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湖的尽头,就是家国——聊聊“射雕英雄传”中的家国情怀

前言:

大家好,欢迎来到零之笔记的游戏领地,今天咱们继续聊金庸。在上一篇文章中,老零和大家解析了一下“射雕英雄传”中的江湖,这一篇,咱们来聊聊“射雕”真正的主题——家国。

“射雕”时的南宋,外有强敌,内有奸臣,看似和平,实则危在旦夕。在这个特定的动乱背景下,金庸通过“射雕”,为我们展示了一份博大深沉的家国情怀。更重要的是,这份情怀,并不仅仅属于南宋,甚至不仅仅属于汉族或者中国。超越了时间与空间,超越了怜悯或仇恨,这,就是伟大的作品存在的意义。

江湖的尽头,就是家国——聊聊“射雕英雄传”中的家国情怀

家与国

小说第一回就给读者展示了家与国的关系:说书人张十五讲了一段《叶三姐节烈记》,说的是金兵残害大宋百姓的故事,“只听得众村民无不咬牙切齿,愤怒叹息”。而后张十五与郭啸天、杨铁心二人喝酒,又讲了靖康之变、高宗、岳飞、秦桧等一段历史,郭、杨二人是“越听越怒”,恨不能早生几十年,手刃奸臣。可见,在民间、在市井、在江湖,老百姓们对政治时局是怎样一种态度。

但面对同一境况,朝廷与民间的态度却截然不同。张十五离去前,吟了林升所作的那首著名的《题临安邸》:

山外青山楼外楼,西湖歌舞几时休。

暖风熏得游人醉,直把杭州作汴州。

江湖的尽头,就是家国——聊聊“射雕英雄传”中的家国情怀

所谓“游人”,似乎说的是老百姓,但能“直把杭州作汴州”的,只能是统治阶级。如果当权者得过且过,只图眼前安逸,其他人怀揣“还我河山”的雄心又有何用?

历史总是惊人的相似,“九一八”之后,民间哽咽传唱着“我的家,在东北松花江上……”,而手握重兵的当权者们,却沉迷于争权、敛财和内斗中不可自拔。

江湖的尽头,就是家国——聊聊“射雕英雄传”中的家国情怀

在一部抗日电视剧里,有一位不像团长的团长,用种种反常怪异的举动警告众人:你们只想要安逸,但你们看见的安逸全是假的!

是啊,全是假的。

天子脚下——临安城边上的牛家村,两家猎户聚在一起,爷们儿杀鸡烫酒,媳妇儿围炉缝衣,唠三句家常,骂两声朝廷,安逸。但转瞬之间,就在汉奸与敌国的围攻下,妻离子散,家破人亡。

在沦陷地汴梁,叶三姐不甘受辱而自尽。还没有沦陷的临安,歌舞升平之下,又有多少冤魂在哭泣?

故事开头就定下了全书的基调:家国一体,有国才有家。

国若将亡,家独安乎?

江湖的尽头,就是家国——聊聊“射雕英雄传”中的家国情怀

江湖与国

二十年一次的华山论剑,是武林中头等盛事,“天下武功第一”的名号,能者居之。

裘千仞就是这么想的。他一个人大大咧咧登上华山,却没想这些自居侠义的正派人物居然群起而攻之,气得他吹胡子瞪眼:“我上华山,为的是争武功天下第一的名号。哼哼,你们竟想合力伤我,好先去了一个劲敌,这等奸恶行径,亏你们干得出来。”这番话立即遭到洪七公迎头痛斥:“莫说你武功未必能独魁群雄,纵然是当世无敌,天下英雄能服你这卖国奸徒么?”

公平地讲,洪七公此言不通。既然叫“论剑”,是比谁拳头粗,不是比谁道德高尚,要不为啥不叫“华山学雷锋”呢?

