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麼樣的水利工程能轉變北方地區的乾旱狀況?能讓有限的地下水資源不再繼續枯竭?

東北老漁翁1


我國國土面積排世界第3位,可謂地大物博。然而如果從水資源方面來說,我國就只能靠後站了,我國的人均水資源量只有世界平均水平的1/4,這還是因為我國有一條長江,它也是我國唯一可以在世界大河中排名比較靠前的河流;我國最大的湖泊青海湖,在世界湖泊面積排名中只排到第35位,我國所有湖泊中的水加起來只有貝加爾湖水量的1/30,即便把我國的所有的淡水資源都集合起來,也只有貝加爾湖水量的1/8,用少得可憐來形容我國的水資源量並不誇張。



在水資源量如此之少的情況下,我國還有水資源分佈不均的狀況,淡水之源主要集中在南方地區,以長江和珠江流域為最多,而廣大的北方和西北地區的水資源極少,這是制約我國北方和西北地區經濟發展的主要瓶頸,西部大開發喊了這麼多年,但是西部卻和東部地區的經濟差距越拉越大,缺少水資源也是最主要的原因。


我國北方地區相對西北地區的水資源更多一些,但是地面水源卻根本不夠用,幾十年來都用大量地下水作為補充,這也導致了我國北方地區地下水水深一直下降的局面,很多原有的地面河流中早都已經無水流動,而且地下水水資源也是越開採越少,有些地方甚至面臨著地下水枯竭的局面,這也是我國花大量資金實施南水北調工程的原因。

南水北調引來的水資源可從一定程度上緩解我國北方地區的缺水狀況,其中中線已經投入使用(最多每年可以引水130億立方米),東線某些地段正在施工過程中(建成後每年最多引水148億立方米),西線卻還處於先期的論證階段(計劃每年引水170億立方米),三條線路所能引到北方地區的水量每年才450億立方米,還不如一條黃河的水量,不足以滿足北方地區在工農業和生活用水方面的需求,更別說在廣大的缺水地區搞開發了。



那麼還有其他像我國北方和西北地區調水引水的辦法嗎?近幾十年來也有一些專家學者提出了一些很好的方案方法,比如大西線計劃、紅旗.河工程、藏水入疆工程,天河工程(大氣調水,主要靠人工降雨,正在實施)等,甚至還有從俄羅斯貝加爾湖引水到我國北方和西北地區的方案。


逐一梳理這些方案,會發現這些引水計劃所能調來的水量都不多,打主意的地方基本都是青藏高原,然而青藏高原上雖有一些湖泊和河流,相對於世界其它地區來說卻並非富水地區,只是那裡面積廣大人煙稀少,水資源在那裡的利用率不高罷了,能從青藏高原上調水最多的紅旗.河工程的引水量也不過660億立方米,比黃河水量多一些,長遠來看仍然難以滿足我國北方和西北地區的用水量,更別說用它們去灌溉面積廣大的乾旱地區了。

其實我國調水引水難的根本問題也是和我國的水資源量太少有很大關係,我國的水資源總量只有2.8萬億立方米,只相當於俄羅斯一個貝加爾湖或者美國五大湖淡水量的1/8,我國人均水資源量只相當於世界平均水平的1/4,被聯合國列為世界上13個貧水國家之一。可見,我國水資源量就那麼點兒,在我國國土上無論再怎麼統籌規劃調水引水,水量不夠都是最大的問題,無法徹底解決我國缺水問題的。

因此,要想更多地引水用水,還必須得想其他辦法。那麼還有什麼辦法呢?前幾年曾有學者提出引渤海水入內蒙古甚至到新疆塔里木盆地的計劃,稱之為“海水西調”或“引渤入疆”工程。這真是一個有宏大氣魄的方案,它比6100公里長的紅旗.河工程還要壯觀,具體的設計是從渤海北部引水,用梯級抬升的方式經一些河道和地下管道向西北地區進入內蒙古乾旱的沙漠地帶,沿著燕山和陰山北麓一直西行,還有另一個路線是從渤海西部經海河河道向內蒙古調水,順著燕山和陰山南麓西行,這兩條路線經過的地方海拔相差不大,凡是地勢較低的荒無人煙沙漠地帶就將其變成湖泊,良田或者植被茂密的地方就保留,其他較高的地方則以河道或涵洞的方式向西北引進,一直引入到鄂爾多斯盆地,將那裡的沙漠變成鹹水湖,接著再向西引入到塔里木盆地的東部地帶。





