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经》与《易经》是什么关系?

泰和道安


《道德经》是老子对《易经》的领悟——我已经在头条给出实锤近半年了,为啥子大家还在妄加揣测呢?看来只能再发一遍了

“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是老子对《革卦》解读

对比革卦——别世富洛书图解周易《革卦》

“上善若水”是老子对《兑卦》解读

“\t为而不恃,长而不宰”是老子对《乾卦》的领悟。

“三生万物”是老子对《大有卦》的领悟

对比大有卦——

“多言数穷,不如守中”是老子从道的角度对《需卦》感悟。

“古之善为道者,非以明民,将以愚之”是老子从德的角度对《需卦》感悟。

“圣人之治,不现可欲”是老子对比卦的解读

“功成身退,天之道也”是老子对《否卦》的领悟

“执古之道,以御今之有”是老子对《明夷卦》的领悟:

“孔德之容,惟道是从”是老子对《小畜卦》的领悟。

“昔之得一者”是老子对节卦的解读,说的是国家利润增殖与财富分配的问题。

“鱼不可脱于渊,国之利器不可以示人。”是老子对既济卦的解读

对比既济卦——估计不得洛书解易之法,没人破译得了既济卦。

“知人者智,自知者明。”是老子对《萃卦》的领悟!

对比我破译的《萃卦》洛书图

“信言不美,美言不信”是老子对丰卦的领悟。

信言不美是现实境遇,天地不仁;辨者不善是尊道而求仁道,先天下之忧而忧;智者不博是贵德而不居德,后天下之乐而乐。

泽水困:是圣人为道而后人践行其道,“道者,人之所蹈,使万物不知其所由”。

泽火革:是圣人遗德而后人恩仇其德,“德者,人之所得,使万物各得其所欲”。

(恩者视为遗产,欲习之而弘扬;仇者视为包袱,欲除之而后快)


“古之善为道者,微妙玄通,深不可识”是老子对泰卦的解读。

古之善为道者,微妙玄通,深不可识。夫唯不可识,故强为之容:豫兮若冬涉川;犹兮若畏四邻;俨兮其若客;涣兮其若凌释;敦兮其若朴;旷兮其若谷;混兮其若浊;澹兮其若海;飂兮若无止。孰能浊以静之徐清?孰能安以动之徐生?保此道者,不欲盈。夫唯不盈,故能蔽而新成。

对比我破译的泰卦——

“唯之与阿,相去几何?”是老子对大壮卦领悟。

“知者不言,言者不知”是老子对《周易·同人》的领悟

对比理解同人卦——讲的是民族与宗教的同化问题:

详见如何理解“智者不言,言者不知”这句话?-悟空问答

https://www.wukong.com/question/6518192377729908995/

“三十辐,共一毂”是老子对《师卦》领悟,

三十辐,共一毂,当其无,有车之用。埏埴以为器,当其无,有器之用。凿户牖以为室,当其无,有室之用。故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

师卦主要说的是文化经典的传承,

“天下莫柔弱于水,而攻坚强者莫之能胜”是老子对水山蹇卦的解读。

“小国寡民”是老子对雷泽归妹卦的解读

对比归妹卦

“道冲而用之或不盈”是老子对风雷益卦的领悟。

“天道无亲,常与善人”是老子对雷水解卦的领悟。

“大道泛兮,其可左右”是老子对风水涣卦的领悟。

“希言自然”是是老子对山风蛊卦的领悟。

……

欲一睹为快?点赞关注吧!(不定期更新。大家也可试着按图索骥)

《道德经》是老子对《易经》的解读——还有置疑者吗?!

不通易而解老,盲人摸象,事倍功半。差之失之,无以为证。有音无字,意不久传,有字无象,义不可达。且跟我用洛书解读经典,你有悟性吗?