但是,在场无一人认为洪七公此言大谬,就连裘千仞也感叹“洪帮主,你教训得是”,扭头就要自尽。这说明,“华山论剑”看似人人皆可参与,但实际上还是有一条潜规则:汉奸卖国贼,你就是不配。

这是“射雕”中江湖的共识。

江湖的尽头,就是家国——聊聊“射雕英雄传”中的家国情怀

在“射雕”中,好人坏人有一条明显的分界线,那就是好人都是爱国者,比如丘处机、柯镇恶、洪七公等。黄药师看似不问世事,但一听蒙古即将南下,立即命令准女婿郭靖“即日赶赴襄阳”、“共御蒙古大军”。

而坏人大都是金国走狗,比如彭连虎、沙通天、梁子翁等。欧阳锋有身份有脸面,似乎并不贪图荣华富贵,但入宫偷《武穆遗书》、烟雨楼头设伏,其行为与走狗无异。梅超风虽然没有直接的卖国行径,但教了金国小王爷一套“九阴白骨爪”,多少也算帮凶。完颜洪烈与杨康网罗了这么一帮鸡鸣狗盗之徒,也不是想“千秋万世一统江湖”,而是为了分裂与离间大宋,为金军南下打好基础。

所以,“射雕”江湖里的纷争,争名号抢秘籍只是小打小闹,实际上是爱国者与卖国者之间的斗争。江湖看似游离于国家政治体系之外,但它仍然是国的一部分。很多武林人士不喜欢甚至痛恨当今朝廷,但他爱这片土地,爱这一方“江湖”。

江湖的尽头,就是家国——聊聊“射雕英雄传”中的家国情怀

个人与国

两个主角分别叫“靖”与“康”,勿忘靖康之耻,丘道长起得好名字。

郭靖与杨康二人,祖上十八辈都是英雄好汉,可谓是根正苗红,又各有名师传道授业,按正常思路,他们应茁壮成长,肝胆相照,外御胡虏,内诛奸臣,屹立在抗金最前线,成就如岳武穆般可歌可泣的光辉事业。

然而大才如金庸,却笔锋一转,两个孩子一个流落至蒙古,一个生长在仇家,从此走向了完全不同的两个世界。

江湖的尽头,就是家国——聊聊“射雕英雄传”中的家国情怀

在蒙古,郭靖是幸福的:成吉思汗对他视如己出,封为金刀驸马;四王子托雷是他结义安答,情同手足;华筝公主更是对他倾心相爱。有权势,有朋友,有爱情,所谓人生巅峰,不过如此。

郭靖自幼仇视金国,小时候他就听母亲讲金人如何残忍暴虐,也亲眼见到完颜洪熙等金国贵族在蒙古是如何飞扬跋扈,长大后,更是得知完颜洪烈就是他的杀父仇人。后来,他统帅蒙古大军灭金,俘虏完颜洪烈,既雪国仇,又报家恨,在蒙古成为人人敬仰的英雄。

江湖的尽头,就是家国——聊聊“射雕英雄传”中的家国情怀

但一听成吉思汗要攻宋,他义无反顾,封金挂印,立即“叛逃”。没逃成,被抓了。成吉思汗勃然大怒:“我待你不薄,自小将你养大,又将爱女许你为妻。小贼,你胆敢叛我?”后又许他名利:“你为我平了赵宋,我今日当着众人之前,答应封你为宋王,让你统御南朝江山。”

兄弟托雷也劝他:“安答,你自小生长蒙古,就与蒙古人一般无异。赵宋贪官勾结金人,害死你的父亲,逼得你母亲无家可归。若非父王收留,你焉有今日?”

事实确然如此,郭靖自幼没吃过大宋一粒米;而大宋害得他自出生就没了父亲。

但是,自始至终,郭靖都把自己当做一个宋人。

江湖的尽头,就是家国——聊聊“射雕英雄传”中的家国情怀

之后郭靖助李全、杨妙真夫妇守青州(原版为守襄阳,为符合历史,在新修版中改为守青州),面对蒙古十万铁骑,黄蓉劝他能打就打,打不过就跑,“天下事原也忧不得这许多。”但对黄蓉一向言听计从的他这次却出言斥责:“咱俩虽人微力薄,却也要尽心竭力,为国御侮。纵然捐躯沙场,也不枉了父母师长教养一场。”

当年他“叛逃”时,托雷冒着挨军棍甚至掉脑袋的风险,将他放走,送别数十里而不舍。此时托雷率军攻宋,他“伸掌在桌上猛力一拍,叫道:‘蓉儿,古人大义灭亲,我今日岂能再顾朋友之义!’”便想要刺杀结义兄弟。

