請問銅鏡出在哪個朝代?

玲瓏青花瓷


要想知道是什麼時期的銅鏡,要先對各個時期的特點有一個基本的瞭解。

原始社會就有銅鏡了那是在新石器時代晚期,

1975年在甘肅齊家坪墓葬出土了一面七角星紋鏡距今有4000年了。 在商周時代這青銅器的鼎盛時期,銅鏡也進入了一個初創的階段,這是這個時候銅鏡的製造和使用還不太普遍,一般都是圓形的,鏡體很薄。鏡鈕不太規範,有橋形的長條型的橄欖型的,那個時候的銅鏡也就100來面,1976年,殷墟婦好墓出土了一個銅鏡。

齊家文化和商代的崇敬,完事比較簡單,都是一些幾何圖形,比如說七角星,平行線,葉脈紋。到了周代,都是素鏡,工藝粗糙含錫量也比較低,這個時期的銅鏡,比較簡單質樸。

戰國時期的銅鏡,精靈輕巧。也是圓形的多,從原來的單純的地紋,到增加了主紋飾,到戰國的中晚期有了鏤空,金銀錯嵌玉彩繪工藝。 戰國時間紋飾主要由素鏡,純地紋,花葉紋,山字紋,饕餮紋,菱格紋,鳳鳥紋,獸紋等。

兩漢是銅鏡發展的一個鼎盛時期。全國各地都有出土就是在外國,日本那,阿富汗呢,韓國呀都有。還是基本是圓形,半圓形的鈕為主。紋飾,主要有平雕線雕和浮雕,銅鏡上開始出現銘文。文昌主要由西漢的蟠螭文,草葉紋,規矩草葉,百乳紋,以及“日光”“昭明”等銘文。從西漢晚期到東漢早期,出現了四乳禽獸紋,多乳禽獸,四神規矩紋等,這個時期的主要來自於浙江紹興的畫像鏡,半圓方枚神獸鏡是其中當非常不錯的。這個時候的銅鏡,都是以高浮雕為主刻畫精細,紋飾內涵豐富,多有銘紋。後來還有連弧紋,變形四葉紋,龍虎紋和夔鳳紋等等,紀年的銘文也開始流行。

魏晉南北朝時期,銅鏡的出土量少質量也不好。這個時期還是保持東漢的風格。湖北鄂州的銅鏡出現的佛像的圖案。佛教的造型開始影響到銅鏡的紋飾

隋唐時期的銅鏡富麗堂皇。在造型上除了圓形外還有方形,委角方形葵花形菱形等。這個時候的鏡體較為厚重,含錫量也比較高,鏡鈕一般以圓型為主,也出現了獸鈕龜鈕等。紋飾種類很多。有四神12生肖 ,團花瑞獸,瑞獸葡萄,瑞獸鸞鳥,雀繞花枝,對鳥 ,花卉,人物故事,盤龍。八卦萬字等等。這個時期的紋飾還有這個佛教的菩薩騎瑞獸紋飛天紋寶相花和蓮花等,以及道教的五嶽八卦紋,道符星宿紋等。 這個時候的,銅鏡,更接近人們的生活,有浪漫的色彩,還有特種工藝鏡如,金銀平脫鏡,螺鈿鏡,銀殼鏡,金殼鏡都非常的突出。

宋代的銅鏡比較流行的紋飾要產值花草雙龍雙鳳生鮮人物八卦等,肅靜和帶有商標銘文的銅鏡有很大的。整體呈現素雅的風格。

遼金元時的銅鏡。水平有所下降,但是在紋飾上還是出現了花卉,球路紋龍雙魚,摩羯紋等。也有人物故事鏡,如許由巢父紋,柳毅傳書紋,犀牛望月等。金代禁止私鑄銅鏡,但是,還是有些私人鑄鏡的。 到了明清時期玻璃鏡就出現了就取代了銅鏡。它多為象徵吉祥團圓的信物禮品而出現。基本是圓形。

這就是銅鏡的歷史發展,我們想要看清是哪個朝代的銅鏡,先要知道各個朝代分別有什麼樣的時代特徵,其實每個時機的銅鏡都是會反映 一定的歷史現實的。瞭解歷史,就會懂得這個時代會有什麼樣的文物。銅鏡。我是歷史上那些人那些事,歡迎關注我們,謝謝大家,再見!


