泉州通淮關帝廟“創所由始”初探

泉州通淮關帝廟“創所由始”初探

明天啟元年(1621年),泉州解元李光縉撰《漢關前將軍漢壽亭侯廟記》(以下簡稱“廟記”),雲:“今天下祠漢壽亭侯者,遍郡國而是,其在吾泉,建宮俎豆毋慮百數,而獨吾儒林裡中廟貌為勝。詢之故老,不知創所由始。”儒林裡漢壽亭侯廟,即通淮關帝廟,舊雲始創未詳。本文擬從幾個方面探索其“創所由始”,以為拋磚引玉,展開討論。

泉州通淮關帝廟“創所由始”初探

李一德何時重修關聖廟

李一德,字恆甫,號雲泉,李光縉之叔父也。《廟記》稱:“先是,某從父相國雲泉公為記廡壁。”蓋指李一德修廟所作之記。李光縉《景壁集》卷八廟記》之後又有《關聖廟記》,盛讚關聖昭烈忠智。觀其文字風格,與《廟記》有異,疑即李一德立於關廟“廡壁”之碑文,後人以為李光縉所作,一併收入其文集。

李一德主持重修關聖廟,明萬曆《泉州府志》闕載,清乾隆《泉州府志》泛稱“嘉靖間”。明嘉靖前後四十五年(1522-1566年)。李一德生於明正德十二年(1517年),嘉靖元年(1522年)年方六歲。究竟在嘉靖間哪一年修廟呢?據李光縉《明奉政大夫襄府長史從叔父雲泉公暨叔母孝懿陳宜人墓誌銘》記述,李一德嘉靖十六年(1537年)“領賢書”“歌鹿鳴,時年二十一也。”後“應公車,四上不第”,入國子監“受業成均”。嘉靖三十年(1551年)丁父優:翌年秋,其兄李仁卒於戶部主事任上三十三年服除,三十五年再上春官,又不第,筆者以為,自嘉靖十六年至三十五年前後二十年,李一德忙於進取功名,無暇顧及其他,而且相當一段時間在北京國子監溫習功課,加上丁優守制,資望尚淺諸原因,不可能主持修廟。三十五年,李一德決定放棄擢第上進,遂銓授廣州陽山知縣,後遷濟寧知州,復調鬱林州。四十三年出任廣東鄉試考官。事罷還任鬱林知州。隆慶元年(1567年),擢襄王府長史。二年,以母病乞歸。萬曆三年(1575年)去世,終年五十九歲。據墓誌銘稱:李一德“自筮仕及告歸十二餘年,……間亦歸省”。因此,李一德“嘉靖間”重修關聖廟,當在嘉靖三十五年入仕至四十五年升任襄府長史之前的十年間。按磚木結構建築物六七十年重修一次估算,則最遲在明弘治之前通淮街即有漢壽亭侯廟了。

泉州通淮關帝廟“創所由始”初探

宋代省外關羽廟鉤沉

1994年,泉州市區道教文化研究會(1997年4月更名“泉州市區民間信仰研究會”)舉行“關公信仰學術研討會”,其中有一篇論文認為通淮關帝廟創建於南宋紹興年間(1131-1161年)。筆者不敢苟同。

有關資料表明,關羽在東漢建安二十四年(219年)兵敗被殺至唐代中期五百餘年間,猶寂寂無聞,未見靈異。唐宋兩朝雖列為國家祀典,入祀武成王廟,但在民間信仰中卻不甚普遍,供祀廟宇至今存留在文獻中寥寥無幾。除屢被徵引的始創於隋、敕修於宋真宗大中祥符(1008-1016年)的山西解州關帝廟和創建於唐貞元十八年(802年)的荊州玉泉山關廟外,筆者經眼的福建以外的宋代關羽廟宇只有四所:

一、陸游《入蜀記》第四:乾道六年(1170年)八月“十三日,至(興國軍)富池昭勇廟。以壺酒特豕,謁昭毅武惠遺愛靈顯王神。神,吳大帝時折衝將軍甘興霸也。興霸嘗為西陵太守,故廟食於此。……宣和中,進爵為王。……岳飛為宣撫使,大葺祠宇。江上神祠,皆不及也。……廡下有關雲長像。雲長不應祀於興霸之霸者,豈各忠所事,神靈共食,皆可以無愧邪?是關羽附祀於他人之廟。

