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球上最懶的動物與龍很相似,竟然7年不吃不喝,12年才交配一次

我們都知道,地球是包括咱們人類在內數以百萬種生物共同的家園,是已知宇宙中唯一存在生命的天體,並且地球上生命的誕生也經歷了一個漫長的過程,是組成生命體的各種物質運動在特定條件下形成的,是宇宙中最複雜、最高級的運動。

地球上最懶的動物與龍很相似,竟然7年不吃不喝,12年才交配一次

同時由於地球環境非常複雜,例如地表形態各異、氣候多樣等等,因此不同的物種一般都有其特定的棲息範圍、基本習性和特徵。下面要講的這個動物堪稱地球上最懶的物種,可以做到7年不吃不喝不動、12.5年才交配一次,而且還與中國神話中的“龍”非常的相似。

地球上最懶的動物與龍很相似,竟然7年不吃不喝,12年才交配一次

在地中海大海灣之一的亞得里亞海兩側的亞平寧半島和巴爾幹半島上,特別是意大利、斯洛文尼亞、克羅地亞、波黑以及黑山等阿爾卑斯山脈南側的一些國家境內,分佈著一種兩棲類動物——洞螈。

洞螈體型比較獨特且體表大致呈灰色或粉紅色,與常見的壁虎亞種之一的石龍子比較像,因此在很多地方被當地人稱之為“人魚”。並且洞螈也是地球上少有的看上去更像中國“龍”的生物,溜圓的眼睛、爪子、尾巴等與“龍”的一些基本特徵非常相似,比蛇還要神似一籌。

地球上最懶的動物與龍很相似,竟然7年不吃不喝,12年才交配一次

這種生物最早由奧地利醫生和自然科學家洛朗於1768年發現了,其成體長約30公分、體重約22克,因體型獨特而被命名為“普羅透斯”,主要棲息在阿爾卑斯山脈石灰岩溶洞的地下水脈中,通過鰓來呼吸,有時也會將鼻孔伸出水面用肺來呼吸空氣。

早在18世紀六七十年代洞螈這種生物被發現的時候,由於當時的科技尚不發達,人類對它的相關情況還很陌生,只知道一些表象,例如喜歡“宅”並且保持同一個姿勢不怎麼動。隨著科學技術的發展,人們對洞螈的研究也越來越多,從19世紀開始歐洲便有研究機構專門從事洞螈的相關研究。

地球上最懶的動物與龍很相似,竟然7年不吃不喝,12年才交配一次

洞螈是歐洲唯一一種穴居的脊索動物,終生底棲在地下水所形成的暗洞中,由於地下暗洞最基本的特點是漆黑和潮溼,因此在千百萬年的進化過程中,它的眼睛便停止發育並逐漸退化而缺失了重要的視神經,最終成為了現在這樣的“有眼無珠”。並且由於洞穴裡實在是太黑暗了,因此洞螈的皮膚中也沒有色素。

與此同時,地下暗洞中的生態環境也是比較脆弱的,食物鏈也非常的單一,不像地表那樣豐富多彩,維繫地下生物生存的營養物質絕大部分是由地表經過地下徑流攜帶而來,而少量的營養物質則是有一些像蝙蝠、蛇等陸生洞穴生物從地表直接或間接帶入地下。因此,相對於地表來說地下可供生物直接“吃”的食物就非常的有限,而為了充分適應暗洞中的這種經常需要“餓肚子”的環境,洞螈不得不進化出超級“扛餓”和“節能”的本領,幾年不進食都不會被餓死,有研究表明最長可7年不吃不喝,這實際上是與洞穴內水的低溫和其機體的低代謝狀態有著直接關係。

地球上最懶的動物與龍很相似,竟然7年不吃不喝,12年才交配一次

另外,洞螈還是地球上少有的變溫且不需要經過冬眠就能生存的動物,不需要將相當一部分能量通過轉換成熱量維持身體的恆溫狀態。洞螈可以根據外界的環境溫度來自由調節自己的體溫,這樣就能將絕大部分能量用在維持體內各個部分的正常運轉上,這樣就能夠有效地減少了能量的耗損。

可以說洞螈的一切目的都是為了“節能”,包括進食和交配,為了節省能量,它平時很少活動,就連交配繁殖也12.5年才進行一次,真是地球上最神奇的動物之一。洞螈以卵生為主,有的時候也有卵胎生的情況發生,並且一般將卵分散貼附於石頭下面並由親螈護卵。

地球上最懶的動物與龍很相似,竟然7年不吃不喝,12年才交配一次

不僅如此,洞螈的壽命也非常長,一種說法是能活100年以上(有待證實),堪稱動物界的“老壽星”,這基本上打破了“體型越大存活時間越長”的論調,例如大象、鯨魚、哈里特烏龜等體型都是很大的,而洞螈的體重僅僅只是這些動物的萬分之一甚至千萬分之一。

而據瞭解,洞螈之所以有如此長的壽命,主要是與它自身的新陳代謝機制和洞穴內的環境有關,一方面洞螈自身的新陳代謝非常的弱,這樣能夠大幅減少自由基(遊離基)這種強氧化性的高活性分子對身體機能的損害,故而壽命較長,另一方面就是洞穴內冬暖夏涼溫差較小,並且生物鏈單一,幾乎沒有天敵競爭較小,這種環境更有利於洞螈的存活和保持一定的種群數量,根本不需要像陸地上的一些動物一樣天敵眾多,為了維持一定的種群數量,不得不大量繁殖。

地球上最懶的動物與龍很相似,竟然7年不吃不喝,12年才交配一次

總之,物種之所以能夠生存並進化出一些“特異功能”,是與充分適應環境分不開的,否則將會被自然環境所淘汰,這也就是達爾文所講到的“物競天擇,適者生存”。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