歷史上那些人那些事兒


銅鏡在古代是照面容的用具,與人們的日常生活有著密切的關係,是人仍不可缺少的生活用具。銅鏡又是精美的工藝品,它鑄制精良,形態美觀,圖文華麗,銘文豐富,是我國古代文化遺產中的瑰寶。據考古資料記載,遠在殷商時代就已發現,春秋戰國時期,已成為金屬細工製品,以後各代均有鑄造。銅鏡種類繁多,一般可分形制,鏡面,背面,鈕,鈕座,內區,中區外區,邊緣,圈帶,銘帶,鏡銘,主題紋等近年來越來越多的人加入收藏銅鏡的隊伍中,歷代銅鏡正在呈現受市場追捧的積極態勢,逐漸形成新的投資與收藏熱點。從投資角度看,戰漢,唐代是銅鏡流行發展鑄造技術,藝術風格三個最重要的發展期這三個時期銅鏡,最值得投資收藏,銅鏡的收藏價格也是這三代的最高。宋,元,金時期的價格較低,明,清時期的銅鏡就不太值錢了。戰國的山字鏡,唐代的瑞獸葡萄鏡,人物故事鏡等都是拍賣場上高價迭出的品種。鎦金,錯銀,鏤空彩繪,螺鈿鏡,金銀平脫,貼金貼銀等鏡當然更為珍貴。收藏銅鏡應該從收集標本開始,對銅色,銅質,花紋,銘文潛心體會,慢慢的積累專業知識,享受銅鏡收藏的樂趣。謝邀答!謝謝編輯!!











老羅194763


要說朝代應該是商朝,那個時候鑄造都是以青銅為主。

目前發現最早的銅鏡是青海貴南縣尕馬臺遺址25號墓出土的一面七角星紋鏡,屬於齊家文化晚期,是新石器時代晚期文化。

要說銅鏡,先要說一下銅鏡是怎麼來的。上古的鏡,就是大盆的意思,它的名字叫監。《說文》中說:“監可取水於明月,因見其可以照行,故用以為鏡。”

一開始,監都是用瓦製成的,所以古代的監字是沒有金字旁的。到商代初年的時候,開始鑄造銅鑑,後來鑑字也有了金字偏旁。

商周時期,雖然有銅鑑,但是瓦鑑依然通行。到秦朝時期,才開始鑄造銅鏡,因為鏡的使用優於鑑的方面很多。

秦以後,再不用水作鑑了。秦漢以後,鏡的使用更加廣泛,鏡的製作也更加精良。它的質料包括金、銀、銅、鐵等,以銅最為多。


傳統文學的魅力


 殷商時代出土的銅鏡至今發現的只有5面,一面鏡背有弓形鈕,飾以席紋和鱗紋圖案。另4面均為圓形,鏡背有拱形環鈕,且分別裝飾以葉脈或多圈凸弦紋,鏡面近平或微凸,鏡身較薄。

  西周銅鏡迄今發現的有15面,均為圓形。鏡面平直或微凸,鏡身較薄,鏡鈕有橄欖形、弓形、半杯形、長方形等多種。可分為素鏡、重環紋鏡、鳥獸紋鏡三類。

  春秋戰國時代是我國銅鏡盛行發展時代,一掃前期銅鏡幼稚樸拙的風格,展現出青銅工藝的新面貌,但多為圓形。紋飾表現手法多樣,有淺浮雕、高浮雕、金銀錯等。

  西漢初期至武帝時期,銅鏡逐漸厚重,鈕多作半球形,或作柿蒂形,出現了以四乳釘為基點組織的四分法佈局形式,主紋突出,地紋逐漸消失。西漢晚期至東漢中期,規矩鏡成為最精美的類型,紋飾以四神為主,紋飾佈局突破了“心對稱”古樣設計,出現了“軸對稱”式新風格。此外,“透光鏡”的出現,也給漢代銅鏡帶來極大光彩。

