崇祯皇帝缺钱,为什么不用借款付息,或者抄几个大户的家,而采用效率最低的募捐方式?

钟陵安平


在大明快要灭亡的时候,出现了一幕令人百思不解的事情,拥有至高无上权力的崇祯皇帝竟然要哀求大臣们捐款来挽救大明,而这些大臣们却一毛不拔,不是说皇权至高无上吗?那就直接抄了大臣们的家不就完事了,而我们的崇祯皇帝却选择了忍让,直到最后自杀都没有抄大臣们的家,这到底是怎么一回事呢?在集权体制下,对官员来说,国家又不是他的,亡了又怎么样,老百姓造反又怎么样,皇帝换了又无所谓,只要自己荣华富贵就好,对上能骗就骗,对下能贪就贪,崇祯没有看透这点,天真地认为礼遇大臣,他们就会遵循礼教道德好好效忠朝廷,低估大臣的下限,可以说是富贵限制了他的想象力,对大臣公然结党也没有政治警觉,以至于被忽悠到死。

崇祯的问题不在于他杀了九千岁,九千岁这种垃圾该杀,看见很多说要留着魏公公的就是naive,崇祯上位没多久就能干掉魏忠贤,说明的问题就是那时候的皇权能力还很强大,可以把自己不听话的狗废掉,问题是他杀了魏公公以后把魏公公办的阉党里面几乎所有的人都一网打尽了。这就不好了,很多人也不是真的和魏公公一伙,就是迫于形式,不得不低个头,造个生祠也是为了升官发财。明朝崇祯皇帝求大臣捐款,可为什么不直接抄他们的家呢?

这也是惨痛的历史教训,君非君,则臣非臣。所以皇帝要管理好臣民必须精于术,在任何时候,必须把军权、监察权、人事权、财政权、舆论权紧紧攥在手里,依靠制度来进行保证,不能放权给任何人,大臣只能忠诚于皇帝,服务于社会管理,否则官员一定会结党抱团胡作非为。当然这对皇帝有非常高的能力要求和道德要求。

在嘉靖年间,大臣们还会给嘉靖皇帝真心的说:只要君臣一体,上下同心,大明朝振兴起来,那不过是“瞬息之间”的事情。而到了崇祯皇帝的时代,整个社会的失望累积出来的颓废,已经让大臣们只有两个选择了;第一个选择就是甘愿为气数已尽,很快就要灭亡的明朝殉葬,以全气节,另一个就是“上顺天意,下应民心”,顺天应人,为改朝换代搏一把,或者直率的说,就是做腐朽没落的明朝的掘墓人,去创造一个生机勃勃的新时代。可以说,从中国传统的,还有当时的具体文化环境来讲,大多数崇祯皇帝身边的大臣们,都是在这两个思想之间来回摇摆的。只是不管摇摆到那端,都是认为明朝已经“没什么戏”了,指不定那天就完蛋了的。

崇祯的这件事道出了皇帝权力的秘密,古代的皇帝的权力,并非君权神授,而是来自统治阶级的支持,而皇帝是国家统治阶级的代言人(犹如一个公司的CEO一般)。在古代社会,实际上是统治阶级掌握了国家的命脉和王朝的更迭,而不是我们一直认为的百姓,百姓被称为被统治阶级,他们是统治阶级手中的工具,从而影响国家的走向。古代的政府机构就是为了维护统治阶级的利益而建立,统治阶级只是委托皇帝行使这个机构的管理权而已。如果皇帝能够维护统治阶级的利益,大家都可以维护他的统治,但一旦皇帝损害了大部分统治阶级的利益的话,他就会被抛弃,成为一个光杆司令。因此,古代的皇帝看似拥有至高无上的权力,实际上只是相对的。

其实到了崇祯后期的时候,皇帝就算想杀也没有办法杀,因为那个时候闯王的军队已经兵临城下了,还有就是当时朝廷所有能打的军队基本都已经覆灭了还有名将也都已经凋零了,最后一个能打的孙传庭还有他的军队都全军覆没,其实孙传庭一死基本明朝的灭亡已经是成为了定局,明史上有一段详细的记载,孙传庭在汝州(河南郏县)兵败,李自成一日内追杀四百里地,直撵到孟津,明军四万余人战死,损失大量兵器辎重。十月初,李自成大军攻克潼关,总兵白广恩、陈永福降李自成。李自成以十万军围攻孙传庭,孙传庭向渭南撤退,十月初三,孙传庭战死,时年51岁。崇祯却认为他诈死潜逃,没有给予赠荫。同年十月,李自成攻破西安。

