泉州通淮关帝庙“创所由始”初探

泉州通淮关帝庙“创所由始”初探

明天启元年(1621年),泉州解元李光缙撰《汉关前将军汉寿亭侯庙记》(以下简称“庙记”),云:“今天下祠汉寿亭侯者,遍郡国而是,其在吾泉,建宫俎豆毋虑百数,而独吾儒林里中庙貌为胜。询之故老,不知创所由始。”儒林里汉寿亭侯庙,即通淮关帝庙,旧云始创未详。本文拟从几个方面探索其“创所由始”,以为抛砖引玉,展开讨论。

泉州通淮关帝庙“创所由始”初探

李一德何时重修关圣庙

李一德,字恒甫,号云泉,李光缙之叔父也。《庙记》称:“先是,某从父相国云泉公为记庑壁。”盖指李一德修庙所作之记。李光缙《景壁集》卷八庙记》之后又有《关圣庙记》,盛赞关圣昭烈忠智。观其文字风格,与《庙记》有异,疑即李一德立于关庙“庑壁”之碑文,后人以为李光缙所作,一并收入其文集。

李一德主持重修关圣庙,明万历《泉州府志》阙载,清乾隆《泉州府志》泛称“嘉靖间”。明嘉靖前后四十五年(1522-1566年)。李一德生于明正德十二年(1517年),嘉靖元年(1522年)年方六岁。究竟在嘉靖间哪一年修庙呢?据李光缙《明奉政大夫襄府长史从叔父云泉公暨叔母孝懿陈宜人墓志铭》记述,李一德嘉靖十六年(1537年)“领贤书”“歌鹿鸣,时年二十一也。”后“应公车,四上不第”,入国子监“受业成均”。嘉靖三十年(1551年)丁父优:翌年秋,其兄李仁卒于户部主事任上三十三年服除,三十五年再上春官,又不第,笔者以为,自嘉靖十六年至三十五年前后二十年,李一德忙于进取功名,无暇顾及其他,而且相当一段时间在北京国子监温习功课,加上丁优守制,资望尚浅诸原因,不可能主持修庙。三十五年,李一德决定放弃擢第上进,遂铨授广州阳山知县,后迁济宁知州,复调郁林州。四十三年出任广东乡试考官。事罢还任郁林知州。隆庆元年(1567年),擢襄王府长史。二年,以母病乞归。万历三年(1575年)去世,终年五十九岁。据墓志铭称:李一德“自筮仕及告归十二余年,……间亦归省”。因此,李一德“嘉靖间”重修关圣庙,当在嘉靖三十五年入仕至四十五年升任襄府长史之前的十年间。按砖木结构建筑物六七十年重修一次估算,则最迟在明弘治之前通淮街即有汉寿亭侯庙了。

泉州通淮关帝庙“创所由始”初探

宋代省外关羽庙钩沉

1994年,泉州市区道教文化研究会(1997年4月更名“泉州市区民间信仰研究会”)举行“关公信仰学术研讨会”,其中有一篇论文认为通淮关帝庙创建于南宋绍兴年间(1131-1161年)。笔者不敢苟同。

有关资料表明,关羽在东汉建安二十四年(219年)兵败被杀至唐代中期五百余年间,犹寂寂无闻,未见灵异。唐宋两朝虽列为国家祀典,入祀武成王庙,但在民间信仰中却不甚普遍,供祀庙宇至今存留在文献中寥寥无几。除屡被征引的始创于隋、敕修于宋真宗大中祥符(1008-1016年)的山西解州关帝庙和创建于唐贞元十八年(802年)的荆州玉泉山关庙外,笔者经眼的福建以外的宋代关羽庙宇只有四所:

一、陆游《入蜀记》第四:乾道六年(1170年)八月“十三日,至(兴国军)富池昭勇庙。以壶酒特豕,谒昭毅武惠遗爱灵显王神。神,吴大帝时折冲将军甘兴霸也。兴霸尝为西陵太守,故庙食于此。……宣和中,进爵为王。……岳飞为宣抚使,大葺祠宇。江上神祠,皆不及也。……庑下有关云长像。云长不应祀于兴霸之霸者,岂各忠所事,神灵共食,皆可以无愧邪?是关羽附祀于他人之庙。