  魏晉南北朝時期,我國的銅鏡製造業進入中衰期。這個時期風格仍沿襲漢鏡,以三角緣神獸鏡最為流行。

  隋唐時代的銅鏡錫和銀的合金比例加大(佔40%左右),故映影十分清晰。造型上有葵花、菱花、方形、六角、八角等式樣。裝飾上有鳳凰、鴛鴦、喜鵲、珍鳥、獅子、天馬以及嫦娥奔月等珍禽異獸、花鳥蟲魚、神話傳說。唐以後的五代只經歷了半個世紀,在藝術上可以說是唐代的遺風。這時很少有新鏡問世,民間多沿用唐鏡。

  宋代銅禁比較嚴,加上銅鏡的用量大,故而宋鏡鑄造得比較薄,裝飾題材中多為寫生畫。元明時代的銅鏡沿用宋鏡風格,是中國銅鏡發展史上的尾聲。題材中除一部分平面高浮雕的亭閣人物之外,大量是素面鑄字,如“長命富貴”等。到明代中葉以後,由於玻璃的普遍使用,銅鏡就失去了實用價值,一般用於避邪,其藝術價值就談不上了。

  銅鏡在考古學研究中佔有很重要的地位。它是我國古代墓葬中常見的隨葬品。由於各個歷史時期的銅鏡有著各自特徵,它又成為古代墓葬中斷代標準器之一。


阿宏說翡翠


說起銅鏡,可能我們大多數人首先想到的是秦始皇陵出土的國寶級文物“銅車馬”被譽為“青銅之冠”,同時出土的還有,青銅鼎,青銅樂府鍾,青銅鏡,青銅戈,青銅戟,青銅鏃,青銅矛,青銅盾,青銅幣等等等。


從至今出土的文物說明,在秦朝時期銅器是鼎盛時期,不知道還有多少沒出土的,待人門去揭秘。

從這點證明,從秦國以後鐵器佔了主導作用,在近代人們的意識裡青銅器再也不是獨寵兒。

說到這裡大家不要誤以為秦朝是最早治制青銅器的時代。

我國的最早大規模使用銅器是距今5000多年前的上古時代,據司馬遷“史記·五帝本記”記載,上古時期的蚩尤就是能工巧匠,冶煉銅鐵,制五兵,把治銅鐵技術已用到極致,不但他本人是三頭六臂,銅頭鐵額,就連他的那幫小兄弟個個也是銅頭鐵額,手中都拿著精製的刀槍,斧,戟,戈銅鐵製的兵器,勇猛無敵,在“涿鹿”戰場上黃帝屢戰屢敗,最後黃帝在天神的幫助下才打敗了蚩尤。

那麼我國最早的銅鏡是什麼時期?

《黃帝內傳》有這樣一段記載,“帝既與西王母會與王屋,乃鑄大鏡十二面,身轉用之”。

還有“述異記”也有記載,“饒州俗傳,軒轅帝鑄鏡於湖邊,有軒轅磨鏡石,石上常潔,不生蔓草”。

這大概就是我國最早有文獻記載的銅鏡。

還有天下第一劍,軒轅傳奇劍,傳說中的神器,是採首山純銅所鑄的劍,他威力無比,是中華民族的象徵。

如果不算文字記載,還有大地灣出土的8000年前的銅鏡。

有一傳說是,人類使用的第一面鏡子是黃帝的第四位妃子“嫫母”發明的。

有一次“嫫母”隨黃帝出遊行走到山凹裡感到內急,找了個揹人的地方洩貨,起身時發現石頭堆裡有一塊閃閃發光的平面石頭,出於好奇,去看個究竟,她小心異異的走近石頭,突然光不見了,隱隱約約,模模糊糊的在石頭上看到了自己的面容,嚇了一跳,最後還是壯著膽子把那塊奇石揣在衣服裡帶回去了,可誰知經過一路顛簸磨擦,奇石經過衣服一擦明光發亮,可以清晰的看到人的面容,“嫫母”如獲至寶,藏起來時不時照照自己,時間一長,被黃帝的其他妃子看出了端尼。

因為在沒有鏡子之前,女人都是用


水照著梳洗打扮,黃帝的貴妃們發現好長時間沒有發現“嫫母”照著水打扮自己了,就把這個秘密告訴了黃帝,經過黃帝細心偷窺終於發現了“嫫母”的秘密,他又替“嫫母”把那塊凸凹不平粗糙的石頭,精心打磨製成了一面真正意義上的鏡子,黃帝又派人找來許多跟“嫫母”鏡子一樣的石頭做成鏡子,送給自己的妻妃們照自己,又方便,又實用,再也不用天天看著水拾掇打扮自己了。