上士闻道,相见恨晚;中士闻道,随手点赞;下士闻道,过眼云烟。

陋室悟道,一无所有;体弱多病,力不从心;期待知音,援手成书。


洛书图解周易


《老子》跟《周易》本来是两本不相干的书,却不知道具体从什么时候开始被人为地拉扯到一起了,发生了剪不断理还乱的关系。

要厘清《老子》和《周易》的关系,有几个概念性的知识需要了解。

1、《周易》不同部分的成书时间不一样。

《周易》由经与传两部分组成。经的部分,通常称作《易经》,传说是西周初期周公旦所作;传的部分,又称作《十翼》、《易传》,作于战国时期。

从成书时间上来看,可能对《老子》产生影响的,只能是《周易》当中的《易经》部分,而不会是《周易》当中的《易传》部分。

2、《易经》要解决的只是对未来的预测问题。

与《周易》的两在部分内容相对应,《周易》研究也分成了两大类,一类依托于《易经》,从易数出发研究《周易》的卜筮功能;一类依托于《易传》从易理出发,研究事物发展变化的普遍规律。

3、守藏室之史,只是仓库里管理文书、台账的职员。

老子在东周王朝的都城洛邑担任守藏室之史,这是司马迁在《史记·老子韩非列传》里告诉我们的。这个守藏室之史究竟是个什么职位?史书上没有记载。于是,有些人便根据字面含义进行想象。

老子学识丰富,这在春秋时期,只有一个职位配得上他,那就是史官。史官,如果不了解东周的天下大事,如何把它们记录到历史当中去?史官,还要掌握周王朝甚至更长时间里的历史资料,不然的话,如何为天子及时提供相关决策参考?

毕竟把史官跟守藏室联系起来太牵强了些,又不知是谁说守藏室就是国家图书馆,于是,老子又变成了国家图书馆的馆长。

守藏室里没有史官,周王朝也没有国家图书馆。

在《周礼》当中,有三处提及到了守藏,并且在人员配置中也有史的职位。《周礼·春官宗伯·天府》说,“掌祖廟之守藏與其禁令。凡國之玉鎮大寶器藏焉。若有大祭大喪,則出而陳之;既事,藏之。凡官府鄉州及都鄙之治中,受而藏之,以詔王察羣吏之治。上春,釁寶鎮及寶器。凡吉凶之事,祖廟之中,沃盥,執燭。季冬,陳玉以貞來歲之媺惡。若遷寶,則奉之。若祭天之司民司祿而獻民數穀數,則受而藏之。”

史,在《周礼》中,负责撰写文书的小吏,地位很低,最低级的官员下士都不是。

如果老子真是东周的守藏室之史的话,根本没有机会接触周王朝的机密文件,也没有机会接触《易经》这类专业书籍。

4、《周易》为解读《老子》提供帮助。

《周易》对《老子》的作用,主要体现在为我们解读《老子》提供帮助。这种帮助,又主要体现在《易传》上。

《易传》有几段话,以我们理解《老子》起了很大的帮助。

“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帮助我们从形而上学的角度去理解老子之道,从规律性的角度去认识老子之道。

“一阴一阳之谓道”,帮助我们从阴阳二气的角度出发去理解老子之道,特别是在理解“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的时候,所起的帮助作用非常大。

5、《老子》和《周易》所持的天道观完全不同。

《周易》也讲天道,但《周易》的天道是天命。天,在《周易》看来,是有知识、有智慧、有感觉、有情绪的生命体;在《老子》看来,天地都是无生命的自然现象。

“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天地并不象人一样有知觉、有感情,万物对于天地都是没有任何意义的刍狗,可有可无。

6、老子已经告诫我们不要用春秋以前的知识来解读老子之道。

“前识者,道之华也,而愚之首也”。在《老子》面世之前,就已经存在的知识,《易经》也不例外,只能帮助我们认识道那些华而不实的表面的东西,是最愚蠢的做法。在这种情况下,还在想着用西周时期的《易经》来解读《老子》,是不是很荒唐?

