起兵后,所有丰沛集团的成员都在外面抛头洒血,建功立业,只有卢绾游手好闲,自由出入刘邦卧房,整日陪刘邦嗑瓜子、喝茶水、聊天。


卢绾唯一的战绩就是做为刘贾的随从收降临江王共尉,之后刘邦又把他带往平燕前线镀了一次金。所以当刘邦打算封卢绾为王的时候,自己心里都没有底气,于是装模作样的让大臣们推举。明白人一眼就看出了刘邦的意图,于是异口同声的说:“太尉长安侯卢绾长年随皇上平定天下,以功而论,理当为王”。就这样,经众人违心推举,卢绾不劳而获,被封燕王。

陈豨叛乱后,卢绾积极协助刘邦平叛,并派手下张胜出使匈奴,要求匈奴保持中立。结果张胜在匈奴遇到了臧荼之子臧衍,臧衍不怀好意,游说张胜说边境的不安宁才是燕国的生存之道,如果陈豨被灭,燕国就没有了利用的价值,到时候的会落得与其他诸侯国一样的下场。张胜觉得有道理,于是原封不动将这套谬论讲给了卢绾。


卢绾本来就战战兢兢,仔细分析一番,忽觉醍醐灌顶,于是暗中帮助陈豨并联合匈奴对抗刘邦。然而陈豨终究不是刘邦的对手,所以陈豨被灭后,卢绾搞的那些小动作就了人尽皆知的秘密。刘邦知道后非常生气,他做梦也没想到与他一起长大的卢绾会对自己存有二心,于是派使者召卢绾入京,卢绾称病不从。后又派审食其及御吏大夫赵尧前往燕王调查卢绾与陈豨勾结的详情,卢绾吓得恨不得藏进鼠洞,对审食其避而不见。

后来,刘邦盛怒难消,派樊哙率军攻燕。卢绾扶老携幼撤于长城脚下,打算等刘邦病情痊愈后亲自到长安谢罪。刘邦本来还能多活几天,结果经卢绾一折腾,病情加重,没过多久薨世。此时卢绾怕被吕后瓮中捉鳖,更不敢回长安了,走投无路之下,只好投降匈奴。匈奴封虽然没有慢怠卢绾,还将其封为东胡卢王,但是卢绾感觉愧对刘邦、辜负汉朝,整日以酒消愁,一年后郁郁而终。


总结:卢绾的造反完全是异姓王被除的大环境所致,尽管刘邦并没除掉他的打算,但他本人出于自保,只能随波逐流。其实,这也是刘邦亲手营造的一个人人自危的氛围,由此,异姓陷入了惶恐不安的恶性循环。所以,最终刘邦不相信诸侯王,反过来诸侯王也不可能再忠于刘邦、信任刘邦,因果循环莫不如此。

感谢朋友们的点赞、关注!欢迎发表不同看法!


国史春秋


这是个有趣而且值得探讨的问题。卢绾,战国末期人,刘邦的发小,邻居,可以说是和刘邦关系好得穿一条裤子了。在刘邦建立汉朝之后,他也被封为了燕王,但是作为和刘邦关系那么好的一个人,为什么最终还是选择了反叛呢?


缺乏安全感

有一句话叫做:狡兔死,良犬烹;高鸟尽,良弓藏,敌国破,谋臣亡!在汉初刘邦分封了很多的异姓王,像韩信,英布,彭越等等。但是到了卢绾反叛之前,天下的异姓王仅剩他和吴王吴芮,而此时的卢绾很害怕自己下一个会受到制裁,像韩信这么有谋略,像英布这么勇猛的人尚且已经身死,何况是他呢?所以此时的卢绾内心是很恐惧的。


吕后对异姓王态度

吕后,是西汉举足轻重的一位女性,在刘邦年老的时候,在朝堂之上,吕后也开始有了话语权。但是吕后最在意的就是刘邦当年封的几位异姓王。不管是韩信还是彭越,他们遇难,其实吕后都有在中间添砖加瓦。而且,对异姓王的态度,吕后要比刘邦更加的强硬。若是被吕后盯上,下场将会非常的凄惨。手握重兵的韩信都不能避免,最后在钟室当中殒命。卢绾自然也没有把握能够从吕后的手中逃过一劫。所以相比于刘邦对他尚且还是宽容的,但吕后就另当别论了。



他人干扰,不得已而反

陈豨谋反,卢绾当时是奉命攻打他。但是陈豨向匈奴求助。卢绾就派通晓匈奴之事的张胜前往匈奴,让匈奴不要增援陈豨,他当时只想着能顺利平定叛乱。 但是张胜考虑到自己能够得到重用是因为通晓匈奴之事,燕能存在的理由是其他诸侯的不安定,于是擅作主张,让匈奴增援陈豨,希望以此让朝廷重视燕国,知道燕的实力和重要性。 后来卢绾知道了这件事,觉得张胜说得很有道理,为了使燕地长存,卢绾就让张胜做了他与匈奴之间的桥梁。 后来,卢绾让陈豨逃跑,然后自己再去追他,做出一副难分胜负的样子。可是这件事被人密告给了刘邦,刘邦大为震怒。刘邦又得知张胜奉卢绾之命留在匈奴,于是断定了卢绾已经谋反,于是派兵攻打他,就这样,在已经没有回头路的情况下,选择了谋反。