黃帝在石頭堆裡挑了最大最清淅同樣的石頭,打磨了十二面大銅鏡當禮物送給了西王母大神。

綜合上述情況,我國用銅鏡的歷史應該有上萬年的歷史了。


張峰149764346


銅鏡起源於殷朝是有物可考,黃帝制鏡只是傳說,〈〈軒轅黃帝傳〉〉載:帝因鑄鏡以像之,為十五面,神湖寶鏡也。”古人最早用水照面,鏡又稱鑑。“鑑,水盆也。”到了宋朝鏡改稱為照子,是避諱宋太祖的祖父“敬”字有關。現代對銅鏡分析其主要含銅,錫,鉛等,因朝代不同,製作不同,其含量也有變化。

銅鏡有很高欣賞性,它的紋飾精美,形式眾多。圖案從歷史人物到傳說,從自然界到奇珍異物,無所不包。由於時代不同,其主題紋飾也不同,藝術風格有很強的時代特點。

東方銅鏡以圓形具鈕為主,西方銅鏡以帶柄為主,這是東西方銅鏡的主要區別。中國銅鏡製作高峰出現在戰國和唐朝,勞動人民高度智慧創作出金銀錯,高浮雕,嵌鑲寶石,彩繪等等……

中國最早出現帶柄銅鏡的時期,現普遍認為是宋朝,周世榮先生在《中華歷代銅鏡鑑定》一書上也舉例了帶柄魚龍紋鏡,帶柄仙人乘鳳紋鏡,帶柄湖州鏡,帶柄一塵不受銘文鏡,都是宋朝的東西。我認為中國帶柄銅鏡至少可上推到晚唐時期,理由1.是帶柄鏡不是我國傳統的的東西,只有在羅馬,希臘,埃及等文明古國才廣為流傳。眾所周知唐朝是我國和西方文化交流的一個高峰,西方商人隨著絲綢之路進來,這種形制特殊,有柄無鈕的銅鏡一定會隨著商人進來,這樣的銅鏡十分引人注目。2.我國銅鏡在宋朝時開創細線淺雕技法,帶柄銅鏡結合細線淺雕技法應該是東西方文化交流的新產物。3.從實物紋飾上看一種叫雙鳳紋飾經常出現在唐朝銅鏡上,唐朝時詩人李賀在《美人梳頭歌》就有寫到“雙鸞開鏡秋水光……”,唐朝時另一詩人王建作《老婦嘆鏡》:“嫁時明鏡老猶在,黃金縷畫雙鳳背。”4.我國在1955年9 月在陝西省西安市東郊高樓村14號唐墓就出土了帶柄雙鳳紋鏡,該鏡鏡面直徑11.5釐米,連柄20.8釐米,無鈕素緣。而本人也收藏有一帶柄雙鳳紋鏡鏡面直徑12.2釐米,連柄21.8釐米。直接掃描下來和大家欣賞。


貓三叔


看包漿不老,包漿做的是北方地區漆黑古



1148808690


銅鏡就是古代用銅做的鏡子。銅鏡,又稱青銅鏡 。

最早的商代是用來祭祀的禮器出現,在春秋戰國至秦一般都是王和貴族才能享用,到西漢末期銅鏡就慢慢的走向民間,是人們不可缺少的生活用具。

綜觀中國古代銅鏡 發展的歷史,從四千年前我國出現銅鏡以後,各個時期的銅鏡反映了它的早期(商周銅鏡),流行(春秋戰國 銅鏡),鼎盛(漢代銅鏡),中衰(三國、晉、魏、南北朝銅鏡),繁榮(隋唐銅鏡),衰落(五代、十國、宋、金、元銅鏡)等幾個階段。從其流行程度、鑄造技術、藝術風格和其成就等幾個方面來看,戰國、兩漢 、唐代是三個最重要的發展時期。