二、祝穆《方輿勝覽》:“關張祠,……在(成都)府西七十里惠陵左右。”是關羽與張飛合祀之廟。

三、畢沅《續資治通鑑》:建炎二年(1128年)春正月“己丑,直秘閣謝貺提點京西北路兼南路刑獄公事,專切總領招捉賊盜。先是有撰《勸勇文》者,揭於關羽廟,論敵兵有五事易殺:‘連年戰辛苦,易殺;馬倒便不起,易殺;深入重地力孤,易殺;多帶金銀,易殺;作虛聲嚇人,易殺。各宜齊心協力,共保今歲無虞。’貺得而上之,詔兵部鏤版散示諸路。”廟在襄陽。是關羽專祀之廟。

四、郝經《順天府重修關王廟記》:“關王英靈義烈遍天下,故所在廟祀,……而燕趙荊楚為尤篤,郡國州縣鄉邑皆有廟。”郝經,字伯常。金朝陵川人。宋端平三年(1234年)金亡,徙順天府,元世祖時翰林侍讀學士。據是記,南宋時北方順天府有關王廟。

至於吳自牧《夢粱錄》,南宋帝都杭州廟宇極多,卻偏偏沒有記載奉祀關羽的宮廟。

泉州通淮關帝廟“創所由始”初探

閩省總志關廟載記

宋代關廟在福建之外見載文獻寥若晨星,在福建省內亦屬鳳毛麟角。

梁克家《淳熙三山志》“祠廟”收錄福州一州十二縣(閩縣、侯官、連江、長溪、長樂、福清、古田、永福、閩清、寧德、羅源、懷安)有事蹟、姓氏、封爵、廟額者四十五所,沒有關羽祠廟。

黃仲昭《八閩通志》,成書於明弘治二年(1489年),全書記載奉祀關羽僅二家,一莆田義勇武安王廟:“在南廂永豐塘上。元延祐七年建,至正六年總管曲出等重建,推官陳德孫為記。國朝永樂十一年,通判董彬重修,今廢。”一福寧州本州(抄者按:州治在霞浦)關王廟:“在演武場之右。以祀漢壽亭侯關羽,洪武十五年,守禦百戶張清創建。正統六年,福建都指揮劉海倡眾重建。”一元一明,無宋建。

何喬遠《閩書)體例獨特,記述別具一格。其於佛道寺觀歸入“方域志”,另立“靈祀志”收錄民間信仰之祠廟。全省八府一州五十一縣僅取五十八所。對於當時香火興盛的關王廟、漢壽亭侯廟卻一概棄之不錄,實在令人費解。

見載民國陳衍《福建通志》,全省九府二州五十七縣,除古田縣闕載外每個府、州、縣都有關帝廟,計八十九所(均系列為官方祭祀之廟,不含民間自祭之廟),其中宋建二所;始建於明十七所,始建未詳,明代修葺三所;始建於清十九所,始建未詳,清代修葺十所;建造年代不詳三十八所。

兩座宋代關廟,一在邵武縣“城東進賢坊,宋元豐八年建。”一在長汀縣“河田市,宋寶祐間建。明萬曆間廖遵重修。”

另據清乾隆《泉州府志》“壇廟寺觀”記載,泉州宋代也有一座奉祀關羽的宮廟:“忠義廟,在府治東鳳山麓。宋紹興間宗室趙汝錫建。舊祀漢關公羽,唐張公巡、許公遠。後復增祀宋嶽公飛、文公天祥、陸公秀夫、張公世傑、蘇公緘、趙公昂發。”

查《宋史》“宗室世系”,宋太宗趙光義後裔有四個名為“汝錫”者,其中其六子鎮王元偓七世孫趙汝錫南宋初隨南外宗正司移居泉州。這個趙汝錫的兩個孫子趙必彰、趙必魁嘉定七年(1214年)、嘉定十六年先後蟾宮折桂,高中進士。如果清乾隆《泉州府志》記載確實可靠,那麼,趙汝錫便是將關羽信仰引入泉州的第一人。

