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個“報復性反彈”的是分手?


第一個“報復性反彈”的是分手?


記得春節剛禁足沒幾天時,就有人在網上設問:疫情結束後,感情變好的更多,還是分手、離婚的更多?當時多數答案指向後者。 自從3月初,各地的婚姻登記處陸續復工後,新聞裡似乎也在驗證這一點 。離婚預約天天爆滿,部分是積壓的存量,但也有顯著的增量,來自疫情的影響。
雖然婚姻登記處的工作人員說,這裡面有“衝動性離婚”,但實際勸說時,發現多數是鐵了心要離的。畢竟在隔離期間,該在心裡百轉千回的大概也都思量過了。 昨天,英國《每日郵報》也注意到了中國疫情後離婚大增的現象,還給英國人開了些隔離期情侶相處之道的“藥方”。
這算是抗擊疫情的經驗之外,中國為世界做的另一個貢獻?

隔離的生活為什麼對感情有很大破壞力?

隔離對感情的破壞力,不妨先從離婚的原因看起。
浙江省高院去年初曾發佈過一組數據,以2018年浙江全省法院離婚糾紛的近5萬起案件為樣本,發現離婚的首要原因是“生活瑣碎”(34.21%);其次是“分居”(30.16%);再次是感情基礎薄弱(8.63%);家庭暴力(8.44%);賭博(6.06%);性格差異(5.17%);缺乏溝通(3.33%);出軌(2.51%);家庭經濟(1.49%)。


這裡面,除了分居和出軌,其他幾項都會在隔離期間被放大。

第一個“報復性反彈”的是分手?

我去收集了一些關於這個話題的留言,討論最多的也是各種瑣碎,尤其是有了孩子的,或是和父母住在一起的。雖是雞毛蒜皮,若真計較起來,確是針尖對麥芒,不時就被戳一下。
有兩個帖子,分別從男性、女性的角度編排了自己抗疫在家的日常。男版:

我媳婦的一天!

起床,罵我,吃飯,罵我,罵孩,打掃衛生。

罵我,吃飯,輔導作業,罵孩,順道罵我,吃飯,睡覺!

我的一天!

捱罵,起床,捱罵,吃飯,看手機,莫名其妙被罵,吃飯,又莫名其妙被罵,玩手機,捱罵,捱罵,睡覺!!!

武漢加油!

女版:

我老公的一天!

不起床,不吃飯,不洗碗,不打掃,不管娃,不輔導作業,玩遊戲,玩完遊戲看抖音,看完抖音看微博,看完微博玩遊戲,睡覺

我的一天

做早飯,發火,洗碗,發火,打掃衛生,發火,洗菜,發火,做午飯,發火,輔導作業,發火,做晚飯,發火,幫孩子洗澡,發火,睡覺

武漢加油!


雖然是加了自嘲在裡面的段子,但也可以想見其中的煩惱。


第一個“報復性反彈”的是分手?

插畫師:Yuval Robichek


有孩子的,以前覺得是各自忙碌 ,身不由已,現在人在面前,卻還過著“喪偶式”的生活;
沒孩子的,之前快節奏生活裡,忙著上班下班,吃飯基本靠外賣,偶爾看看電影、逛逛街,像對挺默契舒適的合租室友,現在拴在一起,經濟不獨立、家務低能、自我空間需求大,就突然成了考驗;如果再遇上停工、失業的壓力,煩躁情緒一上來,以往歲月安好的模樣也就顧不上維持了;

“膩在一起三天你儂我儂,膩在一起七天你煩我煩,膩在一起三十天妻離子散。”“長時間、近距離、沒事幹,缺點都在放大鏡下”“鬧著鬧著就累了,吵著吵著就散了”“沒話找話說時,突然覺得很尷尬”“別說兩口子了……我有一陣覺得都要母子感情決裂了”“兩個人抬頭不見低頭見,反而比一個人更孤獨”


第一個“報復性反彈”的是分手?


於是乎,再也沒有什麼藉口可以用來掩蓋彼此的不合適了,會感覺某種真相在向自己招手。而疫情這樣大的變故,本就是會調動人去思考一些根本性的問題。 之前,在非典和汶川地震後,都出現了離婚增長的現象。《成都晚報》曾援引一位社會學者的分析說,“地震後,四川人更願意反思生命的意義,更重視生活的幸福度,更關注個人的感受。在對婚姻產生懷疑時,更願意果斷選擇離婚。”

看清楚自己的需求,終究是好事情


“在進入一段關係前,我們往往既不瞭解自己,也不瞭解別人;我們的很多奇葩之處,往往都是由伴侶發現的。”——阿蘭·德波頓
我們的一些本性,有時連自己也不瞭解。但在災難的壓力下可能會顯露,伴侶可能看得更清楚。如果反省下來,連自己都會嚇一跳。

第一個“報復性反彈”的是分手?

