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順普定穿洞古人類遺址(上)

安順普定穿洞古人類遺址(上)


安順普定穿洞古人類遺址(上)

遺址位置圖(圖片來源:毛永琴、澤田貴州普定穿洞史前遺址試掘中的石製品《貴州科學》 2009年04期)


安順普定穿洞古人類遺址(上)

圖片來源:俞錦標《貴州普定縣穿洞古人類化石及其文化遺物的初步研究》南京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1984年第


穿洞古人類遺址位於貴州省安順市普定縣城郊穿洞街道新寨村穿洞寨,是距今16000年前古人類生活遺址,考古年代為舊石器時代晚期。該遺址發掘出人類完整頭骨兩件,哺乳動物碎骨18000件,單個牙齒500多枚,動物化石13個屬或種。出土石制器物20000餘件,骨器1000餘件,以骨錐最多,另有骨鏟、骨針、骨棒等。

安順普定穿洞古人類遺址(上)

穿洞剖面圖圖片來源:俞錦標《貴州普定縣穿洞古人類化石及其文化遺物的初步研究》南京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


此外,發現用火遺蹟多處。穿洞遺址一處發現兩具頭骨至今國內無先例,出土的骨器,超過全國發現總和的30倍,一舉摘掉我國舊石器文化中貧骨器的帽子,成為全國第一,世界罕見。穿洞遺址在國際上具有重要的考古研究價值和極高的學術地位,被中科院專家們譽為"亞洲文明之燈",已建成"穿洞古人類遺址博物館"。

安順普定穿洞古人類遺址(上)

安順一帶,一萬多年前古代先民就在這一片峰林谷地生息繁衍。考古發掘資料表明,在西秀區的貓貓洞及還願洞、平壩飛虎山洞、普定白巖腳洞都有古人類活動的遺蹟,其中普定穿洞遺址以其豐厚的歷史文化積存印證了黔中地域輝煌的史前文化,被譽為"亞洲文明之燈",成為史學界一顆引人注目的燦爛明珠。

安順普定穿洞古人類遺址(上)


安順普定穿洞古人類遺址(上)

(普定穿洞南側遠景)


穿洞為一自然溶洞,南北對穿,故名。其四周一片溶蝕盆地,綿延數十千米。峰頂與盆地相對高87米,洞口距盆地26米,洞長30米,最寬處13米,高9米。穿洞冬暖夏涼,自然條件優越,適宜人類居住。

安順普定穿洞古人類遺址(上)

(普定穿洞南側近景)


1976年,南京大學教授俞錦標等人到普定作岩溶勘察,在穿洞首次發現骨化石、殘骨、灰燼及染色的紅土礦,從而揭開了穿洞古人類文化遺址神秘的面紗。穿洞出土的部分古人類文化遺蹟文物立刻引起了考古學界的分外重視,封存於歷史塵埃中的古人類生活圖景由此而逐步展現出來。

安順普定穿洞古人類遺址(上)

(普定穿洞南洞口)


1979年,貴州省博物館曹澤田教授與俞錦標教授相繼對穿洞進行了小規模的試掘,又獲得一批珍貴的文化遺物。是年冬,中國科學院著名人類學家裴文中教授和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的張淼水教授應邀考察了穿洞,裴文中充分肯定了穿洞古人類遺址的價值,認為"目前世界上還沒有超過其文化內涵豐富新穎、突出的類似的古人類遺址,它具有很重要的意義。"

1981年5月,中國科學院和貴州省博物館聯合發掘,出土石器、骨器、動物化石和人類化石2000多件,為研究中國西南原始社會提供了豐富的實物資料。

安順普定穿洞古人類遺址(上)

穿洞遺址1981年發掘探方分佈圖資料來源:《人類學學報》第14卷第2期1995年5月 張森水《穿洞史前遺址(1981

安順普定穿洞古人類遺址(上)

穿洞遺址1981年發掘地層剖面圖資料來源:《人類學學報》第14卷第2期1995年5月 張森水《穿洞史前遺址(1981


安順普定穿洞古人類遺址(上)

穿洞遺址早晚期文化的特點(資料來源:《人類學學報》第14卷第2期1995年5月 張森水《穿洞史前遺址(1981年


安順普定穿洞古人類遺址(上)

出土時的頭蓋骨


安順普定穿洞古人類遺址(上)

穿洞遺址出土人顱骨正中矢狀輪廓(資料來源:《人類學學報》第8卷第4期1989年11月 黃象洪《貴州普定穿洞出


1981和1983年,貴州省博物館和南京大學兩次聯合發掘,獲得舊石器一萬多件,骨角器一千餘件(其中以骨器為多,角器較少);人類化石有頭蓋骨兩個和一些頭蓋骨殘片,完整的下頜骨及上、下頜骨殘片,橈骨、脛骨各一段,單個牙齒多個,兒童頭骨碎片40多塊以及動物化石13個屬或種。這些人類化石當中,有一個女性個體,一個老年男性個體,至少代表了5個個體的化石人類,據此將他(她)們稱為"穿洞人"。穿洞文化主要是指穿洞人用勞動智慧創造的工具,這些勞動工具有石器、骨器、角器。其次是用火證據中的燒骨、燒石、灰堆、灰燼、炭屑等。

安順普定穿洞古人類遺址(上)

穿洞女心頭骨正面


安順普定穿洞古人類遺址(上)

穿洞男性頭骨側面


安順普定穿洞古人類遺址(上)

資料來源:《人類學學報》第14卷第2期1995年5月 張森水《穿洞史前遺址(1981年發掘)》初步研究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