泉州通淮關帝廟“創所由始”初探

鳳山忠義廟何時奉祀關羽

關於鳳山忠義廟奉祀諸神次序之先後,明崇禎十三年(庚辰,1640年)同安名士黃文炤在其所撰《第一山重修地祗忠義廟》卻有另一番說法:

地祇忠義廟“首貌文信公,一像特祀焉,精忠貫日月,大義震乾坤,真有宋一人也。則有繼之以嶽、陸者,左陸右嶽,地道尚右也。又有繼之以關、張、許者。有宋忠神,何可遺漢唐神也。……祏外有張越公世傑一主,萬曆庚子,小子文炤所增也。……顏魯公一主,則林先生所增也。”據此,崇禎十三年裡人、浙江參政林徽初重修地祗忠義廟之前,廟之主祀神為文天祥,岳飛、陸秀夫左右配祀,關羽、張巡,許遠為後來“繼之”增祀,以“有宋忠神,何可遺漢唐神也”。萬曆二十八年(庚子,1600年),黃文炤增祀張世傑;崇禎十三年,重修地祗忠義廟檀樾主林徽初以“文山公傾心魯公”,又增顏真卿一主。如黃文炤記載可足徵信,忠義廟奉祀文天祥、岳飛、陸秀夫當為明朝間事,其增祀關羽、張巡、許遠則應在明萬曆二十八年之前,地祗廟供奉文、嶽、陸之後。至於蘇緘、趙昂發入祀地祗忠義廟,則在崇禎十三年以後。

筆者以為府志之鳳山忠義廟便是黃文炤碑文中的第一山地衹忠義廟。

1997年,廈門大學歷史系連心豪教授從宋吏部尚書韓元吉《南澗甲乙稿》中“偶得”泉州《東嶽廟碑》。據《東嶽廟碑》記載:“泉州故有東嶽廟,附於開元觀之側,規制狹隘”。紹興二十一年,郡人相與謀建新廟,“乃卜地於城東之山。……經始於是年四月,而休工於二十七年八月之望。”又據碑文得知,新東嶽廟址系初闢,其地先前並無其他廟宇:“……是土也,溽而甚黃,俗號‘黃山’。……麓有大石,高且百尺。相地者言:“去此,則可以廟矣。民趨之,劂鋤劃夷,老稚奮力,不日而坦焉。平壤遂以為前殿基,刓高培薄,順其形勢,以楹計之,屋且百區。山靈瀆鬼,儼列異狀;社公土母,拱挹後先。祈年有方,司命有屬。巍壇中峙,六廟外闢。璇題丹碧,跂翼煥爛,使望而進者肅然悚懼,如有執死生禍福之籍在左右。遂為一邦神祠之冠。”東嶽新廟規制宏大,屋且百區,中峙巍壇,分前後殿;外闢六廟,據東嶽大帝神職與屬神,應為弘文府、陰鷺司、五道將軍廟、泰山三郎炳靈公(東嶽大帝之子)廟、溫元帥忠靖王廟、社公土母地祗廟。據此,斯時鳳山無忠義廟,也未供奉關羽明矣。

《第一山重修地祇忠義廟記》述及明嘉靖庚戌(二十九年,1550年),鳳山東嶽廟“三貼冊封”,再度輝煌。此時地祗,廟已冠“忠義”,炳靈王廟也尚見存。

鳳山東嶽廟肇建者為右朝請大夫(黃文炤廟記為金紫光祿大夫,乾隆府志為尚書)張汝錫,“首施錢五千緡,以倡郡人,施者既集,而張君即世。其子婿右朝奉大夫韓君習買始終之。”全部工程“縻緡錢十有四萬,閱歲而後成”。地祗廟或許是宗室趙汝錫認捐建造的,或許乾隆府志移花接木,張冠李戴,誤將張汝錫作趙汝錫。