《老子》要解决的只是人最基本的生存问题,如何活下去才是《老子》所关心的。《周易》所要解决的是如何活得更好的问题的,如何让一个人走向事业的成功才是《周易》所关心。

用孔子的一句话来结束《老子》与《周易》关系的讨论,也许非常合适:“道不同,不相为谋。”


Pai老子行动


《道德经》与《易经》是两个同源而异流的思想体系。

《道德经》是道家思想最主要的经典著作,《易经》是儒家最重要的经典,五经之首。

魏晋时期玄学大兴,《易经》,《道德经》,《庄子》合流,称为三玄,成为玄学基本经典。

《道德经》的作者是老子,《易经》自伏羲画卦,文王,周公系卦辞,爻辞,至孔子作十翼,经历了漫长的创作过程。

《道德经》在本体论上提出了道的概念,以及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的宇宙演化模式。

《易经》也有太极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的说法及易象图示。

二经于此有异曲同工之妙。

《道德经》强调了矛盾对立,相互转化的朴素辩证观点。

《易经》以阴阳消长的哲理与《道德经》相呼应。

《道德经》尚柔守慈,倾向回归与收敛。

《易经》观照天下,如乾之刚健不息,坤之厚德载物,与时浮沉,无有偏颇。

《易经》源于上古卜蓍,其对天道,地道,人道的思考,形而上之阴阳学说对老子《道德经》肯定有很大的影响。

孔子与老子同时代,师事老子,对老子神龙见首不见尾的人格魅力和学问深度无比佩服。在政治理想的践行上,孔子显得更加积极,如乾之健,自强不息。老子则表现出其返璞归真,超然物外的智慧。

《道德经》主张小国寡民,而孔子理想恢复文王周公的礼乐之制,渐至于大同。

《道德经》和《易经》两经有同有异,互相影响和补充。都用诗一般的语言阐述深妙的天道,地道,人道。《易经》因为包含卦爻彖象,数理象占多方面的内容,文字形式上更是多彩多姿。

两部经典在中国文化史上如泰山之与北斗,黄河之与长江,实难分其轩轾。





草堂易安


《周易》,以乾卦为易经第一卦,《归藏易》以坤卦为易经第一卦,《连山易》以艮卦为易经第一卦。都有一定的道理。而孔子《易传》中更看重的乾坤两卦为易经之大门,把乾坤两卦共同作为易经的开始,也符合一阴一阳之谓道的伦理基础。

老子《道德经》更加高明,第一章天地之始,开篇就确定了乾坤两卦在易经中的位置。道可道非常道,道有看得见的部分,也有看不见的部分,也就是说,乾卦不仅仅是乾卦,它含有坤卦的部分,反之,坤卦也不仅仅是坤卦,它也有乾卦的部分。只看到乾卦而没想到坤卦或者是只想到坤卦而看不到乾卦都是不能认识易经的。名可名非常名,更是常人所不能及。它是对《周易》、《归藏易》、《连山易》的总结。告诉人们所有的名号和排序都是不固定的,是可以变化的。在一阴一阳之谓道的前提下,随时而变。因为天地之始,一切都处于无的状态。

乾坤,阴阳,在天地之前是相同的,是有和无的关系,由此老子讲到:此两者同 出而异名,同 谓之玄 玄之又玄 众妙之门。易经64卦互相交错 错综复杂,变中有不变,不变中有变,老子称其为玄,提出了“玄同”的概念。

易经64卦,就像是64幢大楼,伏羲氏为每幢大楼做好了坚实的地基,周文王是最有实力的开发商,安全有效的完成了每座大楼的封顶。因此乾坤两卦自然就是这个小区的门户。而先秦诸子百家纷纷为这64幢大楼做了装饰,出现了百家争鸣思想盛况。孔子的《十翼》,老子的《道德经》更是这次装饰潮流的旗帜,具有里程碑的意义。也是当之无愧的装饰大家,万世师表。先秦以后的2000多年的封建王朝,则成为了这个小区的物业公司,多次倒闭,多次重建,还是不能更好的服务于业主,不能从根本上为人民服务。