這一方案可將我國內蒙古地區、山西和陝西北部、寧夏、甘肅、青海、新疆一帶的沙漠地帶變成湖泊,比如巴丹吉林沙漠、烏蘭布和沙漠、騰格裡沙漠、塔克拉瑪干沙漠的部分地區等等,沙漠中都是漫漫黃沙難以利用,一起風還會形成沙塵暴,灌上海水就成了湖泊,這樣我國北方地區北部和西北地區就會出現多個大型湖泊,不僅不會再有沙塵暴,它產生的水汽發到空中也會增加空氣溼度,更會成雲布雨變成降水,滋潤廣大的西北和北方土地,該調水方案主要想利用的還是這些海水蒸發後變成雨水,滋潤我國面積廣大的北方和西北地區的乾旱土地,並且溼潤這裡的乾燥氣候,這才是真正能再造一箇中國的宏偉工程。



2010年11月5日,“陸海統籌海水西調高峰論壇”在新疆烏魯木齊市召開。論壇上關於“海水西調引渤入新”的建議曾引發廣泛討論。此設想是通過大量海水填充沙漠中的幹鹽湖、鹹水湖和封閉史式的構造盆地,形成人造的海水河流湖泊,從而變沙漠為湖泊,增加降雨滋潤我國面積廣大的北方和西北地區。


海水的水資源是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它不像前面講到的大西線和紅.旗河等方案都受水資源量的限制,只要有能力(需要大量的電能)就可以儘可能多地調水。


可能有很多朋友看到這一方案會擔心海水進入內陸帶來的土地鹽鹼化問題,實際上引用淡水也一樣會造成鹽鹼化,這也是為什麼內流湖稱為鹹水湖的原因,比如死海是個內流湖泊,注入裡面的河流都是淡水,然而死海的含鹽量卻遠高於海洋的含鹽量,世界上有不少湖泊的含氧量都是比海水更高的。而沙漠通常都是不毛之地,是不是鹽鹼地並沒多大關係,但是隻要有水,湖岸不遠處就會形成植被,我國的渤海,黃海,東海,南海的沿海一帶灘塗上都有植物生存,很多的椰子樹等樹木就生長在南海邊,還有袁隆平院士研發的海水稻也是生活在海邊灘塗上,因此鹽鹼化問題不必過度擔心,缺水才是阻礙發展甚至摧毀發展成果(比如缺水導致三北防護林很多地段樹木乾枯)的根本因素,今後我國北方地區水資源利用形勢的日益嚴峻才是最大的問題,而綜合統籌來看,我們或必須向海洋要水才行。


科普大世界


最偉大的發現!

最偉大的工程!

最靠譜的回答!

總體目標:

大西線優化調水一千兩百億方!到大西北八百億方,到黃河下游四百億方!

三峽工程調洪水每年一千億方到華北!

黃河上中游向北調水四百億方!黃河水不再流入下游!

把渤海灣建設成內陸淡水湖後每年節約八百億方,其中包括大西線沖刷黃河下游泥沙的四百億方!並建設成防強烈地震的高速交通!

具體方案請閱讀我巜樹立中國特色資源開發理念富民強國》一文!

歡迎大家討論!


