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時節,應多些文明祭掃

3月20日,安徽廬江縣公安局發佈通報,該縣境內冶父山、東顧山相繼發生火災。據調查,兩起山火均由村民在清明掃墓時不慎引發。(3月21日 中新網)

燒紙是人們用來緬懷先人、寄託哀思的一種民間信俗。隨著文化的發展,掃墓燒紙日漸式微。影響市容、汙染環境、引發火災……種種危害使燒紙成為了不得不摒棄的舊習。近些年來,很多地區都發布有禁止燒紙祭祖的通告,但是因祭掃燒紙而引發火災的事件,還是屢屢發生。

2016年3月重慶蒲某某焚燒紙錢,不慎引燃枯草,導致森林發生一場大火。2019年2月寧夏男子陸某給其祖父上墳“燒紙”時,引發火災,損失超十萬;2019年4月呼和浩特村民盧某某因上墳引發火災,造成584萬餘元損失。同日,賈某某給亡妻上墳燒紙引發森林火災,造成26萬餘元損失……在諸多祭掃引發火災的案例中我們不難發現,發生地點多為鄉村,其文明祭掃的普及力度還相當薄弱,因此推進鄉村文明祭掃就顯得尤為重要。

在農村,許多人由於受教育水平低下,思想觀念固執,將燒紙視為祭祀的一項重大儀式,認為不燒紙是對逝者的不敬,甚至是不孝的行為。不可否認,這是多年文化積澱而形成的觀念,但也不可否認這其中充斥著封建迷信色彩,甚至是一種文化糟粕。同時鄉村的墳墓分散雜亂,周邊多雜草樹木,燒紙極容易釀成火災,要想避免火災發生就必須移風易俗。

改變鄉村祭掃方式,就必須剔除人們封建迷信的思想,教導其重意義而非重形式,靜思懷想和心誠意至才是緬懷逝者的關鍵,形式並無大礙。只有讓人們接受了文明祭掃的觀念,才能保障其順利進行下去。再者便是宣傳,如今有很多新型祭掃,如鮮花祭掃、植樹祭掃,甚至是雲祭掃,都值得拿來向村民們推廣,倡導農村文明祭掃新風尚。當然,對於燒紙行為也應嚴查嚴打,給予適當懲罰,引導與懲處一起發力,才能有效推進鄉村文明祭掃。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