江湖的尽头,就是家国——聊聊“射雕英雄传”中的家国情怀

这一切都表明,没有受过正儿八经的爱国教育、没有食过大宋俸禄的草莽郭靖,却是大宋第一等的忠实臣民。在蒙古,郭靖是金刀驸马;但在大宋,不过是一介布衣。他手下无一兵一卒,但依然奔赴青州,誓与祖国共存亡。正是在他的感召下,城中军民齐心协力,抵挡住了蒙古大军的进攻。在“神雕”中,更是号令天下,一呼百应,共御外敌,成为了真正的“侠之大者”。

江湖的尽头,就是家国——聊聊“射雕英雄传”中的家国情怀

杨康生长在金国,一直以为完颜洪烈就是他的生父,多年来父慈子孝,相亲相爱,其乐融融,他也以“小王爷”的身份为傲。

忽然有一天,平地起惊雷,一个落魄汉子站在他面前,告诉他,我才是你亲爹。

杨康没有上前去父子相认、抱头痛哭,而是看到杨铁心“衣衫破旧,满脸风尘”,立即想“难道我要舍却荣华富贵,跟这穷汉子浪迹江湖?不,万万不能!”

于是,他拒不认爹。

江湖的尽头,就是家国——聊聊“射雕英雄传”中的家国情怀

杨铁心与包惜弱被逼自尽,杨康对母亲还是感情很深的,也曾犹豫是不是该杀掉完颜洪烈报父母之仇,但当完颜洪烈流露出篡位之意,并承诺“我做李渊,你做李世民”,杨康立即表态,“爹,孩儿必当辅你以成大业。”

杨康不仅是嘴上叫“爹”,也是这么做的。完颜洪烈趴桌上睡着了,杨康还给他披了件衣服,怕他着凉。这让躲在密室里偷窥的郭靖百思不得其解,“浑不解杨康对这害死他父母的大仇人何以如此关怀体贴。”这样一个连亲爹都可以不认的人,对祖国又能有什么感情?为了做“李世民”,什么民族大义、父母大仇,都可以弃之脑后。

江湖的尽头,就是家国——聊聊“射雕英雄传”中的家国情怀

杨康就此彻底抛弃了大宋子民的身份,一心一意为金效忠。他冒充丐帮帮主、杀江南七怪、与铁掌山结盟,四处拉拢汉奸,搅得中原武林不得安宁,祸害祖国不遗余力。

可惜啊,机关算尽太聪明,反算了卿卿性命。杨康最终丧命于铁枪庙,死无全尸,且留下一世骂名,甚至祸延子孙。“神雕”中,杨过得知其父一生行事后,“抱头在地,悲愤难言,想不到自己生身之父竟是如此奸恶,自己名气再响,也难洗生父之羞。”

江湖的尽头,就是家国——聊聊“射雕英雄传”中的家国情怀

郭靖与杨康是金庸有意塑造的两个互为参照物的艺术形象,一个愚笨,一个聪明;一个忠厚,一个奸猾;一个为大义而舍生忘死,一个谋私利而认贼作父。纵览金庸所有作品,像郭靖这样好得没边儿的好人少之又少,像杨康这样坏到骨子里的坏人也不多见。

老实说,这么写并不高明,显得夸张、肤浅和直白,也就是常说的“人物脸谱化”。虽然这两个艺术形象塑造得不算丰满,却不能说不成功,因为他们很鲜明的成为了一种形象的标签。就像说到忠勇,我们会想到关云长;说到卖国,我们会想到石敬瑭。杨康的成就要稍微逊色一些,无论做为郭靖的兄弟还是对手,他都不够格,虽然忙活了一大通,但并没有真正对南宋的江湖或者政治构成实质性的威胁。

而郭靖,不仅是在武侠小说里,即便放在文学史上,都可以做为“忠孝仁义”的典型人物,是真正的儒家之侠。他代表的不是个人,也不是江湖,而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尊严。这个形象虽然没有多少深度,也不可爱,但国家危难之际,我们也许并不需要杨过,不需要张无忌,不需要令狐冲,但需要郭靖,需要无数个郭靖站起来,不计生死,共赴国难。

正是那句话——国家兴亡,匹夫有责。

江湖的尽头,就是家国——聊聊“射雕英雄传”中的家国情怀

超越家国

按理说,最后一点讲的应该是“国与国”,因为“射雕”不仅讲了一个江湖故事,还是一部宋金蒙的“三国演义”。但这一点其实没什么好说的,因为国与国之间其实就那点事——欺负和被欺负、屠戮和被屠戮。

起初,金最强,宋最富,蒙古最弱,不仅弱,还内讧。但铁木真豪气干云,马鞭一指:“咱们能把青天所有覆盖的地方……都做蒙古人的牧场!”