綜改1


  • 黃河改道,流進新疆沙漠,是根本的解決之道,黃河從蘭州就改道,往西流,逢山開路,低窪的修渠。灌滿沙漠然後水汽蒸發,甘霖普降。整個西北地區的氣候條件好轉了。

  • 至於下游怎麼辦,簡單的講從長江調水。

  • 還有關鍵點是,把抗洪抗走的水全部留下來,建立若干個人工湖。增加水汽蒸發,也就不愁乾旱的問題了。

  • 還有,南方恢復大小湖泊的儲水功能,也可以造成水汽的蒸發,再由東南氣流吹到北方來降雨。

  • 問題就全解決了。


女媧補天造人


一、自然形成的華北平原有個明顯缺點,缺少湖泊,特別在黃河以北,河流泥沙將河道和窪地都淤平了。我一直在思考採用管道運輸的方法來為華北平原開挖湖泊,一條真經一點二米的管道一年能輸送上億方泥土,可以開挖一平方公里大小,深十米的湖泊8個左右,如果在華北平原開挖這樣的湖泊300個,可以有效的改變華北北部的水利灌溉狀況,且具有如下一些好處:1、300個湖泊可以用來抗旱灌溉。2、可以用來養魚。3、可以蓄存雨水,防止雨水外流,並提升地下水位。4、300個湖泊所挖出的泥土輸入江蘇東灘,造出約300平方公里的土地,並圍出300平方公里以上的海上湖泊。5、這種挖一平方公里,填一平方公里,圍一平方公里的方法,其公式為一減一大於三,土地面積並不減少,而養殖水面增加兩倍,可有力地改變華北北部的農業面貌,也為江蘇東灘的利用起到一個好的開端。

二、將洪澤湖四圍築堤,使湖面海撥達到14至15米,並開挖運河穿黃河入渤海,將淮河之水自流輸入北方,為華北平源的北方提供灌溉及生活用水,併為各湖泊補充蓄水,並補充地下水,運河還可開發航運,在旱季還可在洪澤湖東北方位建抽水站向北方供水,這是一次性揚水站,比東線的50多個抽水站,省電,省人工,省投資,合算多了。所難的只是開挖運河的土方大了一點,但只要有管道運輸:,就變的不會很困難,要研究開發管道運輸。

三、西線如果配合的話,可以有更佳的水利效果。如果通過紅旗河借紅延河過來,補充黃河水,將可帶走黃河河床的大量泥沙,並讓北方又多了一條補充水資源來源。還有可借用三峽訊後之庫水過漢江順黃河,並匯入黃河,或另開水渠入北方,也一條水資源的來源。


富春惡水


所以,緩解北方地區乾旱缺水狀況的水利工程是“跨流域調水”,也就是我們說的“南水北調”工程。從我國水資源相對豐富的長江流域,往北方的黃河和海河流域調水,以緩解華北水資源不足的問題。南水北調總共有三條線路,分別是東線工程,從我國的長江下游的揚州抽水引長江水,利用京杭大運河及與其平行的河道向北送水最終到達山東和天津等地。

中線工程是從長江最大的支流漢江中上游的丹江口水庫調水,利用輸水渠道,沿太行山東麓,往華北調水,最終到達北京、天津。中線工程的水源取自水庫,水質較好,而且全程能夠自流,運行費用較低。西線工程是從長江的上游通天河支流雅礱江和大渡河上游築壩建水庫,建設穿過長江與黃河的分水嶺巴顏喀拉山的輸水隧洞,從長江上游往黃河上游調水,不過目前僅停留在設計階段。通過“南水北調”工程,很大程度上緩解了華北地區的水資源短缺問題,同時也可以減少當地對地下水資源的破壞。


地理沙龍


轉變北方乾旱,回補地下水的水利工程?

北方幹早,雨水偏少,但云汽過路,晝夜溫差不小,蒸發量偏大,

根據這一特點,

本人設計了“風電寒鐵塔集露滲水水窖”

不鏽鋼或鋁材(寒鐵)塔架上裝風電發電機,當風颳過,氣流中的水汽被風機攪動,遇冷凝結在風葉上,形成冷凝結露水,順導流槽匯流彙集,進入塔腳水窖,水窖也可收集雨水,雨露均霑,

水窖有濾水池,蓄水池,滲水池,幾池相連,濾水滿後進蓄水,蓄水滿後進入滲水池,這樣清水就可以滲入地下回補地下水了。

塔身是不鏽金屬不鏽鋼或鋁合金材質,有匯流導流設計,在晝夜溫差中也可凝結露水,匯流後,表面還會冷凝結,形成連續的結露,








星輝650


其實關健不在於水利也在水利!水是農業命脈!而水源於循環!促進蒸發才能改善現狀!而人為的節水在控制蒸發減小降水!不識乾坤運行之佈施雲雨之道!又何談降水之平衡?!現代文明太重化合,能量關聯之道了!把物理之基礎給忘了!本該物理!化合!關聯三為一體!只化合與關聯,才是生態異常之根!人要學會超越二維平面性二維對立性!昇華於三維一體的立體模式的整體生態自然觀!不明白的話!可詢本人!謝謝發問!全面回答需誠心!別一問就想學會一切!道!博大精深!需要全面立體全方位整體觀理解!再會!一一一思想者!可化解!包括生態!和平!和諧!等一切融合性問題!


法度之家


非邀回答

太陽光從陸地.從河湖.從海洋將水汽化,水汽升空.冷凝.降落,雨水是大自然製造的蒸餾水,在空氣中會受汙染,總體仍是優質淡水。人類生存.發展消耗著淡水、逐漸減少著,太陽和天空又不斷製造著雨水,對陸地淡水持續補充。人們討論淡水資源匱乏或取之不盡時,應該都離不開雨水是陸地淡水總源頭。

河北.山東.河南三省大部為暖溫帶半溼潤季風氣候,有的為暖溫帶溼潤季風氣候,還有的為亞熱帶溼潤氣候。全年降雨河北為400一800毫米,山東為550一950毫米,河南為700一1100毫米,大自然對三省地區尚不十分刻薄。

三省總面積為50萬平方千米,山區丘陵約佔40一50%,人們擇優在平原坦地生存發展,人口眾多,經濟發達。但雨水降落山地後,從山坡流向山溝,匯聚江河水系.形成洪流,奔騰咆哮離開山區,衝向江河中.下游,平坦地區的民眾生命.生產和財富面臨著大劫難。水利建設長期奉行疏、堵結合,疏竣河道,固築高堤,構造足夠流通面積,強化防洪.洩洪能力,供洪水安全過境,保障民眾生命.生產和財富安全,這是完全正確的,力所能及.只能如此。

時至今日淡水資源匱乏,反思水利工程建設格局不高。防洪.洩洪思維有視洪水為猛獸,漠視它是寶貴的資源;讓洪水安全過境.白流入海,不如構建籠子關起來。三省山區丘陵面積不少於20萬平方千米,年降雨僅按400毫米計,全年降雨量粗算約800億立方米,它不全是洪水,但定是江河洪水主體,留住山水就能根除洪水白流入海,其必要性和重要性怎樣評估都不會太低。

有建議構建平原低窪溼地留蓄洪水,有條件地方可採納踐行,但城市擴張.村莊密佈.鐵路公路建設,土地十分珍貴,靠此留蓄洪水量極其有限,又不能兼顧山區丘陵的需求。 三省山區荒野山溝很多.不能產.不宜居,是留蓄山水的理想地。依坡橫溝築壩,壩高可1米以下,可數十米之多,廣分佈.多層級建設山區蓄水工程,將本地山水層層留蓄於壩體內,無洪流出山,江河中下游根絕洪情。山區蓄水工程留蓄山水成為溼地、湖庫,滲入地下會豐沛山泉.會提升地下水位;存留地表會涵養樹草、會溼潤空氣,促進地區氣候向好變化。

總之,雨水是陸地淡水總源頭,山區山溝是留蓄雨水的理想地,建設山區蓄水工程.留蓄山水是根治江河洪災的根本舉措,又是流域防抗乾旱的長久上策,建議水利建設從江河下中游向江河源頭山區進發,建設山區蓄水工程,實現山水留蓄廣分佈.多層級.大容量,根絕江河洪情,逐漸弱化流域乾旱。

一點建議,共商


老賀897


己經談論了很多年的紅旗河引水工程可以轉變


King黎


引渤海水入疆純屬無稽之談,但是如果引長江之水入疆卻大有可為。

參考荷蘭圍海造陸。從長三角崇明島分流長江水,一路向北,沿海岸線築堤流向膠州市,拓寬膠萊河,流入渤海。

從旅順口區至蓬萊市修建大壩將渤海與黃海隔開,留出水口。

三五年後海水基本淡化,十年後完全淡化,可滿足天津北京等沿渤海城市用水。

由此可置換出黃河水和南水北調的水。因此黃河中上游以及南水北調中游可以獲得更多的水用於生態滋養和工農業需求。

長江每年流入大海的水為億立方沿渤海城市根本用之不竭,如果更宏遠一點,可將渤海水調入新疆。

建設多個階梯泵站,輸到塔里木盆地。

由於長江水流量大於塔里木地區的蒸發量,經過多年以後沙漠變湖泊,由於蒸發水量大,水汽形成降雨滋潤方圓地區,變回綠洲良性循環。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