二、祝穆《方舆胜览》:“关张祠,……在(成都)府西七十里惠陵左右。”是关羽与张飞合祀之庙。

三、毕沅《续资治通鉴》:建炎二年(1128年)春正月“己丑,直秘阁谢贶提点京西北路兼南路刑狱公事,专切总领招捉贼盗。先是有撰《劝勇文》者,揭于关羽庙,论敌兵有五事易杀:‘连年战辛苦,易杀;马倒便不起,易杀;深入重地力孤,易杀;多带金银,易杀;作虚声吓人,易杀。各宜齐心协力,共保今岁无虞。’贶得而上之,诏兵部镂版散示诸路。”庙在襄阳。是关羽专祀之庙。

四、郝经《顺天府重修关王庙记》:“关王英灵义烈遍天下,故所在庙祀,……而燕赵荆楚为尤笃,郡国州县乡邑皆有庙。”郝经,字伯常。金朝陵川人。宋端平三年(1234年)金亡,徙顺天府,元世祖时翰林侍读学士。据是记,南宋时北方顺天府有关王庙。

至于吴自牧《梦粱录》,南宋帝都杭州庙宇极多,却偏偏没有记载奉祀关羽的宫庙。

泉州通淮关帝庙“创所由始”初探

闽省总志关庙载记

宋代关庙在福建之外见载文献寥若晨星,在福建省内亦属凤毛麟角。

梁克家《淳熙三山志》“祠庙”收录福州一州十二县(闽县、侯官、连江、长溪、长乐、福清、古田、永福、闽清、宁德、罗源、怀安)有事迹、姓氏、封爵、庙额者四十五所,没有关羽祠庙。

黄仲昭《八闽通志》,成书于明弘治二年(1489年),全书记载奉祀关羽仅二家,一莆田义勇武安王庙:“在南厢永丰塘上。元延祐七年建,至正六年总管曲出等重建,推官陈德孙为记。国朝永乐十一年,通判董彬重修,今废。”一福宁州本州(抄者按:州治在霞浦)关王庙:“在演武场之右。以祀汉寿亭侯关羽,洪武十五年,守御百户张清创建。正统六年,福建都指挥刘海倡众重建。”一元一明,无宋建。

何乔远《闽书)体例独特,记述别具一格。其于佛道寺观归入“方域志”,另立“灵祀志”收录民间信仰之祠庙。全省八府一州五十一县仅取五十八所。对于当时香火兴盛的关王庙、汉寿亭侯庙却一概弃之不录,实在令人费解。

见载民国陈衍《福建通志》,全省九府二州五十七县,除古田县阙载外每个府、州、县都有关帝庙,计八十九所(均系列为官方祭祀之庙,不含民间自祭之庙),其中宋建二所;始建于明十七所,始建未详,明代修葺三所;始建于清十九所,始建未详,清代修葺十所;建造年代不详三十八所。

两座宋代关庙,一在邵武县“城东进贤坊,宋元丰八年建。”一在长汀县“河田市,宋宝祐间建。明万历间廖遵重修。”

另据清乾隆《泉州府志》“坛庙寺观”记载,泉州宋代也有一座奉祀关羽的宫庙:“忠义庙,在府治东凤山麓。宋绍兴间宗室赵汝锡建。旧祀汉关公羽,唐张公巡、许公远。后复增祀宋岳公飞、文公天祥、陆公秀夫、张公世杰、苏公缄、赵公昂发。”

查《宋史》“宗室世系”,宋太宗赵光义后裔有四个名为“汝锡”者,其中其六子镇王元偓七世孙赵汝锡南宋初随南外宗正司移居泉州。这个赵汝锡的两个孙子赵必彰、赵必魁嘉定七年(1214年)、嘉定十六年先后蟾宫折桂,高中进士。如果清乾隆《泉州府志》记载确实可靠,那么,赵汝锡便是将关羽信仰引入泉州的第一人。