谿润


拿一棵树做比喻,《易经》相当于这棵树的本源,生生之本,它依靠自身的生命力抓附周身万物;而《道德经》是这棵树的一大枝干,在这棵树本源的基础上衍生出来,并且不断壮大。

若无其本源,则枝干不生,而一棵树树形是否优美,则与枝干长势有很大关系。

若是对《道德经》要想了解,则必读《易经》,也许有人会说,我并未读过《易经》啊,但却能读懂《道德经》,拜托,《易经》并不单单是一本书,它是一种哲学观,一种方法论,一种处世论,一本结合了自然规律与社会生活的智慧之作。它伴随着华夏文明发展了千年,它强调的始终是符合天道的规律,并不是一成不变的时代思想。

每个时代有其独特的思想体系,每个时代对于其解读不尽相同,仁者见之谓之仁,智者见之谓之智,百姓日用而不知。

近代立国,强调西方文化思想体系,但治理华夏离不开本身文化特点,便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国学或许在古代相当长的一段时期发展呈现出重文而不重艺的现象,但纵观整个华夏史,文与艺从未分过家,中方文化重文修心,治其内,西方文化重艺美外,立其形。也许在现代,西方文化能使社会发展前进,但只重其结果而忽视了内在是要变质的

中华文化,从来有其自身生命力,我们所要做的便是求其中,中华文化的修心致己结合西方文化的重艺立身。促使有朝一日形成一种全新的华夏文化,取长补短求中而不息,则应当是我辈之志。

大风泱泱,大潮滂滂,洪水图腾蛟龙,烈火涅磐凤凰,文明圣火千古未绝者,唯我无双,和天地并存,与日月同光。

我从来都很庆幸我是个中国人,我们每个人所作所为都的离不开这两本书所蕴含的智慧。

若水


国学经典鉴赏


这个问题非常好!曲字既是汉字之母,又是中华文化的总源。人们把曲字中的八卦和八字预测开发出来称为《易经》,还剩下比《易经》深奥万倍、上消天灾、下度万民的道,老子和孔子就是解释和评论道的两个圣人。老子说:"譬道之在天下,犹小溪之於江海也。” 孔子说:”一阴一阳之谓道,继之者,善也……日新之谓盛德。" 因此,《易经》和《道德经》都是从曲字中开发出来的经典。曲字全部囊括了宇宙万物,所以,老子把曲字称为"曲全”,《道德经》中第二十二章就是对″曲全"的解释和评论。开头的“曲则全”与结尾的“古之所谓′曲全'者,岂语哉?诚全归之。" 首尾照应,强调宇宙万物都全部归纳在曲字中了。孔子说:″范围天地之化而不过,曲成万物而不遗。" 不过,老子说:“上士闻道,勤能行之;中士闻道,若存若亡;下士闻道,大笑之,弗笑不足以为道。" 因此,要具备非凡智慧的人才能理解和遵守,智力低下的人听了道不仅不相信还要大声嘲笑。如果不被这种愚蠢的人嘲笑就不是道了。


生命解码之易學堂


道德经这个名称是后人起的,意在把老子的五千言分成道和德两部分来归纳和讲述。这样是不妥的,仔细阅读和理解老子的话,道和德在很多地方表述都是连在一起的,应该叫《老子》或《老子的思想》准确些。

“道”和《易经》最大的相近之处,就在于对自然化生万物的论述:

一、“道”的生化: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二、《易经》的生化:无极生太极、太极生两仪(阴阳)、两仪生四象(天地火水)、四象生八卦(乾坤震兑艮巽坎离)、八卦再生64重卦、64卦再无限生化。

