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心”与“禅心”——从美学角度看,中日古典园林有什么不同?

“文心”与“禅心”——从美学角度看,中日古典园林有什么不同?

承德皇家园林

中国古典园林追求的是天人合一的精神境界,弥漫着浓浓的书香气,体现了文人士大夫的审美情趣,是“文心”之园;日本古典园林追求的是佛人相映的禅学意味,具有浓厚的宗教色彩,是“禅心”之园。

一、中日古典园林造景艺术影响因素

1.地理环境和生活环境的影响

中国幅员辽阔,地大物博,中国古典园林相对较大,以山水为根本,讲究园可无岛,但必有山,山体多为整块石材雕刻而成,水为河、湖、海三者的综合体,表现为真山真水。而日本国土面积小,使日本园林体量上也相对较小。日本园林结合本土自然条件、人文条件,发展出别具一格的枯山水园林形态。日本古典园林是园可无山,但必有岛,水是泉与海的综合体,多累石、铺沙,表现为枯山枯水。

在枯山水园林诞生的日本中世是生活物质较为匮乏的时代,物质的享用一般集中在将军这样的社会顶级阶层人的生活中,大部分百姓都过着物质匮乏、环境简陋的生活,因而更不用考虑华丽丰富的物质享受了。那么处于这样的一种生活环境下的造园活动,注定不可能大肆采用昂贵复杂的材料来建造。在此影响下,日本传统的山水园林采用了最为自然原始的材料和最简洁的设计手法来营造园林之美。同时可根据此得出日本传统枯山水园林“真”和“素”的审美形态受到了物质生活环境的影响。

2.文化背景

中国古典园林深受道家的“道法自然”思想和儒家思想的影响,文人气质浓厚,造园者以诗人、画匠为多。中国古典园林多属山型、儒型、文人型,体现着“天人合一”的思想观念,又蕴含文人入世治世的特点和仁者的理想观。

“文心”与“禅心”——从美学角度看,中日古典园林有什么不同?

拙政园

中国古代园林静谧幽深,是当时文人治学、吟诗作画的绝佳场地,有助于修身养性、安身立命。中国古典园林为山水画和山水诗提供了丰富素材,园林里也留下了宝贵的诗画,处处都体现了文人士大夫的理想和审美情趣。

日本的枯水庭园由于受到了禅宗思想以及中国水墨山水画的影响,把那种与非现实世界可比拟的画之外的审美境界反映得淋漓尽致。五山文化为日本园林注入了鲜明的佛教空寂色彩。由于五山禅僧深谙中国禅宗思想的哲理,娴熟禅宗山水画的写意技法,他们设计营构的枯水园林就成为禅宗精神的载体。严格内省式的禅宗注重深思、顿悟和行动的禅,把宗教哲学变成了审美活动。

二、中国古典园林的“文心”

1.中国古典园林与文人雅士的理想追求

文人园林的直接起因导致于汉末魏晋社会政治的大动荡时期的家争鸣之际。当时文人雅士大都退隐于山林,将自己的人生理想及对世事的感叹融入于造园林中,因此中国古典园林寄托着文人的理想。

在古代中国自然是传统艺术的情感源泉,为诗画创作提供大量的素材。山与水被赋予着仁者与智者的道德人格特征,一山一水,一草一木都具有浓重的生命色彩。中国传统文人的眼中的自然是人与自然的精神合二为一的存在。深厚的文化土壤是自然成为人的道德精神、心的自由精神、人生的澄明境界的体现,这也是文人园林的意趣所在。

“文心”与“禅心”——从美学角度看,中日古典园林有什么不同?

网师园

文人园中随处可见到匾额与楹联刻有古人的诗句,网师园的“月到风来亭”取自韩愈的诗句,拙政园中“与谁同坐轩”则来自苏轼的诗句。这些都体现了园林主人的一种雅趣,一种对自然之美的追求。

2.中国古典园林蕴含的园林美学

中国古代文人建造园林看似是为了逃避官场隐居山林的一种消极的生活方式,其实这是儒家积极的人生价值观,与道家追求的自然天性互相印证,这种精神追求进入到艺术和哲学的层面,超越了世俗的价值观。古代文人对自然的吟诵,把精神寄居于自然。文人园林成为他们的精神支柱。

文人园林常常通过园名点明志趣,表达对自然精神的追求。谢灵运的始宁园表达了返归自然使人心灵安宁的愉悦。唐代文人园林以自然为映照,园名多凸显自然,如庐山草堂,浣花溪草堂,辋川别业等,提倡以泉、石、竹、莲安养心性,借书、琴、诗、酒陶冶情操,追求诗意自然的超脱境界。

宋代文人的园名更突出人格精神境界,苏舜卿沧浪亭、沈括的梦溪园等。

中国古典园林体现着顺应自然的观念,也包含着一种自由栖居之美。在中国古典园林中,选择梅花、竹子、松柏、芙蓉等自然品性与人的道德相一致的植物,营造一种心灵之所,让人有一种返归自然的心灵安宁愉悦之感。所有的自然之景在文人的眼中,是温情的、慰藉的,这种向自然生发涵育的人生是一种自然栖居的美学。

“文心”与“禅心”——从美学角度看,中日古典园林有什么不同?