青年剛木


戰國 八連弧紋鳳鳥紋鏡

  不同時代的銅鏡外觀有不同的特點,可以根據紋樣等判斷一下年代。

  戰國銅鏡是中國銅鏡歷史上的第一個高峰,其規範化的形制、精美的紋樣,標誌著中國古代銅鏡已經走向成熟。戰國銅鏡以楚式鏡最為突出,不僅瑰麗奇譎,而且有著獨特的山字紋、縝密的羽翅紋、靈秀的龍鳳紋和活潑的猿紋,再加上透空、鑲嵌、錯金銀、彩繪等特殊工藝,使銅鏡極具藝術魅力。

  到了漢代,銅鏡迎來第二個發展高峰,精美的鏡背紋飾、豐富的銘文內容、精良的鑄造技術,奠定了它在中國古代銅鏡發展史上承前啟後的重要地位。

  唐代銅鏡造型新穎、題材絢麗、鑄造技術精湛,既有藝術美的魅力,又與現實生活相結合,開啟了中國銅鏡史的新紀元。新形式、新題材、新風格的銅鏡逐漸確立併成熟,花鳥鏡也出現並流行起來。

  從戰國至唐代,大觀博物館收藏的銅鏡精緻珍貴、蔚為大觀。銅鏡作為一種實用生活器,讓今人得以管窺古代物質生活的一角。而銅鏡蘊含的文化內涵,也反映了古代銅鏡使用者和製作者的生活態度、審美情趣乃至整個社會風俗,揭示了不同時代的精神面貌和文化特徵。

  鏡背紋飾蘊藏豐富內涵

  在銅鏡發明之前,人們以水照容,直至戰國時期,仍有人以水為鏡子。現今最早的青銅鏡發現於距今4000年的齊家文化墓葬中,這時候的銅鏡表面比較平整、可繫繩線,鏡背則裝飾簡單粗糙的幾何形紋飾。隨著工藝技術的發展,戰國至秦漢時期銅鏡鑄造工藝快速發展,形成了多種造型、紋飾和工藝的銅鏡。

  從造型來看,銅鏡可分為鏡面和鏡背,鏡背往往飾有各種精美的花紋和內容豐富的銘文,這些紋飾或銘文的產生和流行,與當時的政治、經濟、文化藝術等息息相關。銅鏡的紋飾和銘文具有鮮明的時代特徵:戰國時期,流行山字紋銅鏡、連弧紋銅鏡以及雷紋鏡等,體現了這個時期人們對自然的崇拜,而楚式鏡中大量的龍鳳紋也體現了楚人“尊龍崇鳳”的風尚。

  漢鏡的主題紋飾從虛幻神秘的世界轉向了清新世俗的現實世界,這一時期流行草葉紋鏡、星雲紋鏡、博局紋鏡和禽獸紋鏡等,極具藝術性和裝飾性,而漢代銅鏡上的銘文也是歷代鏡銘中最為豐富的,體現了漢代人民的美好祝願;到了唐代,銅鏡的形式也突破了圓形和方形的傳統,出現了菱花形、葵花形等花式鏡,“菱花”成為銅鏡的代稱,這一時期的銅鏡吸收了異域文化的特點,如寶相花紋鏡和葡萄紋鏡等唐鏡極具異域風采。

文、圖/廣報全媒體記者 李巧蓉


大洋網


中國文化淵源流長!!中國銅鏡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傳說時代,據說黃帝也是銅鏡的發明者,《軒轅黃帝傳》說:“帝因鑄鏡以像之,為十五面,神鏡寶鏡也。”《過異論》說:“饒州俗傳,軒轅氏鑄鏡於湖邊,今有軒轅磨鏡石,石上常潔,不生蔓草。”黃帝制鏡的傳說雖然不足為信,但是考古發現時代最早的銅鏡是齊家文化的銅鏡,齊家文化分佈在甘青地區,是一支處於距今4000年以前的原始社會晚期的新石器文化,倒和傳說中的黃帝前後相若。齊家文化的銅鏡總共只發現了3面,紋飾極其簡單,直徑6~9釐米,厚僅0.3釐米,與後來的銅鏡不可同日而語。即使到了商周時代青銅鑄造技術已經非常發達了,但是銅鏡還是十分簡陋,直徑通常在10釐米以下,鏡背花紋也很簡單,而且數量極少,迄今為止商代銅鏡只發現過似面,西周銅鏡只發現過53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