插畫師:Yuval Robichek


還有針對疫情種種新聞的討論,也可能慢慢看出彼此三觀不合。一個老問題就出現了:政見不同的人能夠睡在一起嗎?成熟的狀態下,可以沒問題。畢竟,政見這種東西,比起對人性和感情的信任來說,不算那麼重要,還可能隨著成長去改變,沒必要被它綁架住。前些年在臺灣地區遇到一位老先生,他支持國民黨,太太支持民進黨,兩個人生活裡從不談政治,一人一臺電視機,投票的時候各自開車出門,兩個人稱得上相濡以沫。但很多時候,尤其是年輕時,難免會把這當作了不得的東西,不知道如何處置,甚至為此走向撕裂。 疫情讓一些人的生活天翻地覆,又讓另一些人第一次這麼真切地旁觀著。彷彿是上帝開設的一臺殘酷的真人秀。一旦人們因為災難去思考:未來的生活應該怎麼辦?我到底想要什麼?如果無常是常,要繼續重複這樣的生活嗎?
沒有多少人、多少關係,能夠經得起這樣的審視。
但看清楚自己的需求,終究是好事情。

疫情只是放大鏡,不是愛情的背鍋俠

有網友說,“真沒想到,第一個報復性反彈的行業是離婚!”這話大概是屬於故作驚詫的修辭。畢竟,在大背景裡,這些年中國的離婚率也一直是持續走高的,疫情像個放大鏡,加劇了這個現象並不意外。但既然是放大鏡,所照見的也不只是感情的疏離。我們也看到很多人的感情,因為疫情更好了。 在以往的生活裡,尤其年輕人的戀愛,大多還未經生活的艱難。現在,把生活瑣碎煩惱的真相暴露出來,把我們大多都很平庸的本性展現出來,反而是深度溝通的機會。正視問題,才可能走出“陷入幻想——失望或逃避”的死循環。

第一個“報復性反彈”的是分手?

插畫師:Yuval Robichek

如果仔細去看婚姻的大數據,你會發現,雖然離婚率在增多,但很大比例上是同一批人在多次離婚。有些人其實根本沒做好與他人白頭到老的準備。
“我們不該隨隨便便結婚,同時又期盼萬事順心如意,正如我們不該隨隨便便去打仗,同時又心不在焉、有條件地為國捐軀——要知道一旦上了戰場,就無法回頭。”作家Joe Duncan寫道。“人們拒絕捨棄一定自我,愛自己勝過愛’我們‘,這是導致離婚的頭號原因,也會影響婚姻關係的方方面面。”

第一個“報復性反彈”的是分手?

婚姻意味著作出承諾,並承擔它帶來的壓力和麻煩,小到收拾家務,大到養育孩子,每天都會消耗自己的精力,為這份承諾做出犧牲——當然,我們也期待對方會給予類似的反饋。打破婚姻浪漫、輕鬆的表象後,仍然願意完成這份責任的“聯盟”,也會讓感情進入新的階段 。
在這段艱難的日子裡,很多人都收穫了戀人給予的支持。一個湖北的女孩“西瓜”發帖說,因為疫情公司倒閉了,失業了,又沒辦法出去找工作。“一個人的恐慌,兩個人的陪伴,就沒那麼害怕。就想起來他說:別怕,有我呢。這句話真是今年最給我勇氣的一句話。”
越是在面對危險和未知的時候,人們越是會想要尋求親人、伴侶的支持。 還有人本來是準備離婚的,隔離期間對彼此有了新的發現,無法分居躲避,索性長談溝通,反而重建了信任。

第一個“報復性反彈”的是分手?

甘肅省心理諮詢師學會副會長張曉蓉觀察到,這一時期,年輕人面對情感是“半冬半春”——一方面,恐懼於生命無常,產生對陪伴、扶持的渴望;另一方面,又會帶來更大壓力,讓關係受損。 心理學者Steve Shi也有個發現:“恐怖主義襲擊會降低離婚率,而自然災害則會增加離婚率。”因為,“恐怖襲擊讓人更怕死,從而更不願離開婚姻。自然災害重建讓人壓力更大,讓關係受損,從而壓垮更多婚姻。”按照這樣的邏輯,如果疫情短期結束,它更接近於前者。一旦長久拉扯——現在已是如此,就會趨向於後者。
疫情能夠幫助人看清世態冷暖,以及生命的無常與脆弱,也就更有決心在重建生活的階段,選擇從頭再來。


感情裡,不應分高低貴賤

日本3·11大地震後,當地媒體報道說,災難發生後,男人們發平安短信是給妻子而不是情人,本來對親情很疏離的日本人,突然開始重視羈絆了。
Lens在那一年夏天採訪導演是枝裕和時,和他聊起過這個現象。他回答說,“其實也應該給情人發條短信。這種時候不應該分高低貴賤。我認為地震發生後日本價值觀的範圍反而是縮小了。

本來是共同經歷了災難,大家應該一起共同面對,但是反而縮小到只關心自己和家人,雖然我當時的第一反應也是關心還在幼兒園的孩子。這種縮小不太好。
他當時說,自己正在構思拍一些能夠擴大這種價值觀的東西,就是後來的《如父如子》。其實,一直到《小偷家族》,他也還是在回應這個訴求,就是期待打破狹隘的血緣觀念,給家庭注入新的意義。

第一個“報復性反彈”的是分手?

《如父如子》劇照



血緣如此,感情也是一樣。它可以有更開闊的、繽紛多彩的面貌。

第一個“報復性反彈”的是分手?


來聊聊你的,或者你聽到的“疫情時期的愛情”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