三、“道”和《易经》的化生过程相当比较:

道相当于无极,道生一相当于无极生太极,一生二相当于太极生两仪,二生三相当于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八卦生64重卦,三生万物相当于64卦再无穷生化。


空逍


《道德经》是在讲“道”与“德”的特征,以及“道”与“德”之间的关系,其中诸多章节涵盖了精妙的易理;《易经》是孔子晚年对《周易》的见解,也就是对周文王推演排列的六十四卦的见解。

周文王按照一定规律(这种规律是用六十四卦的排列顺序来体现的)推演排列的六十四卦,是能够演绎易理的一种工具,《周易》(既周文王排列的六十四卦)具备的这种宏观的规律性特征,可以作为推演、预测人或事物发展变化的参照。

《易经》是孔子晚年对《周易》标注的见解。孔子及其学徒对《周易》(周文王六十四卦)的见解,既《易经》,不能完全代表《周易》能够演绎的易理(易理既大道太极的变化规律)。

《周易》演绎的是极为宏观性的易理,这种易理可以作为推演、预测人或事物发展变化的参照;而《易经》是极为微观性的一种见解,其功能用于实现教育目的,而用于占卜的准确性较差。


白云鹤


易经和道德经,是不同时代,用不同的语言,用阴阳讲述的相同的内容。

《易经》用阴阳符号,来讲述阴阳(物质和意识)的辩证关系。

《道德经》是用文字来描述阴阳(物质和意识)的辩证关系。朴素的有形的看得见的——物质,称之为:有形,简称:有。精微的无形的看不见的意识——精神,称之为:无形,简称:无。

“有生于无”,有形生于无形,物质生于意识。

“合抱之木,生于毫末”:有形的看得见的物质(合抱之木),生于精细、细微的意识——精神。

天地含精,万物化生。


西蜀府河人


《道德经》与《易经》的关系,最简单的回答是两本书、两本经典理论著作的关系。明确而又不完全准确的说法是,《道德经》是中国“道家”思想最具代表性的经典著作,《易经》是中国“儒家”思想最具代表性的著作。

之所以说明确而又不完全准确,是因为“道家”之后形成的“道教”,不仅把《道德经》,而且把《易经》也列为他们的经典著作。而儒家历代的传承者、学问大家,也是共同把《易经》、《道德经》列为必读的文化、文献经典。

我们知道,《道德经》的著作者是老子,《易经》“十翼”或“传部”是孔子带其弟子们所作。一方面,孔子曾拜老子为师,“孔子问道于老子”,至少有两次的历史记载。另一个方面,《易经》“经部”更为久远,“文王囚而演《周易》,即《易经》“经部”是《周易》,为周文王所推演,早于《道德经》,老子作为周王室图书馆和国家博物馆馆长,很可能是研究过《周易》,并极大的吸取了《周易》中各种思想和智慧的。第三个方面,我们现在通常所说所见的《易经》,基本都是包括《易经》“经部”(由文王推演、以64卦为主题),和《易经》“传部”(又叫“十翼”,是由孔子及其弟子所作)的《易经》。

简单梳理后,即:《易经》“经部”早于《道德经》,而《道德经》又早于加注“十翼”后的完整版、哲学化了的《易经》。

从这两部经典的内容看,《道德经》有明显汲取《易经》“经部”的思想文化和哲学思维的内容,但《道德经》层次更高、难度更大。或者说,在一定程度上讲,《道德经》讲的是“道”,《易经》讲的是“理”,《道德经》讲的是“德”,《易经》讲的是”行”。

个人体会:《易经》是研究变化、及变化规律的学问,《道德经》是在变化规律之上,研究“道”的学问,是研究“道”、“德”及二者辨证关系的学问。还一点个人体会,《易经》倾向于“王之辅者”的学问,《道德经》则更倾向于“王者”应掌握的学问。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