以上便是我的回答,希望对您有所帮助,如果您有更多想法,欢迎在评论区留言,进行进一步讨论。


蘑菇雅说


卢绾和刘邦的关系十分要好,结果卢绾还是背叛了刘邦,这其实是卢绾坐上燕王的时候就注定的结果。

刘邦和卢绾的关系

刘邦和卢绾是同一天的生日,两人的长辈就是好朋友,长大后,两人也是形影不离,可以说是一起长大的朋友,刘邦在发迹之前,有时候犯事了卢绾也常常跟随躲藏。刘邦平定天下后,封卢绾为长安侯,他得到的赏赐就算是萧何、曹参也不能比,他甚至能够自由的出入皇宫。在刘邦的所有亲信中,只有卢绾被封了王,可见卢绾和刘邦的关系之好。

诸王的灭亡

汉朝七大异姓王中,最先灭亡的就是燕王臧荼。汉五年刘邦大肆搜捕项羽旧部,臧荼身为项羽旧部,心中对刘邦并不信任,担心刘邦会对自己下手,所以先下手为强举兵反叛,结果刘邦三个月就灭了臧荼,之后就让卢绾接替臧荼做了燕王。

臧荼灭亡之后,紧接着就是韩信。汉六年也就是灭亡臧荼的第二年,刘邦收到告发信,告发韩信谋反,刘邦借陈平计谋抓住了韩信,并将他带回长安软禁。几乎就在同时,北边的韩王信因为抵抗匈奴不力,被刘邦怀疑勾结匈奴,韩王信恐惧之下投降了匈奴。汉七年,刘邦御驾亲征韩王信,击败了韩王信,但后来发生了白登之围,刘邦逃出来以后安分了几年。

刘邦从白登出来往回走的时候,因为对赵王不够尊敬,赵王手下想要刺杀刘邦,这就是汉八年的 “贯高谋反事件”,第二年事发,刘邦在调查后废了赵王的王位,贬为宣平侯,这是韩九年十二月的事。

汉十年,刘邦又对代地执掌兵权的代相陈豨心生怀疑,调查陈豨的手下,陈豨恐惧之下也反叛了,刘邦御驾亲征。打败陈豨后,刘邦留下周勃平定代地,自己返回长安了。在出兵时,刘邦向彭越征兵,彭越没有答应,再加上有人告发彭越谋反,刘邦就派人抓了彭越,彭越最终被废,发配边疆。彭越在发配的路上碰到了吕后,吕后将其带回长安,在汉十一年,也就是刘邦征讨陈豨的时候,将韩信、彭越都杀了。英布在得知消息后,心中十分害怕,也在匆忙准备之后举兵反叛,这时候,仅存的异姓王只剩下英布、吴臣、卢绾,英布很快就被刘邦平叛,后来被长沙王吴臣设计杀了

卢绾的反叛

就这样,当初的七个异姓王一一被除掉了,只剩下了没有威胁的吴臣和燕王卢绾,卢绾此时正配合朝廷的大军攻打反叛的陈豨,他知道陈豨走投无路之下一定会向匈奴借助力量,卢绾派出使臣劝匈奴不要帮助陈豨,结果在匈奴的臧荼儿子给使臣分析了一波,使得使臣明白了燕王卢绾之所以现在还没出事,就是因为还有陈豨在作乱,如果陈豨被彻底打倒了,卢绾的好日子也就到头了,卢绾眼看着其他几个异姓王因为刘邦的疑心而身死,他也彻底明白了自己想要保住富贵姓名,只能挟匪自重,所以他和陈豨相互配合,但最终卢绾的计谋还是被刘邦知道了刘邦知道后一直召卢绾到长安,卢绾拒绝前行,最终使得刘邦确定卢绾反叛,派樊哙击败卢绾,卢绾逃亡匈奴。

卢绾原本和刘邦的关系十分亲近,两人之间亲密无间,甚至刘邦将没有什么大功劳的卢绾封为了燕王。卢绾也对刘邦忠心耿耿,所以在陈豨反叛时一开始还积极派兵助阵,但卢绾面对的确实在仅仅五六年之内,六个异姓王一一被刘邦或者吕后除掉,卢绾就算再相信刘邦也不得不对自己的身家性命有所考虑,地位高了,拥有的多了,考虑的也就多了,所以他才会被被匈奴的一番话打动,背叛刘邦,这从他当上这个燕王的时候就注定了,因为天下是刘家的,哪怕有一块地不姓刘也不行(长沙王后来也被杀了),所有的异姓王都会受到刘邦的怀疑,哪怕是自己曾经的好兄弟,卢绾也是明白这个道理的,所以他才会反叛,失败后逃亡匈奴。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