在古代社会,王公大臣等地主阶级就是所谓的统治阶级,他们掌握了国家的军事、经济等方方面面的权力。如果皇帝能够维护他们大部分人的利益,他们就会给予皇帝权力,并且听从皇帝的政令,一旦皇帝的政令损害了他们大部分人的利益,那么这个皇帝就会被无情地抛弃,成为光杆司令,甚至会招来杀身之祸。

我们说文化的魅力和神奇魔力,其实很重要,这是很多事情的决定因素,也是所谓“大历史观”的重要核心。当一个文化体系崩塌,文化认同感消失时,那是你有千军万马也挽回不来的。大家想一想,那么强大的前苏联是如何解体的?当俄罗斯人不再认同“苏联”这个想象的共同体时,几乎一夜之间,苏联这个曾经在全世界横着走的超级大国就没有了,就消失了。这样的例子太多太多了,文化和社会认同感是一个决定着历史趋向的重要力量,也是历史趋势的重要体现。当文化崩塌下来,崇祯皇帝剩下的,也只有一颗歪脖子树了。

孙夫人张氏率孙家二女三妾投井自杀,年仅八岁的幺子孙世宁被一老翁收养。《明史》称:“传庭死而明亡矣。”最后李自成打进京城的时候都是一些老弱病残还有一些太监在抵抗,这说明北京已经几乎是一座空城要不然李自成也不会这么快这么容易打进京城。还有一点就是那些大臣家中都养了家丁,那些家丁战斗力还是相对可以的,崇祯想派兵抄他们家也不是那么容易的,一手下已经没有什么兵,而且当时还有个问题是皇帝已经没有钱调集兵马。

崇祯绝对的性格有问题!说白了就是有点二。袁崇焕手握兵权尚且被凌迟处死,那些手无缚鸡之力的文官反而没办法了?还是被人家抱成团来忽悠你嘛!满朝官员个个慷慨激昂,忧国忧民都是表演给他一人看的,真是被组团忽悠死的啊!不过临死明白了,遗言说,百官皆可杀,勿伤我百姓一人。李自成估计看到他的遗言了,而且还照做了,可见皇帝就是皇帝,这是奉旨抄杀啊!百官挨个吊打,挨个抄家。

显然,明朝末年的崇祯皇帝就是这样一个可伶的皇帝,东林党一家独大,大臣们抱团,自私自利,他们为了自己的私财,才不管国家的死活,想让我出钱门也没有,大不了国家亡了,我们再找一个新的代言人。崇祯皇帝作为帝国的统治者深知其中的利害关系,实际上他在执政晚期早就吃过瘪,因此他最后关头只能请求大臣们出钱打仗,而不是直接抄家。如果他选择抄大臣们的家的话,一是没有人会听他的话,谁会自己抄自己家;二是这些大臣们会直接发动政变,拥立新君,或者直接投降,只会加速王朝的灭亡。当时的崇祯皇帝内心是多么的悲凉,一国之君成了光杆司令,因此他在死之前发出了“朕非亡国之君,臣乃亡国之臣”的悲愤。

当时山海关吴三桂还有南方都有些军队可以勤王,但是一个是他们已经不听号令几乎成为了军阀另一个是皇帝也能不差饿兵。当时的主要问题就是没有钱,总结起来没有钱什么都不干不了只能眼睁睁的等死。如果说国家是一个有机的整体,皇权就是大脑,官吏就是运动系统,大脑对运动系统失去控制了,肢体就瘫痪了,然后就全身溃烂而死,可怕的是大脑清醒着眼巴巴的看着自己溃烂却动弹不得!所以说魏忠贤一类的爪牙缺不得!魏忠贤是条狗,狗太厉害了老是呲牙是该除掉以免威胁主子,但必须再养一条,官吏本该是肌肉,可是没有了监督制约只吸收民脂民膏就成了肥肉赘肉,赘肉积攒到一定程度就血流不畅坏死了。

明朝的王公大臣不管明朝的死活,一般来说没是没有问题的,但是他们遇到了一个不按常理出牌的李自成,这个泥腿子还没有悟出其中的秘密,只是为了眼前利益,开始了打土豪分田地,将北京城的王公大臣的家产都分了,而且这也是他一贯的作风,这一下他可惹大祸了,他超出一定的度,或者说李自成还没有绝对的实力与地主阶级为敌。如果这时他不立马改变策略,开始团结这些统治阶级,得到他们的支持的话,李自成必然会面临灭亡。这不很快就应验了,李自成农民军的肆意妄为,造成统治阶级果断选择了清军,吴三桂放清军入关。随后,李自成的农民军就在清军和地主阶级的联合绞杀下灭亡。

总之,古代的皇帝的权力并非至高无上的,他们只是统治阶级的代言人而已。古代有些皇帝(明太祖朱元璋)似乎拥有了至高无上的权力,那是因为他们是权术高手,他们知道团结大部分力量,来为自己所用,从而打压另一部势力,他永远会维持着两个势力的平衡,自己居中调解,永远掌握主动权,借力打力。没有任何一个皇帝敢站在所有朝臣的对立面。抄几个人的家可以,但解决不了问题。抄所有人的家,这就是逼人造反,都不用李自成打过来,大臣直接就造反干掉崇祯了。皇权的绝对强大是建立在能拉拢平衡,利用各个利益集团相互制衡的基础上的。你抄所有人的家,那所有人都会站在你的对立面,你一个孤家寡人能干什么?


李子木家


“王子犯法与庶民同罪”,我们不去讨论这句话能不能实现。但是从字面上可以看出一个信息那就是“一个国家,无论是皇帝还是平民百姓,都必须按照法律办事。”


崇祯虽然贵为皇帝,可是也不能随意抄没大臣或富商的家产啊。

毕竟从朝廷角度看这些人的财产收入都是合法的,如果要抄家就必须给出一个能让人信服的理由。不然的话,不仅百姓造反,恐怕这些富商巨贾也要反了,到那时恐怕就连一丝的回旋余地都没了。

向富商们借钱并承诺给利息。这简直就是笑话,如果崇祯没有平定天下,那么他拿什么还钱?如果平定了天下,那么谁又敢追着皇帝讨债?毕竟没有哪个商人、大臣敢说自己是清白的。


毛驴儿谈历史


崇祯的死,倒是终于回答了他老祖宗朱元璋留下的问题。

钱是什么。

朱元璋的回答错误,毁灭了一个,也许能让明朝持续到今天的重要工具。

纸币。

明朝建国起,朱元璋就滥发纸币,最疯狂的是,明朝政府都不用自己发的纸币。

纸币成了对社会财富的掠夺,他也知道这种滥发的结局就是,他能在活着的时候,就看到王朝的灭亡。

饮鸩止渴的办法就是,举国上下,都承认一种中国产量很少的金属,

白银

因为西班牙在美洲发现天量为被开采使用的白银,于是用这笔意外之财全世界买买买。

而中国江南地区的产品,是西班牙可以买买买最多的地方。

江南的商业集团,因为掌握了这笔全国都承认购买力的财富,等于成了事实上的央行。

明政府并没有发行货币的能力,需要钱的时候,要向江南财团借。

明抢是没戏的,满朝大臣都是江南财团的,所以万历皇帝绝望的罢工一生。

崇祯能做的就是,用他的一生,重建大明纸币的信誉,可历史没有给他机会。

倒是清朝,对山西票号采取宽容态度,因为据说清朝建立,有山西财团的支持。

各钱庄票号的银票,让大清维持基本的财政平衡,崇祯只有羡慕的份了。


小胖的读书笔记


正如今天的社会,政府办事的时候也缺钱,但他能随便杀几个富商来充实国库吗?坚决不能!