泉州通淮关帝庙“创所由始”初探

凤山忠义庙何时奉祀关羽

关于凤山忠义庙奉祀诸神次序之先后,明崇祯十三年(庚辰,1640年)同安名士黄文炤在其所撰《第一山重修地祗忠义庙》却有另一番说法:

地祇忠义庙“首貌文信公,一像特祀焉,精忠贯日月,大义震乾坤,真有宋一人也。则有继之以岳、陆者,左陆右岳,地道尚右也。又有继之以关、张、许者。有宋忠神,何可遗汉唐神也。……祏外有张越公世杰一主,万历庚子,小子文炤所增也。……颜鲁公一主,则林先生所增也。”据此,崇祯十三年里人、浙江参政林徽初重修地祗忠义庙之前,庙之主祀神为文天祥,岳飞、陆秀夫左右配祀,关羽、张巡,许远为后来“继之”增祀,以“有宋忠神,何可遗汉唐神也”。万历二十八年(庚子,1600年),黄文炤增祀张世杰;崇祯十三年,重修地祗忠义庙檀樾主林徽初以“文山公倾心鲁公”,又增颜真卿一主。如黄文炤记载可足征信,忠义庙奉祀文天祥、岳飞、陆秀夫当为明朝间事,其增祀关羽、张巡、许远则应在明万历二十八年之前,地祗庙供奉文、岳、陆之后。至于苏缄、赵昂发入祀地祗忠义庙,则在崇祯十三年以后。

笔者以为府志之凤山忠义庙便是黄文炤碑文中的第一山地衹忠义庙。

1997年,厦门大学历史系连心豪教授从宋吏部尚书韩元吉《南涧甲乙稿》中“偶得”泉州《东岳庙碑》。据《东岳庙碑》记载:“泉州故有东岳庙,附于开元观之侧,规制狭隘”。绍兴二十一年,郡人相与谋建新庙,“乃卜地于城东之山。……经始于是年四月,而休工于二十七年八月之望。”又据碑文得知,新东岳庙址系初辟,其地先前并无其他庙宇:“……是土也,溽而甚黄,俗号‘黄山’。……麓有大石,高且百尺。相地者言:“去此,则可以庙矣。民趋之,劂锄划夷,老稚奋力,不日而坦焉。平壤遂以为前殿基,刓高培薄,顺其形势,以楹计之,屋且百区。山灵渎鬼,俨列异状;社公土母,拱挹后先。祈年有方,司命有属。巍坛中峙,六庙外辟。璇题丹碧,跂翼焕烂,使望而进者肃然悚惧,如有执死生祸福之籍在左右。遂为一邦神祠之冠。”东岳新庙规制宏大,屋且百区,中峙巍坛,分前后殿;外辟六庙,据东岳大帝神职与属神,应为弘文府、阴鹭司、五道将军庙、泰山三郎炳灵公(东岳大帝之子)庙、温元帅忠靖王庙、社公土母地祗庙。据此,斯时凤山无忠义庙,也未供奉关羽明矣。

《第一山重修地祇忠义庙记》述及明嘉靖庚戌(二十九年,1550年),凤山东岳庙“三贴册封”,再度辉煌。此时地祗,庙已冠“忠义”,炳灵王庙也尚见存。

凤山东岳庙肇建者为右朝请大夫(黄文炤庙记为金紫光禄大夫,乾隆府志为尚书)张汝锡,“首施钱五千缗,以倡郡人,施者既集,而张君即世。其子婿右朝奉大夫韩君习买始终之。”全部工程“縻缗钱十有四万,阅岁而后成”。地祗庙或许是宗室赵汝锡认捐建造的,或许乾隆府志移花接木,张冠李戴,误将张汝锡作赵汝锡。