泉州通淮關帝廟“創所由始”初探

泉州通淮關帝廟“創所由始”初探

朱熹“正氣匾”為誰而題

有人認為通淮關帝廟存有一方朱熹書題的“正氣”橫匾,為朱熹紹興二十六年(1156年)八月至十二月底為創建不久的通淮廟所題。

朱熹正氣匾,據華僑大學老教授陳允敦先生考證,並非為關羽而題,而是朱熹聞悉抗金前線獲得大捷,歡欣鼓舞,遂書“正氣”兩字以張正氣,同時與其子賦詩十一首,謳歌大捷,中有“明朝滅盡天驕子,南北東西盡好音”,期盼抗金斗爭取得更大的勝利。查《宋史》,時間當為宋孝宗隆興元年(1163年),其時朱熹值監潭州南嶽廟秩滿,被召入京,除武學博士。是年五月,樞密使張浚部署宋軍北伐抗金,一舉克復靈璧、宿州,二十八日捷報傳來,孝宗龍心大悅,稱讚道:“近日邊報,中外鼓舞,十年來無此克捷。”朝野歡動。此時朱熹離開泉州已經六年。朱熹“正氣匾”非為通淮廟而題昭然若揭。

至於關帝廟懸掛正氣匾,則是明代以後的事了。

泉州通淮關帝廟“創所由始”初探

平浪侯晏公何時傳入泉州

明萬曆三十二年(1604年)以前,通淮廟有左右堂,左祀漢壽亭侯關羽,右祀平浪侯晏公。李光縉萬曆四十年《塑三義像記》稱:“……祀平浪侯晏公,不知所從始,久沿莫敢更。”

據《民間俗神)(馬冀、宋文坤編著,北嶽文藝出版社1994年出版)介紹,晏公名叫戎仔,元初江西臨江府清江鎮人。濃眉卷鬚,面如黑漆。平生疾惡如仇,人多敬憚。後徵召入都為文錦堂長,因病歸,登舟奄然而逝。死後常常在江河湖海顯靈,保障水途行船平安。明洪武初,太祖朱元璋以晏公保佑海運,詔封“顯應平浪侯”,晏公起先為江地方性水神,洪武赦封后影響逐漸擴大,逐躍為全國性水神。

同時為李光縉所困惑,“不知所從始”,與漢壽亭侯並肩同享人間香火的通淮廟右堂祀神平浪侯,明初或稍後傳入泉州,不是不言而喻嗎?

泉州通淮關帝廟“創所由始”初探

泉州通淮廟創建於明初

陳允敦教授認為“通淮街關帝廟乃明朝成立後始建”(陳允敦《泉州名匾錄》“正氣”條)。筆者完全同意。前面探討文字便是圍繞這一看法展開論證的。至於通淮廟“創所由始”的具體時間,則有待於今後繼續深入發掘與研究。

這裡有兩點必須指出:

一、截至目前為止,除清乾隆《泉州府志》“忠義廟”記述之外,尚未發現泉州宋代關羽信仰的其他文字記載和實物證明。

二、宋代,通淮街在舊羅城之外。唐末宋初,城南一帶,溝渠縱橫,池塘密佈,沼澤未退,人跡罕至。後來海外通商貿易日趨繁榮,外國商賈來泉日益增多,因宋代朝廷明令外國人“法不當居城”,遂允許他們在城外建宅住居。先是通淮街一帶,由宋入元擴展至泉南聚寶街、車橋頭以及仁風街、浮橋鎮均成為外國人的聚居地。這些外國人在僑居地建造寺院教堂,《諸蕃志》記載:“……雍熙間,有僧羅護哪航海而至,……買地建佛剎於泉州城南”。現存艾蘇哈卜寺阿拉伯文紀年石刻記載:“……艾蘇哈卜寺,建於(伊斯蘭曆)400年(按:即北宋大中祥符二年至三年間[1009-1010年])。”元吳鑑《重立清淨寺碑記》:“……有國曰大食,……宋紹興元年,有納只卜·穆茲喜魯丁者,自撤那威從商舶來泉,創茲寺(清淨寺)於泉州之南城。”及至元至正十年(1350年)吳鑑作記時,城南一帶“禮拜寺增為六七”。因此筆者認為在宋元時期完全沒有在外國人聚居的通淮街建造奉祀關羽廟宇的道理。

泉州通淮關帝廟“創所由始”初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