那时的郭靖对铁木真既敬且忠,在统蒙伐金的战役中,郭靖都立下了赫赫战功。后来二人决裂,小说最后,成吉思汗临终前与郭靖争论什么是英雄:“我所建大国,历代莫可与比……你说古今英雄,有谁及得上我?”

郭靖一点儿也不知道给将死之人留点面子,张口就答:“你南征西伐,积尸如山,那功罪是非,可就难说得很了。”

江湖的尽头,就是家国——聊聊“射雕英雄传”中的家国情怀

很多批评者说,“射雕”是一部“宋本位”小说,所以才那么受欢迎。

说这话的人,可能忘记了书中一个很重要的情节:郭靖劝成吉思汗不要屠城,为此放弃了辞婚的机会,导致黄蓉负气出走,差点丧命。

郭靖牺牲个人利益救下的那座城,叫做撒马尔罕,当时是花剌子模帝国之都,如今是乌兹别克斯坦的重城。总之,与“宋”没多大关系。

郭靖不再跟成吉思汗站在一边,除了忠于宋之外,还有一个更深层次的原因,那就是他眼睁睁看着蒙古从一个被侵略者变成了侵略者。他眼睁睁看着,无数老弱妇孺,被蒙古军的屠刀一挥两段。

郭靖说:“只是大汗一人威风赫赫,天下却不知积了多少白骨,流了多少孤儿寡妇之泪。”

郭靖表达得很清楚:发动侵略的不是英雄,反抗侵略的才是英雄。或者说得更具体一点,让天下安居乐业的是英雄,让天下生灵涂炭的不是英雄。

因此,隐藏在家国情怀之下的,是反战。

江湖的尽头,就是家国——聊聊“射雕英雄传”中的家国情怀

但我想说的,并不仅是反战。

不知从什么时候起——或许从很古的时候——人们开始用历史意义去倒推历史观点或人物价值。比如有人说,蒙古攻宋、大清灭明,客观上促进了社会进步、经济发展和国家统一,是有先进历史意义的,不要站在狭隘的立场去评判。

乍一看好像没错,但是鸦片战争时,那也是先进的资本主义国家对落后的封建帝国的进攻,难道我们就不该反抗?三体来打我们,难道我们就不该反击?难道我们就破坏了世界大同、宇宙统一?

还有人说,岳飞与文天祥(郭靖也算)等人都是“愚忠”,可以理解,但不值得效仿,更不该提倡。

这话就更加无厘头,那个时代的最正确的就是“忠君爱国”。难道岳飞认为大宋“不值得”,就该投降?皇帝看不上他,就该自立山头?

江湖的尽头,就是家国——聊聊“射雕英雄传”中的家国情怀

《明朝那些事儿》里,作者在评价努尔哈赤时,是这样写的:有些人说他代表了先进的、进步的势力,冲击了腐败的明朝,为历史的发展做出了贡献云云……我不知道什么必定取代的新兴霸业,我只知道,说这种话的人,应该自己到后金军的马刀下面亲身体验。

说得好!历史除了要讲意义,总还要讲一点人性。

蒙古横扫欧亚的时候,想的并不是促进东西方交流,而是屠城占地。努尔哈赤在北京城外武装游行,也不是来搭友谊之桥、搞经贸合作,而是来抢东西。郭靖抗金拒蒙,并非想要阻碍民族大融合、世界大团结,而是不想看到“一名蒙古兵疾冲而过,长刀挥处,母子两人斩为四段。那孩子的双手尚自牢牢抱着母亲。”

江湖的尽头,就是家国——聊聊“射雕英雄传”中的家国情怀

当他力阻成吉思汗屠城时,我看到的不是什么“愚忠”或“大义”,而是一个善良的人应该有的道德与良知。

我认为——也永远会这样认为——人性,超越所有世俗定义的意义。

江湖的尽头,就是家国——聊聊“射雕英雄传”中的家国情怀

感谢大家的阅读,喜欢文章的朋友不妨点个关注,谢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