就算是日本,在占领中国东部之后,在他的占领后可以随便杀富商充实费用吗?也不能,如果这么做了,他只能将占领区的所有中国军民推向他的对立面。

崇祯也不能这么做,因为这些大臣没有犯什么错误,你不能随便杀他们。

你自己如果开个公司,你的属下如果没有犯什么错误也不能随便开除,否则这个公司就会动荡。

这就是为什么需要魏忠贤这种坏人,如果他能有这么一个得力的手下,崇祯可以指使他今天抄这个大臣的家,明天干掉另一个富商,当个和雍正差不多的抄家皇帝,但千万别忘记提拔新人,一定要让当官的看到希望。

另外为什么不能募捐呢?因为按明朝的法律大家都应是很穷的,如果你拿出钱来的话皇帝可以会问你的钱是哪里来的?最后以巨额财产来历不明罪给杀了。


lihhsd


崇祯皇帝缺钱,但是通过借款、抄家或是募捐都是行不通的。唯一能快速解决财政一时困境的是加商业税或是削减宗室待遇!

一、借款、抄家和募捐行不通


借款有一个很重要的前提,那就是到期钱能还得上。根据明朝的财政收入来看,万历以后基本都是财政赤字,也就是说国家到时候是还不了款的!既然借出去的钱收不回来,那自然没人愿意借,他们可不像现代的人那么有爱国情怀。

抄家也不行,明朝毕竟是一个“皇帝和士大夫共治天下”的朝代!在文官集团眼里,朝廷是大家的,不是你朱姓皇帝一人的。皇帝要是做得不对,文官们就敢把皇帝怼死。杨慎的那句“仗义死节,就在今日”就是文官们站在道德制高点指责皇帝的最好护身符!何况,皇帝随便就抄家,把国家规矩、朝廷法度放在哪?以后的皇帝都学着动不动就抄家,到时人人自危,朝廷岂不很混乱,民心岂不很动荡,国家还要不要了?


至于募捐那更是不可能的!明朝的朝廷有个很怪异的现象:国家大事得大家商量着办,但是有困难你皇帝一个人背!明朝的官员既想揽权又喜欢推卸责任。而且募捐也是有很大问题的!比方说,户部尚书捐了五百两,那么只要在户部体系里的官员就不能超过这个数,超过了就是不把上司看在眼里,而且你那么多钱哪来的,是不是贪污了?即使皇帝不追究,其他官员也会揪住你这条政治小辫子。前途没了还不要紧,一不小心还把命搭上了,谁敢捐款?

二、加商业税或减宗室开支可解暂时之急


明朝在南方的手工业和商业是很发达,按教科书的说法就是产生了资本主义萌芽!关键是这个资本主义萌芽已经萌发了很久了,很萌了!问题是,朝廷征不了他们的税,因为朝臣反对,反对的原因是朝廷要征的税是他们口袋里的钱。皇帝要是有魄力的话就强行征税,掀翻文官,反正南方富得流油,北方则人吃人。然而,皇帝很怂,“开源”这条路没敢走。

宗室的开支一直是朝廷的第二大开支,每年几百万两,仅次于军费开支。明朝的宗室很废,大概原因是从朱棣时期开始造成的!拿国家的大量钱财,侵占国家的土地,什么用处都没,就是一群蛀虫!皇帝完全可以削了他们的待遇,反正他们有钱有地饿不死,而且想造反也没能力,削减下来的钱财也可用于国家大事!然而,皇帝也是没胆量去削宗室开支,“节流”这条路也没走。


寻找不答应


我们来分析一下为什么明末会农民军起义不断?我们都知道中国农民是比较温顺的人群,他们有饭吃,有活路是不会干这个把脑袋别在裤腰带上的事情的。所以发生大规模农民起义是因为确实是很多人都吃不饱饭,有人说崇祯时期正好赶上了小冰河期,造成中国多省干旱,粮食欠收。所以自古当兵打仗有饭吃,再饥荒的年代也很少饿死当兵的,所以当兵成了很多人活下去的理由。

崇祯能解决这个问题吗?我觉得解决不了,假如是太平时节,没有外患的情况,朝廷可以调集其他粮食富余的省份的粮食去支援粮食欠缺的地区,还可以对粮食欠缺的地区减免税负。假如没有满清外患,崇祯颁布这一系列惠民政策,估计李自成和张献忠等人就算造反也没有理由了。就算张李二人有野心,也召集不到那么多人了,因为百姓只要有活路是不会去造反的。