泉州通淮关帝庙“创所由始”初探

泉州通淮关帝庙“创所由始”初探

朱熹“正气匾”为谁而题

有人认为通淮关帝庙存有一方朱熹书题的“正气”横匾,为朱熹绍兴二十六年(1156年)八月至十二月底为创建不久的通淮庙所题。

朱熹正气匾,据华侨大学老教授陈允敦先生考证,并非为关羽而题,而是朱熹闻悉抗金前线获得大捷,欢欣鼓舞,遂书“正气”两字以张正气,同时与其子赋诗十一首,讴歌大捷,中有“明朝灭尽天骄子,南北东西尽好音”,期盼抗金斗争取得更大的胜利。查《宋史》,时间当为宋孝宗隆兴元年(1163年),其时朱熹值监潭州南岳庙秩满,被召入京,除武学博士。是年五月,枢密使张浚部署宋军北伐抗金,一举克复灵璧、宿州,二十八日捷报传来,孝宗龙心大悦,称赞道:“近日边报,中外鼓舞,十年来无此克捷。”朝野欢动。此时朱熹离开泉州已经六年。朱熹“正气匾”非为通淮庙而题昭然若揭。

至于关帝庙悬挂正气匾,则是明代以后的事了。

泉州通淮关帝庙“创所由始”初探

平浪侯晏公何时传入泉州

明万历三十二年(1604年)以前,通淮庙有左右堂,左祀汉寿亭侯关羽,右祀平浪侯晏公。李光缙万历四十年《塑三义像记》称:“……祀平浪侯晏公,不知所从始,久沿莫敢更。”

据《民间俗神)(马冀、宋文坤编著,北岳文艺出版社1994年出版)介绍,晏公名叫戎仔,元初江西临江府清江镇人。浓眉卷须,面如黑漆。平生疾恶如仇,人多敬惮。后徵召入都为文锦堂长,因病归,登舟奄然而逝。死后常常在江河湖海显灵,保障水途行船平安。明洪武初,太祖朱元璋以晏公保佑海运,诏封“显应平浪侯”,晏公起先为江地方性水神,洪武赦封后影响逐渐扩大,逐跃为全国性水神。

同时为李光缙所困惑,“不知所从始”,与汉寿亭侯并肩同享人间香火的通淮庙右堂祀神平浪侯,明初或稍后传入泉州,不是不言而喻吗?

泉州通淮关帝庙“创所由始”初探

泉州通淮庙创建于明初

陈允敦教授认为“通淮街关帝庙乃明朝成立后始建”(陈允敦《泉州名匾录》“正气”条)。笔者完全同意。前面探讨文字便是围绕这一看法展开论证的。至于通淮庙“创所由始”的具体时间,则有待于今后继续深入发掘与研究。

这里有两点必须指出:

一、截至目前为止,除清乾隆《泉州府志》“忠义庙”记述之外,尚未发现泉州宋代关羽信仰的其他文字记载和实物证明。

二、宋代,通淮街在旧罗城之外。唐末宋初,城南一带,沟渠纵横,池塘密布,沼泽未退,人迹罕至。后来海外通商贸易日趋繁荣,外国商贾来泉日益增多,因宋代朝廷明令外国人“法不当居城”,遂允许他们在城外建宅住居。先是通淮街一带,由宋入元扩展至泉南聚宝街、车桥头以及仁风街、浮桥镇均成为外国人的聚居地。这些外国人在侨居地建造寺院教堂,《诸蕃志》记载:“……雍熙间,有僧罗护哪航海而至,……买地建佛刹于泉州城南”。现存艾苏哈卜寺阿拉伯文纪年石刻记载:“……艾苏哈卜寺,建于(伊斯兰历)400年(按:即北宋大中祥符二年至三年间[1009-1010年])。”元吴鉴《重立清净寺碑记》:“……有国曰大食,……宋绍兴元年,有纳只卜·穆兹喜鲁丁者,自撤那威从商舶来泉,创兹寺(清净寺)于泉州之南城。”及至元至正十年(1350年)吴鉴作记时,城南一带“礼拜寺增为六七”。因此笔者认为在宋元时期完全没有在外国人聚居的通淮街建造奉祀关羽庙宇的道理。

泉州通淮关帝庙“创所由始”初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