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多少人,看得清真实?原创 莫一奥在这 LCA

有多少人,看得清真实?原创 莫一奥在这  LCA

2020024


罗丹与贾科梅蒂


瑞士青年贾科梅蒂( Giacometti )移居巴黎的 1922 年,奥古斯特·罗丹( Auguste Rodin )已经过世了 5 个年头,在那里,这位雕塑大师的传说依然鲜活。


他们在生活年代上有交集,但从未相遇,罗丹陨落的那一年,贾科梅蒂还在日内瓦读书。布德尔( Bourdelle )是二人之间最直接的纽带,他在罗丹的工作室里工作了 11 年,既是学生又是助手,另立门户后逐渐成长为了与老师齐名的艺术家,21 岁的贾科梅蒂初到法国,便拜在了他的门下。


有多少人,看得清真实?原创 莫一奥在这  LCA

在罗丹工作室中的布德尔


有多少人,看得清真实?原创 莫一奥在这  LCA

在布德尔工作室中的贾科梅蒂(白胡子布德尔的左侧)


罗丹崇尚古典,对米开朗基罗及更早的古代雕塑作品情有独钟。布德尔深受影响,他发现了希腊和中世纪哥特式雕塑表现语言的价值,并利用这些一度被人们冷落的艺术遗产进行再创造,开辟出一片天地。


更有意义的是,两位前辈对古典艺术的敬畏在贾科梅蒂身上得到了延续,他迷恋古希腊与古罗马的大理石像,还有古埃及的壁画和陶塑。在他看来,这些古老的石块与形象都具有永恒的生命。


曾有人问,“哪种绘画最接近真实?”


“埃及人画的树”,贾科梅蒂毫不犹豫。他认为后来的多数艺术家受到了理性干扰,无法看清世界原本的模样,而那些埃及人绝对忠实于现实,因为石像与绘画都是被用于死后支撑灵魂的载体。唯有真实,才能在众神的佑护下获得重生。


有多少人,看得清真实?原创 莫一奥在这  LCA

罗丹


有多少人,看得清真实?原创 莫一奥在这  LCA

贾科梅蒂


真实,对罗丹来说也是至关重要的。


时间去到 1863 年。这一年,马奈的作品再一次被官方沙龙拒绝,他取回那幅《草地上的午餐》准备与几位印象派穷小子举办“落选者沙龙展”。23 岁的青年罗丹也收到了邀请,为此,他兴奋不已。


时间不多,加紧准备作品,无奈口袋寒酸,他只能够负担得起一位名叫毕比的乞丐做模特,报酬是一碗汤和偶尔的一点酒。展览前一周,罗丹站在作品前,失望至极,他觉得面前的这尊雕塑没有灵魂,不是毕比,也不是某个人,它只是一堆普通的烂泥巴。


重新来过。罗丹错过了落选者沙龙展。


第二年,官方沙龙再次举办,他送去了反复雕琢的毕比雕塑,几天后遭遇了与马奈一样的命运,和一句拒绝的理由:这件作品太丑陋,毫无美感!


有多少人,看得清真实?原创 莫一奥在这  LCA

塌鼻男人 罗丹


这件“丑陋”的雕塑叫《塌鼻男人》,是罗丹最早的作品之一。时隔 150 多年,再次端详这个头像,我们仍可以感受到罗丹努力捕捉毕比松弛的皮肤、塌鼻子的曲线以及眼睑突出位置时的状态,在他看来,一切欺骗都是丑的,美不仅仅是外在形式美,真实的生命才是最高的艺术境界。


只可惜,彼时的学院派评委们只识得外表华丽的“摆设品”。时光流逝,社会变迁,80 年后的贾科梅蒂竟也遇到了同样的问题:


1940 年,由于战争,他回到了故乡瑞士。等战后返回巴黎,高傲的文明社会已被破坏殆尽,那里乌云密布,凌乱不堪,恐惧与疲惫悄无声息地侵入到了每个人的内心深处。


从清晨到深夜,他都待在工作室里,狭小的空间里到处都是黏土、石膏和灰尘,甚至连他自己的肩头仿佛时刻都能掸起扬土。贾科梅蒂一刻不停,摆弄着手里瘦骨嶙峋的头像,对此,风靡全球的超现实主义艺术家们不屑一顾,布列东嘲笑说,“一个头像,谁不知道这是什么?”