而崇祯又不能减赋,反而在不断的增加税收。这个政策看上去很不合理,但是你能完全怪崇祯吗?朝廷也是到了病急乱投医,你不增加税负怎么去练兵,不练兵用什么抵抗农民军和八旗?所以即使是灾荒之年明朝并没有减少税负,正因为朝廷的这一做法使得更多饥民参加了李自成等人的军队。

李自成为什么能够聚集到那么多人?而且李自成还承诺三年不向百姓征税。那么李自成靠什么养过他的军队,李自成所攻陷的城池首先会抄没当地官员或者藩王的家产,由于明朝已经存在了两百多年,很多官员通过敛财一个个富得流油,有的藩王家族通过两百来年的积累财富比本地几年的税收还多。所以李自成的政策基本上就是杀富济贫,而作为人口大多数的普通百姓当然是欢迎这样的革命。其实这样的革命在中国历史上是循环往复的,几乎每一个新朝代通过武力取得政权都会走这一条路,说近的我们今天的政府不也是走了这条路吗。

崇祯要想挽救自己的国家,除非自己革自己命,自己去打土豪杀劣绅。这样做了行吗?当然不可行,假如崇祯这样做了,他早在1644年前就被人弄死了。明末官绅虽然腐败,但是他们也是明政权的支持者,因为他们是既得利益者。假如既得利益者在这个政权里得不到利益,甚至要付出自己的财产,那么这些官绅马上就会投入到反对明朝的一方去。所以崇祯基本上是没辙了。再给他五年他也改变不了明朝灭亡的命运


高宗1986


我先来说一下明末的形势。


1、天灾不断 明末遭遇气候上的“小冰河”时期,气温骤降,鼠疫虫害不断,而中国的封建社会主要经济形式是小农经济,一旦遭遇天灾,广大底层农民群众无法获得最基本的生存保障。 所以爆发了大大小小的农民起义,比如闯王李自成。

2、政治腐败 明朝末年,朝廷上东林党派盘踞,形成一个巨大的官僚集体,而在明末,东林党人和皇亲国戚,大贵族以及内部严重腐化,极尽奢靡,福王朱常洵在洛阳所修的王府,花费白银就高达二十八万两。


3、制度崩坏 大家都知道,明末是我国资本主义萌芽开始的时期,商品经济急速发展,而商品经济的急剧发展和剥削程度的急剧加重,使得农民和地主之间的矛盾,社会各阶层和封建统治者之间的矛盾,矛盾加剧激化。同时明朝中后期的制度体系—宦官和赋税制度,也为明王朝的衰败留下了后患,自嘉靖以来土地兼并之风盛行,赋税繁杂,官员冗多,大贵族占据大量社会资本,进一步压迫广大农民阶级。


那我们现在来说主题,崇祯皇帝为什么不借钱? 因为借钱得还,还不上啊。明末连年征战,入不敷出,连续几年的财政赤字,崇祯自己已经是很节俭的皇帝了,节衣缩食,但面对这么大的支出仍然是无能为力。

为什么不随便抄几个贪官污吏的家呢?


因为东林党人把持朝政,已经形成巨大的利益集团,他们既是这个国家的败类,也是这个国家的基础,牵一发而动全身,像著名奸臣魏忠贤应不应该杀呢?应该,但不能在这个时候杀,崇祯杀了他,还把所有有牵连的人差不多都杀了,他留着魏忠贤还能制衡一下东林党人。 所以走投无路的崇祯皇帝只能选择募捐这种方式,但平日里爱炫富的大臣们装疯卖傻,甚至一毛不拔。

就连崇祯的岳父,有名的财主周奎 ,哭得死去活来,说:“老臣安得多金?”,并举例家里穷得只能买发霉的米吃了。最后,周奎给了女婿一万两。崇祯认为太少,让再捐一万,周奎进宫向女儿求助,周皇后给了自己父亲5000两,让他为众人做表率,但是没想到他还扣了2000两,又捐了3000两。


“覆巢之下,焉有完卵”,这些腐败官僚置国家危难于不顾,一心想明哲保身,到最后只是竹篮打水一场空。


维夏说历史


中国式的人际关系注定了中国近代的悲惨命运。明朝末年,李自成能够通过行贿官员多次成功逃脱。而很多不够世故的知识分子却被极端残暴的虐杀致死。\r

在秦淮八艳中李香君痛斥马士英,马士英骂李香君是贱人,实际上,马士英才是最大的贱人。\r

《续明纪事本末》记录了马士英的晚节。郑芝龙和方国安,都是马士英的好朋友。马士英在潞王政权覆灭以后,在清军的追击之下,溃不成军。马士英联络降将张存仁,企图投降清朝但对方不接收。于是通过马士英的私人关系,在一帮包括方国安、郑芝龙在内的死党的帮助下,马士英得以进入方国安帐下,方国安的部队是南明军队的主要支柱,方国安手下有超过10万人的部队,在南明军队中最有实力。马士英在方国安面前大谈军事,然后说当年弘光政权的覆灭都是阮大铖惹的祸,吹完之后,却跟阮大铖依然情同手足。然后唆使方国安攻击友邻的部队,使得南明的抗清部队要么无粮草供应,要么在方国安的攻击下溃不成军,闽浙道路中断,南明军队的抗清事业从此基本瓦解。然后马士英扣押了鲁监国朱以海,准备以此献给清朝,作为将来在清朝晋升的阶梯,马士英阻断前来营救的张国维,桥墩上刻下十个大字。但被马士英派去的心腹大将忽然生病了,朱以海登舟入海。方国安阮大铖后来都投降了清朝,不久后跟马士英一起被清朝杀死。郑芝龙后来也投降了清朝。\r

据史书记载,马士英之所以能在明末的大环境下飞黄腾达,根本不是有什么过人的能力,而是他非常善于交结权贵,他之所以在第一次当县令的时候就被弹劾,就是因为用公款交结权贵,马士英非常善于拉拢很多狐朋狗友,这才使得他一再飞黄腾达,并且在搞垮了几个南明政权之后,别人仍然动不了它一根毫毛。马士英扣押了朱以海,作为投降清朝的政治资本,据史书记载,被马士英策反的方国安其破坏力比已经投降清军的金声桓还要大。在江阴保卫战的81天中,江阴孤城就抵抗了清军重兵围困长达81天,体现南明王朝真正的抵抗能力。之后在浙江地方,势力超过几百个江阴的鲁监国政权割据政权,几乎又成为了南明政权光复的希望,但马士英又彻底毁灭了南明政权的最后希望。方国安败退就败退了,但他之后成为了消灭南明王朝的主力,对于消灭南明鲁王政权,本来方国安没有投降清军,但经过马士英策反之后,手握重兵的方国安的对于消灭南明王朝的贡献甚至超过已经投降清军的金声桓。\r

《续明纪事本末》记录了马士英的晚节。郑芝龙和方国安,都是马士英的好朋友。马士英在潞王政权覆灭以后,在清军的追击之下,溃不成军。马士英联络降将张存仁,企图投降清朝但对方不接收。于是通过马士英的私人关系,在一帮包括方国安、郑芝龙在内的死党的帮助下,马士英得以进入方国安帐下,方国安的部队是南明军队的主要支柱,方国安手下有超过10万人的部队,在南明军队中最有实力。马士英在方国安面前大谈军事,然后说当年弘光政权的覆灭都是阮大铖惹的祸,吹完之后,却跟阮大铖依然情同手足。然后唆使方国安攻击友邻的部队,使得南明的抗清部队要么无粮草供应,要么在方国安的攻击下溃不成军,闽浙道路中断,南明军队的抗清事业从此基本瓦解。然后马士英扣押了鲁监国朱以海,准备以此献给清朝,作为将来在清朝晋升的阶梯,马士英阻断前来营救的张国维,桥墩上刻下十个大字。但被马士英派去的心腹大将忽然生病了,朱以海登舟入海。方国安阮大铖后来都投降了清朝,不久后跟马士英一起被清朝杀死。郑芝龙后来也投降了清朝。\r

据史书记载,马士英之所以能在明末的大环境下飞黄腾达,根本不是有什么过人的能力,而是他非常善于交结权贵,他之所以在第一次当县令的时候就被弹劾,就是因为用公款交结权贵,马士英非常善于拉拢很多狐朋狗友,这才使得他一再飞黄腾达,并且在搞垮了几个南明政权之后,别人仍然动不了它一根毫毛。马士英扣押了朱以海,作为投降清朝的政治资本,\r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