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初探

從古至今,對於宇宙的起源和規律進行探索者層出不窮。比較知名的理論有宇宙大爆炸理論,上帝造物論等。我個人覺得對於宇宙起源或者探索宇宙的終極規律,不得不提及幾個人,那就是老子、釋迦牟尼和孔子。大家都知道,老子是《道德經》的作者,釋迦牟尼是佛教創始人,孔子是儒家文化創始人。據考證,三個人幾乎出自同一個時代。

老子的《道德經》給人們說出了宇宙的規律: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這個“道”,就是宇宙的規律的意思。當然,仁者見仁、智者見智。“道可道,非常道”嘛。

釋迦牟尼也發現了“道”,當然,釋迦牟尼把這個“道”叫做“佛”或者“佛性”或者“自性”。釋迦牟尼釋迦牟尼佛菩提樹下證悟以後,說的第一句話是:“奇哉奇哉,一切眾生皆具如來智慧德相,只因妄想執著,不能證得”。那釋迦牟尼所說的如來智慧德相(即佛性)是什麼呢?就是如如不動,不生不滅,不垢不淨,不增不減。

孔子主要是發現了人道,孔子所說的“仁”和老子的“道”和釋迦牟尼的“佛”有接近之處。那什麼是孔子所說的“仁”呢?“孝弟也者,其為仁之本與。” 孝弟何以為仁之本,凡仁之愛親、敬兄,與夫父母之愛子,都懷著一種柔嫩而真摯之情。這就是“仁”。孔子認為什麼是“不仁”,孔子認為感情很冷硬的樣子就是不仁。一個人做了壞事、未循禮,卻心裡覺得安,他就是“不仁”。後來看到梁漱溟先生對於孔子“仁”的看法:仁就是人原本的心,並以敏銳直覺流露於外。

此三位聖人有一個共同的特點,他們從來沒有把自己包裝成天外來客、或者是救世主、或者是宇宙的主宰者的身份。

舉一個例子——《金剛經》:“如是我聞。一時佛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與大比丘眾。千二百五十人俱。爾時世尊。食時。著衣持缽。入舍衛大城乞食。於其城中。次第乞已。還至本處。飯食訖。收衣缽。洗足已。敷座而坐。” 這本經記載的佛,卻同我們一樣,照樣要吃飯,照樣要化緣,照樣光著腳走路,腳底心照樣踩到泥巴。所以回來還是一樣要洗腳,還是要吃飯,還是要打坐,就是那麼平常。

他們就是和大家一樣的一個常人,只不過他們是宇宙大道的發現者。也可以這麼說:從他們的角度和眼光發現了宇宙(或人道)的規律。當然這個規律是不是正確,有待後來者驗證。他們從來沒有把自己的觀點強加給別人,也可以說,他們也是宇宙規律的探索著、發現者、觀察者。而不是主宰者。

所以,人可以有信仰,但是應該智信,不要迷信。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