庐山草堂

在庐山草堂中白居易感受到了精神的解放和心灵的洗涤,感受到“倦鸟得茂树,涸鱼还清远”的生命愉悦;陶渊明感受到了“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的自我救赎的快感。

文人园林将自然融入生活,将的精神与自然的精神相统一,完美地契合了天人合一的传统观念,这种审美成为了文人园林的精神所在。

三、日本古典园林的“禅心”

1. 日本古典园林“无常寂灭”之禅宗境

日本枯山水园林是对禅宗美学的最为极致的运用。同西方国家缤纷灿烂的花园式园林相比,日本的庭院所展现给我们的是一种备具东方特色的园林设计,其设计能够非常明显的体现出我们东方式的思维方式与文化理念。

深受禅宗美学的影响,造园者在进行造园过程中深刻结合了神僧们的禅宗思想与他们的思想宗旨,并且在造园中将禅宗美学与人们对园林的审美理念进行融合,从而

实现了审关体验到禅宗意境的升华枯山水庭院通常都是一些小而精巧、安谧而寂静的禅宗寺院。

“文心”与“禅心”——从美学角度看,中日古典园林有什么不同?

日本园林枯山水

其地面多由一些细碎的砂石铺成,再用一些石头,错落有致地进行叠放,使得构造出来的庭院小而美观,这种缩微式的园林通常还会种植一些树木、苔蘚或草坪等。在日本的枯山水庭院设计中,

砂石主要是用来表现枯山水中的“水”,而那些错落有致且大小不一的石头,通常是用来表示枯山水中的“山”,,细沙所呈现出来流动性的表象,则是用来代表具有流动性的水的。

枯山水在人们的意识中,是一种日本僧人进行冥想时候所使用的辅助工具,因此在枯山水的庭院设计中他们往往不会用到会开花的植物,因为他们认为,只有静止的事物才能使人心神都处于静谧的境界。

被武家政权所统治的社会也使很多人产生了厌世单薄的情绪,而禅僧则将这样的情感融入到了枯山水园林中。既要否定现世,又饱含对自然的热爱之情来进行禅修。枯山水园林也正是为这样的社会思想服务,没有变化起伏的地形、山林,曲折变化的空间,空旷到只剩下白砂、石块和苔蘚,人也只可在一旁进行观照,庭园成为了一个修身养性的场所。日本传统枯山水园林在这样重视“唯心”思想的社会政治背景下,成为了武士阶级放松心灵,修炼心智以及与自然交流,

获得“自然力量”的场所。这样的社会政治背景产生了“逸”这样的枯山水园林的审美形态。

2. 日本古典园林对哲学意境的追求

日本文化受佛教的影响非常深刻,其审美意识具有浓厚的宗教色彩,追求的是一种禅味极深的、幽深的“枯淡之美”。这种审美艺术佛教意味深重。常常感叹人生短暂,罪孽深重,又极度向往虚幻的极乐之境。通过静思反思来追求心灵的寂灭,感悟人生。

日本室町时代的枯山水庭园,擅长运用写意和暗示的手法。不追求华丽但求传神,主体风格比较灰暗。茶庭是园林中的主要建筑,摒弃一切的曲线,追求粗朴纯洁,营造着一种“老树白鸟,一鸟不鸣” 的淡泊境界。室内的采光营造的像朦胧的黄昏,而庭院内的石灯是昏暗的,有一种深山古寺的孤寂、荒芜感。

“文心”与“禅心”——从美学角度看,中日古典园林有什么不同?

日本园林禅意设计

日本园林深受禅宗文化影响,禅僧是庭院的设计者和使用者,其本身具有厌世的情怀,并将这种态度融入造园手法中,例如有名的枯山水景观和茶室庭园的设计都深受禅宗思想的影响。日本造园思想则强调禅宗佛教的简约和极致,“枯山水"即是代表,其反映了禅的超凡脱俗、崇尚自然的思想。

四、结语

中日园林因地域环境的差异形成各自独有的风格,加之文化背景的不同,进一步决定了两地园林各自发展的境界,但两者在景观营造、文化蕴含上等都有一定的造诣 ,彼此之间也存在很多可相互借鉴之处。总之,中国园林通过形象生动形式美的展现,造就浓厚地诗情画意氛围,反映出中国园林对自然社会和谐美的追求;日本园林受宗教思想影响较深,感伤意识强,表达了对自然中“真理”的追求。

参考文献:

1.《中日古典园林》

2.《中日古典园林美学差异》

3.《中日古典园林艺术风格及美学思想比较》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