“我不知道。”贾科梅蒂说。他没有抬眼,表情严肃。


现在看来,这次简单的对话更像是一次世纪问答:有多少人认得清真实,又有多少人可以清晰地捕捉住一个时代的荒芜呢?


有多少人,看得清真实?原创 莫一奥在这  LCA

创作中的贾科梅蒂


罗丹与贾科梅蒂处在不同的时代,却都对真实情有独钟,一位想要用古典的凿子敲碎“正统”腐朽去探索“人”的多样情感,一位则用刻刀不停地刮去多余的泥巴,使人更加消瘦,更加接近那个年代的虚无灵魂。


但两位雕塑大师终究是存在着巨大差异,这种差别,首先体现在两个人的情欲上。


罗丹被认为有着难以满足的性欲,他一生情人众多,包括女模特、贵妇、艺术家、名媛和妓女,其中最重要的情人叫卡米尔·克洛岱尔( Camille Claudel )——1882 年,罗丹接管了一间由年轻女孩组成的工作室,并在那里邂逅了未满 18 岁的卡米尔,二人保持了 15 年的情人关系,直到最终决裂,与其他异性不同的是,卡米尔是罗丹的情人,更是他创作上的缪斯。


在一次访问中,他曾直言不讳:“人们说我太爱女人了。”停了一会,继续说道:“但究竟有什么比想女人更重要呢?”


对这样的表达,贾科梅蒂也许不会认同,他虽然外向健谈,却没有罗丹那般丰富多彩的个人生活。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前,作家贝克特常与他在咖啡馆聊创作,一直到深夜,散步过后,他们偶尔还会去蒙帕纳斯火车站背后传奇的斯芬克斯妓院,但贾科梅蒂并不沉迷于两性关系,女人对于他的重要程度显然不及罗丹。


有多少人,看得清真实?原创 莫一奥在这  LCA

罗丹的早期风景作品


有多少人,看得清真实?原创 莫一奥在这  LCA

贾科梅蒂的早期自画像


艺术之路的早期,他们都曾学习绘画,不久之后又都转向了雕塑创作。


二人都喜欢画速写,罗丹画笔下的人物与雕塑一致,都注重线条的流畅度和整体的造型,贾科梅蒂则颠倒了速写与雕塑的表达方式,他在纸上用捏造泥巴的方式塑造结实的人物,却用“画笔”在泥巴脸上留下痕迹。


有多少人,看得清真实?原创 莫一奥在这  LCA

罗丹的速写


有多少人,看得清真实?原创 莫一奥在这  LCA

贾科梅蒂的速写


这种不同,源自不同的现实,也正是因为这些真实存在的差异,使两个人手中的泥巴产生了天壤之别。


罗丹的雕塑是理性与感性的最佳结合,之所以是理性的,是因为他遵循了古典雕塑对人体的要求,着力追求一种远古美,感性的原因是那些作品饱含人性的温暖,他认为人的生命是最美的,从出生直到死亡,每一个瞬间都是美的,他同时以独特方式表达了对爱和青春的追求,在一些作品中,他不刻意追求感官享受,认为残缺也是一种美,例如《行走的人》这件雕塑。


有多少人,看得清真实?原创 莫一奥在这  LCA

行走的人 罗丹


有多少人,看得清真实?原创 莫一奥在这  LCA

行走的人 贾科梅蒂


《行走的人》,贾科梅蒂也做过,我们甚至可以看到他对罗丹雕塑动势的继承。


不过,他们终究处在不同的世界,罗丹是最后的古典主义者,同时也开启了现代雕塑的大门,而贾科梅蒂,是那扇大门里最闪耀的雕塑家之一。他经历了两次战争,眼前无法回避的现实正在蚕食他的身体,也催生出了 20 世纪最深刻的作品:


1957 年 3 月的一天夜里,巴黎远郊小巷的工作室外烟雨迷离,贾科梅蒂一如既往地捏着泥巴,他的精神有些萎靡,创作陷入难产,一种失落与痛苦慢慢袭来。


这是几个月来的常态,他并不习惯。


创作中,他用雕塑刀去除一切多余的装饰,只剩真实的痕迹,却得到了一种纯粹的精神力量。


分享到:


相關文章: